戚薇:原生家庭的烂牌,我也能打出王炸

戚薇:原生家庭的烂牌,我也能打出王炸

小妹伴读 内地女星 2018-05-14 18:59:31 538

▣ 来源公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最近在刷热播剧“北京女子图鉴”,对于女主角陈可的经历,比起奋斗的艰辛,更夺人眼球的,是她不断更迭的感情经历。

 

有网友说,明明是北漂励志剧,但从女主不断靠男人进行价值迭代,职位提升的过程里,分明看到了某种价值观的倾斜:似乎女人的成功,都必须依靠男人的帮衬和搭桥才能完成。

 

其实这是编剧关于陈可人生走向埋下的一个伏笔。


陈可一出生,父母就离婚了,以至于她的成长经历里,完全没有父亲的印记。

 

名字是母亲取的,它的指向不在于女儿能成功,而是找个靠谱的人去依靠。这和母亲在毕业后给她做的人生预设吻合: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差不多的男人,过差不多的人生。

 

然而偏偏,女儿执意要走出平凡,梦想去北京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不仅如此,她还与母亲离异后,一直孑然一身完全不同,她会通过十几个男人去找寻幸福的所在。




对父亲的渴望,推动她在数段恋情里徘徊。

 

据某项调查表明,缺乏父爱的女孩,很容易走向两派:一派是迫不及待地去恋爱,一派是对爱情敬而远之。

 

第一种源自对父亲的渴望,希望通过某个异性来找到父亲的气息。


另一种或因为父母不愉快的婚姻经历,或是认同了母亲对父亲的憎恨,让她对婚姻和情感产生恐惧。

 

陈可属于第一种。


大学就有男友,誓约要永远在一起,毕业后,男友不敌家庭压力,主动提出了分手。


而后的剧情里,她一边在职场摸爬滚打,一边游走在不同的男人之间:

 

先是对已婚男人吴昊动了心,得知对方已婚身份后主动退出;


和上司张超惺惺相惜,却因价值观冲突在生日当天选择了分手;


后因业务关系结识富二代于洋,满以为这次离婚姻不远了,然而人家却从未把她当成结婚对象;


走出于洋家门后不久,她又成了一个落魄猥琐型摄影师的猎物……

 

屡试屡错,但永不停歇,用在陈可对爱情执着的态度上,丝毫不为过。

 

观众都很唏嘘,为什么她会这么容易爱上一个人?

 

其实与其说她那么容易爱上,不如说她如此急切的想摆脱单身,以及找到那个头脑中和父亲接近的人。


但是,越是这样的动机,越是让她的情路不顺利。




相似的童年,不一样的情感经历。

 

随着“北京女子图鉴”的热播,戚薇的人气再一次飙升。因为演技出色,很多人会浮现两个问题;她是不是四川人?是不是单亲家庭出生?

 

当真,以上两个问题,戚薇都给出肯定的回答。


戚薇是四川人,自爆两岁遭遇父母离婚,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


不仅如此,母亲还会因学习和练小提琴等事情,对她大打出手,最严重的,是拿着小提琴直接往背上砸。


按理说,这样的童年既不完整,也不美好,甚至比陈可还要糟糕。但戚薇,却对这些经历不置可否。


或许正是这样的不置可否,导致了她不仅和陈可那样在事业上不断开挂,在情感经历上也有更加清晰和从容的选择。

 

最近看她的微博,无论是女儿生日,还是自己生日,作为丈夫的李承铉都精心布置,并大方示爱,而她也毫不避讳地及时回应。



如此生活在爱与被爱之间,引来大批粉丝的驻足和羡慕。


而回顾她的情路历史,她自称有过三段恋爱,但都是在为后面的婚姻做铺垫,并直言一见到李承铉就知道这是她想要的男人。


有心理学家说,不完整的婚姻很容易养育出低价值感的孩子。


尤其是女孩子,更会因为身边男性力量的缺失,而失去对异性的辨识度和对婚姻的信任度。

 

显然,戚薇没有这样的困扰。


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完全没有陈可那样的茫然和冲动,而且还曾通过媒体公然发声,反对娱乐圈潜规则,就算丧失了演出机会,也在所不惜。


很显然,父母破碎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压倒性的影响。




怎样的童年,来源于你给心灵地图描绘了怎样的色彩。


初学心理学的人,头脑里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公式:完整的家庭+相爱的父母=好的童年,然后是好的人生。

 

理论上来说,的确有道理。


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记忆系统是空白的,从出生到七岁左右,我们的感官完全打开,以吸纳环境里每个成员给我们输送的一切,包括他们的生活模式,相处模式,以及情绪模式。


这一切在我们的内在不断累积,整合,最后让我们成了到一个独特的自己。


于是,很多人在成年以后,每当遇到困扰或悲伤,因为那个公式的牵引,而找到一个理由:


都是我的童年造成的,都是某人让我这样的,所以我得不到好的爱情,更得不到好的事业。



这样的归因方式,容易让我们将痛苦活成了自己的舒适区,把童年当成了无意识封锁自己能力的牢笼,限制着我们的未来。

 

但原生家庭所受的苦,又确实烙印在我们身上,甚至,有些人只能通过和原生家庭隔离的方式,才能让自己好过一些。


一方面是真实的痛苦,一方面是痛苦归因带来的限制,我们要如何在痛苦中突破,升华自己的人生呢?


其中一个答案是: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积极的意义。


写过“少有人走过的路”的派克曾说,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由自己亲手勾勒的心灵地图:


之所以你会活成现在的模样,并非你见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而恰恰是你给那段经历赋予了什么意义,填充了什么色彩。




生,从赋以积极的意义开始。


美国911事件过后,大量的人都需要做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事发当事人和周围旁观者,其中有很多的孩子。

 

但是,当专家接近这些孩子的时候,发现在成人眼里的灾难,会被孩子读出另一番含义。

 

有个孩子家的门窗正对着事发大楼,而且和家人亲眼目睹了有人从楼顶跳了下来。他的父母为此深深自责,认为这会让孩子一生打上恐惧的烙印。

 

然而,当专家用绘画方式引导孩子还原当时情境时,孩子在楼下画了个弹簧床,他说:那个人从楼上跳下来,然后被弹簧床接住了。

 

在场所有人震撼了。


原来任何事情,包含世俗眼中所谓的灾难,都可以借由我们积极的建构,赋予全新的意义。


当戚薇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在论及自己童年经历的时候,她不仅没有丝毫的遗憾,还嘴角上扬的说:那些经历,并不代表我的童年不好,相反给了我坚强和勇气。


另外,虽然父爱缺失,但她把母亲以外的另一个人,也就是外公,当成情感力量的来源,抓取了外公优秀的特质,作为择偶的倾向,同时将前面三段“失败的感情”,也赋予了情感探索的意义,以从中获得启发。


可见,无论是原生家庭的苦,还是曲折的情感之路,当我们从中找到一些正面的意义,那它就会成为我们“走出痛苦,突破局限”的资源。


戚薇不是陈可,她很好地诠释了一个理论:当我们将问题导向转换为资源导向的时候,就基本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你有多幸福,取决于你有多接纳。

 

去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叙述了我父亲的经历,从小丧父,幼年没有读书一直干重体力活,没有享受过一天的快乐。

 

然而,去年当他生病入院,我面对面和他探讨人生时,才发现我所了解的那些只是他童年的冰山一角。

 

原来在他生父去世后的几年里,四五岁之时,继父家里没法收留他,所以他曾被寄养在亲戚家里,从此沦为了周围孩子集体攻击的对象。

 

不知道挨了多少饿,更不知道被多少人打过,甚至他们用“野种”来取代了他的姓名。


听得我心都在发抖,但是当我忍住泪水去看父亲的脸时,却发现他如此平静,他说:我并没有觉得有多苦,只是在想要怎么更好的活。


我恍然大悟,为什么历经磨难的父亲还那么善良豁达,根源就是:他从未将自己浸淫在苦难中,而是积极寻找资源以更好的活下去。


当他的呐喊被母亲看见,并正式回归母亲身边以后,他主动和继父学劳作,承担一家人的重活累活,最后得到继父的认可,并获得当兵的机会,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那一刹那,父亲的伟大在我心理再一次升华。


 

心理学家伯图说:如果人类还有那么一点自由,那就是“接纳”的自由。而选择接纳的人,就已经将人生的主权抓在了自己手里。

 

父亲将所有痛苦全盘接受,所以不需要和父母对抗,也不用向命运低头,因此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和幸福。

 

陈可最初是有许多的不接纳,比如急于恋爱,将名字改掉,以及为母亲的节俭抓狂,都是不接纳命运的表现。所以才会在爱情里,从一个泥潭跳到另一个泥潭。

 

而戚薇在大方承认自己的经历后,表示无论是父母离异,还是母亲打骂,她都全然接纳,甚至说这并不影响她有个给她力量的童年。


原生家庭的痛,值得我们一再讨论和剖析,但若要打破其限制,我们还需多走几步。

 


有句俗话说,成功不是白来的。


我想说,幸福更不是唾手可得的。


当我们能正视过去,并给每段经历积极赋意,然后内观自己,找到人生目标和匹配的资源,那么,我们就都能够找到幸福,并活出自己。


最后 


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归根结底是要去补足童年时的缺失。


童年在家庭中缺少肯定和接纳的人,内心是缺乏心理营养的,终其一生,都会不断寻觅,很多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对感情容易盲目、不自信、不接纳自己,甚至将这种缺失带给下一代。


作者介绍:周周 / 心理咨询师,用爱和智慧去理解生活。作者公众号:周周的茶话会(ID:zhouzhoudechahuahui)。文章来源公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推 荐 阅 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