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成功的偶像话剧——刘晓庆话剧《武则天》剧评

一部成功的偶像话剧——刘晓庆话剧《武则天》剧评

哲哲学哲学 内地女星 2016-09-08 16:10:37 149

前言:这是参加一时半刻观剧团的活动后写下的剧评)

 

      饰演武则天,是对一位女演员演技能力和演艺圈实力的证明。刘晓庆无疑是当中的佼佼者。她主演的电视剧《武则天》是经典作品,珠玉在前,同样是由刘晓庆主演的话剧版《武则天》就格外让人期待。

一部能称为经典的剧作,主要在于表达的主题深刻,故事情节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具有可读性和可演性,换了演员也能演绎出个中舞台魅力,假设刘晓庆的话剧《武则天》换了演员,观众肯定不会如此热烈期待。

但是如果除却刘晓庆的因素,话剧本身也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武则天,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皇帝,就像一个IP,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灵感,不断地推陈出新进行创作。所以话剧版要和往常的影视作品不一样,就必须另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尝试。

话剧的故事剧情主要讲述以武则天的后半生,从太后到登基为皇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围绕着武则天的历史事件为主线,包括建乾陵、立无字碑、立男宠和立佛像,以徐敬业旧部对武则天的刺杀为暗线。两条线索交错进行,互相呼应。剧中情节跳跃性较大,涉及较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对观众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懂得唐朝历史知识,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

    故事情节也尝试对历史故事进行大胆加工,创作出一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例如上官婉儿的舅父是徐敬业的部下,徐敬业死后,舅父通过挟持上官婉儿从而接近武则天进行刺杀。


在舞台表现形式上,《武则天》结合着话剧独有的舞台设置,采用了一些蒙太奇手法。

例如开头第一幕,就是已经死去、形似幽魂的四位大臣(骆宾王、徐敬业、上官仪和裴炎)痛骂武则天。将历史上对武则天的恶评和贬低,通过大臣的角色之口说出。

四位大臣,上官仪(左一)抱着一个婴儿

编剧把历史上对武则天的恶评和贬低,通过大臣的角色之口说出;紧接着灯光一亮,幽魂散去,身为太后的武则天出场,自述心意,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坚毅。

     剧中原本已经死去的李治穿越生死,两次出现,第一次是武则天为立宠一事饱受指责,于后宫独自伤神时,李治现身安慰武则天,并穿插着四位大臣的鬼魂在旁边。


李、武两人的互诉衷肠,与大臣在一旁的恶毒叫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武则天遇刺后身心受创,身边随从一并消失,李治再次现身,对武则天说出身为皇帝难以逃避的宿命。

    

     这样类似穿越时空的情节设定,让戏剧的冲突显现,丰富了表现形式,又突出了权力斗争下的人性思考。


话剧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而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就是需要以古喻今。所以剧中的台词对话颇具现代性,大胆创新的台词为塑造人物的性格添砖加瓦。例如武则天要为自己立无字碑,推测说后人一定会写四个字,就是“到此一游”,讽刺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因为立男宠一事和儿子李旦发生争执,武则天说出颇具现代文明意识的男女平等观念的台词:“为什么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我要立下规定,让死了丈夫的女人都可以再婚“;李治现身安慰遇刺的武则天:“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一个女皇帝更是难上加难”。这句话很明显就是借鉴现实中刘晓庆本人的名言。


     话剧的节奏在前面都是有条不紊地展开,在立佛遇刺的情节之后,就马上转入了垂垂老矣的暮年武则天和两鬓花白的上官婉儿在回忆岁月。


 
结尾最后一幕,是武则天重整衣冠,豪迈地说出要向时间宣战


      纵观整部话剧,没有展现武则天称帝或登基的任何情节,观剧的节奏感有所落差。我大胆设想,可能是导演和编剧觉得登基场景比较俗套,那可以尝试加上一幕,武则天在登基称帝后的第一天晚上,对着空荡荡的金銮殿和龙椅,回想起朝堂上的风云变幻,李治再次现身,询问武则天是否得偿所愿,武则天无限感慨地回答愿意承担作为一个帝王的命运。有一段过渡情节做铺垫,武则天称帝前的内心挣扎和最后一幕的雄心依旧,就可以更顺利成章地衔接上,也突出了武则天是在维护爱情权、生存权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旋涡


 



 

2005年开始,刘晓庆开始积极转战话剧舞台。从《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褒贬不一,到《风华绝代》的票房口碑双丰收,从中可以看到刘晓庆出演话剧是明智的转型。尽管演技出众,但是以她的年龄,在影视作品中很难再演主要角色,大强光也掩饰不了脸上的皱纹,强行装嫩只会招来差评和反感。话剧的舞台表演可以弥补容貌衰老的劣势,也可以对自身演技功力进行磨炼和提升。

你是愿意在电视上看到刘晓庆强行装嫩,还是选择去大剧院看她的话剧?

在《武则天》中,刘晓庆装扮雍容大方,声音清晰,眼神灵动,形体动作收放有度,六十岁的人在舞台上演足两小时,丝毫不显倦态,堪称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天津人艺的一众演员,也贡献出了深厚的话剧表演功底,互相配合默契。

演员,就应该用表演来赢得观众的掌声

 

    剧中最让人赏心悦目的,莫过于刘晓庆多变的造型和瑰丽的服装。刘晓庆在剧中第一次露面,是在四大臣的讨伐声中,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缓缓出场。

 英气逼人的圆领黄袍造型,表现了武则天强硬的手腕,流露出内心的霸气和野心,为日后称帝埋下伏笔

和众大臣讨论为先皇李治迁陵时,一身白底紫色花纹,端庄大气

为立男宠而和儿子李旦争执的一幕,凤纹绣花紫色礼服,雍容华贵


和李治梦会时,武则天回复了妻子的身份,粉红碎花齐胸襦裙,尽显女性的柔美和妩媚

 

      一意孤行要立佛时,牡丹凤凰朝服,头顶类似菩萨光圈的头饰,造型硬朗夸张,撞色对比强烈,庄重中又隐含一丝冲突。

 遇刺后,在几秒钟内,武则天的朝服瞬间变换成黄金贴身软甲,犹如内心的恐惧和软弱一下子就暴露在众人面前。

穿上立领凤纹外套,重新振作


      暮年的苍老妆容,这是最后一套造型,哑色黄金软袍,配上无袖长背心,头顶皇冠,和开场第一套造型大体类似,前后呼应。


出色的服装造型与剧情相对应,使演员更贴近角色,给观众视觉上的信息,引起共鸣、联想和想象,有助于传达人物内心信息和剧情冲突。

 

随着剧情的发展,道具的运用,也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第一幕,四位大臣中的上官仪,怀抱着一位婴儿,随后武则天出场,四位大臣烟消云散,留下婴儿襁褓在地上,武则天接过婴儿。


结合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中,就会得知这位婴儿就是上官婉儿


皇子李旦整天拿着一个蟋蟀筒,一个玩物丧志的皇子,如何能压制武则天称帝的野心。

 

不过在话剧中有一个场景,人物背后的屏风图案是周昉的《簪花仕女图》


然而周昉是中唐到晚唐时期的画家,《簪花仕女图》按理应该不会出现在武则天时期的宫廷。


《簪花仕女图》原画

 

 



刘晓庆版话剧《武则天》于2015年12月在北京首映,引起轰动;2016年2月赴美国和加拿大9座城市巡演20多场,之后就开始全国巡演,所到之处都会成为地方媒体的重点报道。

在上个世纪也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1937年5月,作家宋之的(原名宋汝昭)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武则天》,崭新的题材处理,鲜明的人物个性,此剧日夜兼演一个月,场场爆满,在中国话剧的演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宋之的(1914-1956),原名宋汝昭,河北丰润人。中国现代剧作家、戏剧活动家、报告文学家。

宋之的的话剧《武则天》创作于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前。当时国民政府大兴“文字狱”,禁演与抗战有关的戏剧。在戏剧遭到重重束缚而没有创作自由的情况下,想写的戏“非常难于落在纸上,”宋之的就在这种极度苦闷的状态下写出了历史话剧《武则天》。宋之的评价武则天“是在封建社会下产生的一个较强的变态女子,她企图以个人英雄主义的方式夺取政权,终因无深邃的政治思想,致不能突破传统的封建势力而失败”

因为自由创作受到残酷现实环境的约束, 宋之的的《武则天》一剧反映了作家的探索足迹,寄托了他用戏剧作为武器的抗争思想,这正是“戏剧反映人生”。

 

另一位创作出同名话剧的是大文豪郭沫若。郭沫若对武则天有难舍难离的创作情节,1959年,郭沫若在洛阳龙门参观武则天捐助修造的大奉先寺石窟后,产生创作灵感,还曾前往西安,踏访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郭沫若以乾陵、武则天为主题创作了若干首诗。


郭沫若手书《咏武则天》

 

1960年3月《游乾陵诗三首》

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三宾立露天。
冠冕李唐文物盛,权衡女帝智能全。
黄巢沟在陵无恙,述德纪残世不传。
待到幽宫重启日,还期翻案续新篇。

郭沫若曾提议挖掘乾陵,然而周恩来总理不予批准

郭沫若的话剧《武则天》初稿完成于1960年,定稿于1962年,剧作选取了公元679至684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围绕徐敬业的叛乱和武则天平叛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任人唯贤、忍辱负重的武则天形象。主要人物有唐高宗、太子李贤、上官婉儿、骆宾王、裴炎、赵道生、明崇俨、骞味道等历史人物,还有郑十三娘、江七等虚构人物。

1960年《武则天》剧本发表,被称做“可以作为历史剧的典范“。1962年,《武则天》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首都剧场公演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63年,周恩来和郭沫若(中坐者)观看了《武则天》的第一百场演出,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出演武则天的是“中国话剧皇后”朱琳(左)

 《武则天》的发表和公开上演,以及围绕该剧产生的争论,都曾引起不小的反响。曾有人指这部话剧实则是吹捧江qing的阿谀奉承之作,然而熟悉历史的话,就会知道在1962年,江qing等人尚未把持政局,何来吹捧一说。

其实纵观郭沫若的话剧作品,不乏以女性为主角的剧作,如《卓文君》和《王昭君》;在许多经典剧作中也有着鲜活的女性形象,《虎符》中的如姬、《棠棣之花》中的聂縈和《屈原》中的婵娟。郭沫若的作品中一向洋溢着现代女性主义精神。他曾说过:“女人在精神上的遭劫已经有了几千年, 现在是该她们觉醒的时候了,她们觉醒转来,要要求她们天赋的人权,要要求男女的彻底对等,这是当然而然的道理”。(《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

 

宋之的和郭沫若创作的话剧《武则天》,都是剧本充分表达了作家的中心思想,创作意图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环境因素。

      回顾宋之的和郭沫若的创作年代,中国已经涌现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独立女性,但新时代的精神并未深入人心,她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难免会视为叛道离经,缺乏大众认可。因此作家在创作时,需要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寻找灵感和人物,赋予古人以现代意义,是为“翻案”。而现在社会已经出现足够多的现代女性,具有独立和追求自我的现代意识,当中又以女演员女明星为首,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头浪尖。娱乐新闻已经把她们的事迹传播、放大成社会热点。当我们在欣赏一部影视作品,除了故事剧本、演员的演技,还在无意识中附带了演员本人的现实形象或者是偶像光环。刘版《武则天》的编剧金海曙表示只用了10天来完成剧本,他说:“《武则天》的剧本,就是按照刘晓庆来写的”。因此,刘晓庆的《武则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偶像话剧。

 

娱乐圈向来是青春行业,年轻貌美而又负有盛名的明星艺人固然是当中得利者。当优势不再,眼看就要被忽略或放弃时,如何适应时势,整合资源,杀出一条血路,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事业转型发展,或许就是刘晓庆话剧《武则天》带给我们最好的一个启示。

 

本文文字原创,版权所有,配图来源于网络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