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秦汉三辅地区建筑研究与复原”项目组在北京举办项目开题报告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的专家,组成评议组对项目开题进行了评议。项目组首席专家及各子课题负责人就项目设立的学术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未来研究思路、主要技术路线、预期学术成果等进行了专题汇报。评议组专家在听取项目汇报内容后,进行了认真讨论、评议,一致认为,“秦汉三辅地区建筑研究与复原”课题将建筑考古和田野考古结合起来,设计合理、组织严密、研究方法得当、技术路线科学、学术意义重大,成果值得期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刘庆柱研究员主持开题报告会。
会场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研究员以《秦汉三辅地区建筑研究与复原思考》为题作了专题汇报,子课题负责人李毓芳研究员作题为《秦汉三辅地区建筑遗址考古学研究》的汇报,赵化成教授作题为《秦汉三辅地区城市与建筑空间格局复原》的汇报,徐怡涛教授作题为《秦汉三辅重要建筑遗址复原研究》的汇报,张剑葳研究员作题为《秦汉三辅地区建筑与城市遗址复原展示技术研究》的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主持开题报告会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做专题汇报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李毓芳研究员作汇报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项目子课题负责人赵化成教授作汇报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徐怡涛教授作汇报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张剑葳作汇报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陕西关中在汉代时分属京兆尹、左扶风、右冯翊,因而也被称为“三辅”,该地区是秦汉帝国统治广袤疆域的首都所在地,建设了一系列高等级的各类建筑。
刘瑞介绍到,“秦汉三辅地区建筑研究与复原”课题计划对战国秦中后期、统一秦和西汉三阶段的已发现、发掘的部分都市、陵墓、宫殿等建筑,从“秦汉三辅地区建筑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城市与建筑空间格局复原研究”“重要建筑遗址复原研究”“建筑与城市复原展示技术研究”等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通过专题的考古整理,并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探讨相关建筑的时代、形制和性质。同时,对秦汉栎阳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秦汉上林苑遗址等正在发掘和整理的建筑遗址,与建筑史学家合作,从发掘准备、田野发掘到资料整理开展建筑复原,采用建筑学语言开展相关记录,打破行业隔阂,探索遗址发掘与建筑复原的有效方式。对已发掘回填建筑,尽可能查询相关资料后,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和复原研究。同时,对已发掘的秦汉建筑材料开展系统研究。
在本课题的设计中,建筑学家也将直接参与建筑遗址的发掘和资料整理,和考古学家一起分析建筑遗址的发掘细节,提出建筑遗址发掘的注意事项,完成切合遗址发掘情况的建筑复原,构建对已发掘建筑的复原或再复原工作模式。考古学家和建筑学家共同努力,从空间上分析秦汉大到城市、陵墓,小到宫城,更小到单体建筑的建筑规划思想、建筑布置手法和具体建筑过程,探讨秦汉三辅地区建筑对后代建筑影响,从建筑文明角度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传承发展,探索不同文明体系建筑布局思想对后世影响,推进秦汉建筑考古和建筑复原研究。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专家团队将结合现代手段开展建筑复原展示研究。张剑葳介绍,专家团队将运用GIS系统及自主开发的数据库,以不同尺度开展模拟、展示建筑和城市选址、建筑和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将平面建筑遗址立体复原呈现,进一步检查、验证之前建筑考古发掘和建筑复原研究工作,校正、修改已有复原成果,分析、寻找秦汉建筑特征,探索秦汉建筑设计思想与模式,直观化地将发掘成果和复原成果有效展示,并根据技术发展,回溯性开展已做复原的升级提高。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钟晓青点评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钟晓青在听取学术汇报后认为,本次课题设置是考古学界和建筑学界在新材料、新认识和新技术条件支撑下的一次崭新的合作,建筑学界专家将直接参与田野考古发掘研究,能够直接触摸最一手真实的考古学资料,从而可以使得建筑复原更具科学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高崇文点评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高崇文指出,秦汉三辅地区是秦汉时期官式建筑的集中区域,本项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建筑发展历史,了解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进而折射出当时统治阶层某种思想观念的变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点评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说,考古发掘可以发现建筑基址的情况,而对于建筑上部的情况不甚明了,通过考古学者和建筑学者的合作可以提取更多的复原因素,从而为科学复原提供可靠依据。三辅地区不同于一般的郡县,是秦汉时期的京畿重地,是中国走向大一统的核心地区,官式建筑类型多样,要加强分类研究,同时对于薄弱环节要加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丰富对秦汉三辅地区建筑形态的整体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点评 本网记者 齐泽垚/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白云翔分析,项目的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工作模式都进行了崭新的探索,这代表了当今学术研究方法创新的趋势。秦汉三辅地区官式建筑的深入综合研究,对于从整体上把握秦汉建筑文明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他认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古发掘研究基础上的透物见人,通过秦汉建筑研究认知当时社会治理的理念,并为认知后世建筑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点。
刘庆柱强调,建筑就是政治的标证,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政治理念是通过建筑体现出来的。秦汉三辅地区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汉帝国的文化形态,要注重典型的建筑类型的发掘、研究,由易到难,由点到面,抓住重点,把考古学与建筑学的研究手段深入融合,真正讲好秦汉建筑故事。
精彩推荐
第二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演变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展望理论研讨会在兰州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暑期专题研讨班圆满结束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刘岩 排版编辑: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