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小荧屏被如火如荼的宫斗剧刷了屏,那边《延禧攻略》刚落下帷幕,这边《如懿传》便开始热播。
然而《甄嬛传》珠玉在前,续作《如懿传》却未能延续其风采,收视较为惨淡;
有人开玩笑说,这两部剧的命运就如同剧中的女主角一样,如懿没能像甄嬛一样笑到最后。
甄嬛与如懿,不管在家庭地位上还是容貌气质上都难分伯仲,但两人结局却大有不同:前者跻身太后,后者抑郁而亡。
其实女人的命运,早在家庭教育上,就已经注定了。
甄嬛出身于汉军旗,父亲在朝为官,深知前朝与后宫瓜葛不断。
官场险恶,后宫也是暗流涌动。
当得知女儿即将入宫为妃时,他只希望女儿能够韬光养晦,只要女儿能够舒心快乐、平安终老就好。
刚入宫的甄嬛时刻铭记父亲的教诲,在引起皇上的注意后,为了避风头佯装称病,避世不争。
在经历了与皇帝产生隔阂,失宠,被欺负,家人受难后,她记起了父亲的话,也终于懂得君王不可能专情,皇帝更不值得她爱。
后来的她没有把感情看的太重,而是让自己好好的活着,提防着不被算计,在后宫中步步为营。
而如懿呢,出身乌拉那拉氏,身份比甄嬛高贵的多。
可她甚至因为自己乌拉那拉氏的姑母不被甄嬛所喜,为保自己于后宫中的平安,她恳请甄嬛赐名“如懿”,以割断旧过、祈取新福,实则为撇清与姑母的关系。
已经成为太后的甄嬛教导如懿:“你还年轻,所以不懂这世间完满的美好太难得,若能如懿,便很不错。”
既不能事事如意,退而求其次便是满足。
可如懿并不能领会其中意思,她太重情,也太真心。
弘历说,让如懿在面对他的时候,可以做回自己。
如懿就这么轻易相信了,可她不知道,她最信任的弘历,并没有如她相信他一样相信她。
没有从感情中走出来,好好的活着,好好的爱惜自己,而是斩断青丝,惹恼皇帝,以至于被打入冷宫,郁闷而死。
张爱玲曾经说过:“母亲曾经告诉过我,那条路长满了荆棘。可是我不信,愣是往前冲。后来我碰壁,摔跟头,头破血流。”
后宫中的女人有许多无可奈何,却给如今的我们留下许多经验教训。
很多事情,父母作为过来人,都要比我们有经验的多,所以:父母都不同意的婚姻,就别嫁了。
如今人们越来越强调的「女儿要富养」,这个“富”指的并不是一味的物质满足,而上精神上的富养。
如懿从小就被姑母乌拉那拉皇后教育洗脑,她的宿命就是进入后宫成为后妃。
还记得剧中有这样一幕,海兰带着五阿哥去给皇上讲了一个典故,顺便挑拨大阿哥、三阿哥和皇上的情分;
而皇上在听了故事之后,说如懿不读那样的书,所以绝不是她教的。
也许从一开始,皇上是爱如懿的,他总是对她说,“你和朕是年少情意”。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如懿总惦念着旧时的情分,却忘了弘历还是皇上。
都说“女人变坏,是从她的世界变小开始的”,而如懿的世界,小到只看得见弘历一人。
甄嬛的母家虽然不算显赫,但父母做事都极其谦恭谨慎,对她的教育培养也是破费心力。
甄嬛从小就饱读诗书,从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做什么事都充满自信。
初入宫时,就因在回答皇上问题时,信口拈来的诗句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后来又与素未谋面自称果郡王的皇帝高谈阔论:
又在皇后被华妃刁难时,用自己的巧思为皇后解围:
与皇帝心灵默契,实则情商能力更在皇帝之上。
与别人一样高,别人觉得你矮;比别人高一点,别人觉得一样高;若比别人高很多,别人就敬重你。
因着甄嬛的这份才情,雍正最后还是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她。
不难看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件事对女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爱读书的女生往往知识量富丰,见多识广,胸怀和心智也都更加成熟。
她们沉稳而自信,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让人相信哪怕是素衣白衫也能穿得清丽脱俗。
而不爱读书的女生,往往缺乏精神上的支柱,没有自己完整的世界观。
尤其当她处于一段感情中时,常常会失去自我,为了取悦对方而掏空自己,从内到外都透着一种自卑和讨好。
爱读书的人骨子里流露出的气质,不读书的人一辈子也无法拥有。
她的独立与自信,来自于那些名句、诗歌,也正是这些精神力量,让她区别于其他人。
而读书这种习惯应该从小就被养成,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学习古诗就是一种很好的入门方式;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感悟人生的能力。
也许现在的他们还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
他们终将会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意义所在;
他们也会拥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心,
他们总会见识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观景象……
而我们大人要做的事,就是把诗词的美,传达给他们。
出品 | 武昌区妇女联合会
编辑 | 邓馨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