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西方摇滚明星乔治·迈克尔去世!感谢他陪我...

第一个来中国演出的西方摇滚明星乔治·迈克尔去世!感谢他陪我...

顶炀行澳洲置业 内地男星 2016-12-26 13:37:30 212

点击顶炀行澳洲置业  关注我哟

☀ 定期推送新闻资讯,诸多优质内容,专业微信平台!关注我们享受更多惊喜!






已出柜的英国著名男歌手、前威猛乐队成员George Michael(乔治·迈克尔)1225日圣诞这一天在他英国牛津的家中去世英年53。死于肺炎。


他的经纪人昨日确认了这一消息。“我们悲痛地确认我们备受喜爱的儿子、兄弟和朋友乔治在圣诞节期间平静地离开人世。”


你也许未必知道他,但你一定听过他的歌。


曾经的全民偶像,专辑亿张销量俱乐部成员乔治·迈克尔,于圣诞节那天“在家中安详地辞世”,享年53岁。在他最著名的歌曲之一《Last Christmas》里,有这样的词句:

 

Last Christmas I gave you my heart
But the very next day you gave it away
This year to save me from tears
I'll give it to someone special
 


真情付与谁,心碎了无痕,在光环与矛盾中度过一生的乔治·迈克尔,迎来了自己的last Christmas,命运还真是会躲在角落,拉动细绳,面露复杂难解的嘲笑。


而对听着乔治·迈克尔长大的那一代人来说,在送走David Bowie、Eagles的Glenn Frey、Prince和Leonard Cohen之后,也不得不承认,活到了喜欢的人陆续离开的年纪。连流行音乐都成了挽歌,也唯有在苍苍茫茫的现实里,握紧仅有的回忆。



乔治·迈克尔生于1963年,英国希腊裔创作歌手,被视为当代最成功的西洋流行歌手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流行二人组威猛乐队(Wham)出道。乔治·迈克尔1984年在威猛乐队时期所创作演唱的《Last Christmas》已经成为每年圣诞节必播的应景歌。有超过两百多位(组)不同曲风甚至不同国家的艺人翻唱过这首歌。



30年前,1985年,乔治·迈克尔与西方超级明星乐队——Wham!乐队(威猛乐队)拜访了广州、北京。他们改变了中国。 


1985年4月10日,约15000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了第一支来中国演出的西方超级明星乐队——Wham!的现场。



Wham!:乔治·迈克尔(左),安德鲁·瑞吉里(右),1985年中国

刚开始时,整个场馆都非常安静,因为人们都不知道怎么回应。乔治鼓励观众和他一起跟着音乐打拍子的时候,观众不明所以,很有礼貌地长时间鼓起掌……



前面还有领导专座……


静静地看着你们在台上……


演出进行到一半,有人激动得不行了,开始跟着乐队一起跳,后来还有人被民警按住押出了场地……


一开始,真爱粉周围的人是抗拒的

结果,真爱粉把大家带动了起来


乐队经纪人西蒙回忆说:那时有7500人在楼下,仿佛被摄像机和闪光灯吓住了,而楼上的另一半人里则有人又跳又叫,气氛真是太奇怪了。



Wham!是谁?


可能许多年轻朋友不知道这个中文译名叫“威猛乐队”的是谁,但他们的这首《Careless Whisper》你们一定听过,如今它依然存在于许多餐厅和酒店的BGM歌单里,听听三十年前的现场你就知道:



当年主办方怕中国人不熟悉Wham!的歌,特意精选了5首主打,找人用中文重新填词,请来国内正当红的女歌手成方圆翻唱。



白天鹅唱片出版的卡带



成阿姨回忆起当年的现场,心情依然激动。




再听一下成阿姨当年的翻唱:


三十年前的画风有点奇怪是吧?那时的中国才刚刚有所谓的“流行音乐”。除了成方圆,郭峰、崔健等音乐人也在现场。郭峰回忆说:“这个场景我永远都忘不了,中国观众全都看傻了,很木。”被深深震撼的中国音乐人很快就缓过神来。第二年,郭峰写出了《让世界充满爱》,在同一个舞台上组织了百名歌星演唱会,在这个演唱会上,崔健唱出了他的成名作《一无所有》,开启了一个的新时代。



原来只是一盘生意?


三十年后回首,这场演出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但在Wham!当时的经纪人西蒙·纳皮尔-贝尔看来,这只不过是一盘生意。

西蒙·纳皮尔-贝尔


1985年,组建才三年的Wham!在英国已经成为一线明星,亟需打进美国市场。继续做世界巡演太费时间,只能想些别的办法迅速提高国际知名度:比如成为第一支到中国演出的西方流行乐队。



于是西蒙来到了中国,托英国大使馆的关系,给所有能找到的政府机关打电话,让接电话的人跟领导说有个叫西蒙·纳皮尔-贝尔的人要请他吃饭。结果他花了18个月的时间,来了13次中国,请了一百多个大小官员吃饭……


西蒙的回忆录《我来请你吃饭》


西蒙的策略很简单:没有比办这样一场演出,更能让西方相信中国的确已经开放了。当时Queen乐队也想来中国创造历史。西蒙略施小计,给有关部门提供了两张照片作为参考:一个是阳光帅气、中产青年打扮的Wham!,一个是有点怪鸡、艺术范儿十足的Queen乐队主唱弗莱迪·墨丘利。结果不出所料,中方选择了Wham!。


西蒙为了这个计划下足了血本,还请来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主将之一,电影、戏剧和纪录片导演林赛·安德森,随行拍摄整个访华过程,以期拍个偶像纪录片拿回英国给粉丝们看。但安德森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而不只是一场商业演出。在他的镜头下,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更多人文关怀和有趣之处。



Wham!与林赛·安德森在中国


票价和观众




据一些人回忆,每张票的价格是5元,还附送一盒Wham!的卡带。票价似乎不是太贵,当时北京的鸡蛋零售价为1.29元/斤。然而,从纪录片拍到的排队买票镜头来看,票价起码是30-40元左右,而且买票还要单位的介绍信。而1985年,全国职工的平均月工资是96元。



很明显地看到4张大团结和一封介绍信

但其实还是有很多人买不到票,因为大多数票都免费给了一些单位的职工,如文化部。据在场观众回忆,有很多岁数挺大的,一看就不是听流行音乐的人。但实际排队买票的其实还真不少,出动了民警维持秩序。




北京花絮



1985年4月7日,Wham!从香港飞到北京。机场来的几乎都是外媒,看来西蒙的目的达到了一半。团队入住在1985年刚刚引进的中国首家国际品牌五星级酒店——喜来登长城饭店。

颇有科幻风格的长城饭店

这回轮到中方请吃饭了,约在钓鱼台,规格很高。吃饭前,Wham!发言说他们的表演跟中国戏剧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生气勃勃和充分运用色彩。



钓鱼台晚宴


在北京的几天,他们看了天安门,爬了长城,还逛了街。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拿长枪短炮瞄准的Wham!和旁边留影纪念的普通中国游客作对比。



那时长城的游客没那么多,普通中国人见到外国人也非常好奇。



逛街被各种路人围观。



遇到一个有卡带机的大爷,他们拿出自己的卡带播了起来,围观的人都听得乐呵呵。



下面这个小孩,让人想起亨利·卡蒂耶-布勒松那张著名的照片。




广州花絮


广州的画风比北京好太多了,无论从人的精神面貌还是社会经济水平。看来安德森很喜欢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为她拍了许多美丽的镜头。




广州人穿着西装皮鞋挺潮的,即使骑着单车。



珠江河道上,渔家小船、轮渡和沙船并驾齐驱。



下面这张海珠桥夕照美爆了……



还去了香火不绝的六榕寺。



林赛·安德森(右)在旁观察六榕寺香众


食在广州,一行人先逛了卖“奇怪”食材的市场,然后下馆子,受到了大厨的亲切“接见”。



还在中山纪念堂前的草地上举行了一场中英足球对抗赛。



来了个英国足球流氓!


广州勒夫

未来的恒大球迷


听了粤曲《步步高》,乐手们手痒了。




天外有天


由于林赛·安德森拍得太过“文艺”,结果在后期剪辑阶段被给炒了,Wham!另找人剪出了一个版本,就是现在最常见的《Wham! in China: Foreign Skies》,在温布利大球场公映,创下了7万观众的电影首映纪录。




幸好林赛·安德森自己做了一个拷贝,他把自己剪辑的版本命名为《If You Were There》,直至大约十年前才在一个大学资料馆公映。有影评人认为这个纪录片可以与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比肩。



感谢大家坚持刷到了最后,最后献上这首

《FREEDOM》




至于成长在乔治歌声里的人,多少会有些不合时宜的伤感:毕竟,很多年以后,当我们老了,坐在摇椅上,后辈们问起,你们年轻时都听什么歌,哪怕再口水,我们更乐于分享的也是Time can never mend The careless whisper of a good friend,而不是“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好在,时间是遗憾的艺术,从来不会馈赠完美。

记忆维系多久,也只在心念之间。

感谢乔治·迈克尔,

陪我们走过那些情窦初开的青春岁月。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 END -

顶煬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不信试试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