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院·表彰】知青岁月读后感——一等奖数学151班樊凡

【理院·表彰】知青岁月读后感——一等奖数学151班樊凡

BTBU理院大家庭 内地男星 2017-11-06 23:21:13 513

与信仰对话:

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是什么让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从风华正茂到正值壮年,是什么给你源源不断的力量?在通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这一切的疑问都有了答案。

还记得李大钊对青年发出的箴言:“厚青年之修养,畅青年之精神,壮青年之意志,砺青年之节气,鼓舞青春之中华运动,培植青春中华之根基”。同很多人一样,习近平总书记也有一段艰苦奋斗的青春,那就是他在陕西梁家河村插队的日子,七年知青岁月,他把心留在了这里。来时,他还是个少年;走时,已是青春作伴。

在同一批知青中,他是年龄最小的,却能吃苦,肯吃苦。1969年,年仅15岁的近平带着为数不多的行李和两大箱书来到了黄土高坡上的梁家河村。像其他知青一样,刚到乡下的他并不适应,每个知青都需要经过四大难关的历练,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那时候刚到的知青身上经常起又红又肿的大包,奇痒无比,后来才知道是跳蚤咬的,用了各种方法都除不去,后来还是搬到离家畜远的窑洞去住才好了很多。在吃的方面,没有蔬菜,只有野菜团子,玉米糁子这些非常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十几岁的小伙子根本吃不饱,靠着老乡接济的一点酸菜才勉强填饱肚子,甚至还闹过“吃生肉”的笑话。在劳作方面,生活更是艰苦。据老乡回忆,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没过多久肩上就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近平坚持了两年。

两年之后,其他知青陆续走了,而近平因为父亲受到迫害,母亲遭受批斗,他本人的成分也是“黑帮子弟”,一直没能离开梁家河村,在身体和精神双重压力下,他一待,就是七年。青春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春之口头,无“障碍”之语。这七年中他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他立志扎根农村,改变梁家河贫穷落后的面貌,后来,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习近平有一股韧劲和钻劲,遇到问题迎难而上,大胆设想,细心研究,为人们办实事,谋福祉。青春只有一次,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

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近平也没有忘记学习。村里的大队长回忆:刚开始近平说话不多,也不善于说话,慢慢的跟老乡干农活多了,才熟络了起来。习近平尤其爱学习,每天晚上,他都在一盏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下读书。2014年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参加团日活动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书几乎是身在农村的近平唯一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他除了自己读书,还和农民朋友们交流,他们教给近平种田等农业知识,而近平则把中国古典名著以讲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他把这叫互相学习。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有触手可及的网络,有馆藏丰富的图书馆,有一起学习的同学,有答疑解惑的老师,可是当时的近平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周围也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淳朴农民,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还能坚持学习,七年如一日,他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令我们自渐形秽。习近平勤奋学习,勇于吃苦,脚踏实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穿越八百里秦川,鼓励着当代青年自强不息,努力奋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青年时期经历的摔打,挫折和考验,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几回回梦回延安,近平在窑洞的日子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如今的我们享受着祖国繁荣昌盛带来的舒适,可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的方式有千万种,而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作为青年学生学习青年习近平,我们要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少年强则国强,尔等菁菁茁茁之青年,奋进之为青春之中华!












  













 

文字:樊凡

排版:刘珊

审核:周菁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