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的《碟中谍》系列,几乎贯穿了汤姆·克鲁斯堪称传奇的职业生涯。而在他56岁之际,《碟中谍6》也开始进行了自我拷问:是什么缔造了伊森·亨特,是什么让他与其他特工不同,又是什么让《碟中谍》与其他间谍电影不同。
《碟中谍6》代表了这一长寿系列的最新突破(首次出现了导演返场),也代表了奥斯卡原创编剧得主(《非常嫌疑犯》)克里斯托夫·迈考利的个人突破。编剧出身的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在构建对话,幽默和复杂情节方面有着格外出色的掌控力,这在《碟中谍5》就已经有所表现,而在今年的《碟中谍6》中,他将动作戏也纳入了叙事系统的范围内,通过镜头的调用,为每一场典型的“碟中谍”式动作戏都赋予了叙事功能,在大的叙事框架之下,营造出迷你的叙事空间。无论是通过镜头,动作还是对话,《碟中谍6》对信息的传递格外看重——这在时下主流电影制作中,只获得了少量的关注,但在20年前的好莱坞,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而克里斯托夫·迈考利也将其处理得非常出色。
尽管故事本身依旧鬼扯,但《碟中谍6》很明确地知道它在做什么,和想要什么。从最早的“组队”动作片之一,到汤姆·克鲁斯的个人写真大片,再到最好的“组队”动作片,通过一浪高过一浪的实景特技和搏命奇观,在漫画英雄和CG大片泛滥的时代里,《碟中谍6》俨然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中流砥柱之一;而汤姆·克鲁斯本人,这位好莱坞最后的巨星和动作英雄,也让人开始重新相信真正的电影明星,所应代表的巨大能量。
22年之后,《碟中谍》系列完成了从《碟中谍》到汤姆·克鲁斯,再到《碟中谍》的完整循环,这本身也几乎就是个“不可能任务”了。而《碟中谍6》,就是属于《碟中谍》的《天幕杀机》。
最好的动作电影,往往都有一种与动作片类型无关的独特特征:《碟中谍6》在制作上达到了令人惊艳效果,不仅完美地融合了优秀动作电影所需的每个技术要素,在扎实的剧本之上,通过瞠目结舌的动作设计,降低了炫目高科技玩物对故事的干扰,实现了对叙事属性的强化。
在《碟中谍》系列中,克里斯托夫·迈考利首次引入了故事前后衔接的“直接续集”形式。但与大多数同类电影续集(如《速度与激情》)不同,《碟中谍5》和《碟中谍6》既可以完全拆分,看做两部独立且完整的动作电影,也可以合在一起,以肖恩·哈里斯和丽贝卡·弗格森做桥梁,围绕伊森·亨特展开更加宏大的叙事。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大功臣,就是毫不拖泥带水的凌厉风格——比起《侠盗杰克》时期的慢热,克里斯托夫·迈考利在这方面的功夫显然要更加精进。多样化的动作风格,极高的动作强度,让《碟中谍6》的动作戏在保持力量感的同时,也有着很强的运动感。
从某种程度上讲,导演克里斯托夫·迈考利仅在一条叙事线上闪转腾挪,就已经造出了令人惊叹的银幕体验。
56岁的汤姆·克鲁斯,从系列最初就带来了一个独特的特工形象:伊森·亨特,一个在执行任务时不断出现状况,只能不断拔掉flag的非典型英雄。与其说是凭借各种技术去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而这,也正是汤姆·克鲁斯的个人写照。尽管他是50+的高龄特工,满脸皱纹力不从心,但他依然能够在最不可能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地将世界从危机中挽救出来。《碟中谍6》将JJA时期的伊森·亨特,再一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将角色在设定上的个人体验,透过一连串连贯的情节和事件,融入到了整体的叙事当中。在两名男主意识形态上的二元对立中,维护了“永不改变”的伊森·亨特的“精神洁癖”,同时也为这一角色的人格魅力,给出了一个有力且合乎逻辑的诠释。
由此,《碟中谍6》理应成为今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2018年第29周的北美周末票房榜上,前十名中有高达八部是续集电影。当越来越多的观众将好莱坞大片视为一种无灵魂的机器时,其输出的产物只能算是文化产品,离艺术甚远,甚至连娱乐都算不上,只是对五感三观的狂轰滥炸而已。而《碟中谍6》和汤姆·克鲁斯为好莱坞带来的最大价值,就是再一次摧枯拉朽般地打破了“玩票和流水线就足矣”的创作心态。
好看的电影真的会是好电影吗?当然不会。但《碟中谍6》会让你开始思索是什么让好莱坞在新世纪跑偏,并且怀念那个跑偏之前的,更加纯粹的好莱坞大片。
就这一点而言,从未改变的汤姆·克鲁斯,和从未改变的伊森·亨特,大概也就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一了。
购票宝典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