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短短的一生终於也趋近尾声,
而我现在的愿望仅此而已,
无论生死,
我只想要无比坚强而不受束缚的灵魂
——艾米莉·勃朗特
在我决定写打雷姐的时候,就知道注定这篇文章没人看。毕竟打雷姐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流行歌手,而现在的大众普遍都过于浮躁,快餐风格的流行歌曲才是大家所喜好的。但是我依然决定写这篇文章,原因只有一个:我爱她自由不羁的灵魂和歌曲。
初闻其声
第一次听到打雷姐的歌,是在Dior 2012 春夏高定的时装秀视频中,随着《Born to die》的前奏响起,小kk优雅地从楼上走下来...... 复古优雅的旋律再加上Dior独有的风流小艳妇风格,整场秀一气呵成,瞬间就可以把你拉入上世纪40年代那个梦幻风华的时代。从此记住了这把独特的声线。
Dior Haute Couture 2012 S/S
顺便一提,打雷姐虽然在美国无人问津,但她在欧洲却大受欢迎。特别是欧洲中上阶级的人对她的接受度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她的经常被用作各大奢侈品牌秀场背景乐的原因。(Lana就是这么高大上,不服来撕~)
100%的她
看过Dior2012的春夏秀之后,也陆陆续续找来了她的其他歌来听,之后就渐渐发现她的歌真是非常对我胃口。
(并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入的坑,让你们失望了)
对Lana丝毫不了解的读者,可能会被网上那些“火葬场天后”、“丧曲天后”甚至更过分的种种流言吓得望而却步。但其实,她只是个不愿意被贴上“流行歌手”大众化这个标签,而渴望自由的音乐诗人。
《Ride》 MV
如果说一首歌能100%代表她,那一定是《Ride》。《Ride》是Lana的真实内心写照,这在之前的采访里她本人也提起过:“ride就是百分百的我。”
在这首歌中,可以看到她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为什么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会首先引入艾米莉·勃朗特的诗歌。
她们在我心目中,都是同一类人,都拥有不羁的灵魂。只不过艾米莉将她的灵魂放在自己的文字里,而Lana则通过歌曲来安放她的灵魂。
一部《呼啸山庄》,就是艾米丽自己的感情和灵魂的映射,这本书乍看下来压抑扭曲,但实际上只有在这样的压抑下,才能体会到文章中希克厉和凯瑟琳之间强烈的感情;才能体会到暴风雨后的曙光是多么难能可贵。
希克厉是她自己的写照,独立、刚毅、内向;凯瑟琳也是她,豁达、纯真、热情。
而从压抑的故事中,正好能触及到艾米莉·勃朗特不被世俗所束缚、坚强不羁的灵魂。
而Lana的歌中,出现最多的死亡、妓女、关系扭曲的爱情等元素,乍看下来会觉得抑郁且堕落。但正是在这种扭曲的背景下,歌曲中不屈的、自由的感情才更加难能可贵。
比如在《Off To The Races》中,那种疯狂的,炽热真挚到让人无法靠近的爱;
在《Ride》中,你可以不用这么努力的融入社会、讨好别人,纯粹做自己就好;
在《Ultraviolence》整张专辑中,她甚至甘愿牺牲进一步跨入一线歌手殿堂的机会,也要表达自己对过度商业化和八卦媒体的不满与抗争。
在Lana的歌曲里,所有的放纵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是美丽的。所以别再说她的歌是丧曲或者火葬场了好吗?!她的歌明明给了我们无限多的包容......
“Live fast. Die young. Be wild. And have fun.”
愿我们至死都能拥有坚强而不受束缚的灵魂,
放浪形骸、快意人生。
只要戳一下阅读原文
花50s填写一张调查问卷
提出最真诚的意见
让我为你制作更好的内容。
好音乐值得被分享,让更多人知道
致力于推荐优质音乐,
每两周一份5~10首的良心歌单,
欢迎关注,
让我们一同畅游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