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先生
一百多年前写的徽州游记
1914年-4月-
24日 星期五(金)
午前八时半行,舆三乘,舆夫六,挑子四。十五里过黄泥渡,又十里至湘湖街。近街二三里许,见水碓捣础果,其地浮梁东乡也。法取山下块石,用水碓捣碎。凿池投入,俟其沉淀而砷果成矣。
今日所行,有时四望寥廓,远山作障,有时掠山麓而过。时值春暮,一片晴绿,回念庐山之游,忽忽如梦。成二绝:
晴云一片与山平,五老香炉为送迎;
三月匡庐春似海,杜鹃花外杜鹃声。
忽看一绿罨平畦,百日行程气不齐;
春去浙源山下路,杜鹃红尽杜鹃啼。
余今离赣境矣。综赣省现状之危,厥惟二事:曰水,曰纸币。赣省各属,皆环彭蠡而居。九江在下游,又濒长江,其被水不必论。南康、南昌,惟迤西奉新、安义、靖安、建昌四县地势稍高,较为乐土。去年抚州水,南昌、饶广间又苦旱。饶之余干,居鄱湖东南,历年患水,为最瘠苦地。闻之饶人,其难民流散四方,十百为群,嗷嗷索食,一如江苏之淮、徐、海,安徽之凤、颍、滁、泗然。饶之鄱阳,亦濒湖,土人为言,水至则全市可舟行焉。乃苦居赣江流域之赣南吉、临等属,又苦山洪暴发,当其一泻千里,田庐人畜,杳不知其所之,事所恒有。惟被害虽剧,不数日即流泻以尽,尚不至若濒湖一带之被淹,经旬累月而未已也。至于纸币之害,纯属人事。市上现银久已乏绝,所流行者,惟民国银行发行之九五钱票,有千文一纸者,有百文一纸者,统计发出总额有八九百万之多。其价之贱,每银圆一枚,可易钱币一千八百文,而一出省门不能行用,即在省城亦不尽能行用,以故客商莫不裹足。尝深求其故,诚非一朝一夕所致,而其近因则由军队多北人,饷项须发现银,每月赡家费总有十余万圆出口,虽商业上略有现银输入,未能盈余以资流转,此害不除,江西在在可虑也。
虎墠一带,道旁神龛遍粘红纸条,大抵由于生子祈福,其末必有四语,若可解,若不可解,曰:“易长易育,麻豆稀疏,成人变豹,福有攸归。”
25日 星期六(土)
午前八时行,二十五里至赋春。昨所投止处,皆小村落。赋春较大,有大石梁跨溪上,过此为冲田村,村皆一姓所聚。赋春吴姓,冲田齐姓。村有公立高等小学,去年一月开办,学生四十人,乱后锐减,现仅二十人。皆寄宿,曰纳米一升,另年纳学费十元。校就青云书院设立,其经费每村年出十圆,合二百圆。晤其教员彭姓,脑后尚累累垂辫。所命国文题为《扬善论》《管仲相桓公论》《莲花比君子说》。亦有铅笔画及豆细工。其一教员曾在某县习师范者。当去岁初立,各村意兴甚高,私塾生亦来附习算术、体操,今无之矣。学生虽未尽脱私塾气,然见客则彬彬有礼。
皖南一带盛传将废学堂、复科举,故到处有县知事四言告示,声明学堂永不停办。冲田村某店伙问余将停学堂、复科举,信乎?为之反复解释之。
自入婺源,道皆铺石。无一石倾欹,无一步臲卼。出冲田村,得冲田岭,累石为级,度之,石宽八尺,级高三寸,每二三十级得平地若干步,以节行者劳。上岭行八百八十八级,下岭略如之,而足不感疲。叹庐山莲花洞牯岭间,竭租界七国之力以成,未能及此也。
皖南谣
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茶灶,
土风媚佛宁媚神,
山无佛寺惟神庙。
长亭何峨峨,
有神年既耄,
朱衣玉笏烟尘绕。
前村生儿歌且蹈,
大书一纸拜神祷,
就中句语亦绝倒:
愿儿长育痘稀少,
愿儿成人勿变豹。
辘辘复辘辘,
千山万山碓春谷,
东邻大男年十六,
担柴要担百斤足,
读书要读五经熟。
西邻纷纷走相告,
快辞公学拜私塾,
中华科举制且复,
不然倪都督,
何为下令办团停教育。
自赋春行二十里,至甲路,又三十里至清华街宿。凡行七十五里。
26日 星期日(日)
清华街亦大村也,程、胡、戴三姓居之。参观华川初等高等小学校。
是校去年正月开办,就胡氏祠为校址。时间表有经学课。高等初等各六时。高等课《左传》《孟子》;初等课《孟子》《论语》。两教室各十四人,兼课商业,以堂之两庑为自习处。自习甚勤,于校定时间表外,各生别定自习时间表。《古文观止》《东莱博议》之类咸列焉。日曜不停课,令学生作文。年长者甚多,最长者十九岁。学费不收。闻婺源全县四十余校,此北二区仅一校。
冲田岭以上古木参天、层峦合沓。自甲路至清华街,经一岭,高壁有大石洞,黝然以深。土人谓,往年中喷大水,铁拐李撑铁船出入其间。可笑。树头松鼠,往来如织,其身硕大,不避人。
婺水发自浙岭西,与昌江平行,自婺源南境,经乐平入鄱阳湖。其一源曰沱水,有村曰沱口。自清华街行二十里至其他,渐近婺水源头,爱其水木幽倩,摄一影。
沱口有织布厂,新式木机五六乘,织各种花色布。私家所设,闻其销售尚佳。但地不产棉,故获利微。近年新式布盛行,乃至深山中亦有此,未始非抵制洋布之一法。
行十里至山坑,参观正谊初等高等小学。是日日曜不放假,学生三十余人挤坐一教室,长者习珠算,幼者习字,或相嬲。教员方午睡竹床未醒也。黑板书如下:
问人类生存之道
明太祖取元论
桑〇桑〇 〇桑〇桑 桑〇蚕 蚕〇桑
十里至石保,山头森林益密,道旁时见围二三丈之大树。十里至鸿瑞湾,又五里至浙岭脚矣。忽大雷雨,暂避村舍,观岭头云气漪然,山泉奔注,随处成大瀑,电光射云气,其光啖啖。深山雷雨,此为第一遭。少顷止,舍舆步行上岭。岭高三千三百级,屏息疾走,登其巅。得亭,亭后石刻“吴楚平分”四大字,盖赣浙间之分水岭也。此山脉来自闽浙间之仙霞岭,蜿蜒望西北去。时已日暮,雨后云渥,四山雷声犹兢就不已。上下岭凡十五里,抵庄前村宿。是日行七十里。
过浙源岭
东去浙江西婺水,
南条大脉界分明;
千村春谷云边碓,
一路轻舆茶里行。
27日 星期一(月)
晨,行八里至岚山庙,二十二里至花桥,二十五里至上溪口,入休宁境矣宿。凡行五十五里。
当余离景德时,或告余行浮梁宜少留意,一入婺源,其高枕可也。比入婺境,惟觉终日行康庄大道,每三里或五里,必有亭,方栋斜甍,其栋之大,虽富家听事不是过。两壁设槛,以坐客。亭之隅有灶,陷铛其中,茶香一缕,既温且清,以竹为杓,任客饮,不索酬,亦不见人司也。
就亭小憩,村人担柴者同坐,叩以此间有盗贼乎?答:“盗惟去秋来自浙,图劫掠,不数日遂去。舍此无有。贼从未有之。君试弃物于地,明日来,物如故也。”言次,若深鄙余问者。
村无茶肆,无博场。昨夜舆夫背余博,逆旅主人正色走告,若曹知之,此间非可博者。众为肃然。
村亦无饭店,门有悬“中伙安寓”四字牌者,得就宿,且备燃料,以供客之携米就炊。
婺源道中
十日山行九日坐,无涯知送有涯生;
每惊村犬迎新客,渐见岩花辨土名。
四月茶香忙妇稚,百年风美辟柴荆;
谁能广鲁风天下,栽道清讴移我情。
浙岭西女子多缠足,不缠者绝罕。岭东女子多天足,缠者绝罕,且能樵柴负重物以行,或为村店肩运货物而取其值。岭西男子无辫,岭东垂辫者载道。一岭之隔,风气殊绝如此。
28日 星期二(火)
溪口,屯溪上流也。东行为新安江,入浙,此地实浙水发源处。自溪口行七里至石田,八里至小当,十五里至汪金桥,十里至黄村。今日所行,地渐平旷矣。
黄村皆黄姓。有黄氏小学者,设于水口庙,校舍光气颇合式,盖黄氏族学也。晤黄君涤原及定甫、朱君锡虞,皆尝习师范或肄业中学者。出示学校成立史,以民国纪元前三年创办,学生四十人,男女皆收。高小一年为一室,初小一年至四年合为一室。规定值日生职务,时间表配置,有声无声皆中度。于正课外仿自治办法,设学生会,会其练习。规定操行考查法,分质直、中礼、无饰三项,以完全为最上。谈次深以教室在楼上又无学校园为大憾。如此良好之教员与小学,不图于深山鸾僻处得之。
七里至霞庄,十里至瑶溪,五里至孙打鱼,八里遂抵屯溪。访吴美利茶行,晤俞君枢尘(燮)。长途仆仆,得此有如归之感。是日行七十里。
屯溪为皖南茶市中心,隔溪曰阳湖市,两市合计人口当在十万以上。街衢陈设华丽宏壮,有沪杭大商埠风,自赣东来,久不见此矣。论其教育。去年有高等小学一,初等小学一,女子小学一,下半年公费不复补助,各校同时停止。今仅存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一所,农业学校一所耳。
29日 星期三(水)
尽日参观师范学校及其附属小学,尝为文以记,刊入江苏省教育会《教育研究》,录下:
皖南之师范学校
安徽休宁县屯溪镇东北三里许,有地曰荷花池,一小村落也,背山而面水。水曰渐水,为率水入横江水之汇,远望风帆片片可见,临水居民栉比。其北平畴一绿,直抵山际。于此山回水抱间,得学校焉,是为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余以民国三年四月廿九日自赣东度浙岭以抵皖南,赖江君易园之绍介,往参观焉。师范学校,余此行所特别注意者,所见可十数,求最足以移我情者,惟斯校乎!
校赁民屋,以二年四月一日成立。入门,于室之壁间,得自制地图,为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六县图,凡山脉、水流、道路、区划、城市、村镇略备。六县为旧徽州府属,而第二师范学区也。校长绩溪胡君子承(晋接),固邃于地理学者。谈次,出自制标本:茶,皖南特产也,为标本若干种;材木,皖南特产,为标本若干种;矿产,萃于绩溪、下坞之金,荆州之锑,龙须山水之晶,门前岩之淡水晶,八公塘之白煤,大障山之银,石金山之硫铜,为标本若干种;植物为图、为标本,凡若干种。去年为征集六县植物启,略曰:
本校明年所授各学科,公同商榷,本实用主义,预先编纂细目,以便按日程功。博物一科,先授植物,其实验材料制作标本,固为必要。而本地实物之采集,于马分析种类,研究效用,讲求种植,斟酌土宜,用以发达本地方之植物学者,实为物质文明进步之始,尤与社会经济前途有关。兹与诸生约,年假回里后,可就近各采集植物若干种,或取秧苗,或摘果实,或选薹叶,或拾花枝。无论谷物、菜蔬、果树、药品、竹、木、藤、草,凡天然之生物,悉本校所欢迎。其有力难自致者,可转求同志,协助旁搜,准明年开学时带回校内。其产地何所,栽种何时及一切状况,广为咨访,附加说明。俟付品评,分颁奖券。复为乡土植物记,载表如次:
一、物名。
二、种类。草本或木本(常青木或落叶木)
三、产地。
四、播种方法。
五、栽种期。
六、土性。
七、肥料。
八、收获方法。
九、收获期。
十、收获分量。
十一、价值。
十二、用途。
十三、附注。
十四、采集人。
其训育三方针:曰信实,曰勤俭,曰谦逊,曰亲爱,曰公德,曰常识,曰遵法,曰尚武。其训育初步之德目:曰规律,曰勤勉。集各项学生必得简要易行者若干条,成小册给诸生置身旁,备省览焉。其关于训育之方法,为讲堂训话,为早晚整队训话,为临时面会训话,为黑板揭示等。
其提倡学生自动事项如次:
一、修学。日长每日三小时,日短每日二小时。
二、勤务。除特别勤务外,教室、寝室、自修室、阅报室等,均服轮值之职务。
三、整洁。
四、札记、日记及账簿。札记以记各种参考文字;日记以记心得及每日所为,时加反省;账簿以记银钱收付。
五、谈话。练习言话。
六、运动。
七、寄宿舍之分部作业。随时由舍监为适当之组织,练习合群治事方法。
八、学校园之作业。分区、分组担任栽培灌溉等事。
九、修学旅行。每年春秋佳日,因时因物指导学生,实地考察,明确其观念,锻炼其身心,并养成随时随地自动的研究学问之能力。
其训育效果之调查:一观察,二检查,三评判。
每年十一月一日编制翌年学年历。
学生宿舍之设备,一事一物,务保守固有之习尚。新安六邑,重峦复岭,不易与他属通往来,故其民风庶几近古。校长胡君、教务主任方君振民(新),对于地方,意主输入国民必须之新思想、新学艺,而不欲破坏其旧时淳朴懿粹之美德。故于师范教育,兢兢此旨,冀将来为小学校教师,有文明之启导,无习惯之扦格。而于乡土、历史、地理、农工、矿物、各种名产,本其平素详悉调查研究之功夫,转以传播后生,勖之改进。于社会生活,地方经济与以甚大之效益。平日更特别注意联络本学区地方小学,俾趋一的。斯则二君设施之微旨,而余所深表同情者也。
四月六日至十三日为春假期,六邑交通梗塞,师范生里居距校远者,七日仅足往返。校长欲乘此机会,养成其信实、勤勉、准时、守约之习惯,乃特许归里。但以极恳切之训话,勖其以时到校。届期开课。百余人无缺席,甚有一日行百里,星夜趱程以赴者。以则训育成功之实况也。
安徽自去岁几月,都督下令停办学校一学期,全省教育受雷霆万钧之一击。倏焉澌灭以尽,而是校岿然独存,且颇获行政机关之嘉许。此岂有大力能抗此潮流者,盖其支费独省,自二年八月至十二月,经常支出一千二百余圆,悉从临时项下撙节移补,不领省库一文,于财政上无可以摧残之口实。计是岁经常仅共支四千余圆。
余观是校,不觉为之神往。夫所谓输入国民必须之思想、学艺,而不破坏其纯朴懿粹之美德,俾异日有文明之启导,无习惯之扦格,与夫注意调查研究乡土、历史、地理、农丁、矿物。联络各地方小学,此岂仅新安师范学校宜然也哉,而非易数觏矣。
30日 星期四(木)
渡溪至阳湖,参观乙种农业学校,晤其主任吴君复华。是校为茶商吴君俊德手创,特建校舍,教室光气合用,历年所耗,不下万金。比年意兴渐冷淡。缘茶市日衰,去年乱事,又尝为人挟嫌构陷,虽未至受亏,第如此热诚兴学,曾不足见重于官厅与社会,意颇怏怏。谈者述之如此。学生四十八人,校名农业。专授蚕科。无特别设备,无专门功课,似于实际上难收效果。但作普通小学观,则设备、教授、管理,皆甚用心,亦殊难得。献议校属,茶商所立,不如改授茶科,既切于地方实用,又随处得天然之设备,费省而功倍。蚕与茶二者作业,均在春夏相冲突,于茶世界提倡蚕业,其事至逆。现岁费一千六七百圆,由茶公所捐一千圆,茶商凑捐一二百圆,余仍由吴君俊德任之。
游溪南稽灵山回,俞君饷以婺源制食品,若蒸蹄、蒸鸡、蒸苋、蒸粉、蒸腐之属,皆精美而浓厚,其酒为封缸酒,味甘而性醇。私念饮食物之厚薄与浇淳,殆亦其地风俗人心之一种表征乎?午后,登市后华山,一览全市。
屯溪四五里隆阜村,居民皆戴姓,东原先生族也,往访之。先生无后,其族孙伯衡导观先生读书处及所居故址。其地屋皆改建,然伯衡犹能指示某地为先生之斋,某地为先生之门。摄一影。师范学校胡、方二君同游,索余为之题,将勒石焉。其前小山一道,村人述先生当时尝戏言,此余著书之笔架也。过由山下,游仙人岩返。仙人岩作双丫形,又酷似二童对坐,高耸云际。俗名二童听书。彭泽城之二童,双峰对峙而已,此则宛肖人形焉。其下有寺,设私塾。
迭接亲知函电,知沪上方闹一极可笑之问题。某报之讹传余在南昌为戚民政长拘留。闻者疑骇,致劳苏、赣当道文电问答不绝,其殆庐山侦探事之讹传欤?函各报馆通告行人无恙。此次走赣东皖南,荷皖、赣省署文达各县招待,为书以谢之。乃与俞君商,明日往游黄山。
-5月-
1日 星期五(金)
微雨。自屯溪北去黄山下,可百三十里,须两日乃达。午前八时,雇肩舆三,舆夫六,挑子一,冒雨以行。十五里至东关,又五里至梅岭,入歙县境。又十里至西溪南,渡西溪无船,用竹筏载肩舆以过,稍欹便覆,幸无恙。又十里,至潜口。又十五里,至容溪宿。凡行六十五里。自潜口以上,远山四逼,过佛子岭,入万山中。容溪出容成峰下,云气蓊郁,义无导者,莫能指峰名也。
黄山行
一往境幽绝,近山偏不见,
水共人争道,劫余游屐火。
唯心与构成;下谷尽无声。
云封岭作城;州六失峰名。
是夜宿容溪逆旅,破屋一间,床灶藩溷,一取混合制度。其家男女老幼处之怡然自适也。
2日 星期六(土)
雨不止。晨七时,行十五里,至下舍。又十里,度山口岭,至山口村。又十里,度砧岭、黄土岭,至杨村。尽日行万山中。借炊于蒋氏,主人号雅堂,年七十四,须发如雪。村至汤口三十里,犹能一日徒步往返。自言年十九,从左文襄军与洪杨战,走闽、粤、燕、齐等省数十年。顾此前清时事,不宜复道耳。有子一孙二三,栽茶种黍为生。小楼二三间,面溪卜筑,壁贴旧板(版)历代帝王系统图。慨然谓吾老矣,儿辈惟苦守田园,又无力,不能使诸孙入学校。村无学,苟远从宿者,年非二十圆不办,余焉能堪此。至村馆夫子,已无所有,何能教人。戏以所携《小方壶斋丛钞》载清咸丰九年歙黄肇敏所为《黄山纪游》,按其地名问之,答皆不误。问当时导游之村民蒋升生其人,识之否?则称信有之。今物故矣。又言故老相传有海马者,能导客游,健走如飞,今无之,游客亦稀绝云。饭毕,珍重言别,为之感不绝心也。行五里,至吴村。又十五里,至芳村。雨止日出,游兴勃然。又十里,至汤口,日晡矣,群峰列眼前,苦不能名。舍舆步行五里,至紫云庵。天黑。叩寺门入,未几,月大明。是日行七十里。
两日雨行,闷坐无所事。乃阅《小方壶斋·黄山游记》诸篇,方知文章虽五花八门,实则游山所经,止此一线。乃私定第一天自紫云庵至文殊院,第二天至狮子林,第三天经云谷过苦行溪回汤口。以问寺僧,老僧性海,年七十三,自言七岁入黄山为僧,然文殊院以上,畏路险未之往。僧果证奋勇,自请陪游。顾其平日游迹,亦仅至狮子林止,乃别雇一陈姓者为导。部署定,就寝,彻夜听泉声若雷,寒甚。
紫云庵,古一茅篷也,今则焕然栋宇矣,旁门犹署“黄山一茅篷”五字,人亦以茅篷呼之。黄山寺观,遭洪杨劫甚苦。黄肇敏记称,紫云庵有僧曰虚堂,以问性海。谓:“此吾俗家叔父也,为洪杨掳去被害。予家芳村,实姓谢氏。”言次惨然。数十年来,游山者稀绝,性海谓年止数起耳。游者多皖南人,去年黟某医士夫妇同游,其妇雇人负以上,实罕见。问以有无外国人来,则谓前数年有日本人尝来,余未见。然余闻之他人,有美国人偕日本人游,日人登莲花峰止,美人直上天都峰,日人未能从也。性海出示《黄山志》,康熙间僧弘济编,十之八为艺文,其言三十六峰,三十六源,方向位置,皆不了了。志首插图数幅,则侧面风景画,万峰如海而无名。愈读愈增迷惘,然外间少传本矣。
3日 星期日(日)
晨起,华氏表仅五十二度,视山巅降二十度矣。未携棉衣,幸能支持,乃浴于汤泉。
汤泉与紫云庵俱临青龙潭,其上为紫云峰,庵当其腰,泉其趾焉。自汤口来,西北缘潭左行,将至庵,有桥跨潭,曰小补。过此右行,即抵汤泉。泉深三尺,池长一丈五尺,广半之,洼山腹,覆池之半,外蔽以亭。凡温泉多含硫磺质,相传此独含朱砂质。池旁壁罅注入冷泉一缕,故温度不高,恰适于浴。
既浴,向文殊院进发。僧果证,挑子二,临时雇挑子一,导游者一,僧系童子一,与余辈三人而九,皆足芒鞋、手竹杖,鼓气首途,向庵后右偏行。不数武,倏见瀑布二道,当寺后,直白峰巅下注绝涧。僧曰,此名罗汉级。瀑布之旁,有石级可拾以上,今为瀑路矣。其水清绝,发自天都峰。庵所饮即此,约下山当少汲以归。缘白龙潭右上,潭即青龙上流也。隔涧望山腰有洞,流泉千缕,曰水帘洞。沿途闻花香,绝甘美而不见花。循石级曲折上,约三里,而慈光寺至。慈光寺,明万历年建,实黄山最古之佛刹。当朱砂峰下,初名朱砂庵,以一庵而能致明帝后发帑赐额,实普门和尚之力。入寺即见诸峰高耸云表,中天都、东紫云、西朱砂,而朱砂正当庵背,盖一路为密树所掩,至此豁然开朗也。志载寺有古木莲,以问僧,寻得之,树半槁矣。旁一株完好,则年较稚,盛夏乃花如莲而几瓣,其果可治气郁。
自寺后,右偏望天都、朱砂两峰间,上路渐艰仄,实非路也。两崖间地稍陷,群石实之,大者如牛、如象,小乃如鼠、如蚁。其上林木蔽亏,时有流泉侵及足际,跬步必谨。遇大石当路,行者自其下蛇行以过,曰碰头石。又有一石尤大,高可数丈,其长维倍。思此大小无量数石,当几千万年前,不知其原质何缘而结合,又何缘而析散。当破空崩陷时,不知其间有无人类,其惊动天地何苦?阅几千万年,我乃适然与之一遇,不知更须几千万年。牛与象乃风化而为鼠,鼠为蚁,蚁为尘埃,以扬于空际,而吾人类者,其躯壳亦已矣。不知其精神尚有遗留焉否?夫人类无日不与天然战,又无日不利此天然以生。其能利用此天然而战胜之,所谓精神非邪。今有黄山而不能游,游焉,惮艰阻,不能追幽穷奇,尽天地之胜,是谓不能用,不能战,可耻!行矣哉!其毋怠,毋畏!登大石,摄一影为别。
此荦确之石,与吾新上足之芒鞋,转战可十里。吾芒鞋若以庐山一役战胜,匡君获嘉奖,奋欲自效,以求固其名位者,故锐进不少却。其间尝度一峭壁,导者曰:“此阎王壁也。”以书考之,阎王壁当以明日过,心中无阎王壁,足下更安有阎王壁,遂上天门坎。天门坎者,两壁夹立,仅容人过,为自慈光寺上文殊院必经之路,远望在天都、朱砂两峰间,抵此则朱砂已与其他诸峰落脚底,而天都依然天半。既过,路渐平,稍下复上,得一洞,镌“云巢”二字,中藏石级数十,循以上,出洞如出井。过卧龙洞,略如云巢。经小心坡。左峭壁,右绝涧,路仪容足,得桥曰度仙。过此便至一线天矣。洞深黑且湿,循级上,豁然开朗。白天门坎以上,壁离立,皆不甚远,语稍高,作回声。自云巢以上,峰巅壁罅奇松无数,干上下拗折,枝皆绝平如掌,有自壁间下垂复折以上,使根反高出其顶者,云气绕之,飘飘有仙意。石怪峭称是。据书,昔游客皆尝为之名。奇物可名乎?彼非欲名者,亦岂因名而求肖?今莫能一一指矣。行平地数十武,遂至文殊院。
文殊院亦为昔普门大师手创,今存屋三间。昔人有言,不至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不至狮子峰,不见黄山踪。院背玉屏峰,左天都,右莲花。玉屏镌“此山尊”三字,又“天地自明”四字,望之大如斗。院前大石曰文殊台。登之,其下群峰蟥唬,若乡村演剧登剧台俯视广场,万头攒聚者。凡云之生,必于层岩绝壑,当其瀚然四起,未几而弥满坑谷,掀荡汹涌,一白无际。此观剧之万头,时复露其一二,若孤岛绝屿,可望不可即。所谓黄山绝景,云海是矣。惜此时夕阳在山,四无片云,惟余暝色苍然,迷漾欲合而已。
今日之游,虽谓尽日与天都峰作缘可也。慈光寺远望,与紫云、朱砂初无以异,为一景。将至天门坎,头腹并见,为又一景。过小心坡,游侣反顾皆大呼,盖峰回路转,而又一景矣。洎上文殊台,全身毕现,方知向摩腹过者,非天都,乃其旁较低之峰曰耕云者是。耕云之顶,有石如鼠,竖耳弭尾。作势奔天都,土人谓之仙鼠跳天都。绝肖。西望莲花,则又雄秀无伦,其高几与天都齐。自台仰望,犹天半也。莲花之名以其形,旁有峰,如莲含苞未放者,曰莲蕊峰,其瓣之纹理,自顶至踵,长不可度。火时,表伯南汇奚寿盛先生示画法,曰画黄山非用披麻皱不可,为余识黄山名之始。不意化工神笔,乃有如此大披麻皱法,惜不仅令我寿虚先生见也。莲蕊之顶,有石如船,松立其中如桅,皆绝肖。游者呼为采莲船。
文殊院僧德圆,一见索银十圆方办餐。咄哉!殆如久饿之豺虎,馋不可耐,幸同游者多,不则,充其心安保无意外事。惟时自忖,事有进无退,第彼一人,而我九,无畏。乃切责以不宜慢客,僧果证从旁为劝,乃出茶饭。导者为言,往年上海二客来游,德圆令人为导,至西海门,忽大雾相失。导者流转村落间,七日始返,而二客不归。厥后家属来访,德圆不肯承,遂无知者。导者又言,彼亦尝受大创。昔年群盗劫之,无所得,缚之树。以香熟之。盖山巅独处,人迹在十里外,故无救者。是夜,宿佛龛侧,气更寒,华氏表仅四十七度。
4日 星期一(月)
予德圆以三圆四角而行,玩天都、莲花,犹爱不忍去也。天仍清朗,自院西望莲花峰进。先下深谷,曰莲花沟。复上峭绝之壁,下临深绝之壑,壁凿足迹,依痕着足,一失干占,则真所谓阎王壁者至矣。经第二壁尤长,曰大阎王壁。昔之游者,用大布,令人各执一端,障于其左,使目不见壑乃行,亦至可笑。绕莲花峰而西,路旁得连理松一。忽前行者大呼,于山半发见山羊,大如马。闻呼声,狂奔,度岭如飞以去。问果证山有虎否?曰:“有之,但修行不食人。唯去年紫云庵被攫狗一头而已。”迎面来大峰,曰鳌鱼峰。导者曰:“峰巅有洞,至狮子林必过此,过此便平坦。”苟上莲花峰者,当右转白石坡上,往返须十里,意颇尼之。私念此机不可失,遂奋勇犯险登石坡。
石坡既尽,一径斜上,满地砂砾。滑甚。巨石密箐,复乘我危,为连衡之势以相困。遇艰绝处,吾矫健之鞋与杖,亦不得不交声呼将伯。旋入洞,洞尽险如前。凡经四洞,皆锐末丰腹。昔人游记谓,如从藕节中行。缘本入瓣,信然。得一屋趾,按书,殆即莲药庵。冉上益险,一转地忽平,而绝顶至矣。顶大可方丈,石陷处有砂,昔人名之曰香砂池。其水可浣目,使盲者明,今涸。四顾万峰皆下拜,独东南天都一峰,巍然对峙。导者喃喃为示诸峰名,皆土俗不与书合,据书问之,亦莫能答。其能确指者北为鳌鱼峰,其北天海,为今日未来之路线。西北九龙峰,西侧云门峰与西海也。其南平地,匹练为青龙潭,涧尽于汤口村,为余辈上山之路。窥以远镜,历历如绘。于西北最远处,见九华山,连冈蜿蜒以极于无末。至若较近之莲蕊、耕云、朱砂、牛鼻诸峰,皆须俯视乃见。大地壳上,万山巑岏,而已。
登黄山莲花峰绝顶
南条一脉接仙霞,江浙平分两水涯;
读画廿年想云海,攀天今日上莲华。
巑岏俯极三千界,缥缈高承万里槎;
(莲花峰顶有石如船)
第一兹游快心事,名山大好属吾家。
黄山山脉,在屯溪师范学校诸君为指示甚详。自赣、浙间之仙霞岭,折而为浙与皖休宁界之马金岭,迤西而为扶车岭,为婺、休间之塔岭,为婺之浙岭。余白景德至屯溪,过浙岭,即此。冉西为婺、休间之平鼻岭,为张公山,为婺、休两邑与江西界之率山。折而东北,为祁门之天马山,为祁、休间之安启、岭,为黟、祁间之榔木岭。复折而西北,为黟、祁间之西武岭,为钓鱼岭。复折而东北,为黟与太平间之羊栈岭。再东遂为黄山,北太平而南歙焉。复东北行,终于吾江苏之宁镇。
既下,遂入谷。复上百步云梯,曲折以达鳌鱼洞,皆行绝壁间。出洞逆转,得巨石如鳌形,至此遂入天海,险尽而夷矣。天海非海也,乃山巅平旷处。黄山有五海,而天海居其中。立天海俯瞰北海门外,一绿平畦,沟渠交错。则黄山北尽处浒村也。偏东闾阎扑地,为太平县城,去此六十里。
狮子林背狮子峰。面光明顶,四同皆山,为黄山兆门锁钥。自天海度光明顶,即至。寺旁奇松无数,后有石台,曰清凉台。下临北海,长可八尺,广半之。松从石罅出,团团如盖,曰破石松。上台望北海诸峰皆了了。东北口驼背峰,奇松益繁,登之可望始信峰。始信峰在二三十六峰外。以余评之,其逋峭奇特,天都、莲花外,当首屈一指。时则落照在山,秀削中益现绚丽,足移我情矣。
狮子林仅一僧,扶病出迓,绝可怜。吾友志廉为之医,矛以药。欲游西海门,天晚不果。
5日 星期二(火)
今日乃返汤口矣。早起天阴,但云不成海,林鸟啁啾中,杂以嘤喹声,若奏金丝,意即所谓山乐鸟非耶。自寺后东偏上,竹箐如海。手拂足蹴,虽非艰险,颇不利行履。去始信峰不远,遂上峰顶。将至,得石梁,跨两崖间,一松白崖际横枝梁上作导,曰接引松。过此,自石罅侧行以进,得石台一,是为丽田生琴台。丽田生,清乾隆间善琴者,仪征江丽田,尝隐此鼓琴。奇松环绕,清幽独绝。其下为散花坞,遥望得一物,导者曰:“此梦笔生花也。”石矗立,圆而锐,若笔。松破石顶出,复下垂,缭绕之。稽之志,则称扰龙松。东南行约六七里,得一溪,天都在其左,余辈则缘溪右石壁行。此石壁,导者称为板壁岭。志书不载,赤识究为何名所误。十五里乃至云谷。
云谷寺旧称掷钵禅院,正对钵盂峰,峰巅有石如覆钵,其下有溪,曰丞相源,即余辈缘之以来者。四围皆山,寺今半圮,僧亦逸去。山下土人掘笋,就破屋煮以卖。果证谓,此间有奇树,指以示,则一松同干而异叶。问何名。曰萝松。使人猱斤砍其枝,细视之,则一藤与松合体,其杈桠(丫)一为藤,一为松。所异者,此藤附松高枝,并不着土。诗茑与女萝,施于松柏,不意其为合体也。携归,当请吾友植物专家吴凌诸子研究之。
今日几尽日行丛薄间,偶于林下得兽迹甚巨。果证低声告曰:“此山君也。”言次,色陡变。志廉则谓:“此偶蹄,必非虎。”正无聊赖间,忽林隙飞出白练一道,跳珠溅玉,声若雷震。导者曰:“九龙瀑至矣。”皆欢呼。舍通路直下斜坡,欲近摄一影。土石松且滑,一失足,溜跌二三丈,伤一指。天洲、志廉皆绝勇,志廉下深谷,手吹丛箐。凡蔽吾目者尽去之。天洲自斜坡上下蹀躞,以位摄影镜,卒取其全影。俸矣哉!如此奇观,余以流数滴血购得之。闻者幸勿为吾芒鞋罪,吾芒鞋早于晨间力尽捐生,为之礼而座诸琴台之下,弥令愤然感念。苟吾芒鞋在,当不至此。此瀑之奇,不惟大也,瀑陷为潭,潭流为涧,涧落后为瀑,如是者凡九,足压倒匡卢三叠泉矣。三里,至苦竹溪,得一坊,题曰“黄山胜境”。日晡,急行五里,至汤口,以紫云庵尚须一往,复行五里至庵宿。
6日 星期三(水)
清晨,再浴于汤泉,璧还《黄山志》于老僧性海。性海亦出火浣石、木莲果、云雾草、云雾茶为赠,皆黄山异产。火浣石,志称椎碎入火,有声有光,如金在镕,发五彩。云雾草,生绝壁,如乱丝,治目眚。云雾茶,味极香洌,消烦暑。复向僧索泉数勺,携以归。黄山以产朱砂著名,朱砂在化学上名汞硫。蒸汞硫于空气内得汞,其用可制寒暑表、风雨表,涂于玻璃,可制镜以照影,能于矿物中吸出贵重金类,又供精制金银之用,于化学上颇占重要位置。闻墨西哥首寻得汞者。乃一仆人,于山顶折一小树之枝,见根下有水流出,验之即汞。余于黄山,尝倚枯松、偶折其枝,中尽赤色之朱砂,其根亦然。考黄山之得名,以黄帝尝炼丹于此,今尚存炼丹台故迹。虽事属荒唐,然山之富于汞养可想。紫云峰下温泉,志称其含朱砂质。实则,朱砂内固含硫也。惜此汞与此汞硫,无人采以供世用耳。诸僧索书,各撰一联赠之。
观止吾同徐霞客
开山汝定普门师
(民国三年夏,游黄山,主于紫云庵,性海上人年七十三,自言七岁入是山为僧,与之谈,不尽沧桑之感,临别留题补壁。)
名山大好吾家有
游客昔评天下无
(松心禅师。)
同看云海光明顶
难得天西接引松
(果证禅师导游黄山三日,书此志感。)
至是而黄山之游毕,天亦雨。是役也,所见非真云海为一憾事。虽然,苟天云且雨者,将一步不能行,游绝非三日可了。而若文殊院僧之贪,狮子林僧之病,久留非累人,即自累,吾宁牺牲此幻相之云海,以一览诸峰实景也。西海门未去,亦一憾事。至于黄山大概,吾略能言之。天海为中心,其南玉屏峰,左右为天都及莲花。天海之北为光明顶,为狮子峰,朱砂、紫云渚峰在其东部,云门、九龙诸峰在其西部。上黄山之道,其西吾不知,东南自汤口入,以紫云庵为憩息所。自歙往者率由此。北自北海门入,以狮子林为憩息所,自太平往者率由此。其东自苦竹溪入,宜以云谷寺为憩息所,今圮矣。余之行,则自东南入,以捣其中心,旋向北行,于临北海处复折而东南,自山之东路下。第一天自紫云庵至文殊院,行十八里。第二天至狮子林,行二十里。第三天至苦竹溪,二十五里,复至紫云庵十里。若论其高,志称某峰九百仞,某峰千仞,不足信。但观其气候,山下杜鹃,三月花落,而此尚含苞未放,百卉皆然。一如春初景象。则其高寒可想。昔人称天都最高。次为莲花,次为光明顶。登莲花绝顶观之,良确。若论此山奇妙,余安能评之。惟昔徐霞客遍游名山,乃曰:“黄山天下无,吾观止矣。”此语愿以质之曾游黄山者。
洪杨以后,人迹罕到,吾惧峰名、溪名,将从此莫有识者。土人袭谬承讹,模糊影响。如莲蕊峰误为仙人峰,九龙峰误为九老峰,光明顶误为冈门顶,清凉台误为苏子台,且为之解曰:“此苏东坡吃酒处。”皆经此行,据书订正。其余拉东扯西,指鹿为马,不知凡几。世当不乏好游者,盍破旬日工夫。一往游乎?敬告诸君,慎勿为文章家所欺。凡文章家求其文之动人,往往刻画渲染而不复顾事实。如语高,则曰壁立万仞;语深,则曰下临无底。问何谷何渊,乃真无底者,而万仞不几三倍于世界第一高山喜马拉雅乎?其记游黄山也,往往极道艰险,盖将借以少掩其垂老作襁褓儿之丑,而转溺其能,不复顾后之渎其史而疑骇畏阻也。诸君须知,弱如余者,尚能一行,何足畏者。黟某医士之妻。叮以风矣。第有数语敬赠诸君:一、游侣不宜过少;二、多携衣服以备寒;三、自携米蔬等食料,以杜贪僧婪索;四、每人必带磁针,以防遇雾失踪。黄山三十六峰名附录如左:
天都、钵盂、青鸾、紫石、朱砂、莲花、桃华、石人、云际、云门、浮邱、容成、轩辕、上升、清潭、翠微、仙都、望仙、儿龙、圣泉、石门、石柱、石床、丹霞、炼丹、狮子、云外、紫云、荚蓉、飞龙、采石、叠嶂、仙人、棋石、布水、松林。
别诸僧,坐肩舆上归路。过杨村,复访蒋叟雅堂一谈,夜宿下舍村。
7日 星期四(木)
午后雨止。余肩舆前行,失道,不经西溪南而经岩寺。岩寺亦歙县大市,方演剧,红男绿女,千百为群。遇一小学生,问知市有两小学校,时晏不及观,返屯溪。
8日 星期五(金)
师范学校校长胡君招往午餐,且集教职员,令报告黄山游况,为师范生旅行准备。夜,上船赴杭,留赠吴美利行一联:
率水由山,其民好礼;
(屯溪有山曰由山,水曰率水。)
春蚕秋稼,有女如荼。
(民国三年夏游屯溪,主于吴美利行,留此纪念。六经无茶字,茶即古荼字。)
皖南茶市情形,略悉一二。祁门产红茶,以汉口为行销中心点。婺源、休宁、歙等处产绿茶,以上海为行销中心点。而屯溪实为绿茶转运机关。常年出口红茶约七十万箱,内祁门产约占九万箱;绿茶出口约四十万箱,内自屯溪转运者十七万箱。
红茶制法,采下后晒之使软,次揉之使卷,次窨之使变色,次筛之使匀。以上为茶户之事。次烘之使燥,次拣之使净,次装箱运售,则茶号事也。绿茶制法,采下后,炒之使软,次揉之使卷,次焙之使于。以上为茶户之事。次筛之、拣之、簸之、扇之使匀净,每次须焙之使燥,次装箱运售,则茶号事也。茶细者每箱五十斤,粗者每箱三四十斤。
茶丛生,以种于山麓为宜,土质黑而湿润者最佳。每丛相距约五尺。丛之大者,每丛年可收干叶二十斤。茶户所制成曰毛茶,每鲜叶二斤半成一斤,茶号每毛茶五斤成一斤。若细茶最上品之针眉,于普通茶百斤内仅能拣得五斤,多或七斤。
茶由贩客向各地茶户收买,售与茶行,茶行售与茶号,茶号售与上海茶栈,茶栈售与洋行。而贩户之资本,大抵由茶行贷给,即定,购其所收之货焉。屯溪现有茶号七十二家,茶行七家,现价毛茶每百斤自十七八圆至四十二二三圆不等。成茶头批最佳者银百两或九十两,末批四五十两,尾庄子茶二三十圆不等。若前年冬。最贱时每百斤仅银十六两。
茶之为业,实包农、工、商三种。种植,农之事也,制造,工之事电,装饰输运,商之事也。谋改良者,宜分别从事,而揉碾不洁净,实为诋毁华茶者一大口实。此行考察,颇特别注意此点,且乘机为之劝戒。大抵皖南茶户,平时起居虽未必十分清洁,而视茶事非常郑重,故尚不至污秽。譬如揉茶,大都用手不用足。尝于歙县北乡杨村蒋雅堂家观其制茶器具非常精洁,雅堂子且自陈此于行销外国大有关系云云。余深为感动。窃意茶业公共机关,一方宜用语言或文字,广劝制茶务清洁,一方宜将业已改良之现况,传播成知,或于茶业前途有小补乎。
若论茶业现况之盛衰,则一般茶商类多疲茶可怜之色,虽表面上勉强支撑,而实则十九亏折。其故缘茶市以洋商为主体,开盘定价,皆须听命于洋商,往往大批运往上海或汉口。当其去时,莫不欢欣鼓舞,冀得善价而归,及其入市定价,欲争论则尢发言之权,欲不售遂绝后来之路,惟有垂首长吁以返耳。故最苦者为茶商,而种茶之户,利尚不薄。盖茶商日多,向茶户竞买草茶,于是草茶价涨,而成本愈重,亏折愈大。然此茶户之利,宁可久恃者。一旦茶商仆而茶户之命与之俱绝耳。
茶商即亏折,何以行号尚纷纷开设,则以业此者众,个中人舍此无可营生。而在皖南一带富户,鉴于大局之不靖,时势之日艰,悉收其存放外间各大埠之现金归营茶业。盖亦无聊赖者之所为,非真有所利而出此也。
9日 星期六(土)
午,舟行五十里,抵朱家村。自此至歙城仅十里,乃步行往。将至西门,得大桥,曰河西太平桥。碑载长八百尺,度之良信。为洞十有六,望黄山诸峰,隐约可见。盖自歙往不反百里也。过桥入城,访至新安中学。新安中学,系当时徽州府立,府制灭,未归省立。其岁费暂以紫阳书院基金息二千余圆及收入学费充之,殊感困难。校舍就考棚改建,运动场颇足用。有一年生、三年生、四年生,共百三十人,另师范生十二人,为紫阳师范旧生,附入肄业。将于今岁毕业者。晤其校长汪君劲夫(钟鳌),略观教授。凡物必先正名,一机关之成立,必有负责者,尤必有所对以负责者。学校亦然。吾知皖南教育界人十,与皖行政官,对于此校,将必有以处之也。询汪君歙城故迹,以太白楼对,方知太平桥西楼即是。
次观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晤校长李君子亨(嘉会)。是校开办八年,就明伦堂为校舍。李君籍黟县,夙在歙教授者,盖地方老成人也。有生四十人,为二学年与三学年。参观时,已课毕,坐自修室,朗读各种教科书。李君为言,从前岁费一千七八百元,去年经县议会规划全县,设高小六所,每所费七百圆。本校乃不得不收学费。每生四圆,大减教员与校役,犹难支。问全境高小现成立几所,曰二所。初小几所,曰现存十余所,前年二十余所。
次观张文毅祠初等小学,已放课,教员不见,见儿童七八,应对颇了了,且有礼,绝可爱。是校有生四十许,编为一教室。闻城中尚有一初小,未及往。女学前曾办过,见道旁尚有徽音女学招生旧广告,今歇。
上太白楼啜茗,风景颇佳。四壁字画殊恶劣。后楼供木偶像,大小约二十,面目无一同者,此高手也。日暮,乃取道渔梁镇,返朱家村。于镇得亭,为太白访许宣平向津处。
皖南农产,主品为稻,妇女能赤足夏畦、莳秧、去草,男子出外经商,故各地多徽帮。茶其副产品也。春夏之交,采茶两次。以数十曰:艺光阴。一家男妇老幼十数人之力,苟时机佳者,获百十圆之收入不难。有茶之副产品焉,曰珠兰,其花用以窨茶。十数年前,自闽移植,辗转传播,年盛一年,仅歙县年可售银十余万圆。
10日 星期日(日)
舟行新安江,两岸皆山,各高楼十丈,峰青水绿,良足怡人。舟下水,曰能行百余里,水急,过滩须注意。于皖、浙交界处遇大滩,曰梅花岩,以健男三自岸用纤拉船缓缓放行。下水如此,愈知上水难矣。是夜,泊威坪镇,浙淳安县地。
11日 星期一(月)
午前,过淳安县,拟一观小学。上岸,县治濒江,有门无城。行市数。卜武,忽有人来问行踪。顷之,一警察复就同伴间行踪,仓卒有分际。问途于应姓者,为导往雉城小学校,借城隍庙后屋设立。晤其校长周君凤歧,有学生七十余人,内女生数人。共二教室,一设正屋,一设厢屋,窗小,气窒。校长谓,校初迁至此,尚待布置。时校长、教员皆出招待,未见教授。令余为临时训话,略道为学宜求应用。校长言,去年有生百二十余人,今减矣。运动场宽大,亦未布置。日曜日上午,学生来校温课。学费不收,由县税项下补助。去年规定每学生一名,补助一圆。今须调查成绩,分等给费。应君号至善,闻为县署禁烟调查员。
淳安全境小学,去年一百二十余所,现减十之三。乡间有停学之谣。对于学校,亦不甚信仰,城厢五百余家,约人口三千余。去年农会设冬期学校,十一月始,二月止,有生四十余。地丁附收之县税,总数约一万六七千圆,十之四办学,其三办警察。皆周、应二君言。
应君导往县立高等小学,校址高爽,屋舍半特建。是校尚系武进屠敬山君为县令时手创,当时因兴学颇酿风潮。校长徐君作霖言,苟屠先生在,吾校早发达矣。学生各学年全,别设补习科一班,共百七十余人。全年经费两千余圆。学费、儒学租、茶盐捐,约入千五六百元,由县税补助七八百圆。学生年长者二十二三岁。时饭后皆端坐诵读,间有诵论说文选本分内外编者。不设学监,由教员分任管理。徐君毕业省城师范学校某科,盖老成而有资格者也。
船因揽货未开,乃复往观师范讲习所,系私人创设,议改公立而未决。师范生四十人,十个月毕业,下半年拟借雉城小学实习教授。高小教员洪君方授教育学,各科俱用商务本讲义。参观至课毕,洪君导观启明初等小学。教员静坐,学生自由朗读国文。复观私立育英小学,女生三人,留教室,余上体操课,连球与唱歌联络,颇有精神。
淳安土产,茶为大宗,皆绿茶。北乡销通州。南销苏州,西销西洋。高小校长言。
出师范讲习所门,遇适才途次间行踪之人,盖即警察长朱君也。是夜泊此。
12日 星期二(火)
夜。泊建德县境杨溪,去严州三十里。
13日 星期三(水)
午前抵严州。城视淳安较大且完,市亦较盛。徽州各县,从未见有茶肆,淳安城始有之,然止一家。门外大书揭示,设备整洁,似专饷上等客者。酒肆惟屯溪有之,皆上等茶馆。此外,食宿处号中伙安寓者,须自备米菜就餐。至此遂大盛。一巷之间,望衡对宇,农工游手,麇坐呶杂。是亦土风奢俭勤惰之一征也。
访得县立模范两等小学,见其校长赵君豫馨(启樟)。高初各学年咸备,学生百五十人。不收学费,年费千八百圆。授课时间表及教科书,教育会议定自一月起各校一律,均甚允当。但每日五课外加习字一时,又自习一时许。教室自习室以及儿童容体,均不甚整洁。某级方作文,命题二:一唐太宗论,一蚊雷。儿童间有温习旧读四子书者。教员俸每人月十圆,其授课时间。每人自十八时至二十二时不等。
建德城二千户,人口一万余。小学校县立两等一,县立女子两等一,公私立初等六,乡公私立两等五。女学三,初等八十余。当民国元年,全境仅二十余所耳,去春亦不逮此数。教育会长包君汝羲,前曾任教育科长,颇能与现科长联络推广,县会查各村私塾,勒令停歇办学。去年暑假,开师范研究所三个月,得八十余人,都私塾教员。去秋之变,此间未受影响。皆赵君言。
参观省立第九中学。晤校长余君病心(光凝),校就双峰书院改建,不足,借用大成殿,并租民屋。初系府立,现有学生约三百人,一年两级,二三四五年各一级。五年生乃依旧定课程补习者,余恪依部定表办理。各科除国文文法、音乐乐典编授讲义外,余用教科书,每学期预定起讫,揭示于事务室,名曰教授预算表。每次招生,应考者五六百人,取百人。英文以读过《国民读本》第一册者为合格。二三四年生,每隔一周,开英语练习会,练习演说或谈话。教员预命题,令准备,临时正其谬误与姿势不合者。全校每隔一周,又开国语练习会,以统一学生方言。校长任修身课,学监、舍监均略任教课。参观各级教授,为生理卫生学,为国文,为地理。生理用挂图,教地理之方君逸夫,尤能引用时事。校长言,学生颇好美术,其图画课程,一年铅笔,二三年水彩,临绘与写生兼授,四年几何画。此其教授大概也。其管理则请假出校用牌,考查性行有表,寝室自修室,学生值日洒扫,以指定之室长监之,衣服不准穿绸缎。其经费预算年一万二千余圆,皆由省给。旧时府有款产,可分者分给各县办小学,不可分者暂存。校长月俸八十圆;教员平均每时一圆,每周至多十八时;学监二人,三十至五十圆;舍监二人,二十至三十圆,授课则另加俸。学费依省议会议决,全省一律年收十圆。除家住本城者外,均寄宿,每日收膳费钱九十文,告假不扣算。非预缴不得上学。
县立女子两等小学,闻因校长郑女士结婚辍课,未往观。观城立时雨初等小学,门外贴毕业试榜,朱笔煊赫。入门首进,为一家庭。往后得教室,儿童二十许,坐各异向,或读书,或习字。有袒裼跣足坐于旁者,问姓名,乃即校长兼教员者也。是日华氏表,盖腾至八十余度。客来不速,吾人当深谅之。儿童所读教科书外,为《四子书》,为《幼学故事琼林》等。问公家岁给钱若干,答须俟考查成绩,分甲、乙、丙三等,甲五圆,乙四十圆,丙二十五圆。问贵校受考查未,曰已考查,未揭晓。
夜泊胥口,去严州三十里。
——摘自《黄炎培日记 第1卷 1911.7-1918.1 》
资料: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号楚南,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65年12月21日病逝于北京。
推荐阅读:
【摄影美图分享】婺源长溪村、石城风光精品图,太美了!
【婺源风光】美了,美了 ,醉了,醉了!国际摄影大展婺源入展作品集
【避暑休闲】热!热!热!那里涼快?就不告诉你........
【婺源山村】北京记者记录八年前的婺源山村,图片看后.......
阅读后敬请分享转发朋友圈,谢谢!
长按二维码关注江西婺源长溪旅游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