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尽一个路人粉的职责
1990年,周华健有了第一个亲亲的宝贝。在上节目时,难免会被问到希望孩子从事什么职业,他一脸憧憬地描述过将来儿子当个作家,在一间大大的从上到下摆满了书的书房里写啊写,关上门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谁都不能打扰……
对文化和文化人的仰慕几乎是周华健的一个情结。20岁从文化荒漠的香港来到台湾,周华健赶上了校园民谣最后的辉煌,见证了罗大佑对旧民歌时代的终结、苏芮直击灵魂的追问与呐喊,音乐上的变革就是政治经济对文化的作用,那是一个“歌以载道”的年代。
二十多年后,纵贯线做宣传上节目的时候,罗大佑说现在的社会似乎更公平更透明了,发声渠道也很多,什么都可以公开说,不用再借歌来发泄或抨击,这算是他对自己淡出的一个回应,也是对“歌以载道”时代终结的一个解释。
周华健无疑是个文艺青年,看他早期的创作,走的是忧郁深情的路线。比如他自己词曲的《结》,和詹德茂合作词曲的《没有你,伤心》之类,他的歌里没有沉重的使命感。失去了讽喻的罗大佑,就失去了灵魂。但周华健,只要有歌声在,就一直长青。幸或不幸?
2018年4月,周华健在江苏海安串个场子,唱得正嗨的时候,遭遇了一个陌生人的“突袭”,中断了几句,本来是个很寻常的事件,结果由于伴奏带合声过高,有人截取了音画不同步的片断放到网上后幸灾乐祸地说老歌王假唱穿帮,真是让人火大,他哪里老!作为一个行走的CD,他需要假唱么?!作为一个忘词王,他记得住嘴型吗?!周华健声音条件之好,没听过他说话的人不会明了。今年上映的动画电影《猫与桃花源》,周华健除了创作主题曲外,还参与了配音。录好送去做后期的时候,制作团队一度以为是加过混响的,最后为了和其他人的声音平衡,只能把他的给“削薄”。
给这段加点回声,就是他现实说话的效果,想象一下吧,虽然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出来
周华健刚成名的时候,上费玉清的综艺节目,当场唱了首歌,站在旁边的费玉清说,凭我听乐无数的耳朵,您这个演唱简直跟CD一样啊。能得到自己曾模仿过的大神的夸奖,可把周华健给乐得把持不住花枝乱颤。到后来,周华健已经成了个live版比CD更好的歌手,音色的变化、即兴的情绪、不断完善的编曲、日趋成熟的技巧,无一不强化了他的现场。
在过去的那些年里,流行的周华健是成功的,然而,周华健不是个唱歌机器,他的志向显然不止于流行。周华健追求的是艺术的周华健,哪怕不流行。
这个“声音的演员”如果拿戏剧表演来界定的话,是属于布莱希特体系的,也就是“间离”,随时跳出,保持距离。在说到自己为何经常忘词的时候,周华健说可能是因为在台上的他,不会全身心投入演唱,喜欢分神去观察台下的观众,在这个时候,他是个不用花钱买票的观众——谁信!
这种“间离”更深地浸入他的价值取向,让他在流行之外,始终保有独立的个人品味。对于流行来说,《朋友》《明天我要嫁给你》《亲亲我的宝贝》就是各种场景定制,总有一款会有市场。而《摆渡人的歌》《璀璨》《怕黑》是他的夹私,塞进专辑的角落里,当不了主打歌,却是他的心头好。
30多年后现场重新演绎,宛如新歌。周华健很钟爱这首他自己作曲、詹德茂填词的《摆渡人的歌》,里面有他的性情和审美。一直觉得,在热情的背后,周华健有一种悲观和疏离。近几年,越发能从他的歌声里听出繁华落幕的萧瑟,是通透,也是沧桑。
“担心被贴上标签 害怕太多的是非”“隔著窗看这世界 就让这距离 维持一点点 好让所有感动 能恢复知觉”周华健1998年专辑《有故事的人》里的这首《疏远》似乎有些谶语的味道。2000年以后,在整个唱片市场持续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转型”这个时髦的词成了救命稻草。周华健甚至一度想换个假名字用个假声音去发唱片,据说是詹德茂给他写了封长信,劝导他创新是要围绕“周华健”来创新,而不是消灭“周华健”。旁观者清,何况詹德茂是从周华健一出道开始就合作了数十
许多抑郁症患者声称被这首歌的歌词击中了。
1999年,周华健在新专辑《现在》里翻唱了超载乐队的这首歌。在这张专辑里,还有一首和莫文蔚合唱的《痛苦过》,流行乐加入疑似古琴元素,也许就是受到当时唐朝、轮回他们的影响。——我胡说八道的。
直男堆里成长的周华健,有着与直男迥异的审美,他说自己一直比较“娘”,其实是年纪大了后愈加的“娘”,这似乎是艺术人生的终极走向,就如同在戏曲中,最好的张飞一定要有种妩媚。
周华健与齐豫、辛晓琪、赵咏华、苏慧伦、莫文蔚、李度等一众女歌手都对唱过,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他和莫文蔚的《痛苦过》,这首歌也是周华健和林夕的合作。除此外,和大部分的女歌手对唱,展现出来的就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个“周华健”,对手不同而他雷同。但是和杜德伟、任贤齐、戴荃等一众男歌手的对唱,激发出了不同的周华健,真是奇妙的化学反应。
周华健所追求的艺术,我看就是“美”。这种美,既不是当年詹德茂用“对愁不成眠,凄清卷风簾”表达的《没有你,伤心》,也不是林夕致敬“豪气吞吐风雷,饮下霜杯雪盏”的“吞风吻雨葬落日、欺山赶海践雪径”。新时代里,周华健要的是一整个场景的美,他要打造一个美的意象世界。这需要一个更文化的人来成全,比如他曾经憧憬过的皓首穷经的作家。(OS,终于把第三个男人绕出来了,累死我了)
2007年,周华健为好朋友吴兴国导演的新京剧《水浒108》担当音乐总监,作家张大春是编剧。吴兴国是云门中人,周华健曾经送孩子跟他学过舞蹈,假如是送去张大春那里学写字,也许,他当年的憧憬能变成现实。
在《水浒108》合作的基础上,2013年,周华健发行新专辑《江湖》,他包揽了所有的作曲,张大春则是填词。这张专辑在很多人眼中,是周华健用来立传的作品。张大春的词成就了周华健的美。
蛮喜欢他们的合照,在头围上,周华健居然没有获胜,这真是个意外。
我不知道周华健唱这些歌时的咬字转承费不费心,但张大春的文字确实为这张专辑带来了华丽丽的文学美。“远山眉,双瞳水”“过处都是悔,一夜酒、十年灯、两行泪”“一片残阳水上明,百鸟争啰噪”,句句用典,到了《泼墨》,整篇都可以当作文学典故考试题了。
这首歌最后的那一大堆“皴”也只能录制完成了,别指望现场了,估计周华健一辈子也背不下来,就算装100个提词器也没用。
在《江湖》那么多美丽的句子里,最触动我的是一句大白话“儿时玩具,老来梦里最心惊”,因为专辑主题是武侠相关,所以很容易就想到令狐冲与岳灵珊的青梅竹马,萧峰看到老屋中养父为他削的木头玩具,然后心头自然就开始弥漫悲凉。即便抛开这些联想,这样的句子也仍然因为有“共情”而感人吧。
三流的小说往往能改编出一流的电影,张大春显然不是三流的作家,在他的笔下也不会有“汗是你的,手是我的”“情越浓,越会化不开”这样毫不用力的小情调。阳春白雪,知音几何。流行?反正那是市场的事——这一点,快到耳顺之年的周华健,大约是和张大春一致的。不过,我倒是幻想过,不是那个《城邦暴力团》的张大春,而是《聆听父亲》的张大春与周华健的合作。
现在,周华健还在唱,所以,一直好想看他现场的我,还是有机会的……吧。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他还唱,他就依然还会变,下一个十年,或者到他开四十年纪念演唱会的时候,与他同行的男人里,又会增加谁呢?
最后,再说一次,我十、分、想、看周华健的现场演唱会
这场直播,真是太好看了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感觉可以一直循环下去……
终于完结了。初衷就是想以路人粉的身份写点东西出来,近几个月来,就指着周华健振奋精神治愈心情了。看了他各种演唱会、访谈的视频后,脑子里就会对各种信息进行一个联结与联想,当然也包括胡思乱想,开始是想写一篇,结果没打住,就这么写下去了,中途,受到周华健迷们的打call,临时加了个番外,过于情绪化,偏离了前两篇的初心,再想写回原来的结尾,发现没力气了
有个至今我没读懂的作家说过,假如你想急着完成某件事,那你一定不喜欢它,反过来说,假如你足够喜欢,就会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我敢说,他一定是个拖延症患者!
所以,虽然很喜欢周华健,很享受写与他相关的文字的过程,但是还是该结束了,此刻,耳畔应有《璀璨》。
顺便说说我这个路人粉,很多人留言说一点也不像,我认真回想了下,一直到大概十年前,我对周华健的了解就是这个人唱过《朋友》《花心》《亲亲我的宝贝》《最近比较烦》,不能更多了。然后十年前我碰巧近距离见过他一次,当时觉得他超级有趣,声音超棒,我是个声音控,当时就有点圈粉了,但是也仅此而已,很快就忘记了。再一次被他圈粉是到《中国好歌曲》的那两年,基本就是奔着他去看的,后来他不当评委,我就又忘了。是的,我就是这么个容易忘记自己爱豆的人直到今年,我忘了
随手点开了什么,一路下去,然后就沦陷了,然后就开始了写他的想法。所以,我确实是个路人粉,还是个速成的。
最后,谢谢大家的关注,新增的58位朋友,我们好聚好散。关于这几篇内容我试着建个菜单,用公众号页面功能集在一页里。然后,本公众号,大家就可以取关了。因为,以后是不会再写周华健相关了,我想了想,好像没有什么遗漏的,再写,就真的要瞎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