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点上方↑↑↑订阅杭州晓风!
谈及李小龙,你最先会想到什么?「武术高手」「功夫巨星」——这或许是李小龙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标签,但是,许多人对他的了解仅仅止步于此。
父亲、儿子、丈夫、朋友、导师,哲学家、武术家、演员、制片、导演、摄影师、插画师、诗人、作家、舞者、健身运动员...他的人生角色如此丰富!
这一次,再认识李小龙!
李小龙的人生历程
是街战少年,也是银幕童星
The Childhood of Bruce Lee
1940年11月27日,上午7点12分,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东华医院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护士为了方便填写档案,于是随意给他取了个英文名——Bruce Lee。
没人能想到,这个普通的名字,日后将会威震八方。长大后,他也有了一个更为中国人熟悉的名字——李小龙。
1941年 | 尚在襁褓中的李小龙
1941年3月底,李海泉携妻儿举家返港。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李小龙的童年篇章便在战火中拉开了序幕。
李小龙小时候很顽皮,他的精力旺盛,喜欢恶作剧,打架逃课是家常便饭。因此,仅在小学阶段,就已几经转学。
少年李小龙
热衷于街头打斗的李小龙,在13岁那年,第一次尝到了「战败」的滋味。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小龙情绪低落,他急于找到能够强化自己的方法。
同龄玩伴张卓庆,彼时正好在咏春拳宗师叶问门下修习,他武艺的长进让李小龙很惊讶。经引荐,李小龙拜叶问为师,由此正式开始习武。
李小龙与师父叶问
李小龙不仅擅长武术,同样也是一名出色的舞者。他尤其擅长恰恰舞,热烈奔放的舞蹈节奏与他的个性十分吻合。1958年,李小龙更是获得了「全港恰恰舞公开赛」冠军。
恰恰舞高手李小龙
除了「武」与「舞」,少年李小龙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那便是演戏。纵然街头打斗时戾气满满,跳起恰恰来热情奔放,但在镜头前,李小龙却能为了角色需要收起锋芒,恰如其分地表演。
因为李海泉的缘故,家中的几个孩子都常有机会在电影中跑跑龙套、露露脸。而几个孩子中,数李小龙最有表演天赋,他也对演戏充满了热情。
1950年,10岁 | 参演电影《细路祥》
1957年,17岁 | 参演电影《雷雨》
1941~1959年 | 李小龙的成长期
只身赴美,锋芒初露
Bruce Lee in America
1959年4月29日,19岁的李小龙告别家人,登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只身赴美。5月17日,时隔19年,李小龙再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来到美国后,李小龙寄居在父亲友人家中;他边补习英文,边打工,随后又开始教授武术和舞蹈以赚取生活费,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初到美国的李小龙,仍略显青涩
1961年3月,李小龙顺利升学,考入华盛顿大学。关于李小龙的专业,一向众说纷纭;李小龙在各种场合,曾多次谈到自己「主修」哲学,但根据华盛顿大学校友册里关于李小龙的记录,他主修的科目实际上是戏剧。
从这个侧面可见,李小龙对于哲学的重视与偏爱。求学期间,李小龙研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对于哲学和功夫的结合,更是有着独到见解。他还曾在大学二年级时,受邀前往西雅图的加菲尔德高中讲授中国哲学。
阅读哲学书籍中的李小龙
与此同时,李小龙没有停止授武的脚步。1962年4月,他在西雅图唐人街旧楼地下室成立了第一间「振藩国术馆」,开始在固定地点授课。李小龙曾在信中提到,自己的目标是在美国各地成立「功夫学院」。
「振藩国术馆」馆长李小龙
1964年7月,李小龙决定休学,他离开西雅图前往奥克兰,并在那里开办了第二家「振藩国术馆」。
一个月后,在加州长滩举办的「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成为李小龙的又一个人生转折点。李小龙获得大赛组织者埃德 · 帕克的邀请,作为表演嘉宾出席;在开幕式上,他的功夫表演一鸣惊人。
李小龙示范「极速出拳」与「寸拳」
埃德 · 帕克用摄影机拍下了当时的影像,并将这段录像寄给了好莱坞发型设计师杰 · 赛百灵。赛百灵主动拜师,并向他熟识的制片人和导演推荐李小龙。
1965年2月,李小龙受邀前往洛杉矶试镜。面试过程中,25岁的李小龙面对摄像机谈吐自如,将他的功夫哲学,不卑不亢地展示给了福克斯公司的面试官。
接受面试中的李小龙
在不久之后的1966年,李小龙获得了电视剧《青蜂侠》的参演机会,他在《青蜂侠》里饰演「青蜂侠」的助手「加藤」一角。
李小龙在剧中的打斗场面备受好评,使他收获了在美国的第一批影迷,《青蜂侠》也成为他在美国早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李小龙在《青蜂侠》中的角色造型
1959~1970年 | 李小龙的奋斗期
重返香港,猛龙过江
Return of the Dragon
1971年6月28日,在众多香港电影公司的追捧下,李小龙最终选择回港发展,加盟「嘉禾」,并很快投入到《唐山大兄》和《精武门》两部电影的拍摄中。
《唐山大兄》是李小龙「新式功夫电影」的开山之作,有别于以往香港武打演员老套的拳脚,李小龙更加追求真实性。
电影里,他敏捷的身手、干净利落的招式,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唐山大兄》大获成功,一举奠定了李小龙在香港功夫电影界的地位。
电影《唐山大兄》剧照
1972年3月,《精武门》在香港上映,电影中李小龙一脚踢碎「狗与华人不得入内」匾牌的一幕成为经典。他也凭借这部影片,在第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夺得「最佳技艺特别奖」。
电影《精武门》剧照
《精武门》上映后两个月,李小龙便带领剧组团队远赴意大利罗马,开始拍摄一部由他全权执掌,自编、自导、自演并且担当武术指导的电影——《猛龙过江》。此片是香港有史以来,首部票房突破500万大关的影片,同时也几乎打破了所有东南亚地区的票房纪录。
电影《猛龙过江》剧照
李小龙的几部电影在票房上都大获成功,这让好莱坞的华纳公司注意到他的商业价值,最终,在1972年的11月,李小龙与华纳签约,合作拍摄电影——《龙争虎斗》。
电影《龙争虎斗》剧照
为了《龙争虎斗》,李小龙暂停了正在拍摄的另外一部电影——《死亡的游戏》。
电影《死亡的游戏》剧照
然而,《龙争虎斗》拍摄结束后,李小龙未能等到电影上映,就于1973年7月猝然离世。
同年8月,影片在美国上映,票房杰出,在美国上映前七周便获得300万票房。这部成本不到100万的电影,全球总票房最终高达2亿美元。李小龙的这部突破之作,也成为电影史上最卖座电影之一。
《龙争虎斗》的成功,同时也造就了一股文化风潮。1973年,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一股「功夫热」。当时在美国,几乎每个街角都有一间武馆,从东岸到西岸,乃至全世界,所有人都想成为「李小龙」。
1970~1973 | 一举成名,英年早逝
「以武入哲」:李小龙的另一面
李小龙的哲学之道
Bruce Lee’s Philosophy of Life
李小龙在大学时,曾选择攻读哲学,因此,他广泛涉猎了东西方的哲学理论。纵观李小龙的一生,「哲学」时刻改变着他的言行举止,并在他身上留下了重重的印记。因为「哲学」,他最终成为了「李小龙」。
「人类的终极目标是提升自我,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先认识自我。」
1971年,在泰德 · 托马斯的采访中,李小龙说:「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学习如何使用我的身体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加理解自己。」他曾经教诲学生:「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探索自己,别无其他」。
截拳道是成为自己的方式,他说:「截拳道之艺术就是使动作简单直接。它让人成为他自己。它是现实中的『本来面目』。因此,本来面目的意思是——有主要意义上的自由,不被依附、局限、偏见及复杂性所限制」。
李小龙的武道
The Spirit of Kung Fu
李小龙一生都在探索哲学,并努力将其融入武术。他曾说:「事实上,武术和哲学看来是两个极端,但我以为中国武术的理论部分很晦涩难懂,而武术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有着它的道理。我想,国术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希望能把哲学融入进武术里去,所以,我坚持读哲学。」
李小龙亲自构思和设计了「截拳道」三个修炼阶段的标识牌匾,他通过这三个标识,解释了「截拳道」系统的三个阶段,并借此表达了自己的武学思想。
综合完整标识
其一:「习武者尚未修习截拳道,自我的武术背景或偏阴柔,或偏刚烈,并不完整。」
在这个标识上,李小龙题字「不完整——走极端」
(PARTIALITY:The running to extreme)
其二:「习武者学习截拳道,阴阳鱼中的圆点代表柔中有刚、刚中带柔,两旁箭嘴表示二者不断流动。」
普通的「阴阳符号」周围添加了箭头标识,
以表现二者的相互转换,并题字「流动」
(FLUIDITY)
其三:「习武者掌握一切技巧后,能够开放束缚,随心运用所学,达到以无形为有形的境界。」
最后这一阶段的标识是没有标识,
只有底部的注解「无为——无形的形式」
(EMPTINESS:The formless form)
李小龙的诗与信
The Poems and Letters of the Martial Artist
除了哲学,李小龙还是个文学爱好者,在空暇时间,他不但尝试翻译过一些中国古代诗词,自己也创作了大量诗歌。
李小龙的亲笔诗稿——《漫步华盛顿湖畔》
关于为什么喜欢写诗,李小龙曾说:「人的灵魂可以通过诗歌表达情感,诗歌能够让人的灵魂在生命的画布上表达自己。」
《我是谁?》(Who Am I ?)被誉为李小龙生平最重要、最富启迪性的诗作之一,它出自李小龙致友人李俊九的一封信。
我是人群中的巨人,
俯视苍生的豪杰,
还是封闭自感的庸碌之辈?
我是功成名就,信心实足的绅士,
一呼百应的天生领袖,
还是在陌生人前小心翼翼,
动辄心惊的弱者?
在强装的笑颜后面,
是一颗瑟瑟发抖的心,
如同在漆黑森林里迷路的小小少年。
李小龙的创新与影响力
他,被誉为综合格斗之父
Bruce Lee and the Mixed Martial Arts
MMA一词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但世界最大的综合格斗赛事——终极格斗锦标赛的主席达纳 · 怀特却称李小龙为「综合格斗之父」。
让李小龙赢得这一地位的是他「无」的哲学——「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范,如水之态」,是他讲求实战、追求效率的习武理念,是他对摒弃门派、套路的格斗方式的不懈推广。
李小龙所绘中国各武术门派招式手稿。
不朽的腹肌:李小龙的健身体系
The Training and Fitness Schema of Bruce Lee
李小龙漂亮的肌肉线条,至今仍被众多健身者视为终极奋斗目标,他的照片被制成一张张海报,高挂在健身房中,激励着人们不断挥洒汗水。在全身的肌肉群中,李小龙如岩石般坚硬的腹肌尤为突出,它们的线条、纹理是如此清晰,无一丝赘肉。
李小龙引以为傲的「格斗腹肌」,实用又颇具美感
李小龙格外重视腹部肌肉的锻造。在那个健身科学理论并不完善的年代,他依靠自己的理解与尝试,最终将身体塑造得趋于完美。他的腹肌有别于「健美腹肌」,可单独称作「格斗腹肌」,此间的差异使众多如UFC中量级冠军康李(Cung Le)一样的实战派,也对他的健身法大为推崇。
龙之后,战斗不息,精神不灭
The Promoters of Bruce Lee's Spirits
尽管李小龙离开我们很久了,但生活中却总能捕捉到他的踪影:李小龙的痕迹一直都未消失。他不拘泥于传统、不断挑战自我、勇往直前、探索极限的精神,激励着许多人为了目标奋斗不懈。
李小龙不仅是银幕上的战士,也是生活中的勇者,他的精神意志影响了无数人,也因这些人,而得以不断传承。
帕奎奥、科比、詹姆斯、吴宇森...「龙」的精神由他们来传递
李小龙对中国功夫演员们的巨大影响
The Influence of Bruce Lee on
Chinese Kung Fu Actors
成龙、洪金宝、周星驰、甄子丹...他们因李小龙而改变。
「李小龙」远比人们想象中的精彩——武术、电影、健身、音乐、游戏、漫画…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
「你以为他是一介武夫,其实你根本不了解他」,这一次,再认识李小龙!
知中ZHICHINA特集002:《知中·再认识李小龙》特集正式发售,
全面梳理,完整呈现一个立体的李小龙!
长按以下图片“识别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见证完整的李小龙!
晓风书屋
微信号
分享最新最美最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