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演出时,对吉他感兴趣的乐迷总会忍不住把目光聚焦到乐队的吉他手袁志鹏老师,这是一位非常优秀且有着高超琴技的乐手。舞台上不苟言笑,一心专注于弹奏的他,在生活中有着“圣僧”这个可爱的绰号。本次采访小会有幸与袁老师进行了攀谈,让我们听听他与吉他之间的“不解之缘”。
袁志鹏
1984年生于湖南衡阳,17岁学吉他,2008年来北京。
2011年5月参加第六届贝塔斯瑞电吉他比赛获得亚军,9月参加第一届EART电吉他大赛获得原创组冠军;
之后主要从事编曲、录音、现场伴奏乐手等工作。
曾与高晓松、曾轶可、周子琰、沈庆、洛兵、阿尔达克、马雨阳、陈鸿宇等艺人合作。
目前在唱片公司 担任音乐制作,现任陈鸿宇乐队队长。
“工作时要有仪式感”
Q1
是什么契机接触到了吉他这个乐器呢?
就
是高中的时候接触的吉他。高二的时候有同学一起组乐队,然后我看到了觉得自己挺感兴趣,所以当时就找当地的琴行,报了那个像现在有很多那种初级入门班,然后就开始正式学习吉他了。
Q2
练琴方面有没有什么心得和同学们分享呢?
您在学习吉他时是怎么安排练琴时间的?
关
于练琴方面,最开始我也是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分解和弦,了解和弦。再然后就是自己去网上找一些视频教材或者是看人家弹琴时的状态和技巧,但所谓心得,首先我觉得我们得清楚的知道自己弹的是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重视我们的手指在指板上有多快或者是弹得很花哨,但忽略了理论的这一部分,因为音乐的理论它才是指导你整个练习的方向跟参考,所以我觉得在练习吉他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理论的这种培养。练琴时间方面,其实我之前都会分为几个时间段,但也不是说特别规律,但通常我会练到一两个小时。就会定下来休息,然后再去练新的,整体下来一天最多我也只练过四五个小时,而且没有持续很长时间的这个时间段。我想说的就是除了练琴之外,也可以尽可能的去多听一些好的音乐作品。比如说我经常一边放着音乐一边弹着琴。可以试着在这个随机的音乐里找到它的调跟和声,跟随它去弹一些旋律出来,这样可以锻炼自己对音阶的熟悉和即兴的能力,对和声的熟悉以及你自己的听力,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Q3
关注到您之前有在网络上做一些吉他教学课程,这件事您大概做了多久最后是什么原因终止了呢?以后还会做吗?
之
前在网上做的吉他教学课程是和一个吉他品牌有合作,当时是因为参加了这个电吉他比赛获得了名次,之后需要帮助主办方的吉他品牌做推广的这么一个活动。也不是终止了,当时是规定了大概是二十到三十节课,然后我把这个内容交出去之后,基本上这个合作就算是完成了。以后会不会做这个事情现在也说不好,因为现在的演出和工作状态目前来说,留给做这件事情的时间不是太多。
Q4
跟陈鸿宇是怎样的契机下认识并合作至今的呢?
您怎样评价他以及乐队的队友们。
跟
鸿宇的合作是去年瓜州音乐节之前,是我的公司十三月这边的同事引荐的,他说有一个歌手正在找合作的吉他手,然后在他的推荐下就这样认识了鸿宇。跟鸿宇合作之后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对音乐比较认真,也非常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坚持的人。而且我感觉他听的音乐比我要多很多,他经常会拿出一些好的音乐作品来。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和参考的案例。乐队其他成员啊,继思和毛毛其实在这之前很早就认识并且合作过,他们在专业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和老师,在生活当中呢也都是好兄弟,合作起来非常开心。
Q5
“圣僧”这个绰号是谁起的,因为什么缘由方便分享吗?
您会介意这个绰号流传开来吗?
关
于这个绰号我也忘了是谁最开始这么喊我的,那肯定就是因为我现在的发型导致的。我不介意这个绰号流传,因为大家这么喊也代表已经跟你很熟了,这让我觉得还蛮亲切的,而且这个称谓也没有带有任何不尊重和歧义。其实就是以戏谑的口吻表现出一种相对熟络的这种关系,我倒是不介意的。
Q6
在创作和演奏上受到谁的影响最大?作为一个吉他手该如何参与演出制作等方面?
在
我自己弹吉他和学习吉他的过程中,我比较喜欢一些流行爵士或者融合爵士这种类型的音乐,我的听歌风格比较偏向于一些乐团的曲目,它会把各种融合类型的风格的都表现得很好,我会比较欣赏。关于一个吉他手如何参与制作方面,以我个人的建议跟经验来说,如果这首歌以吉他为主,可以在其他上尝试出不同的可能性,包括律动方面,和声方面,音色方面,首先自己得了解整个编曲过程包括其他每个乐器的分工是如何安排的。比如说鼓、钢琴、贝斯,或者说弦乐以及其他频段的乐器,都得有一个了解,然后才能够在一个宏观角度上去提供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总的来说就是:从吉他的角度出发,然后需要充分考虑到其他乐器存在的合理性。
Q7
您一直以来合作过很多音乐人,各种音乐风格您是怎么融合进自己想法的?在创新编曲上什么诀窍么?
我
觉得我合作的音乐人他们的风格都还比较接近吧,也没有涉及过太多的跳跃型的风格。在编曲时通常我会先征求原作者的意见。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最开始他心里肯定会有一个成品的样子,他可以不说的那么详细,但他会把他想要的感觉包括可以参照的曲目告诉我。然后我再根据他提出的要求结合它这个作品本身的特点来改编,我会找一种方式去想怎么结合这个作品本身的属性以及他提供的这种参考,去做一个相应的结合。还有一种就是当对方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他只是提供一个demo,可以完全由我自己发挥的话,我会去根据歌词的内容以及这个旋律的走向带给人的感觉,找到一个适合这首歌的脉搏和律动。因为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偏乐队化的这种编曲方式或者说是音乐风格,所以我会尽量去从他提供的demo里提炼出一个这样的骨架,然后再去丰满它。
Q8
在弹吉他的过程中遇到技术上的困难,您是怎样突破的呢?
在
弹琴上我遇到的困难很多,因为看到那些吉他大师会觉得太厉害了,只能望尘莫及。现在有录音的技术,所谓的突破无非就是多弹几遍然后拼接一下。学琴早期如果碰到这样的困难,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反复的非常缓慢的练习,我说的缓慢是指速度上慢一点的去把它拆解出来一点点的再弹出来。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有其他的捷径,因为这个东西首先需要一个纯技术的支撑。我以前教学的时候跟学琴的朋友们经常说:所谓练琴,其实就是有思考的重复。你不要去想有什么捷径,一切都是建立在重复的基础上才可以,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那些捷径我认为最终都不能让你达到最终的目的。只有重复到一定次数再弹才能熟练的掌握这个乐曲和发掘到新的东西。无论有什么好的高效率的方法,我觉得这一切都必须要建立在有一定的时间花在这个重复上面。
Q9
会经常收到一些粉丝的私信吗,您通常怎么处理它们?会觉得打扰吗?
我
收到的私信一般都是打招呼的,或者是一些提问。比如说有些粉丝会问一些音乐上的问题,当然我也会尽我所知道的简短的回答他们。印象中最多的是问我有没有吉他谱的,这个我很多时候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想说的就是没有,因为在录的时候我也没有具体的吉他谱,没有具体的指导我该怎么弹,像一般教材上的那种六线谱我是没有的,顶多就是一个功能谱,方便录音的时候提示。具体的指法包括按哪个弦哪个音这个谱子是没有的我也不会写,因为录音的过程当中可能随时根据效果要及时调整的,有时候会放弃一些音去争取另外一个音符,甚至这个和弦都换了,所以提前准备非常细致的谱在我的这个创作习惯中反而没有很高的效率,通常我一般都会记一个和声的功能,具体的弹法我会记在脑海里再到排练室去实施,然后再根据实际的效果,包括制作人和鸿宇在外面听到反馈再做相应的调整。打扰倒不会,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下,有时候收到来求谱的私信,我不是不愿意给大家分享,而是我手上也没有你们想要的那个谱子。
Q10
您会认为自己在舞台上和生活里有“两幅面孔”吗?因为我们作为听众平时看到的乐队老师们在舞台上的样子都是比较高冷和不苟言笑的,基础的互动也不多,但在今年的巡演纪录片里又看到了你们私下里比较欢脱的一面,您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因
为在舞台上的确不像生活中那么随意和放松,因为还是会有一种“”仪式感”,毕竟是在工作状态,尽量的说话和互动我认为都要是有效率的沟通会比较好,比如跟音乐跟演出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可能在舞台上会显得没那么爱说话。
在生活当中呢,大家其实会比较还原本身的样子,大家也都是朋友,巡演的时候就像一个宿舍的人一起出去玩一样,心里自然也没有工作的那种紧张感,呈现出来的状态自然就会像你说的比较欢脱,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两幅面孔”吧。如果要这么分的话,可能还有更多的面孔,比如说你回到家里面又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我觉得这才是最本真和最真实的。如果在任何场合都保持一副面孔的话,反而会有点奇怪吧。我觉得自己就是一普通人,然后有一份工作。跟熟的人呢就会比较爱开玩笑,会更放得开一点,跟不熟悉的人,会保持基础的尊重跟礼让,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吧,我也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在袁老师“两副面孔”的背后,展现的是他的职业精神。与其说舞台上的他保持着高冷的形象,不如说他是全程专注于演奏和对舞台的尊重以及对演出的负责。而私下里这位“圣僧”又很有趣欢脱,平易近人。这样的袁老师,既是陈鸿宇创作时值得信赖的伙伴,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经过这次采访,我们更加期待在以后的演出中,看到袁老师的精彩弹奏。
本文图源:梦公子
陈鸿宇
后援会
想第一时间知道陈鸿宇的近期动态?
想提前知道陈鸿宇本月演出资讯,不再错过购票时间?
现在陈小会的微信开放添加好友
快快扫码,让朋友圈里出现你宇的最新资讯!
长按二维码添加陈小会
长按二维码订阅公众号
歌曲翻唱|live音频|文字投稿|演出返图
均可投稿至小会邮箱:
期待收到你的来信
鸿
鸿 鹄 有 志
宇 落 星 辰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