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我就点击上方的蓝色文字关注我吧!
写在前面
久别的朋友们,大家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大家送来这篇迟来的推送。这篇推送的作者是我的奶奶--李珍华,一名光荣的退伍军人,这是奶奶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中娓娓道来自己难忘的部队生活,在此分享给大家,以纪念属于他们的青春。
正文
在1956年3月,我恋恋不舍的离开我的父母双亲和兄妹以及亲戚和同学,告别从小养育我的土地--长沙,坐上开往南方急速奔驰的列车,我的心也随着列车的震动扑扑跳动……深深品尝到人生第一次离开亲人、离开养育我成长多年的故土,眷念难舍的心情……
19岁(左图)和44岁(右图)
列车前往的地点是:湖南省与广东省交界之处--坪石。这里是清朝时代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决战地。到达的目的地是:解放军疗养院,医院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青山绿水、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说是疗养院,其实是治疗肺结核病人的医院。
在1959年根据苏联专家测定医院住地发现许多煤矿及其它矿物,为了开采国家的宝藏,医院听从国家军委的命令:由陆军医院搬迁到海南岛,重新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人民海军医院,这样正好符合毛主席提出的:“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海军!”医院的编号为:海军425医院,新建的医院距离海军榆林基地有30多公里,坐落在荔枝沟罗蓬山村,这里群山环绕、曲曲弯弯的山路,是一个黎族山寨。
刚开始建立医院人员是陆续分批到位的,一部分医务人员首先在广州进修学习,另外一批人员作为先遣部队到达425医院,领头人是张玉昌,带领一批人员开荒种地、种菜、养猪……
我是由政治处干事赖粤英(赖丽的父亲)和政治处干事吴国清(吴勇的父亲)领队第二批到达425医院的。
医院建立初期环境十分艰苦,油灯代替电灯,山沟水代替自来水,草棚代替砖瓦房,夜晚睡觉若不掖好被子,蛇就会钻进被窝里,周围住的全部是少数民族—黎族,语言无法沟通;尽管困难重重,但大家工作精神饱满、吃苦耐劳、干劲十足!顺利完成了建院的基础工作。
解放军为当地黎族人服务
建立医院中不仅有我们工作人员,还有附近的工程部队,他们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帮助医院打坑道、建病房,部队兵种中工程兵最辛苦,他们长期工作在潮湿的环境里,许多战士们患了关节炎病;遇到爆破时如果不小心还会造成意外伤亡事故;我所在的外科曾经护理过许多缺胳膊少腿的战士们;护理过因公受伤的两位高位截瘫的病人,有的因为伤势太重死亡了……在战争年代为了新中国的成立牺牲了成千上万的烈士!在和平年代同样有流血牺牲!我们应该向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医院周围住的全是黎族人,他们最大的优点是感情朴实,团结一心;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不与外界接触,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不管是经济、文化、卫生都非常落后,更谈不上文娱生活。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与自己饲养的猪、狗、鸡等牲畜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与世隔绝,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
既然我们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部队就有责任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尊重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给他们培训卫生知识,人和牲畜住处要分开,建立厕所,不喝生水。曾经有一个黎族男孩,平时喝水沟里的水,不小心蚂蟥钻进他的鼻孔,等蚂蟥长大后,他的鼻孔经常出血,到我们医院五官科用盐水冲洗之后将蚂蟥除掉;还有的因劳动将腿弄伤感染,严重的最后导致住进外科手术截肢;被毒蛇咬伤死亡的人也不少;诸多事例说明懂科学、讲卫生是人们生存的保证!
医院给黎族同胞宣传卫生知识防病治病,有病及时到医院治疗,对他们来医院看病的,我们都热情对待,而且不收取费用;农忙时节我们帮助他们插秧、收割稻谷;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有20多年了,双方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和冲突,大家和睦相处。部队医院给他们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通过看电影了解大中国地大物博,汉族和少数民族是一家亲。
解放军给当地黎族同胞培训卫生知识
自从医院接受伤病员,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不断增加,医院给大家安排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经常组织大家打篮球、看电影,各大军区文工团来医院演出,显得医院生机勃勃、热闹非凡,原来寂静的山沟变成沸腾的军民融合的海军后方医院。
1966年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北京、南海舰队来了一批高干子弟到医院当护理兵,在业务上对他们进行培训,后来都当了护士,给医院的护理工作增添了活力;她们的父辈大部分是师级干部、老红军,虽然说她们的父辈都有比较高的职位,原有生活也很优越,但来医院后工作能积极肯干、吃苦耐劳、要求进步、不愧为高干子弟的好后代。
文化大革命虽然军以下单位不开展四大,但社会上无政府主义思潮也影响着医院,有段时间工作人员不穿白大褂,上班只许穿军衣,说是消灭工作人员和病人的距离,提倡打破医护界线,医生干护士的工作,护士干医生的工作;历来外科、妇产科值夜班都是分开的,打破医护界线后,外科和妇产科只许一个护士上夜班。
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实习护士贺彩田上夜班,要管理外科和妇产科的病员,恰巧碰到妇产科有位产妇要临产,当时已取消妇科医生和助产护士睡在值班室的制度,只有我们外科护士值班。我把产妇带到待产房检查,孕妇子宫已开全了,躺在床上的是病人,旁边是实习护士,虽然我从未接过生,但责无旁贷把我曾经在产房实习接生的整个过程应用上。先安慰孕妇配合好,保护会阴,孩子出来脐带绕颈、全身发紫,我按接生过程处理,消毒好脐带,胎盘出来检查是否完整?会阴缝针等,产妇回病房腹部压纱袋,内服益母草,将产妇安排好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感到好后怕……虽然我当时头脑很清醒,不慌不忙完成接产过程,但我毕竟不是专科妇产科护士,万一产妇大出血、婴儿窒息死亡怎么办?!我自己的得失无所谓,重要的是病人的安危,我真幸运完成这个接生任务,让她们母女平安!实践证明,医院要以医疗工作为中心医务人员要热爱本职工作,钻研业务,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坚持值班制度,不是取消而是要完善各科室的值班制度,才能更好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医院刚开始接受病员时,各种设备不健全,电厂只有一个发动机,供电不足,到夜间病房只能上半夜有电、下半夜没电,用煤油灯巡视病房和治疗,给我印象最深能的是深夜接班,从工作人员宿舍到病房约有300到400米的距离没有路灯,一片漆黑,路上一个人行走真的很害怕。尽管工作生活困难多,但大家工作热情都很高。
白衣天使们平日愉快的军旅生活
随着国家建设不断的发展,部队逐步缩编,每年都有转业干部到地方工作,为了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积极要求转业,在1981年10月我们如愿以偿转业了!老胡是1949年从湖北沙市参军的,回到了他的故乡,沙市虽说是一个小城市,但轻工业比较发达,纺织行业在全国赫赫有名,生产的床单荣获国家金质奖,整个城市蒸蒸日上、一派繁荣景象,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热潮中。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到了退休的年龄,从此告别了平稳而有规律的上班生活。
1993年退休后忙于带外孙和孙女,现在他们都长大都硕士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了,现在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到老年越爱浮云往事,眷念那青春年代,一颗赤诚的心投入建设医院行列倍感欣慰!
在425医院工作生活20年,俩个孩子在那里度过快乐而且艰苦的童年,他们与黎族同胞的孩子同在茅草棚里上小学,半学半劳动:种甘蔗、在水田里插秧、收割稻谷等农活,虽然他们不像城市里的孩子,想吃什么有什么,有各式各样的玩具玩,想穿好衣服尽管满足;在医院他们跟大人一样周末上山砍柴,自己喂鸡喂鸭喂兔子,还帮助家里种菜;孩子们在一起玩跳橡皮筋、抓沙包、跳绳,在两棵大树之间拉一条绳子就可以打羽毛球,打篮球等;孩子们最开心快乐的是在医院的球场上看露天电影,只要周末大家听说晚上看电影,各自奔走相告,非常兴奋,像是过年一样!尽管他们享受不了城市孩子的优越生活,但他们的心灵是纯真的、健康的、朴实的,对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
1976年一家人回家探亲,途中参观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2014年11月,425医院的子弟们计划少数人回海南三亚聚会,在网上公布之后竟然有130多人报名要求参加!大家心情无比激动,期待相聚的日子。分别的时候是懵懂的童年,相聚的时候是人到中年,思绪如潮、感慨万分!往日的回忆激动的心情泪流滚滚……分别数十年、海阻山隔,唯有不变的是童年的友情,难忘故土养育之情,许多同学见到这块养育他们的净土,满脸泪花依依不舍……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国家巨变,科学的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丰富,城市里家庭大多有汽车,必然带来空气污染,这样触使我们回想起生活几十年的地方--老425医院,那里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空气无污染,蓝天白云,种什么长什么,吃的是绿色食品,四季水果不断。白天无论有多热,晚上盖被子能睡个好觉。事情往往是这样的,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贵,一旦失去了才感到它的可贵!
老425医院不仅空气新鲜,也算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了,家属区居住大约有一百多户,就有五对双胞胎在这块土地上诞生。62年以后有政治处俱乐部主任温泉、杨树清夫妇生了一对龙凤胎;政治处干事王希维、徐立佩生了一对男孩;药房的刘主任、李药师生了一对女孩;洗衣班的李桃花夫妇生了一对男孩;X光科的曹医生夫妇生了一对龙凤胎。医院生一男一女的夫妇最多,所以榆林基地的同志们都在传425医院是一个风水宝地。长在这块土地上的孩子们还出了专家教授,都在各自的单位努力工作,自强不息,默默的奉献,有颗淳朴的心,子弟之间友谊情深,都能孝敬长辈,也都非常重感情。
2015年医院的子弟彭湘平、吴勇、刘健、刘建勋为首的子弟们,组织一个关怀老同志慰问团,专程到各地探望离休退休的老同志,他们这一举动使我们深受感动!医院有许多老同志从坪石疗养院到海南425医院,勤勤恳恳、全心全意工作有的达40多年,为部队卫生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因年迈离休退休了,都患有各种疾病行动不便,是子弟们带来深深的祝福,亲切的关怀,并传递老同志之间相互问候、相互祝福,使我们的心暖暖的;子弟们心细、想的周到、感情丰富,他们继承了父辈的优秀品德,发扬了部队的光荣传统,子弟们是好样的,值得学习和称赞。
曾有许多老同志,三番五次从内地专程重返老425医院旧居,因为在那块土地上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有付出的辛劳,有贡献的青春年华,有辛劳的足迹,有同孩子们一起长大的一草一木,有孩子们欢乐的岁月,有对病人救死扶伤的一颗心,有同甘共苦一起工作生活几十年建立战友之间的情怀,更怀念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永远安息在那里的战友……
时间无情但友谊永恒,追随那抹不掉的记忆,让这种珍贵的记忆永远铭刻在心里吧!
李珍华
二零一七年八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