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培养了宋祖英、何纪光等歌唱家,被誉为湖南民歌之父

他培养了宋祖英、何纪光等歌唱家,被誉为湖南民歌之父

发现家乡味 内地女星 2018-11-13 06:00:23 503

两岁时跟着奶娘学会第一支山歌

五年里走遍三湘学习湖南民歌

白诚仁: 民歌之爱 大地之爱

白诚仁(中)在湘西与当地村民亲切交流

上个世纪60年代,白诚仁和同事在湖区采风

年轻时的白诚仁下乡采风


民歌是他一生最痴情的爱。向民间学习,向民间艺人学习,以民间音乐为创作源泉,是他一辈子音乐创作的宗旨。 不到两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奶娘学会了她唱的山歌;他走遍了民歌资源丰富的湖湘大地,发掘整理了上千首民歌。以湖南民歌资源为源泉,他创作了《洞庭渔米香》《挑担茶叶上北京》《小背篓》等经典民歌,并培养了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手。 2011年12月14日,“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因病去世,而他对中国文化、湖南民歌的痴迷之爱,将永远留在人间。

[壹]

给校长提意见,要到民间音乐中去“挖宝”

白诚仁听的第一支山歌,是他的奶娘唱的四川山歌:“尖尖山,二斗平,毛草蓬蓬,把把门……”。受到戏迷大哥的影响,白诚仁从小就跟着学会了不少唱段,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京胡、二胡,是同学中的“音乐明星”。高中毕业后,他毅然报考了延安鲁艺,并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

白诚仁进入了音乐部声乐系。当时教声乐的几位老师都是苏联老师,教的是美声唱法,而且全是外国歌曲。有一次学院组织同学们去工矿区演出,大家在台上唱得热情洋溢,可台下的工人听众却听得茫然。  演出回来后,白诚仁彻夜难眠。第二天就去找校长提意见:“我们除了学习西洋音乐的长处,是否还应该继承我国民间音乐的传统,到民间音乐中去挖掘宝藏,学好唱好我国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呢?”校长专门召集声乐系师生开会,说白诚仁给他们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倡议大家都要以民间老艺人为师。

此后,白诚仁埋头苦学民间音乐,“东北打鼓”、“京韵打鼓”、“山东琴书”、“河北梆子”、“东北二人转”、“乐亨打鼓”等等,他越学越有味。

[贰]

向病危的瑶族歌手学民歌

1955年10月1日,白诚仁成为湖南省民族歌舞团一名年轻的独唱演员。不久,他就随团里去江华瑶族自治县演出。一位在山顶上唱山歌的老婆婆,让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湖南的民歌。随后的五年时间,他深入到桑植、通道、江华、嘉禾等20多个县采风,徒步爬山10000多里,收集了上千首民歌。他常常整天在深山里奔波,一天只能吃上两个红薯;他晚上睡过棺材板子,常被跳蚤咬得通宵难眠。

他和民间艺人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艺人们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总是在田间地头找人学歌的“白同志”,并把“白同志”能向自己学歌视作一种光荣。桑植一位叫戴福香的民间歌手,等了他21年,只为等着他来将自己没有唱给他听的民歌再教给他。

有一次,白诚仁到桑植收集民歌,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地方整整学了4天民歌,正准备要走。一位86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专门赶了十几里山路追上了他,要把自己会唱的民歌教给他。还有一次,有人告诉他,新宁花竹山上有位身怀民歌绝技的瑶族老人快要病死了。白诚仁知道瑶族留下来的歌曲不多,带走一条就会少一条,便连夜坐火车、汽车,又走了80多里山路赶到了老人的病床边,把耳朵贴到他嘴边,老人用衰弱的声音唱一句,他就记一句,几天后,老人就去世了。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一支传了几百年的古瑶歌。

[叁]

为还歌于民,年过七旬的他自创“一分钟锻炼法”

丰富的湖南民歌资源的积累,多年的民间采风生活成为白诚仁音乐创作的源泉。著名的《洞庭鱼米乡》,来自于他在路上碰到一群去南岳庙宇烧香还愿的宁乡人唱的“拜香歌”;《挑担茶叶上北京》,有韶山一位推独轮车的老农民唱的高腔山歌的影子;《小背篓》,则源自他在湘西采风时,碰到一群把冰棒放在背篓里的苗家大妈。1990年春,央视春节晚会上,当年出生在背篓世界的宋祖英以甜美的嗓音传情地演唱了这首歌,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后来,宋祖英说:“我是唱着白老师创作的歌曲《小背篓》到北京来的。”

在湖南民歌中浸泡了50多年的白诚仁,2000年仍然坚持到桑植、城步这些地方去采风,发现民歌断代的现象非常严重,当年他学过歌的艺人们纷纷离世,没有传人,白诚仁当年学会唱的歌,当地一些歌手都听不懂了。从此,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是,要还歌于民。他计划在全省选苗瑶侗土汉族五个点,每个点选100个年轻人来学歌,找一些歌师来教,自己带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同志下去,一个点办4个月,用五年的时间,把这个工程做好。 为了能实现计划,年过七旬的白诚仁每天坚持将手撑在沙发的扶手上,将腿抬起来一分钟,以锻炼身体。

[肆]

“我看中的不是钱,而是他们的才华”

白诚仁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著名歌唱家都是他的学生。每次发现音乐人才,发现一副好嗓子,他总是特别高兴。 一直以来,白诚仁的经济收入都不高。但他对金钱看得很淡泊。有时候他帮别人作曲,分文不收。他带学生从来不收钱,有时自己还管他们的吃住,还要贴钱。

常常有朋友为他抱不平,对白诚仁说:“老白,像你这样的人,在国外的收入都可以养一个乐团了。但你现在真是一无所有啊。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你付出了劳动,按劳取酬是应当的。现在哪个带学生不收钱呢。”白诚仁总是笑着说:“要那么多钱做什么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对金钱看得太重。我带学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培养人才。我看中的不是钱,而是他们的才华。”他的家,被人们赞誉为湖南民族音乐的免费“黄埔军校”。

画外音

生命之美  文化之美

“湖南民歌之父”白诚仁先生走了。 老人像一片静美的秋叶,魂归大地。

在金色的银杏无比灿烂的季节,这座城市,从此少了一个热爱着湖南民歌、热爱着湖湘文化的老人。但这位老人的故事,必将会在三湘四水间流传。因为这些故事,留下了太多的美,在他创作的脍炙人口传播四方的歌曲里,在他奔走于湖湘田野山地间的脚步里,在他振兴湖湘音乐文化的雄心与激情里。

这样的美,有着一种淡泊名利、静守安然、超越世俗的道德之美、精神之美。白诚仁先生的名气与财富,虽然比不上那些唱他写的歌曲的大腕们,但他并不以为意。他蜗居在那间一住就是数十年的小屋里,淡泊安然。  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如此充实,在他的心里,装着一个湖湘音乐文化的大宝库。因为他心里时刻焦虑的,是如何在有生之年,尽量抢救那些正在快速流失的湖南民歌资源,大力培养新一代的民歌研究者,把他一肚子的湖南民歌唱下去,把湖南民歌发掘、研究的工作接下去。因为他深深懂得,这些真正来自民间的音乐文化,是我们的音乐文化之根。他做了一辈子湖南民歌的挖掘者、整理者、守护者,他的痴迷、他的坚守,他与民间歌手们亲密无间的情感,无不体现着对民族文化、对湖湘大地最强烈的自信、最主动的自觉、最深沉的爱。

因此,这样的美,也有着一种坚守信念、执着前行、从不放弃的行动之美、实践之美。因为有了他,有了这样不计功利、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民歌之爱,使我们更有可能领悟、享受湖湘的民歌之美、音乐之美。

因此,先生之美,是生命之大美,也是文化之大美。这样的美,正是今天物质丰裕但精神贫穷的还有很多人最缺少、也最渴望的部分。

愿我们好好地珍惜、守护并培育这样的美。还有更多这样的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间。


湘人 | 湘味 | 湘圈

        定位:打造中国地缘社交电商第一品牌

      主营:互联网+农副产品供应链

        愿景:家湘宝——共享家乡的味道!


       

关注家湘宝

共享家乡味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