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浩浩小朋友
书法题字:刘福雨(学而书院院长)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析】
“歙”(xī):敛、合。“固”:暂且。“与之”:与,同“予”,可以给予别人的身外物。“微明”:微妙明通的道理。想要收敛的,必先张开;想要削弱的,必先加强;想要废弃的,必先兴起;想要夺取的,必先给予。这就是微妙明通的道理。
“脱”:离开、脱落。“利器”:权柄军力。“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柔弱是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不能轻易耀示于人。
本章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老子还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这时,该事物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本章旨在皆物极必反的道理,教人以柔弱自处,回归大道的本源。
【悟道】
前不久,深圳华为曝出最先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有位34岁的员工在网上发文感慨,两套房子两个娃,突然之间下岗了,一夜回到“解放前”。
中年危机,于是成为每个人都在谈论甚至是难以掩饰内心焦虑的热门话题。
那么,中年危机是怎样产生的?
不能不说,这与很多人心理上总是把生活稳定作为一种追求有关。经过几年十几年的打拼,熟悉了所从事的专业和行业,事业达到一定高度,基本实现财务自由。当迷恋这种安稳与安逸时,惰性就会出现,开始变得排斥新鲜事物,加之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的生活环境,积聚了相当多的负面情绪,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偏向固执,趋于老年化。
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境遇,非但没有让压力成为动力,却让人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神情俨然也变得颓废,蓬头垢面,秃顶大肚,衣着不整,成了很多中年人士的标配。即使他的收入已经达到所谓的中产阶层,却像郭德纲与林志颖,少了份光鲜,多了份沧桑。
既是危机,就会害怕失去,必定有对已经拥有的一切的不舍,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那辛勤付出换来的生活的安逸与事业的成就,虽在拥有时感觉不到它的珍贵,甚至还常常不满,但真当失去时,却是那样的难以割舍。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如日中天之时,谁会想到或者谁会去想,有一天会日落西山,并且这一天来的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竞争不以“资历为王”,生活不相信眼泪。就像任正非批评的那样,才30多岁,就想躺着赚钱是不可能的,华为也没钱,不奋斗就垮了。
其实,危机在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却于中年最为凄慌。就像央视最近一期《朗读者》中,以“中国谍战小说之父”著称的作家麦家在讲述他与儿子之间关系那样,却在中年后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儿子斡旋了三年,而几近陷于崩溃。
其实,对于他的儿子来说,青春期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危机?就像麦家所说的那样,青春期来了就是“鬼敲门”。但是,儿子担得起,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但对作为父亲的他而言,儿子晚一天走出泥泞,他便会苍老一日,而对未来却不可期。所以,直到今天说起,仍然几度哽咽,泪沾衣襟。
幸运的是,他用自己的耐心陪伴帮助儿子走过了那段泥泞,同时自己也度过了那段危机。
之所以能走过这段危机,麦家也坦言,他对儿子的叛逆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因为当年他也曾有过如此的经历,曾经17年没有和自己的父亲说过一句话。他自称这也是向自己的父亲“还债”。
正是麦家自己曾经有过类似切肤之痛的人生体验,才有效化解了父子双方的危机。而当很多人面临人生危机特别是中年危机时,是否就会有如此的充分准备呢?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在身体和精力还能经得起折腾的时候,抓紧抓住青春的尾巴,再折腾几下,为自己的后半生和家庭再攒下点必要的积蓄。要不,真就折腾不动了。
弃官从商的梅永红说过,永远保持离开体制的能力。身居体制(相对固定的工作)内时间久了,人就会变得温吞吞、慢悠悠,不以才学比高下,而多了些世故和心计。但常常忘了,那虚度的时光,恰恰消耗的是自己短暂的人生。
尽管世事无常,尽管命运往往不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尽管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自己。
我们要对美好事物始终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渴望,对时代的变迁永远保持一颗学习与自省的心。更重要的是,不以刚强示人,时刻满怀敬意地热爱这个世界,热爱我们的生活,包括我们不喜欢的人。
人生时刻都要有所储备。即使今天如日中天,也要想到有一天日落西山;即使到了日落西山那天,我们依然能重新找到升起的另一个地平线。这样的人生就不会有太多的中年危机与痛苦。
推荐阅读:悟道28 ‖ 学会谦卑地成长
上篇文章:悟道35 ‖ 成功之道皆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