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屌丝到一代宗师,他究竟是如何成功逆袭

从屌丝到一代宗师,他究竟是如何成功逆袭

童心同阅 日韩男星 2017-09-15 11:16:39 193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吧!


他21岁时,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奥卡利那笛(陶笛)的美妙音色,从此被深深地吸引,并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着自己梦寐以求的音色,开启了人生的音乐篇章。


他花了3年时间拜师学艺,每天不断练习7-8小时。他再用7年时间追求属于自己的音色,他亲自烧制了超过1万支笛子,而自己使用的只是区区十几支而已。


是他让日本人认识了什么是奥卡利那笛,也是因为他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喜欢上陶笛的音乐,他的音乐,传播影响到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他,就是

宗次郎(そうじろう),本名野村宗次郎(のむら そうじろう


1


一瞬间的相遇,成就一辈子的传奇


1954年10月10日,宗次郎出生于群马县馆林市,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直到有一天,命运之神给了他一次机会。


那是1975年发生在枥木县山沟里一个很小的山谷村庄里的事。那时的宗次郎21岁,他在山谷里行走,突然听到一段空灵悦耳的音乐在山谷间的空中回荡,那是他生平第一次听到奥卡利那笛,当时他还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乐器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


循声而去,终于遇见了演奏者火山久先生。而从听到这音乐的瞬间,宗次郎就感觉自己的整个灵魂都被震撼了,说这是天籁之音实不为过。


但那时,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是21岁的青年,如果说21岁才开始学吹笛子,会不会太晚了,他知道这条道路一定很艰难,他必须付出巨大的时间与经历,而能收获什么,他一无所知。


那时,懂得奥卡利那笛,认识这种乐器的人少之又少。就这样,辗转反思了几个月,他还是不能忘记那天籁之音,他遵从了内心的指引,放弃了一切,决定拜师求艺。


师生之缘,火山久先生住在森林尽头的一间破旧的小烧碳屋里,中间悬挂着一个昏暗的灯泡,仅仅2个塌塌米的空间。他白天在师傅火山久先生的奥卡利那笛工作室制作笛子,傍晚学习1个小时左右的演奏课程。他经常在拂晓前面对着大山不停地吹着笛子。


他对奥卡利那笛的喜爱,可以说真是到走火入魔的地步。后来,他的师傅也受不了他天天这样的密集练习,再说,2个塌塌米的空间也实在是太挤了。


于是,宗次朗搬到了旁边自己动手建起了废物利用的房屋。他用水管跨越数百米的距离从附近的山泽中引水,生活可畏艰苦。没有都市娱乐,没有呼朋换友,没有爱人相伴,有的只是对音乐执着的追求。即使生活再苦,他也从未间断过拂晓前的练习。


他特别喜欢在下雪天到户外吹笛子,这让他感到无限快乐。白雪吸收了周围的声音,在寂静的旷野中笛子的回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


每天当结束了在师傅那边的工作和学习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从晚上到拂晓每天自己都不断进行着7-8小时的练习。这种密集的生活一直持续了3年。三年苦行僧似的生活,让宗次朗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他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独自的音色。

2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为了更好的追求只属于自己的音色。宗次朗离开了他的师傅火山久先生。于1979 年搬到枥木县东边的茂木町。他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动亲手制作奥卡利那笛。


奥卡利那笛的制作过程一点都不轻松,制模,黏土,炉窑,火候,烧制,熏黑,打磨到最终调律等一系列的程序,都必须投入大量的工作。而且不同的调性要用到不同笛子吹奏。有时候,一首曲子就要用到2个不同的笛子轮番使用。


在新的地方,他把原来的水车小屋,重新建造。自己重新设计模型,砌砖,并亲自建造了炉窑。并在烧柴火烧制投入了大量精力。从C01 管、 G02 管、 C04 管、 G05 管等四个种类入手,试验错误一直持续了9个月。就连黏土,凡是能搞到的,都反复进行试验。从濑户、多治见、土岐等名古屋周围的土开始入手,本地枥木和茨城的土也拿来进行了试验。那时起,他每天花16个小时进行制作。


于次年(1980)年他搬到了废弃的小学居住,同时作为工作室使用。当时,能搬的他都搬了,但是炉窑又得重新砌砖垒成了柴火窑。这时他增加了陶笛种类,开始挑战F06管、C07管和G08管等大型笛子。同时在这期间他还反复试制了特殊Key(调)的B♭管和A♭管。正如所记述的那样,他每天都浸泡在奥卡利那笛的制作之中。


1个月制作120支左右,其中入窑烧制的有100支左右。要花约13个小时慢慢烧制。烧制后熏黑、打磨到最终调律,还要花1-2周的时间。1年烧8次窑,制作约1000支笛子。从1975年到发行第一张CD的1985年间(10年),制作的笛子超过了1万支。而他自己使用的笛子也仅仅是这1万支中的区区十几支而已。


3


一曲成名,终成一代宗师


从1975 开始学习演奏和奥卡利那笛的制作,至1985年 作为唱片发行演员暂露头角。


命运之神再次照亮了他的道路。1986年的4月,在NHK 特别节目“大黄河”中,该作品一举获得巨大成功,出道后1年成为人人追捧的音乐人。

从整个80年代起至21世纪初,是他音乐生涯的最活跃期,在1986年“大黄河”一炮而红之后每年都发行原创专辑,在出售专辑的同时,还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音乐会。1993年出版的自然三部曲专辑---《木道》、《风人》和《水心》获得第35届日本唱片大奖“策划奖”。


不管成就如何,宗次朗始终保持与自然、大地的亲近感,不断活跃在音乐会、作曲和创造活动中。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听众来说,认识宗次郎则是因为1995年的TVB剧<神雕侠侣>中采用了一首他的《故乡的原风景》作为配乐,清新悠扬的乐音引的很多人们到处找寻这首曲子的作者。


宗次郎的音色基本上是在与奥卡利那笛相识开始的最初10年间形成的。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笛子。宗次郎制作的笛子里蕴涵着很多只有宗次郎自己才能理解的东西,而唯有宗次郎才能将它表现出来。


这绝对不是他自己刻意追求的,而是他用心揣摩土的性质,追随着土的节奏一支一支用心血制作出来的结果。当然少不了单纯的作业。如同耕田,如同除草,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让喜欢唱歌、想真正纵情歌唱的宗次郎感觉不需要歌词的正是这个奥卡利那笛的音色。


它是土地的回响,不需要任何语言。宗次郎用心灵制作的笛子也只有用心灵吹奏的宗次郎才能吹响,只属于宗次郎的音色。正是因为如此才令众人所感动,获得了人们的支持。这就是只有宗次郎才能吹出的令人“夸耀”的音色。


借用宗次郎的话说,那就是“陶笛耕耘着空气”。


他的影响力:在19世纪中叶以后,从意大利人改良的陶笛开始被现在的奥卡利那笛所取代。它被第罗尔地方的吟游诗人们传播到了整个欧洲。质朴、亲切又饱含深邃美感的奥卡利那笛音倾倒万人,迅速由欧洲普及到了全世界。


然而盛行一时的奥卡利那笛音,在几乎没有被日本国内知晓之前就销声匿迹了。可以说正是因为1985年宗次郎负责NHK节目《大黄河》的音乐,才使得它的音色在日本全国传播起来。


现在,日本国内的奥卡利那笛音爱好者人数不断增多,如果说他们大部分是因为宗次郎的音色开始的一点都不为过。


在2006-2007年间还举行了多场次,不使用任何音乐器材完全真声演奏的音乐会之旅“奥卡利那笛练习曲”。并参加“2006京都世界遗产音乐节”。


与中国的情缘:于1993年10月出版首本写真集《宗次郎,人与中国---西双版纳之旅》。2005年3月友情出演二胡演奏家贾鹏芳先生在台湾举办的音乐会。


如果说宗次朗的成功是命运的眷顾,那么这一份眷顾始于他忠于倾听自己内在声音。那些不管多艰难险阻仍然坚持执着的人,都始于一份无比坚定的信念,那是属于爱的信念。如果没有对音乐,对奥卡利那笛的挚爱,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宗次朗。


能逆袭人生的人,根本不会考虑如何去争取成功,他只会忠于自己的内心,一直坚持那份无比珍贵的对所爱的执着。



科普资料


陶笛(英语:Ocarina,也译作奥卡利那笛、洋埙、瓦埙、土笛、鼓浪笛等),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陶笛多数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状似潜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烧制的吹管乐器。


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直普遍沿用至今。


奥卡利那笛(又称洋埙),在台湾被通称为陶笛,中国内地也沿用台湾的叫法通称为陶笛。日本则又称为土笛。在西洋的音乐上被归为长笛类乐器,特别的是大部分的长笛类乐器是管状的,而奥卡利那笛球状或蛋形的。它的发声上虽然也是属于边棱音乐器,但不像其他长笛类是开管式,它是一种闭管式的乐器。


陶制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纪的远古时代文明,当时,笛子指孔较少,只能吹3、4个音阶,形状为壶形,只单纯吹气的居多。



近年来在中国台湾和大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陶笛,陶笛的款式也越来越多,除了潜水艇式奥卡利那笛,还有圆形的以6孔为主的陶笛,很从初学的小朋友都是从6孔陶笛开始学习的。


而宗次朗的《故乡的原风景》是学习陶笛必学的曲目,《故乡的原风景》已经成为经典。

EN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