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技术分析名词的通俗解释!

声乐技术分析名词的通俗解释!

梅纳音乐资料库 日韩女星 2017-11-24 10:41:01 769

点 击 上 方 蓝 字

关 注 可 爱 的 梅 纳 音 乐 资 料 库



“唱歌像说话一样”,这大概是最直观的、判断一位歌手是否唱得好的简单易行的小标准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口讲话的时候,是声带最放松、气息最均匀、嗓音状态最合理的时候。虽然每个人本身的说话声音不同,但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自己最自然状态下发出来的、位于自己最舒适音区的声音。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能见到有人说话“空气半声带半”,也很少有人会像杨坤老师一样脚踩烟头憋着嗓子说话——甚至于杨坤老师本人在平常说话时也不会像他唱歌一样那么用力过度。包括那些掐着嗓子说话的译制片配音腔,正常生活中人们难道也会那样说话吗?


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会是否定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说话的时候不会憋掐卡挤地说话,但为什么唱歌的时候就要憋掐卡挤地唱歌呢?


曾有一段时间,全中国的爷们都在学刀郎和周董,全中国的姑娘都在学田震和王菲。


其实我是不赞成这种模仿学唱的,因为首先你模仿的人不一定唱得对,其次你模仿的人不一定适合你。在这里,一为唱功,二为唱商。


不过我当然也是模仿大军中的一员。那时候整个MP3里全是周杰伦的歌(他专辑里的每一首非主打放个开头我就能全唱下来),于是得到了我妈对我“唱什么歌都和周杰伦一个味”的中肯评价。


当时我很不理解,我作为一个普通话等级考试92分以上拿到一级乙等的字正腔圆好公民,怎么就能和矮油不错哦的周杰伦一个味?


后来我发现,唱歌什么味,和普通话标不标准毫无关系。


还是唱法。


其实,科学的唱法都是一样的,不科学的唱法各有各的不科学。曾经听过一个比喻,戏曲的台阶在门槛外、相声的台阶在门槛里,其实我觉得唱歌也如同这里提到的相声。


唱歌的门槛低出边际,几十块钱就能去KTV狂吼上几个小时,但是想要唱好必须按部就班地通过训练和雕琢,使发声器官形成科学的肌肉记忆,一步步走上台阶。


这一点和体育运动很类似,拿羽毛球作比较吧:随便买两支球拍一筒球在小区院里的空地上就能玩一玩,但是那样的游戏对于竞技比赛毫无用处。只有经过了科学严格的专项训练、体能训练,一切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才能称为是一名运动员。而运动员距离高水平运动员,更是有很漫长的道路。


道理是一样的。只有经过了科学严格的发声训练并形成肌肉记忆,才能成为一名歌手。
而歌手距离好歌手、优秀歌手、S级大神歌手,同样有很漫长的道路。



关于音乐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名词解释,比如共鸣、支持、一致等等,即便大家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含义,但在各类乐评和唱功分析里看多了,自然也有所耳濡目染。那么我就不解释太多,简单直白地为声乐知识不够充足的孩子们介绍一下。


初中物理课上老师讲过,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让我们人类的嗓子能够发出声音的就是我们喉咙里的一左一右两条声带。我们在呼吸时,气流经过声带使之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声带最自然的振动状态下所发出的声音就是我们日常说话时的声音。


如果我们拿一根绷紧的弦想要拨动它使它发出声音,一般来说都会拨动这条弦的正中间部分,而不会拨动弦的上下两端,因为“不自然”。“自然”是声音最好的状态,而在我们的认知中与“自然”这个词同时出现的还会有“放松”、“健康”、“舒适”。


正因如此,在唱歌的时候,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最理想的状态是喉咙中的喉头放松自然,声带位于喉咙的中间。唱高音时常见的“掐嗓子唱”“杀鸡干嚎”,就是喉头过分上升,导致声音会显得又薄又干。同理,唱低音时常见的“憋嗓子唱”、刻意营造一种听起来浑厚的感觉,则是因为喉头过分下压的缘故。


总的来说,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喉部肌肉都会被拉紧并失去“自然”感,从而无法做到“放松”、“健康”、“舒适”。



以KVA3.0分的评分标准(也就是够格被称为“本质歌手”的及格线)为例,整个3.0区域内的所有歌手,无一例外都是即便在自己的支持音域之内也会出现“不自然”的情况,而3.5以上的歌手则是都能够实现支持音域内的良好状态。


这里提到的“支持”,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通过良好的支持发声才是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而有一个良好的支持对歌手有着很多要求。比如声音要稳定不能抖,喉头处在放松的中间位置,能够运用胸腹中间的横膈膜、通过正确的肌肉运动维持正确的呼吸方法(尤其是这里很像运动员),以及坚决不能跑调(……)等等。


音域是人能发出声音的完整跨度。支持音域一般都会比音域小,因为过高过低的音总会让歌手难以达到“自然”、“放松”。我愿意将支持音域定位为“人能唱好的声音跨度”。舒适音区则是最最舒适的区域,我将之定义为“人最本能发声的跨度”。这部分是我们发声时最自然最放松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日常说话的音高范围。


在每个人的舒适音区内,大家都可以把歌唱好。但是舒适音区很小,远远小于支持音域。因此,如何能通过科学的唱歌技术,将舒适音区以外的部分唱得像舒适音区一样,总是自然、健康、放松,并使这部分成为自己的支持音域,就是判断一个歌手唱功好坏的最重要标准。


简单地说,支持音域越广、支持音域内的表现越稳定,歌手的基本技术越优秀。


一句话来说,舒适音区靠本能,支持音域靠技术,总的音域靠杀鸡。



声音有了支持、也就是做到了“自然”以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优美”。“优美”的部分,需要通过另一种技术来配合完成,那就是——共鸣。


我们常听到有很多说法,什么“胸腔共鸣”“头腔共鸣”,这些又是什么呢?


还是先从词本身说起。


共鸣共鸣,简单地说,就是不止一个东西在共同地“鸣”。还是初中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不过那时候学的词可能叫“共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如果握着水杯,在别人大力关门时能够感受到水杯本身的振动,这就是共振。但是想要共振,一定要有相同的频率,不在一个频率上共振不起来,所以并不是每次握着水杯每次大力关门每次都会感受到振动。


共鸣和共振在英语里分享同一个单词“resonance”,这个单词另外的含义也包括“反响、回声”。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物体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共鸣”使音量增大;而一旦空间变得更大,比如换到了剧场、甚至于群山之间,就会产生“回声”。


一般来说,这个能够增大音量的“共鸣”的有限空间,被称为“腔体”。


其实不仅是人本身,乐器在发声时,也需要通过一个有限的空间增大它的音量。刚才我们提到,物体只有通过振动才能发出声音,当我们弹吉他时,如果只是拨动一根单独的弦、而不是把它架在一个中空的琴箱上,是毫无用处的。


同理,在打鼓的时候,如果只是鼓面振动而不是在整个鼓空间内产生共鸣而发声,说白了也只是站在大风里抖一张皮而已。


那么我们通过振动声带发声以后,这个声音究竟是与哪里、或者说哪个“腔体”内的空气一起产生了共鸣呢?


当然是胸腔与头腔。嗯,粗糙地说,就是胸声与头声。


胸腔共鸣,一般来说声量较大(毕竟胸腔的空间也很大),听起来给人一种坚实浑厚的感觉,声音“稳定踏实”。因为胸腔在我们人类整个发声器官组合的最下方,因此也被称为是“低位置”,用于低音部分的演唱。


胸腔共鸣的声音,事实上在播音员当中、或者大型文艺晚会里的朗诵当中最为常见,比如“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新闻联播”或者“啊!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类的存在。我们国家的学院派唱法们也很喜欢用强胸声唱歌,他们常说的所谓“声音靠后”的唱歌技巧,其实就是促进胸腔共鸣的发声方法。


这样发声的时候,如果我们将手覆在胸口,是能够感受到里面的振动的。


但在我们的听感上来说,虽然大量的胸腔共鸣听起来较为磁性,但是因为又低又浑厚,没什么穿透力。如果提到穿透力,那一定是“高位置”共鸣所带来的效果,就是演唱高音部分时的“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的声音虽然没有那么浑厚,但本身很尖亮,穿透力强。


在练习发声时,也许会感觉胸声唱多了胸口疼,头声唱多了脑袋晕,其实这就是腔体内空气的振动为身体带来的直观反映。而单有胸声或单有混声的声音也并不会好听,因此所谓“混声”就是高低位置的有机混合。


当然了,有些低音靠憋高音靠吼的歌手,既没有什么靠谱的胸声也没有什么好听的头声,声音只在嗓子眼里打转然后从牙缝挤出来,这种就……随便听一听吧。


能够实现良好共鸣的声音,听起来饱满立体,优美圆润。正因如此,我认为“歌曲情感表达”的最佳基础就是好的共鸣。实现共鸣是一种技术性手段,而不是生生挤出来的“感情色彩”。


就像有的歌手能够轻易地通过充满感情的声音打动别人,而有的歌手只是用劣质的声音感动自己,那是因为,一切的情感表达,都要建立在技术过关的基础之上。


没有技术,拒谈感情。



再讲一个小内容吧,Vocal Run。


这个词大家似乎都比较关心,它也一直以来都像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如果要简单粗暴地说,我会定义为这是歌手在演唱时一口气下来连绵不断的花哨的即兴转音。而这串转音质量的好坏,就是一个歌手Vocal Run的能力。


什么?这种嗯嗯啊啊的转音,居然有质量可言?


——其实是有的。


这样的一连串的大长转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节奏和音准,要求即便一口气唱出一长串,也要保证每一个音都在它该在的节拍和音高上。很多人以为自己转音唱得很不错,但事实上节奏也不一致、音准也跑偏,万一赶上气息不够好……听起来仿佛地摊货。


在我们平常熟悉的音乐范围中,比如华语和韩语,抒情歌一般以传统芭乐为主,很难得到欧美人R&B的精髓。很多时候听欧美歌手演唱,他们会很自然地在自己的音乐里融入适当的嗯嗯啊啊,这种能力大概是我们黄种人天生就不像他们那样具备的。我们听到这样的歌手唱歌,会觉得很“花哨”;而听到我们自己熟悉的类型,会觉得很“耿直”。


但是黄种人有没有唱得好的呢?有。


在韩国歌谣界来看,男金朝翰、女朴正炫,这两位美国出身的侨胞;如果在华语里寻找,那就是男力宏女coco,也都是留美多年的传奇歌手了。


所以说培养这种能力还是要有一个相应的土壤的,没有这个土壤,很难照葫芦画瓢地唱好。


说了这么多专有名词,很努力地用直观感受给大家解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些深入的理解。就像我在导语部分说的,很多人在看声乐分析的时候都会说上一句“看不懂,好听就够了”。


事实上我并不觉得看不懂是什么值得夸耀或者值得说出口来的事情,而且这些知识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而且我也常说,无论对于任何东西,只要想学习就不会难。这是我面对一切未知问题的态度,希望大家也是如此。


当然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或者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欢迎广大专业人士补充、指正。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些口语化和粗糙的表达,但这部分的存在是为更好地为不了解的人们进行浅显易懂的解释,还请君谅解。


最后的最后,感谢能够耐心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