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县地税局驻村扶贫纪实

【新闻专题】县地税局驻村扶贫纪实

洪城政事 内地男星 2017-11-07 18:41:55 455

 提示点击上方"洪城政事"关注更多本地热点资讯

最是真情暖民心——县地税局驻村扶贫纪实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10月25日,潼射镇北寨村贫困户周路明家从城里来“亲戚”了。        “老周,又来看你来了!”话音刚落,周路明连忙迎出来,握住了县地税局长张明的手:“为我们脱贫尽心尽力,张局长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周路明家因病致贫,张明是联系帮扶干部。去年以来,张明为帮助周路明发展产业和解决饮水问题,跑了很多趟:为他争取到精准扶贫示范户项目,新修了78平方米的猪圈;争取安全饮水项目,打了水井,让他和附近几户农户都吃上了清洁水。“在修猪圈和打水井期间,张局长还来了几次看质量和进度。”周路明说。        目前,周路明家养了16头猪,种了6亩地,加上他父子俩农闲时出去打工的收入,今年全家4口人可望甩掉“穷帽子”。        周路明家的变化,是县地税局干部真情帮扶北寨村脱贫奔康的一个缩影。        “县地税局帮扶干部的到来,真是让我们村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北寨村支部书记谢明建说。     

      据了解,地税局帮扶该村以来,帮扶干部按照“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转作风”的工作要求,扎根农村,深入调研,制定规划,真情服务,县地税局高度重视,随时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人、财、物上重点向驻村帮扶倾斜,帮扶工作件件做到了村民心坎里。        解民难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现在村道加宽了,社道便道修好了,机器都可以开到田里头了。这些都得感谢国家扶贫政策,感谢地税局派来的扶贫干部李书记带来的变化”。提起村里的变化,贫困户林芝赞不绝口。        北寨村位于潼射镇西北方向,是潼射镇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坡高沟夹,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大多数群众居住在半山腰。      

      2015年1月,顶着早春的寒风,张明带领班子成员前往帮扶村北寨村开展扶贫调研。在深入调查研究,吃透社情民意的基础上,张明决定帮扶工作从群众最急需改善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        该村有5户五保老人,年老多病,而且还住在年久失修的的土坯房里。地税局拿出帮扶资金7万元后,又协调争取县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2万元,民政救助资金2万元。同时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李明君发动村组干部及社会募捐0.6万元,当年10月,老人们就住进了140平方米,且水电、光纤、绿化、消防、健身娱乐、生活用具等设施配套的日间照料中心安享晚年。        大旱年份,北寨村几个居住相对集中的院落人畜用水困难,地税局又协调县水务局等部门,通过扶贫资金在群众居住较为集中的3、5社和在规划的易地搬迁集中居住点6社,建设集中供水站3处,解决近300多人的群众用水难问题。同时整治山坪塘3口,维修小型堰塘2处,解决生产用水问题。      

       去年,北寨村社道路还有1、2、5三个社3.7公里未硬化,全村道路通而不畅,严重制约了村级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地税局配合镇党委政府协调争取产油大县项目和扶项目资金,将1、2、5三个社的3.7公里社道路硬化,多方筹措资金拓宽村道4公里,实现全村村社道路畅通。        “现在,我们党员活动有阵地了!”北寨村的党员们说。去年,地税局出资12万新建140平米活动中心,并协调文化、教体、民政等部门支持,对文化室进行简单装修,添置文化室电脑、书籍,添置篮球架、健身器材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党群活动有了好去处。        生产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扶贫企业进村帮扶。“去年,九耕人魔芋专业种植合作社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试种魔芋10余亩,地税局挤出10000元办公经费补贴种子费。目前村里的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也有回村创业的意向”。谢明建说。        扶产业  提升造血功能挖穷根        “输血更要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彻底帮助困难户脱贫致富,仅靠国家补助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找准脱贫的路子,解决老百姓经济来源单一、经济收入低的现状。”县地税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机关党委书记杨秀勇说。        北寨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青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下年老的就在家里种田,产业发展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了村民年年盼望的事。        地税局帮扶该村以来,投入资金引产业、兴基地、建设施,鼓涨贫困户钱包,壮大集体经济。        在5社的山坡地里,一株株桑树高大挺拔,肥厚的桑叶在微风中唦唦作响。        “这个桑园的桑叶可以采摘了,蚕房修好后就可养蚕了。”站在桑园边,李明君给张明介绍说。不远处,一座460平方米的蚕房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设施装修。        去年,地税局投资10万元扶持该村产业发展。李明君引进富爱丝绸公司在这里流转土地30亩,建蚕桑基地,修建蚕房。地税局和丝绸公司各出一半资金购桑苗,带动贫困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

       “我家有2亩坡薄地,去年被村里流转栽桑树,收入租金不说,我到桑园里务工,一天能挣80块还包吃!”文启秀和媳妇身体有病,不能干重体力活。        “地税局硬是真心帮我们挖穷根啊!”5社的贫困户刘高军说,他和10多个贫困户在桑园搞除草施肥,一年可以挣倒800——900元。        据李明君介绍,桑园和蚕房优先招聘贫困户务工,在蚕桑基地学到技术后可自己栽桑养蚕,带动全村有条件的老百姓栽桑养蚕,增加收入。蚕房租赁给蚕桑专业合作社,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4000余元。      由于山高坡陡,北寨村主产玉米红苕,而这里的红苕因淀粉含量很高,是做粉条的好原料。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手工粉条没有形成规模,有时还卖不出去。       “如何让村里的老字号产业为脱贫攻坚助力,是地税局领导一直思考的问题。”去年,在李明君建议下,村里成立手工红苕粉条专业合作社。李明君说,由于手工粉条加工农户比较分散,潼射镇党委政府挤出资金,建立了粉房2座,县地税局挤出办公经费5.79万元新建1处集加工、仓储、晾晒为一体的33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粉条加工坊,对手工粉条进行提档升级,带动包括10多户贫困户在内的67户村民增收,同时把新作坊租给合作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00元。      “去年我种了1万多斤红苕,经过加工制作了1300多斤淀粉,卖出了大部分,收入6000多元。”北寨村2组贫困户刘国志因病致贫,家里还有80多岁年迈多病的母亲,每年母子俩吃药都要花去好几千块。“今年我加入了合作社,地里的红苕将通过作坊全部制成粉条,比单纯卖淀粉更来钱!”刘国志说。        

          除协助村里提升粉条质量、策划包装营销外,地税局还发动职工包销粉条,每年销售都在2000斤以上。      “我们村的粉条因为是全手工、纯绿色、原生态,深受消费者欢迎,目前主要销往成都、绵阳等地,销售形势一片大好。”李明君说,目前正在进行品牌注册,今后将通过电商等渠道扩大销路,让粉条产业惠及更多的贫困户。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我们噢~~~

我们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好务!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