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起源最早的记载来自于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后人将“音”和“乐”合并为“音乐”,专指用有规划有条理的乐音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状与生活的一种艺术。
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中国独有的民族乐器只要一演奏就能瞬间将人们从现实中抽离出来,仿佛置身于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出了无数民族器乐经典,它们是中华民族器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箫、古筝、胡琴、琵琶、唢呐、扬琴、箜篌、冬不拉、手鼓等各民族乐器代表着不同民族风格特征的音乐文化。
然而,相较于认知度与普及度更高的西洋管弦乐,我国的民乐在世界范围内认知度与影响力还有待提高。如何将身负文化内涵,独具特色魅力,历史悠久绵长的大美国乐分享给世界,如何立足东方为中华大国崛起的梦想发声,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个民族器乐人努力探索的方向。
2017年,中南集团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历时数年用全球首部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为民乐的崛起、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满含诚意的新思路。
《玄奘西行》以唐代法师玄奘在西行取经之路上的历史故事为题材,通过“大乘天”“佛门”“一念”“潜关”“问路”“遇险”“极乐”“高昌”“普度”“雪山”“祭天”“菩提”“那烂陀”“如梦”“大唐”“归一”等章节构成完整叙事。
区别于常规舞台剧和音乐剧的表演形式,《玄奘西行》不再将演奏家们固定于舞台靠后位置,而是灵活的让演奏家们随着剧情节奏缓缓步入舞台,将乐器演奏和舞台表演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让观众参与到剧的互动,身临其境版的感受玄奘法师的西行之路。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舞美技术的搭配,也是《玄奘西行》的一大亮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是简单的过场提示,而是在为剧情服务营造氛围和环境。在这里,可以让观众随同玄奘一起置身于3D效果营造的浩瀚星空,一起感受玄奘始终坚定如一的内心。特别让人震撼的是水墨制景,把西行之路上玄奘的所见所闻一一展现,宛如人在画中游,向西修行之路与佛家的禅意完美搭配,意境尤为深远,让人不禁为玄奘西行的壮举赞叹。
再有中央民族乐团团队各位老师高超的民族器乐演奏和对于西行之行的精湛演绎,将西行之路上的法师玄奘的心路历程完美展现给大众。
作为《玄奘西行》的总导演、编剧、作曲的姜莹老师,在创作之初就以“表现民族器乐”为重心。通过两年的时间对玄奘西行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搜集并进行梳理,她发现二胡、琵琶以及唢呐等民族乐器的传播途径正是从西域途径丝绸之路传入东方。因此在姜莹老师在创作之初就将中华民族自有乐器笛子、箫和由外来已融入民族特色的二胡、琵琶等少数民族乐器配合一起演奏,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并收、勇于创新的精神。
中华素以“礼乐之邦”为号,中国古典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于《玄奘西行》的面世,犹如为迷失方向之人的一个路引,是恰到好处的。
我国于2015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中国作为东方大国、文化强国,有义务在面向西方进行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体现出大国担当。
而中国古典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落下重墨浓彩的一笔。《玄奘西行》首次将70多种中华民族器乐完美融合面向世界进行传播,与“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相符。而玄奘西行之路恰好也是当年古代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玄奘之行也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意味。
相信《玄奘西行》已经成为经典,它不光是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它更是民乐崛起,中国民乐人面向世界的一次勇敢尝试。
在此,特别致敬由姜莹老师代表的全体《玄奘西行》工作人员,感谢带给我们如此震撼的视觉盛宴。也预祝《玄奘西行》巡演顺利。
导演专访
明星专访
喜欢就转发,想吐槽就评论,不想说就点赞
捕捉娱乐,给你快乐
商务合作QQ:2042875510
小编微信:37386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