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张晓龙:农民出身到礼仪指导 温太医绝不做有杀伤力的传承者

《格局》张晓龙:农民出身到礼仪指导 温太医绝不做有杀伤力的传承者

凤凰网国际智库 内地男星 2019-07-23 16:39:43 680

凤凰国际智库

国际视野·政商内参

点击右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导语:

2011年,张晓龙凭借《甄嬛传》“温太医”一角走红,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帅的太医”。而鲜有人知道,他也担任了剧中的礼仪指导,还编导甄嬛的“惊鸿舞”、安陵容的“满汉八旗冰嬉舞”。


从《芈月传》、《甄嬛传》,到《延禧攻略》、《如懿传》,众多大戏美轮美奂的礼仪呈现背后,均是由张晓龙和他的团队指导完成。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张晓龙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脆弱性,他追求细节、努力还原,致力于将真实的历史背景还原到文艺作品中,把身着华服、以礼相待的礼仪之邦呈现给这个世界。


“我觉得传统文化那么的脆弱,我们就应该有高度地、有审美地去吸引更多人,不做有杀伤力的传承者。”他是张晓龙,一个中华古代礼仪的铸守者,一个想让中华传统文化闪耀世界的使者。



以下为访谈实录:


标签化并非想有就有,作品本身更重要


旁白:荧幕上,他是温文尔雅的温太医;荧幕下,他是中戏硕士导师,众多大戏的礼仪指导他就是公认的谦谦君子、礼学行者,张晓龙。温太医是张晓龙挥之不去的标签,有些演员会因为一个角色而被“定型”,对此,张晓龙是如何看待的呢?


主持人吕思墨:您塑造的温太医温文尔雅的形象真的是深入人心,这算得上是您的一个标签了对吗?


张晓龙:对。其实我刚刚在论坛里面在聊,说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张晓龙这个名字,但是他们都知道温太医。也有媒体问说你不觉得悲哀吗,人家不知道你的名字,但知道温太医,我说不会。其实到我七八十岁的时候,他们还在叫我温太医的时候,我会觉得我这一生有一个很好的角色。很多演员他非常红,但是你就不知道他演过什么角色,所以我觉得,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你有过什么样的作品,作品本身是更重要的。记住一个角色,是记住了这个作品,标签化不是你想要有就有的,你要有这样的作品。你比如说六小龄童先生,他有《西游记》,然后赵薇,你怎么样都会想,就是她的小燕子,那张晓龙他也就是,我后边演了很多,有反派,演了盲人,演了各种挑战自己的角色,那到最后记住你的还是温太医。我觉得你有这样的机会,才可以让人记得住。


主持人吕思墨:那之后塑造的形象当中,有没有比较喜欢的呢?


张晓龙:您说的温文尔雅的温太医之后,我演了这种出口就是脏话的时尚的郑天乐,又演了盲人,又演了大反派,所以就是各种各样的角色。后来他们说什么角色,对你来说是最大的挑战,我说反而是最后我演了一个富二代,演了霸道总裁是我最大的挑战。因为我是农民出身,我种过地,从小在农村长大,到最后演了一个自己家又有飞机又有停机坪的这样一个人,我觉得那可能算是一个挑战吧。



传统文化是很脆弱的,不做有杀伤力的传承者


旁白:身处五光十色的演艺圈,各种日新月异的潮流,在现代的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他深谙和理解这些规则,唯独念念不忘的是,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作为己任。《甄嬛传》《琅琊榜》《赤壁》,在多部观众熟知的影视作品中,张晓龙都担任着礼仪指导这一重要身份。他追求细节、努力还原,以期有一天,他种下的种子能够开花结果。


主持人吕思墨:在退到幕后的时候,您看到他们这些演员在台上去演中国礼仪文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张晓龙:其实有的时候就是很欣慰。就是说你做一个礼仪指导,你说,真的很好,他们能够把这个礼仪做得这么优美,演员首先,每个演员他在呈现的时候,他会比老百姓更协调。另外有的时候又会特别着急,就是说他不一定是最准确的,所以后来就说,艺术创作和真正的实录和真正的礼节还是会有区别的。我们不能说完全,艺术创作不是一个教科书,不是一个历史书,所以有的时候也会开释自己,所以就比较矛盾。



主持人吕思墨:这种矛盾的点在于哪里?


张晓龙:在于有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他还做得错的,然后他戏演得又很好,你又没有办法去改正他。你要如果让他重新来,你看的是戏呢,还是你的礼仪作品?所以有的时候你要懂得以戏为主,他把戏演好了,这是很重要的。他这场戏演得非常之精彩,你说一个礼节错了让他重新演,导演崩溃,演员崩溃,所有人都崩溃。然后一个剧组一天的消耗要一百多万,他去演一场戏,好不容易这场戏过了,然后你说一个礼节错了,重新来,在预算上也是一个(难题)。


主持人吕思墨:所以就是要各方面平衡,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前期就去进行这样的弥补呢?


张晓龙:我们都在尽量地弥补,但是有的时候当你进剧组的时候,剧组的剧本已经成立了,如果说我们完全按照我们的历史去演的话,男女授受不亲,我们不能面对面,那怎么去谈恋爱。如果在历史上,温太医不能进后宫,他怎么去产生感情,以至于(眉庄)怀上了孩子。(笑)所以说这个东西,有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的,你一定要知道你是在做艺术创作。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出一本书,就是古代礼仪书,那本书如果变成大家伙的工具书,那就要实打实的,实录也好,有历史依据也好。然后在艺术创作的时候,真的,他跟历史教材不一样。


主持人吕思墨:您做的真的已经,算是这个行业里面翘楚级了。


张晓龙:应该在我们上面有很多大师,但他们的这种推广能力,不一定像我们强,我们因为有这样的身份的复杂性。更多人去喜欢你,你就更应该有使命去让更多人,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知道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变成一个幼儿园级别的,这样吸引你进来,然后你再去读大师的书,你再去学习大师他的研究,如果没有我们的吸引,可能他也不会一下就去读大学,其实蛮难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用自己的幽默的诙谐的方式,去吸引更多人进来。


我以前就在国家大剧院,包括在莱斯大学去分享礼仪,就是很长的一个名字,叫“不做有杀伤力的传承者”,传统文化是很脆弱的,现在我们的华服,所谓的汉服,很多人,网红都在穿。我一直给他们讲说什么,如果你没有美的高度,千万不要乱穿,戴着个眼镜穿着个皮鞋,穿着一身线头的50块钱100块钱买的衣服,他们说这个东西太难看了,就应该摈弃掉。所以我觉得传统文化那么的脆弱,我们就应该有高度地去,有美学、有审美地去吸引更多人,它本来是一个脆弱的东西,所以我就一直在说,不要做有杀伤力的这样的传承者。


主持人吕思墨:所以您希望能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这些人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呢?


张晓龙:我觉得这是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你比如说将近20年前,我还没有在做礼仪的时候,大家从来没有说,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包括最近你可以看新闻的时候,四川乐山的一个雕塑,然后它手错了,老百姓会说,官员也会说,你这手错了,把它重新再回炉。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做传承者的,一个非常欣喜的发现。如果不是最早的,我要跟所有人普及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那可能到现在还大家不知道,所以你没有办法一蹴而就,你要抓住一切机会,能够去给更多人去分享,不能天天坐在那拍砖。很多人说古装戏,张老师你为什么要上他的戏去做指导,他不是一个好导演,他不是一个好制片人,我说与其你在那做专家去拍砖,不如去给他改掉一个毛病,一个问题一个错误,让他少影响一些受众。所以就是我不希望我作为一个一直在那骂别人的,我从来不骂,我觉得,我也不去捧杀,我是希望大家,给一点时间给我们,就是都是有时间的,这个是润物无声的变化。



要有文化自信,要做礼仪之邦


旁白:当人们习惯于将张晓龙和温文尔雅画上等号的时候,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符号之外,他在生活中的真实样貌。他是幽默的,因为在讲台上,他需要用绝不枯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他也是开朗的,即使总是被别人调侃太过鸡汤和官方,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腔调的、从不盲从的人。


主持人吕思墨:从现在我们的访谈开始,都让我觉得自己是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您就是一种温文尔雅的一种存在,但是据我所知,您年轻的时候曾经创办过一个舞团,叫做零点。所以那个时候应该是您最逗趣最幽默,或者最年轻活力的那个时代?


张晓龙:我觉得你做了很多功课,你是个非常好的主持人,我都差点忘了,但是很好的主持人也要注意措词,就是“你年轻的时候”,我其实......(笑)


主持人吕思墨:您学生时代,我应该这么说。(笑)


张晓龙:那个时候我带了一个舞蹈团,到处去炒更、勤工俭学,那个是对我的一生来说,那个是锻炼我能力的时候,我当年带着几个人上所有的演出场地,去跟人说你看看我们的舞蹈,各种办法使尽浑身解数。人家说我不要人了,然后我会说我们年龄很小,可怜可怜我们,到最后看完你舞蹈很好,就是那时候也会有各种办法,去让别人去接受你。所以我觉得一切的磨炼,对于你的一生来说都会有作用。


当时零点舞蹈队出去宣传的时候,说是从香港来的,从广州来的,就是各种给自己加光环。对,原来我们觉得,港台就是时尚潮流的,这样我们模仿。现在我们说哈日、哈韩,我觉得很正常,那现在慢慢他们哈中,慢慢地我穿着李宁的衣服,中国李宁,穿出去他们说真好看,以前穿的时候我们还要挡起来,现在我们放着方块字,我们觉得很洋气,所以这是个文化自信吧。现在就是我们出去说这是中国来的,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带给你的视觉盛宴,外国人也会爱看,中国人也会爱看,我们现在正好是一个,中间的转折的部分,现在慢慢我们文化自信了。包括我们网络上很多的网络写手,网络的评论,因为自信了,所以他敢随便骂任何人,等有一天他不骂任何人的时候,那个才叫真的自信,全球都会觉得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文化,让我们觉得非常有东方魅力的文化,不是我们嘴里说的礼仪之邦,到最后人家会觉得你缺失礼仪,您明白这个意思。


等有一天真真正正让人觉得,所有人心服口服说我们是礼仪之邦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我要穿一下华服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真的可以,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对家庭有担当,对社会有使命,我希望成为妈妈那样的人


旁白:2016年,张晓龙的母亲因为癌症去世,这令他悲痛万分,经历过挚爱之人生命的终结,才知道如何真正强大,能养成如今的性格,收获如今的成就,一点一滴都离不开母亲从小到大对张晓龙春风化雨般的影响,母亲的格局成就了他,对待万事万物的方式。


主持人吕思墨:您曾经说过,说母亲润物无声地教育着我们的孩子,让我们有格局。


张晓龙:我刚刚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马上就想到我妈妈,一个农村的小老太太,她非常有格局,她让五个孩子,五个孩子的家庭都很有格局,我觉得太重要了。所以一个母亲影响三代,就是看到这两个字反正挺想她。


主持人吕思墨:这种格局体现在哪里呢?


张晓龙:我觉得是这样,就是对家,对家庭有担当,对社会有使命,我觉得以前一说这个话,人家觉得你凭什么说你有使命,你有什么能力,但我现在就说我确确实实想成为一个有使命的人,妈妈慢慢慢慢润物无声地影响着我,言传身教的。我们经常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从我妈妈身上看到了,不是说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她这种影响,然后我是希望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


主持人吕思墨:那么您之后的人生的规划,是什么样的呢?


张晓龙:我的人生一直没有计划,没有规划,所以就处处都是惊喜,就像我没有说这辈子我能来哈佛有一个演讲的机会,突然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我说天啊,那是个殿堂。就是你规划你也来不了,你说我要计划去哈佛,去讲学,怎么可能,你没有那个机会,你也没有那个高度,但有一天机会来了,那就说那我好好地准备。我是希望给更多喜欢我的人,或者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一些分享,总结起来就像胡适老师说过的那句话,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对,然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旁白:在纷繁复杂的时代里,张晓龙一直在抖落浮尘,沉淀自己,就如同当年那个,靠着一股子拼劲闯进繁华世界,一心想要留在北京的男孩一样,单纯和笃定从未从他内心褪去,做热爱的事,追逐不变的目标。希望有一天,人们身着华服、以礼相待,这是他的格局,他认定的文化自信,他甘之如饴的使命。



(实录全文完)


《格局》是凤凰网国际智库“与世界对话”全新推出的国际化高端访谈节目。节目于哈佛、沃顿、耶鲁等世界顶尖高校专访于正、欧阳娜娜、许达来、宋怡明、尤小刚、张文中、杨乐、徐娇、苏芒、孙哲、霍泥芳、张晓龙、童士豪、蒋昌建、苏权科这15位来自政商学界、文艺时尚界、青年创业圈的杰出精英。倾听他们的国际视野、行业观察、个人格局,就是与时代交流,与世界对话。登陆凤凰新闻客户端,2019年6月起,每周二重磅播出。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凤凰网国际智库官方微博

24小时掌握最新国际时政消息

凤凰网国际智库

微信ID:ifengtank



点击右上角

分享至朋友圈

才能传递思想的火炬!

长按二维码

即可每日获得专属内参!


编辑:王尹励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