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发表讲话,还是第一次约会,人们都难免会为自己的表现而焦虑。就连顶尖歌手王菲和碧昂丝,在登台前也会紧张。事前的焦虑可以促使人们提早准备,但临场的焦虑非但于事无补,还会让人乱了阵脚。
“别紧张!”“我更紧张了……”
临场焦虑,对成长于应试教育环境的我们来说,它是无数人从小到大的噩梦。焦虑会——
占据大脑“内存”,让大脑无暇关注眼前的任务;
让人们过分关注自己,无法从他人的视角思考问题;
让我们不自信,转而依赖他人,即使他人的意见并不靠谱。
因为这些原因,临场焦虑会让人们表现失常。
如何避免或缓解临场之时的焦虑呢?很多我们直觉上认为有用的办法,其实并没有用。例如,刻意抑制焦虑被证明反而会增加焦虑。另一些办法被证明行之有效,但却不容易实施。例如:写下当时的感受可以有效缓解焦虑,但有些场合并不方便书写;对焦虑情绪重新评估,有可能发现焦虑背后其实是兴奋,但对于重度焦虑而言,却很难将其评估为另一种情绪。
顶级运动员的“强迫症”?
哈佛大学教授Brooks与其同事发现,应对焦虑,有一种古老的方法,它行之有效且简单易行,那就是仪式。自古以来,人类就十分重视仪式,例如古人在弹琴前要净手、端坐、肃容、齐足等。在当今,很多人会以仪式来应对焦虑,这些仪式不一定是宗教仪式。以运动员为例,著名网球运动员小威廉姆斯总是将浴室拖鞋带到赛场,一发前拍球五次,二发前拍球两次。“超级丹”林丹每次比赛都必须要带六支手感一样的球拍,即使最多只会用到2-3支球拍。仪式感最强的运动员当属网球名将纳达尔,赛前必须要洗一个冷水澡,必须拿着一把球拍走进球场,摆放在场边的水瓶,商标必须冲着他所在一边的底线……
※以上这些举动有三个共同特点构成了仪式:
①固定的程序;②具有象征意义;③没有明显的功能
后两点可以把仪式和其他一些常规化的举动例如习惯区分开来。习惯具有切实的功用而不一定有象征意义,例如菲尔普斯入场前习惯转三圈手臂,可以起到拉伸肌肉、提高灵活性的作用。而仪式中的一些行为只有象征意义而没有什么切实的功能,例如纳达尔赛前洗冷水澡并没有何种实际功效,只是为了让自己感觉焕然一新。
仪式的作用——四大问题,一个对策!
那么这些稍嫌刻板和繁琐的仪式,是否真的有助于缓解焦虑呢?Brooks等认为,临场仪式有四个方面的作用:
①仪式中如小威拍球五下这类重复动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秩序的基本需求,由此而来的控制感可以缓解焦虑。
②仪式活动可以分散注意力,让人们不去注意那些担忧和焦虑。
③在仪式提供的象征意义面前,人们在任务中的表现如何,乃至人们自己都已不再那么重要,因此对表现的焦虑自然也就得以缓解。
④仪式具有安慰剂作用。不管仪式本身是否真的有用,只要当事人相信仪式的力量,就能缓解焦虑,提升表现。
在验证上述观点之前,Brooks等首先调查了人们在生活中仪式的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在容易焦虑的场合进行仪式活动相当普遍,很多仪式并非宗教或习俗仪式。之后他们做了4个实验验证了仪式能够缓解焦虑提升表现。
实验1 研究者观察仪式在公开唱歌这类容易焦虑的场景中的作用。研究者分别进行了两次实验,实验1a对比有仪式和无仪式情形,实验1b增加了尝试冷静的情形。在有仪式的情形中,参与者执行如下仪式“在纸上画出当前感受、撒上盐,大声地从1数到5,再把画揉成团扔到垃圾桶”。在无仪式的情形中参与者安静的坐1分钟。在尝试冷静的情形中,参与者被要求尽可能的冷静下来。之后参与者在一个陌生人(实验1a)或是一群陌生人(实验1b)面前演唱美国歌曲“不要停止相信”。最后实验人员收集参与者的主观焦虑(实验1a)、客观焦虑(实验1b,以心率来反映)、卡拉OK系统给出的演唱评分等信息。结果显示:在两个实验中,相比较没有仪式或尝试冷静的参与者,履行了仪式的参与者体验到较少的焦虑,歌唱的准确性更高。
实验2 实验2检验降低焦虑是否为仪式提升表现的唯一方式。考虑到公开歌唱除了引发表现焦虑还会引发社交焦虑,实验2采用了数学考试这种只会引发表现焦虑的任务。401名成人被随机分配到低焦虑有仪式、高焦虑有仪式、低焦虑无仪式以及高焦虑无仪式这4种情形之中,并完成相同的数学计算题目。结果发现,在高焦虑情形下,相比没有进行仪式的参与者,履行了仪式的参与者数学测验成绩更好。而在低焦虑情形下,不管是否进行仪式,参与者的数学测验成绩没有明显差别。
实验3 实验3检验仪式的象征性意义的作用。120名成年人被随机分配到有仪式、随机行为、无仪式的情形之中。结果显示,相比没有进行仪式的参与者,履行仪式的参与者数学测验成绩更好;而完成随机行为的参与者并没有比没有进行仪式的参与者表现出更高的数学测验成绩。
实验4 实验4测量了焦虑和另一种仪式可能影响个人表现的途径:控制感知。89名成年人参与了实验,被随机分配到了有仪式和无仪式组。结果显示,相比没有仪式行动,仅仅将一些行动定义为“仪式”,就能提高参与者的数学测验成绩。而将这些行为称为随机行为则不会带来比无仪式情形下更高的数学成绩。此外,相比将这些举动称为随机行为,将其称为仪式参与者就能体验到更少的焦虑。而控制感知并非仪式影响个人表现的另一途径。
管理启示
正如中国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自传书名一样,在工作中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独自上场”,无人可以分担和依靠。例如运动员要走向赛场、表演者要走上舞台、高管要拿起话筒发表一场重要的讲话、医生要面对即将到来的手术、销售人员要面对陌生的顾客等等。在这些独自上场的时刻,我们都希望能通过良好的表现来肯定自己,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所以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临场之时都难免会为自己接下来的表现而担忧和焦虑。尽管我们明了担忧焦虑于事无补,但却难以自抑。
Brooks等的这项研究结论建议我们,看似形式主义的仪式,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应对焦虑、提升任务表现。而且这些仪式并不必是宗教和传统仪式。因此即便非宗教人士,也应发展出一些简单的仪式活动,组织也可以引导和帮助员工形成自己的个人仪式。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仪式的主要作用为缓解焦虑,因而对于那些不容易产生焦虑的工作场景,没有实际功能的仪式可能真的就会变成繁文缛节和形式主义。此外,本篇研究也强调了信念的力量。仪式的步骤作为形式本身并不能缓解焦虑,只有相信这些步骤构成了仪式并践行之才能缓解焦虑,一如佛教所强调的“信、受、奉、行”。
转自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文章选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联合出品的《管理视野》杂志,改写自论文Don’t stop believing: Rituals improve performance by decreasing anxiety(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改写者王海珍为兰州大学副教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项目
回复1:高级经理工商管理核心课程班(MINI-MBA)
回复2:创新创投领袖营
回复3: 企业家工商管理研修班(MINI-EMBA)
回复4:供应链领袖学院
回复5:新常态下中国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课程
回复6:企业治理与传承之道
回复7:企业定制课程
微信号公众号:EDP_FDSM
长按识别二维码
回复课程关键字可了解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