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父母甚至祖辈的人的故事。大概意思是老一辈人靠着互相搀扶一路走来。所以他们打骨子里习惯了“询问”。通过询问知道彼此的需求,东家一勺米,西家一把野菜,日子就这么“互帮互助”地糊弄过来了。原文的目的是让年轻人理解过年时长辈们有意无意的寒暄。后来看王小波的书《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提到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这本书有更加具体的解释。中国的农村住得很紧密,家与家之间,有时没有院墙,只是隔着一层窗户。所以,没有不透风的强,你的事别人都知道,别人的事你也都知道,这样以达到信息共享。当然信息共享靠的是比琼瑶还要会描述,比金庸还要有想象力的“三姑六婆”。
仔细一想,这倒是解释了为什么我从小就知道家里的邻居老公是海员,常年不在家,老婆在法院工作,钱是挣的不少,就是聚少离多,小孩没人照应。这都是因为我家窗户正对着他家院子啊,甚至他们家几点起床,几点出门我都了如指掌。小时候还常常幻想自家造了贼,我要从二楼的窗户爬出去,然后跳到她家的枇杷树上,再蹦上那个违章搭建的小厨房的平顶上,最后一跃落地,开门逃走。为了设计这套最完美的逃跑方案,我仔细观察了他们家好久。当然,我们家发生的事她们也知道。比如临睡前跟爸妈吵架,气不过自己毫无自尊地被揪着耳朵胖揍了一顿,就恶意打开walkman(啊,小时候的装逼神器),放上周杰伦的磁带,声音调到最大,吵得他们不得安宁。然后第二天理所当然被邻居家投诉了,好在他们知道我一向闹腾,也就不追究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开始谈起“隐私”了。而我,还是从爸妈那儿学会这个词的。高中时,喜欢传纸条,常跟朋友们交流一些青春期少女的内心小九九。接着隔几天就会被爸妈喊去谈话,大概意思是,你现在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隐私,我们从来不翻你的东西,但是你要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不要想其他乱七八糟的事啊。一番苦口婆心之后我的内心OS是,翻了我的东西竟还跟我拽词,大人也可笑。
现在啊,大抵“隐私”是被用来做“遮羞布”了。比如“你今年多大了?”“你怎么还单身”“你的闺蜜们是不是都结婚了?”“你在哪里工作啊?”“年薪挺高吧?”……“对不起,这些统统是我的隐私,无可奉告。”
写了这么多废话,终于提到重点。其实我只是想说一句“你现在,将来问的这些问题都是我的隐私,我无可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