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周山Rosemary
信息图表:刘忻
视觉设计:刘忻
关键词:孩子的发展 有计划 一对一交流
预约家长个别交流:由班级教师根据孩子的在园情况,围绕孩子的发展,有计划地预约家长到幼儿园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
预约家长个别交流的优势:便于教师和家长对平时不便展开的话题进行直接、深入、坦诚的交流,从而达成共识,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但是,很多教师对预约家长个别交流没有信心,害怕家长提出的一些问题自己无法解答,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更是不知道如何去开展这个交流工作,今天,我们就这个问题,给各位老师做一个梳理。
预约家长个别交流,需要做好4个阶段的工作:“准备”“实施”“后续”“注意”,如果在这4个方面胸有成竹,预约家长个别交流就不再是难题。
下面,我们就这4个方面作展开说明。
“准备”部分指的是预约交流前的准备工作,涉及7个部分。
“定主题”:确定本次预约交流的主题。主题即话题,来源于3方面:
1.孩子发展中突出的特点或存在的问题;2.征询家长有哪些交流需求和意愿;3.在和家长日常交流中观察到家长所流露出的一些观点。交流主题确定下来,准备工作就可以就此展开。
“善观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话题离不开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孩子都倾注关注和理解,尤其是在“定主题后”,教师更要有重点地观察孩子的具体表现,以便向家长做问题分析时有理有据,用专业性赢得家长的认同。
“集策略”:无论预约家长个别交流是针对某一件事情开展,还是针对家长的某些观点展开,教师都会被家长提问,教师可以围绕预约交流主题从理论层面和实际操作方法上收集解决策略,如向专家、本园的老教师咨询,也可以通过书本、网络多方寻找。
“晓家长”:家长的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成长背景不同,职业不同,个性不同,在价值观和话语系统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适当地采取对应的谈话方式和语言系统。
“定时间”:这里的“时间”一方面指的是预约的日期,一方面指的是交流的时长。教师可以根据交流的目的、内容,确定开展预约个别交流的时间段,既可以是每学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的某一周或某一个月,也可以分散在每月的最后一周或每周的某一天,还可以安排在日常工作中,无论哪个时间段,都要给予家长一个相对自由的选择,便于家长安排自己的时间。
“定人员”:预约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人?因为有的父母工作繁忙,孩子在家时更多的是与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如果老人没有参与交流,即使孩子父母传达了正确的观点和做法,也有可能影响执行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交流目的来确定预约交流对象。确定约谈对象后,应以“预约交流通知”的方式告知。
“做安防”:为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幼儿园的正常工作秩序,教师应请家长手持“家长进园交流预约单”进入幼儿园大门。
“实施”阶段指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开始交流,包括4个部分的内容,这4个内容同时也是展开交流的顺序。
“挑明主题”:请家长落座后,可以直接向家长说明本次交流的主题,可以提高交流的聚焦性和有效性。
“表扬孩子”:教师要先表扬孩子的优点或进步,不要先批评。可以先叙述孩子近期发展中的进步和优点,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为后续的深入交流铺垫好情感基础。
“描述事情”:讲述和话题有关事情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向家长下结论,而应先详细描述事情发生的时间、背景、过程、孩子当时的语言、动作、表情、体态等,增强家长的现场感。关心孩子在园表现的家长都会很耐心地听教师叙述,从中感悟或者理解教师想要表达的主题,这为在后面展开讨论打好基础。
“征询家长”:当教师向家长“描述事情”后,不要急于分析孩子做得好与不好,而是要先征询家长的看法。“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孩子在家里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们自己会如何处理呢?”促成家长回忆、反思孩子在家是怎样表现的,孩子的行为和自己哪些方面有所关联……有的家长在叙述的过程中就会明白孩子行为产生的原因,而有的家长在自己试图进行分析后还是找不到原因,他们会向教师提问:“老师,您说是什么原因?我们该怎么去做呢?”这时教师再阐述自己的观点,家长就容易接受得多。
“后续”部分指教师与家长做个别交流之后做的跟进工作。
“观察”:在约谈后,教师应观察孩子是否有变化,反思孩子的变化是否与家长之前的约谈有关系,教师的哪些方法对家长产生了作用,哪些方法并没有产生作用。
“反馈”:在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中,家长都会向老师提出一些关于孩子的问题,有的问题有可能是教师当时回答不上来的,这些问题可以在下一次预约交流中给予家长反馈。对于当时不能及时答复的问题,老师可以这样告知家长:“您反映的这个问题(或现象)我还没发现,暂时还不能回答您,但我会请教其他老师或我再观察孩子后再与您交流。”教师一定不要应付家长,而是通过实际观察,及时反馈给家长信息,这会让家长感觉自己的孩子受到了重视,会更加支持家园共育工作。
“持续”:对于一些特殊孩子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困难的家长以及根本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家长,仅靠一次交流是无法转变他们的观点或提高其教育方法的。教师要多次、持续与他们进行预约交流,通过多次交流感动他们,促使家长理解教师、接纳教师处理问题的方法,并愿意尽可能地配合教师的教育工作。
“注意”部分指的是围绕教师与家长做个别交流,应注意的问题。
“师师沟通”:教师要多注重与班级里其他教师就班中孩子的情况做沟通。在教师自己观察过孩子后未与家长交流前、教师与家长沟通之后,更应该做师师沟通。师师沟通可以让教师对孩子的分析、诊断更全面、准确,避免偏见的产生,同时也让家长感受到来自班级几位教师的合作性和整体性,对教师更加信任。
“提高自信”:无论是不是在交流的情境下,自信的人都容易为自己赢得加分。
“日常观察”:指教师对孩子的观察不仅限于开展预约家长个别交流前后,而是要把孩子放在心中,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并做好记录。这样,无论哪位家长、哪个时间段来和教师做交流,教师都能对孩子的情况做出具体描述,对孩子存在的问题给出科学建议,家长工作无疑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