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
说起《送别》这首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会唱。作为一首经典之作,它从1914年诞生至今,已经被翻唱、改编过上百个版本。
李健将《送别》改编进演唱曲目《月光》中,洋溢出浓浓的乡愁;韩磊在编曲中加入童声,令人耳目一新。韩磊说这首歌直击他的内心,甚至唤醒了他的灵魂:“无邪,还有美,大美,真正能够传承的。”
李志翻唱的《送别》,只是缓缓的表达,将离别仿佛唱出了温暖的感觉。李志在这首歌面前,也不禁变得柔软。
而又于前面几个版本不同的,陈绮贞女声的改编让原本伤感的曲调变得俏皮起来。
让人感受到原来离愁别绪也可以浅吟低唱。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去年在《大事发声》的录制现场,朴树唱起《送别》时的泣不成声。
当朴树唱到“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时,他面容抽动,沉默不唱,转过身捂脸默默掉下眼泪。
在第二段“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伴奏响起时,朴树无法抑制住自己,在录制现场放情大哭。
或许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让朴树将自己带入到这首歌中,被好友远去而天地茫茫的意境所感动,不禁潸然泪下。
又或许是因为这首歌中所描述的知交零落,前途渺渺的人生境况让朴树联想到了自己,曾经历经的那些岁月风雨,知交飘零的真实遭遇。
朴树曾在一个采访中提到《送别》,说这样的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写的,他死了也甘愿。那时候的朴树,剪了头发,沧桑了也老了。
正如朴树所言,能写出这样的歌,非常来之不易。《送别》是李叔同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也曾作为经典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写出如此戳心歌词,唱哭朴树的人,他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年方5岁,送别父亲
父亲去世时,李鸿章前来吊唁,见到时年5岁的李叔同,对他的聪慧灵秀十分赞赏。的确,李叔同年少时,就表现出出众的文学和艺术才华,写文作画,都已有模有样。再加上聪颖好学,几乎一点就通,被人称为“神童”。
17岁情窦初开,送别爱情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神童,在面对爱情的时候,还是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故事。
李叔同十六七岁的时候,和一个女孩子相爱了,女孩名叫杨翠喜,是一个坤伶,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女演员。
但是在那个年代,坤伶的命运是不能自己决定的。
随着杨翠喜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高官富商甚至连亲王都纷纷慕名而来,为了拉拢亲王,地方势力便将杨翠喜赎了身,亲手送到亲王府上。
为了自立门户,送别婚姻
李叔同知道后伤心欲绝,母亲和大哥便托人做媒,帮他找结婚对象,希望通过婚姻让李叔同重新振作起来。大哥还许诺,李叔同结婚后可以分得大量的家产,另立门户。
虽然李叔同十分反对家人的包办婚姻,但是他一直希望另立门户。自从父亲去世之后,他和母亲在家族中并不受到重视,日子过得并不舒心。
1897年,18岁的李叔同结婚了,虽然这个婚姻并不属于他。这也就意味着,他在送别了爱情之后,又送别了自己的婚姻。
25岁,送别相依为命多年的母亲
婚后的日子平淡无奇,外人看上去一切都是幸福美满的。
直到1905年,母亲王夫人病逝于上海城南草堂。
这让李叔同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惯了,从此的生活没有了母亲的依靠,让他无所适从。
为了留学,送别家乡
母亲的去世,让李叔同的安逸时光成为了过去,在这个时候,他选择了只身东渡日本留学。
亲情爱情仿佛离他越来越远,他的内心似乎少了一些儿女情长,而多了一份男儿当自强的坚韧。
剃发为僧,送别红尘
1914年。好友许幻园因家境败落,来与李叔同道别,李叔同写下《送别》。
《送别》是他一辈子的孤独,也是他给好友许幻园的祝福——
那一年的冬天,下着大雪,好友许幻园在门外喊李叔同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
说完,连门都没进,便离开了。
李叔同站在雪中看着好友离去的背影,良久不能平静。
或许人只有在真正离别的时候,才会感受到分开的意义,那种真实和无奈。
送别好友之后,李叔同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从歌词中不难看出,这时候的他,对于好友,对于前途,对于未来,已然没有了更多的期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惆怅和无奈。
1918年,写下《送别》后仅四年,万念俱灰的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剃发为僧,取名演音,号弘一。
1942年,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这一次,他送别了全世界。
漫漫人生路,终究是一场又一场的送别。当你得到什么的时候,就会有送别。这样的注定,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既然无法改变,我们不妨就随缘。
就像《送别》中说的,世事本无常,虽然我们都要送别人间种种之离别,但是我们更应该去感受人间美好之缘。
一路相伴的缘分,才是最该珍惜的,不是吗?
没看够的这里还有你爱的
微博:@枕枕音乐
给大家推荐一个我们刚刚成立的账号:
这个账号专注于好听的粤语歌分享
挖掘粤语歌和粤语歌手背后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个港乐爱好者
关注饮歌志就对了
☟
点赞和分享到朋友圈,就像在跟我说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