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是故乡
文/任 静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身处异乡,每当吟诵这首诗歌时,故乡的身影便夜夜进入我的梦境,濡湿思乡情怀。远离故乡,方才明白故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原来皆含情意,早已深入骨髓。
清涧之灵气
清涧是故乡。
故乡位于榆林市最南端,九曲黄河与无定河在这里交汇,黄土高原、晋陕峡谷在这里绵延。山魂水韵,鬼斧神工,令这座山城焕发出璀璨光芒。我的清涧,虽然没有莫言的高密乡那样充满神秘的气氛,也没有贾平凹的棣花镇那么炫目的名气,但是我敢说,我故乡的灵气,绝不逊色于前二者。
清涧,顾名思义,断不会少了一脉清澈见底的涧水。清泉石上流,是何等的诗意!明月透过松针的缝隙映射在大地上,仿佛碎了一地的水晶珠链,却又在随风变换着形状,让人心旷神怡。天地间是多么静谧,如果不是恰恰听到那潺潺缓缓的流水声,认谁也不会发觉那光洁的石头竟拥有流水动人的抚摸与温柔。
水是万物之灵,有水,就会滋润出一团灵气。三山环抱,涧水绕城,说的就是小城独特的景致。这座小城同中国的许多古城一样,曾历经唐宋的风月,明清的烟雨,它的名字也几经变更,北魏朔方,唐改宽州,金置青涧,明清时期为清涧,延续至今。
清涧之灵气,来自境内的鬼方都城,商城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遗迹,无不闪烁着文明的印记与灵气。清涧之灵气,来自于一曲曲高亢清越的清涧道情。解放初由清涧道情改编的《翻身道情》唱响了全国,唱出了亿万人民当家做主的豪迈之情,如今清涧道情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涧之灵气,来自于一场纷纷扬扬的雪。
正是隆冬时节,雪花漫天卷地落下来,犹如美丽的玉蝴蝶晶莹剔透,落在房顶上、树杈上、麦秸垛里,落在一个叫袁家沟的村庄里,落在一片叫高家洼的黄土塬上,落在一位伟人的诗句里。雪,这北国最富有诗意和灵性的自然景物,在伟人的笔下呈现出磅礴气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雪在一曲曼妙的沁园春词牌中纷纷扬扬落下,那么豪迈,势压群芳。一代伟人,大笔一挥,将读者引领进一个冰天雪地的银色世界,一个广袤无垠的灵秀之地。诗歌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伟人指点江山,纵横古今的博大胸怀、宏伟气魄。
我们可以尽情想象,是高家洼塬上的无限胜景,成就了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是袁家沟村灵秀的风水气脉,滋养了中国革命的精气神。反之,中国工农红军的到来,与这首诗歌的诞生,同时也为袁家沟村的山山岭岭、为清涧这片红色的土地,增添了一份灵气。
有一年冬天,我与女作家冷梦、诗人惠建宁、清涧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世雄、文联主席陈旭晔等一行人参观了袁家沟毛主席故居。当我终于站在高家洼山巅时,凝神遥望,莽莽远山层峦叠嶂,连绵起伏,有风从时光深处吹来,千山万壑顿时变成千军万马,在狂奔,在呼啸,像沟底的黄河滚滚向东奔流。时令尚早,尽管没有沃野千里的雪,可是我的内心依然激荡着豪情万丈。一遍遍吟咏《沁园春·雪》,这一刻,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爱这片叫做故乡的土地。
清涧的灵气,也来自于一部惊世巨著,一支如椽大笔,一个为世人所称道怀念的人物——路遥。
路遥出生于清涧县王家堡村,苦难的童年生活,纯朴的民风,憨厚的父老乡亲,熟稔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大树,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小桥,都深深镂刻在他的记忆深处。长大后,路遥虽然离开了故土,但是,他的写作从来都没有脱离开他生活过的故乡。那一缕缕乡愁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他把对故乡深深的热爱之情,对生活的积淀,全部写进作品里,寄托到精心塑造的每个人物身上。
读者通过阅读《平凡的世界》认识路遥,也认识清涧这块赋予路遥灵感和思想的厚重土地。路遥对清涧的贡献,绝不仅仅是让全世界知道陕北有个地方叫清涧,清涧是路遥故里。路遥纪念馆展出不少他生前的手稿,信函,照片和影视资料,让更多人知道路遥一生的创作成就,进一步感受到作家“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路遥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短暂的人生是光彩的,他是以人格和文格的奇特魅力而长寿的。贾平凹在一篇怀念路遥的文章中说:“在陕西,有两个人会长久,那就是石鲁和路遥。”一个注定活在人民心里的作家,他用生命写作出不朽的作品,同时也为清涧这块贫瘠的土地注入了灵气与生机。
一座流淌着一代文豪脉脉正气,肩负传承作家宝贵精神的小城,岂能不具有灵气?
清涧之侠气
清涧之侠气,体现在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也表现在清涧人民所具有的那种英武果断、勇敢善战的精气神中。
清涧古城西、南有清涧河萦绕,东有东沟河屏护,背山面水,左涧右隘,形势险要,南通关洛 ,北及榆塞,古称“全秦要户”,乃兵家必争之地。因其所处地势险要,自古攻掠不断,频发战事,不少侠义志士便在峥嵘岁月中凌空出世、尽显风流,留取一片丹心辉映汗青。
在众多仁人志士中,首先要说的是北宋王嵩,沈括在《梦溪笔谈》早有记载。北宋名将种世衡镇守清涧时,西夏王元昊有两个心腹将军野利王和天都王,这二位武艺高强,各自带领一队精兵,锐不可当。种世衡久闻清涧僧人王嵩智勇双全,就让其在军中任职。种世衡对王嵩推心置腹,关怀备至,使王嵩倍受感动,心甘情愿为其效力。王嵩受种世衡派遣到西夏行反间计,历尽艰险,终于让元昊对两位将军生忌。除掉元昊的左膀右臂,王嵩功不可没。据说僧人王嵩便是《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原型。
在明末农民起义频发之际,清涧一介秀才赵胜于崇祯元年(1628)在清涧花岩寺举义,成为清涧农民起义首领。赵胜家贫而好读书,常常到邻近一寺内借灯而读,故号“点灯子”。随手打开清涧县志,赫然记载有点灯子揭竿而起的史实。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隐约可以感受到清涧人民英勇无畏、敢于斗争的精神。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英雄总是层出不穷。1927年10月12日,唐澍、李象九、谢子长、白乐亭、阎揆要、白志强等革命先驱组织了著名的清涧起义。这是大革命失败后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西北地区的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它在陕西第一次树立了西北工农红军的旗帜,是陕北地区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一次预演和尝试,是创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前奏。
清涧城西,矗立着一座峰峦起伏,形似笔架的青山,故乡人叫它耙子山,也称笔架山。山上有一座烈士墓碑,坐落在青山翠柏之间,令人肃然起敬。这位长眠于此的烈士,就是一九四七年为解放清涧城而光荣牺牲的西北野战军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储汉元同志。身先士卒破敌阵,英名永留笔架山,为了缅怀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笔架山从此改名为汉元山。
烈士墓碑是一面镜子,过往历史将可贵的侠气、正气,深深镌刻在时光纹路里;我们时常去观照这面镜子,不仅仅需要缅怀,更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清泉石上流,绵延千年的是清冽涧水,一脉清气。
清涧之朝气
清涧,是一座兼容了古老传统和新兴时尚的世纪之城。年轻与古老,土气与时尚,石板街与柏油马路,完美和谐地统一并存,呈现出勃勃生机。
清涧之朝气与棱角,镌刻在一块块石板上。
清涧富产石板,“清涧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句谚语,赞美的正是故乡的石板。纵使离家万里,魂牵梦萦的依然是青幽幽的石板。
上世纪八十年代,清涧秀延镇只有两条南北东西交叉的小街。没有西街,东街短小,沿着南街北街分别走出去,就是北郊所在的师家园则村与南郊的南武家沟。我们上下学必经的便是那条窄窄的北街,比较萧条冷清,弯弯如火枪头般的街道由一色阔大的青石板铺成,两旁是毗邻的居民住宅,家家户户石墙石窑,枣木门窗,向山上走向老关庙的台阶也是由一条条青石铺就。夏季多雨,街道经常是湿漉漉的,一个个清亮亮的水坑,能照见人的影子。我们打着花布伞,穿着雨鞋,踩着石板路从北街经过,常常会望着老屋石檐上的雨滴出神。雨中的秀延镇,窄窄的小街、青石板路、薄薄的青石房檐,构成了戴望舒笔下雨巷中的奇妙意境。那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会无端涌出莫名的伤感或欣喜情绪。
我有一块寿山玉石章,上端是一串紫里透粉的葡萄,果实累累,密密匝匝,摸一摸,手感光滑温润。我常常望着它作无端遐想,假设这枚寿山石是文学里的一则婉约小令,那么故乡的青石板便是豪放派诗歌,洋洋洒洒,写满豪情万丈。那些威风凛凛的石狮子、石老虎,充满虎虎生气,常常会在游子的梦中悠游穿梭。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清涧公路两旁有许多朴拙的石刻,镌刻着朴拙的做人道理,仿佛德高望重的老者在谆谆告诫每一位过路人。记得其中一块刻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短短27个字,充满了劝诫意味。如醍醐灌顶,让上至堂堂官员,下至黎民百姓,时时自律自省。
过去,清涧石板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几乎家家户户离不开清涧石板,平常使用的有石床、石凳、石磨、石碾子、石粮仓、石猪槽,住在圈有石头围墙的硬箍石窑中……清涧石板与清涧人民水乳交融,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体。清涧人民用汗水和智慧打造清涧石板,赋予清涧石板生命与灵性,而清涧石板又以其良好的质地感染清涧人民,清涧人民的个性,随之变得有棱有角。
清涧之朝气,萦绕在声声叫卖声里。
从小听惯了小摊小贩的叫卖声,那声声殷切的叫声,饱含着小贩对于生活的激情与热望。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中,唯有卖煎饼的声音更清脆,更响亮,更诱人。清涧煎饼是清涧名小吃。清涧人招待来客嘉宾,必少不得一盘清涧煎饼。清涧在外工作的游子,回到故乡头一件事情定是一头扑到煎饼铺,不吃他个肠圆肚饱不罢休。清涧人趁凉爽的季节出门走亲访友,也会带上几十块钱的煎饼让人家尝鲜。
“吃煎饼唻……”小贩拖着长长尾音的叫卖声,令人垂涎欲滴,手头正干的事,当下没了头绪。便循着叫卖声找到煎饼摊或煎饼屋,四平八稳地坐下,一饱口福,感受吃煎饼的清雅乐趣。清涧煎饼由上好的荞麦榛子经过碾压过滤的面糊摊成,色白而透明,薄韧如纸,口感极筋道。一张张煎饼摊好后,由巧手的漂亮主妇翘着兰花指卷成一卷一卷,然后盛放在盘中等待食客上门。清涧煎饼有好几种吃法,一种是用凉白开放了生姜粉、醋、蒜、盐、香油、味精等调味品和成的蘸水蘸着吃;一种是夹了调制好的猪头肉或豆腐干吃;另外一种是用西红柿、辣椒等材料炒制而成,味道辛辣刺激,口味重的食客常常会挑选这种佐料吃煎饼,而且百吃不厌。
清涧之朝气,还凝聚在一颗颗红枣和一根根洁白的粉条中。随着这两项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蒸蒸日上,“红枣之乡”、“粉条之乡”的盛名便不胫而走,闻名遐迩。
清涧之朝气,隐藏在岁月更替的巨大变化中。放眼望去,故乡处处弥漫着现代化城镇的浓厚气息。长堤蜿蜒盘旋在清涧河西岸,岔口大桥、西沟砭大桥、学府大桥,如长虹卧波横跨奔腾的清涧河之上,成为连接清涧交通枢纽要道的命脉。清涧古城区和新城区大街两旁高楼林立,店铺如云,华顿、魁星楼等休闲广场灯火辉煌,人流如潮,人们在凉爽的傍晚聚在广场上唱清涧道情,扭秧歌舞,尽情释放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阔别故乡数载,多少次梦中徜徉在熟悉的每条街道上,回味踩过青石板的年少时光,乡愁就变成一曲悠扬婉转的清涧道情,蓦地从远方悠然响起。
作者简介
任静,女,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现居古城西安,从事文字工作。著有散文集《枕着你的名字入眠》、《想要一座山》,长篇小说《本是同根生》、中篇小说《靳凤的本命年》,公开发表散文、短篇小说、诗歌等共计二百余万字。作品散见于《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监察》、《中国环境报》、《检察风云》、《延河》、《长春》、《延安文学》等报刊杂志。
原创:梦回陕北 转发 清涧史志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并注明来源,本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
清涧文广公众号
qjwg_2017
联系电话:0912—5222155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