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公移山创始人 秦鹏)
据估计,我国音乐产业 2020 年将达到 1500 亿元规模。
但目前市场上,优质 IP 依然稀缺。拥有优质音乐内容和艺人资源的平台,将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
面对当下困局和未来市场,作为资深音乐爱好者和连续创业者,娱公移山的创始人秦鹏开出的,也许是一剂靠谱的药方。
01
游走全国的酒吧驻唱
到成都的创业公司
音乐给了秦鹏一股特别能折腾的劲儿。他从小喜欢音乐,考大学不顾家人反对读了四川音乐学院,成了李宇春的师弟。
至今他一直感念川音的恩师王晓晓和敖陈,在恩师的帮助下,他走上唱跳歌手的路。
如果说川音帮他树立了音乐的专业态度。酒吧驻唱则让他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创业动因由此萌发。
大三开始,他踏遍全国十几个省,以酒吧驻唱的形式完成了自己的音乐旅行。旅途中有过落魄结不了工资,就去刚认识的朋友家睡沙发。但更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人。
经历得越多,就越懂音乐人。很多酒吧驻唱现场演出的技能很棒,但事业止步不前,他们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也找不到晋升的通道。
毕业后,他决定回成都创业——帮助每一位有梦想的音乐人,走上更大的舞台。
2012年—2015年,他先后加入/创办了都德文化(主营演艺经纪)、好私塾(音乐艺术教育O2O平台)、With edge(音乐圈潮人短直播社交平台)。
这些年,秦鹏看到了太多关于音乐的断舍离。学音乐的毕业后很难找到对口工作,演出、驻场被视为不务正业,进演艺公司得也难有出头之日。没有扛鼎之作的流行乐坛也一片低迷。
互联网 + 音乐的多次尝试,催生了秦鹏很多设想。一直寻找机会和突破的他在2016年底开始了又一次尝试——娱公移山。
(莲花府邸十周年音乐会 右四为秦鹏)
02
音乐融入商场
娱公移山的创始团队之前在做的派对、演出,场地都分布在各处,没有集中场地,艺人们出作品、录制拍摄等还可以,但做音乐最核心的交流就没办法了
去年4月开始,团队调研了成都所有大型实体 Shopping Mall,发现它们大多人流稀少、生意不景气。
川音毕业,身为流行音乐重度爱好者,他想到——通过音乐演出的入驻为商场带来人气,与商场合作,把商场的一部分做成音乐空间,通过音乐人以及艺人的粉丝受众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应该能同时解决音乐人和商场的困境!
03
做最懂音乐人的孵化器
和商场结合,不仅是希望获得演出场地,而是要做一个真正为音乐而生的孵化器。
借由近年来版权意识、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他们希望给独立音乐人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用作品说话,让音乐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
由于创始团队均为艺人或者音乐人出身,也有过公司化运作的经历,他们深知这个行业的症结,也深刻地理解独立音乐人。
关于孵化器,秦鹏说,希望创造轻松的氛围,提供完善的基础设备,给音乐人一个尊重个体的交流协作空间,催化音乐人之间的创作灵感,公司负责制作、对接发行渠道等工作。
(和邓丽君、张惠妹、罗大佑、黄小琥、阿信等明星的音乐人合影)
04
国内音乐产业的症结?
以下为新媒学堂访谈实录,TM = 堂妹,Edward = 秦鹏。
TM:团队有多少音乐人了?他们的音乐风格是?
Edward:我们的 COO 吴桐是大圣娱乐音乐厂牌创始人,签约成都最优质艺人70-80人,他们中有的在选秀节目中成绩相当不错,小有人气、自带粉丝;也有一直都隐藏在民间的独立音乐人。
我们和母校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街舞协会有合作,定期去发掘优秀新人,能选的空间大概1000人。他们基本音乐素养都很不错,毕竟大学所学专业就是流行演唱,流行歌舞,流行器乐,midi制作等等。
TM:这些只是储备艺人吧,会直接和娱公移山签约,还是单次合作?
Edward:先从参加我们的live音乐会和作品拍摄这种最基本的合作开始吧,在磨合当中再来考虑是否签约。
毕竟做专辑很费时间精力,所以签约的人才会有单曲和专辑的合作(包括拍MV,视频类的作品等等)。
TM:关于独立音乐人,想向您了解一下,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加入各个音乐机构或者经济公司?
Edward:我以亲身经历来谈谈啊,为什么很多音乐机构和经济公司能招募到优秀的人没有我们多,首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
多数机构是由一个掌握权力但不懂音乐的人在主导整个公司的方向。就算公司有懂的人,也由于制度原因没有话语权,所以从根源上就是把音乐当作了冷冰冰的商品。
当然倒退二十年,这些制度管理下的大公司一定是呼风唤雨。但在现在这个讲求个性化、自由的年代,制度约束出来的只有晚会歌手了。
管理好音乐人的核心在于能不能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与音乐人们发自内心的产生共鸣,当音乐人认同公司的方向之后,才有粘性。
这时候,制度就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音乐人心里,会觉得是我们在一起做音乐,出作品,而不是公司要求我去迎合某一群受众,出别人喜欢的作品。
(娱公移山创始人 秦鹏 演出照)
TM:就您所言,音乐产业商业化以后,就不利于出优质作品了么?
Edward:音乐的商业价值我觉得跟衣食住行有所不同,音乐之所以能产生价值,首先得是作品要好,当然作品好与坏都是主观的,没有标准,但至少不能在制作上面偷工减料而低于行业标准。
国内音乐产业的根本问题,不是商业化影响了作品的好坏,而是对于音乐的态度。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张专辑从创作录制到发行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久,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付出是巨大的,也是打磨艺人的一个过程。但有很多公司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强行缩减时间和金钱成本。
而多数听众是分不清好与坏的,只是偷工减料的人太多了,大众能听到的东西很有限,就拉低了整体的欣赏水平,好东西自然变成了小众的。
中国音乐市场在回暖,版权逐步正规化,好的音乐也慢慢开始被大家听到、认可,我觉得挺好。
( M·live 现场合影)
TM:您的音乐人孵化器,和那些有偷工减料之嫌的公司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Edward:我们服务音乐人的流程是这样——
首先,公司的管理层,由有音乐背景的人组成,我们目标一致,打造优质作品。
其次,每个来的音乐人,我们都能给他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这点也是我们跟传统音乐公司不同的地方,原来只做头部资源,其他的就搁置了。
但我们会根据每个层级的市场需求来分配艺人,有的人很独立,那我们就精准推送属于他的群体,有的人想走艺人路线,那就按艺人来打造。
TM:各个层级是指,网红、酒吧、音乐节、数字专辑、出唱片类似的吧?
Edward:差不多是这个意思,这也是艺人的晋升机制,会根据每个人来量身定制,包括公司资源推动和他们自己的天份。
TM:会因为周期太长,存在拖垮团队的潜在风险么?
Edward:所以我们选择了分层级嘛,这样能保证收益的情况下慢慢打磨产品,日产保持运转,好的作品就当作附加值。
TM:近几年,民谣比流行乐火,您作为专业人士怎么看这个现象?
Edward:民谣其实核心是创作,写自己的故事,现在这种流行趋势其实不太正常,因为大家除了马頔,宋冬野,赵雷就不太知道了。音乐形式也被简化了,套路离不开姑娘、诗和远方,还得带上特定的地名。
TM:音乐泛娱乐的商业模式,目前普遍还是依靠票务、演出、线上直播、数字专辑、音响设备来变现,你们有想过尝试跨界合作、探索新的变现方式?
Edward:我们现在主要也是这些途径,有想过跨界,但是目前还是做好音乐本身吧。提供自由的氛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TM:在您看来 现在音乐市场,以及在线音乐的困境是什么?泛娱乐很火,但音乐泛娱乐似乎一直不温不火的。
Edward:大众要提高审美,有个过程,市场会慢慢决定的吧。现在能感觉到在好转,不是几个团队能解决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出更多演出、作品,先推给一些能接受的人,让他们互相传递。
TM:近期有什么动态?
Edward:我们做了一个 M·live 的系列音乐计划,五一期间在成都得第一场很火爆。未来想做成一个常态的演出品牌,里面包含音乐现场直播,一些新人音乐会,还有音乐故事分享会。
从成都开始,第二站杭州,然后厦门,昆明等等,选一些美好的城市,把我们最好的音乐播撒到各地。
项目报道/交流/融资,请加堂妹微信号:
xinmei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