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 恂 字季直,东汉人,博学多才,娴于文辞,常隐居于周至南山。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马融,曾跟随挚恂学习。挚恂喜爱马融的才华,将女儿嫁与马融为妻。东汉顺帝永和年间(136~140),公卿们举荐挚恂,公车征召,挚恂推辞不应;大将军窦武举荐挚恂为贤良,挚恂也不受。一时很有清名。
梁 昕(?~约569) 字元明,祖籍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乌氏。其先世因做官迁居周至。梁昕年少时,温和谦恭。北魏正光五年(524),梁昕为萧宝寅行台参军,镇压秦州(今甘肃天水)羌族起义,任征西将军。后随尔朱天光征讨,拜为右将军,大中大夫。西魏文帝见梁昕容貌俊伟,特别器重,授河南郡太守,后迁任东荆州刺史。历任大都督、车骑大将军、散骑常侍、仪同三司。后被封为安定子爵。北周孝闵帝即位,梁昕为骠骑大将军。北周武帝天和(566~571)初年,拜为工部中大夫,陕州总管府长史。梁昕才干出众,在复弘农战沙苑中有战功;任东刑州刺史时,能以仁惠对待少数民族,受到少数民族信赖,流亡者纷纷归附。不论历官朝中和朝外,均有美誉。去世后,赠大将军,谥贞。
江 融(?~684) 唐周至人,通晓兵法,官至左史。江融编撰《九州设险图》,详细记载从远古至唐代的用兵成败史实。宰相魏元忠贫贱时,跟随江融,交游甚密,江融将自己所学,全部传授给他。当时很有美名。后来,周兴指责江与徐敬业同谋,被斩于市。
李 观 唐周至人。先世由洛阳迁居周至,李观年轻时才干出众,被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器重,在郭的部下为坊州(今黄陵、宜君两县)防遏使,后因亲丧解职。其时,吐蕃进犯内地,唐代宗退往陕州(今陕县)。李观在周至率乡民千余人,据守黑河,阻截吐蕃。后任右龙武将军,检校工部尚书。去世后赠太子少傅。
张光晟(?~784) 唐周至人,行伍出身。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军大将王思礼的座骑被乱箭射死。张光晟将自己所骑的马让给王思礼。不久,王思礼做了河东节度使,其偏将辛云京为代州刺史。后来,辛云京任河东节度使,奏请任张光晟为代州刺史。唐代宗大历(766~779)末年,张光晟迁任单于都护,兼任御史中丞、振武军使。代宗私下对张光晟说:“北蕃骄横日久,应当急速考虑防御之策”。张光晟受命前往北方镇守边关,军威大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回纥人突董梅录带领许多人从长安回去,车辆满载金帛,相属于道。张光晟对其所载之物有怀疑,暗地命驿吏用长锥刺探,发觉车上装载的是诱掠来的妇女。于是,张诱骗突董梅录及其部众赴宴,捕杀1000余人,仅留2人回去报信,并发给被掠妇女路粮,让她们返回长安,将金银布帛,分赏将士。不久,回纥遣使来唐控诉,代宗不愿过分撞伤回纥情面,就迁张光晟为右金吾将军,再降张光晟为睦王传,又改任太仆卿。从此,张感到空负才能而不得志。
783年,朱泚叛唐,占据长安,被拥立为帝。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朱泚忠任命张光晟为节度使,兼宰相。后来,朱泚接连失败,时择精兵5000给张光晟,驻九曲。张光晟暗与唐将李晟联系,有归顺之意。李晟讨平朱泚,张光晟率众投降。李晟见张心诚,又有才干,想奏请皇帝加以任用,华州节度使骆元反对,李晟不得已,将张光晟拘捕。后皇帝下诏,张光晟被斩。
赵 瞻(1019~1090) 字大观,今二曲镇南辛头人。宋代进士,出任孟州司户参军,调任万泉县(今山西省万荣县一带)令,捐圭田修学校,远近的学子来此读书。后改任夏县(今山西省夏县)令。筑八监堂,书写贤名县令的政绩作为借鉴。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今甘肃省金昌市郊)。修筑6条渠堰,灌溉农田,农民因争水而告状打官司得以止息。赵瞻因之升为太常博士,威州知州。
赵瞻认为:威州、茂州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分开难以治理,不如合并建郡于汶川,赵瞻把这些详细写出送给朝廷,称为《西山别录》。熙宁年间,朝廷治理西南就以赵瞻此书为依据。
赵瞻迁任尚书屯田员外郎。英宗治平初年,任侍御史。
宋英宗为濮安懿王允让之子,仁宗立为皇子。即位后,朝臣因讨论崇奉濮安懿王典礼问题发生争论。赵瞻也积极地参加这场争论,因此被贬为汾州通判。英宗欲命宦官王昭明等4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赵瞻极力反对,上书争辩,终使英宗接受意见,撤回监军宦官。
宋神宗即位,迁赵瞻为司封员外郎,商州知州,又任提点陕西刑狱,王安石变法执政之初,曾建议提拔赵瞻任要职,以巩固变法,被赵瞻拒绝。赵瞻反对王安石为富国而实行的理财新法。熙宁三年(1070),赵瞻任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判官,与王安石决裂,被外任陕西转运副使后,改任永宁军转运使。因双亲年老,经请求,为同州(今陕西省渭北一带)知州。转任京西转运使;旋因亲老,请还乡里,任凤翔太平宫提举,守父丧3年后,为朝议大夫,沧州(今河北沧县一带)知州。
神宗元丰年间,黄河在小吴决口,向北注入界河,然后向东入海,因故道淤积过高,不能复归,但朝廷却准备役使大批民夫,堵塞北流,使河水回归故道。赵瞻极力阻止,陈述利弊,使朝廷下诏罢役。哲宗即位,赵瞻为朝议大夫,太常少卿,迁户部侍郎。元祐三年(1088),授枢密院直学士。次年,以中大夫同知院事。
黄河上游和河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看到青唐(今西宁市,吐蕃城名)首领软弱可制,想借助宋兵将其废掉,边臣也极力请朝廷兴师,赵瞻认为青唐首领虽失众心,但无侵犯之举。且若攻其不克,则兵端会由此而起。他反对兴师,意见被采纳。赵瞻又奏废渠阳军,以纾荆湖之力;又请下诏先谕西夏,使其归还掠去的永乐人口。
赵瞻去世,太皇太后深为惋惜,车驾亲临送葬,停止上朝两天。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懿简,绍圣年间,被认为是元祐党人,追夺所赠官。
赵瞻著有《春秋论》30卷,《史记抵牾论》5卷,《唐春秋》50卷,《奏议》10卷,文集20卷,《西山别录》1卷。
张 几 字知几,辛街里人。明正德五年(1510)中举,九年(1514)中进士,任广平府(今河北省鸡泽等9县地)司理,不阿谀权贵。有个纨绔子弟行贿败露,有位大臣嘱咐张几宽释,张几却依法公断。一些农民的土地低洼,每年为水潦所苦,张几引导这些农民种植莲藕,卖钱以缴纳赋税。后来,张几调往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南),整顿吏治,解决疑难,剖判冤案,很受人们欢迎,后又被召入刑部,因回避亲属关系而改任松江府丞,又调任山东佥事,按察青州(今山东益都县)诸郡。沿海地区有许多泼皮无赖和亡命之徒勾结一起,挟持群众,屡禁不止。张几查知,随即暗中捉拿当地与其有联系的豪强,那些无赖和亡命之徒闻风逃散,藏于邻近府县。张几务要捕获归案,但邻近府县憎恶张越境求功,同去会见御史。御史不但不支持张,反而弹劾张,于是被贬。张几愤然说:“我已成老妪,不愿再涂脂抹粉,取悦他人”,当即解下印绶,辞官回家。
王三聘(1501~1577) 字梦莘,号两曲,明兴仁里(今辛家寨村一带)人。父亲王玉,因被人诬陷而含恨去世,赠南京大理评事。王三聘此时10岁,母亲辛氏25岁。辛氏含辛茹苦,奉养老人,抚育孩子,竭力供养王三聘读书,孀居40年,因王三聘知名而被封为孺人。
王三聘读书,只讲求大义,不注重章句,文章颇有韩愈、苏轼诸家之风。明嘉靖十年(1531)中举,十四年(1535)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不久,改任河南佥事。王三聘用心整治,制定规则,人们很敬重他,母亲去世后,王守丧3年,期满改任四川佥事,适逢当地少数民族起义风起,王招抚义军中的流民,发展生产,使社会得以安定,但却被人攻击为怯懦,于是他愤然离职,回归故里。
王三聘家住房破旧,仅能遮蔽风雨,但王仍急公好义周济乡亲。阳化河长期淤积,水流不畅,泛滥成灾,王三聘观察地形,组织人力,修理河道,使洪水畅达渭河,水患止息;周至未修县志,王三聘请示县令,自己组织编修;他设立义学,把乡亲子弟中充弟子员者作为一个等级,讲习文艺;8岁至15岁的作为另一个等级,诵习小学;王三聘还购置义田,扶助亲族中贫困不能自给者。
王三聘回乡30年间,著有《五经集录》、《小学集注》、《性理字训》、《三字经训解》、《字学大全》、《子史节录》、《古今事物考》、《周至县志》(参见《附录·修志记》)、《禹贡注解》、《终南仙境志》、《养生日录》。
赵 忻 字子乐,明终南里人(今终南镇一带)。父亲赵应麟,随阮朝东研习《春秋》,多有创见,但去世很早。赵忻善承父志,年少时机智敏捷,行为端庄。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二十年(1541)中进士,出任长洲(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知县,凡所理事务,都要弄清事实,无所偏曲。对于狡黠的官吏,一概排斥,决不宽免。长洲人都很感激他,立碑记载他的政绩。后升为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又出任保定(今保定市)太守,正遇饥荒,饥寒交迫的乡民酝酿起义。赵忻看到这种情况,即行开仓赈济饥民。后来,御史认为赵忻有应变才能而举荐,皇帝重赏赵忻。赵忻在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带兵驻防,整饬武备,训练士卒,声望很高,贪官污吏见到赵都惴惴不安。这时,倭寇活动猖獗,赵忻催饷紧急,被人议论指责,贬为广东佥事。不久,又晋升为湖广参议。后辞官回家。
李复聘 字叔征,号秦麓,明辛街里(约今祖庵)人。明嘉靖四十年(1561)中举,四十一年(1562)联捷进士,任闻喜(今山西闻喜县)知县。时税赋苛重,人民疾苦,而官吏却催科急促。李复聘到任,了解到实情说:“婴儿饥饿啼哭,此时却夺走乳头,这是慈母的作法吗?”李尽力安抚饥民,减免税赋,等到百姓稍有宽裕时,再确定缴纳税赋的期限,大多数人按时完成。后来,李复聘升任广东道御史,不畏强权,上疏弹劾显要的执政大臣1人,有大功勋的贵族1人,举荐深孚众望的大臣10人,揭发千户洪勋侵害财产的罪状,一时风裁赫然,调任四川按察司佥事。这时,四川中部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组织起来劫富济贫,统治者深感不安。李复聘认为:这些“盗贼”之所以敢起来“做乱”,是因为饥寒所迫,如果以武力镇压,必将促其反叛,于是李推诚安抚,人民起义逐渐平息。不久,李复聘升任江西参议,因病辞职回家。后又举荐复起,分守郧襄,见当地居民悬耜待哺,立即开仓赈济。皇帝的一个亲信胡作非为,李复聘予以严厉制裁。李后又升为副使,在蕲州(湖北长江以北,蕲春以东)驻防练兵,振兴武备,积储军需。
任澄清 字纯夫,号依山,周至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官至濮州(约今南濮阳等地)知州,清正廉洁,平易近人,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后辞官家居。著有《仕隐类集》、《竹类集》、《韵略》、《易通》、《晋游稿》、《沙阳题咏》、《三云唱和集》等。
赵 崡(1569~1637) 字子函,一字屏国,号敦物山人,明代临川里(今尚村乡大水屯)人,出身书香世家,容貌俊伟。幼年就十分聪颖,好读书,喜观《左传》、《史记》,特别爱读李白、杜甫的诗,为文深沉,有独到之处。曾受重庆知府朱秉器教诲,临摹虞世南法书。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考取《春秋》第一名。因3次考进士未中,遂无意进取,致力于金石考据学的研究。
赵酷爱金石文字,精于书法,尤善草书,人们得他的片纸只字视为珍宝。赵每次去西安,坐在石鼓碑碣下抚摩研究终日。赵在荒野搜寻、审视拓摹、集录石刻古碑253种,每种写有跋文,和碑文一起刻印,书名《石墨镌华》,是继《集古录》和《金石录》之后的又一部著名金石书法名著。
赵还著有《植品》、《偏园记》、《计偕草园居》10首,《和遽伯五咏》等。
赵可行 字子达,明临川里人(今尚村乡临川寺)。先世从山西洪洞迁居周至。赵可行少年时是个孤儿,跟随祖父攻读,博览群书,关心时务。特别精通兵法及水利农桑知识。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初任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知县时,政通人和,百姓安宁。不久调任永城县(今河南省永城县)知县。当时永城发生水灾,河堤决口,淹民田舍,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起来劫富自救,统治者准备屯兵镇压。赵可行阻止道:“灾民无家可归致此,何必用兵镇压”。赵设计逮捕了几位带头的人,对其余的分给耕牛籽种,让他们回家安分种地,此后县治才稍有稳定。后谪授河南,被举荐复起,任夏邑县令,治理有方。母亲去世后,赵守丧3年,补任山东即墨县令,即墨发生饥荒,赵预粜海米赈济饥民,救活数万人,被称为救荒第一人,后升为莱郡郡丞,迁任太原丞。督运军饷于宁武(今山西省西北部),当时援兵中的逃叛者围攻忻州(今山西省中部偏北),招抚不能。赵可行建议说:“法度不立,则骄悍难制,必须用兵威摧毁他们的斗志,然后再招抚,即可平定”。以赵之计,乱军被平。贵州南部发生农民起义,声势浩大,经略请求朝廷选派将领镇压,赵可行被任命为思南太守,经略一意进兵,赵可行力阻未被采纳,经略大败。后来,赵可行被谗言中伤,致病去世。著有《兵议》流传于世。
杨 楠 字志田,周至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拔贡,任龙安府同知。主张为学以研讨心性为本,以张载等历史著名学者自比。在河南任职时,赈救饥荒;在山西任职时,妥善调解民间纠纷;在四川任职时,保守危城,俱有政绩。后辞官归家,与长安冯从吾,渭上史莲勺,岐阳张心虞等人讲学于南山。著有《克已药言》。
王养民 号梅窗,明代周至人,因王养民的住室霏香精舍养植梅花数十枝,遂取其为号。年少时博览群书,对天文学很有造诣,四方的学者手持经典向他请教。崇祯末年,考取明经科,进入太学,但不愿做官。平生孤傲守节,洁身自好,有人拿着千金求王办事,王养民严辞拒绝。著有《书经璞记测注》、《儆言》等书。
赵于逵 字汝仪,号华峰,临川里(今尚村乡大水电)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中举,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任行人之职,奉命出使蜀地,后被提拔为云南道御史,不久,调任直隶按察使,督察漕运。当时徐、沛、淮、扬之间的漕运被切断,江南的粮米数百万石不能北运,朝廷惊慌失措。赵于逵竭力经营,辗转运输,才使粮米运到京师。赵于逵又精通兵法,写出的论练兵奏疏,朝野佩服。后因劳累过度而去世,赠太仆卿。
王闺媛 明代孝廉庞源(号光轩,武定同知)的妻子,户县王九叙的曾孙女。幼年就十分聪慧,跟随外祖父赵庭瑞学习诗文。诗作温厚和平,庞源官至知府,王氏著有《唱和集》,其中《暖泉八咏》尤为脍炙人口。
李 颙(1627~1705) 明末清初人,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二曲镇二曲堡人,父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亲彭氏,无片瓦寸土,度日艰难。彭氏决意教李颙从学,但无力供学,屡被塾师拒绝。李9岁入塾,只读过20天书,但李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李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称李菜。
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家贫力学,便任其翻阅。李随阅随还,数载之间,披览群书,写出了《二十一史纠谬》等笔记体习作,大约30岁时,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掉了。从此,潜心于宋明理学。
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亲3年丧服期满后,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派人迎请李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名为《匡时要务》。李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康熙十一年(1672),李返回陕西。次年主讲于关中书院,又在雁塔、富平等地讲学,力主讲学自由,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反正,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的政策相对立。
李所交皆一时名士,平生最为知己的是骆钟麟。骆为浙江临安人,顺治十六年(1659)春,任周至知县,下车伊始,便到李颙草庐,竭诚造谒。骆钟麟崇敬李的学问和为人,在生活上大力资助李。次年,80余岁的关中理学家,大荔人党子澄,冒雪来周至求学于李。是年秋天,甘肃天水人菜溪严,前来访问,结成忘年交。顺治十八年(1661)初夏,蒲城70岁的王省庵,来周至拜访他,相谈甚为投机。康熙年间,学者顾炎武两次访问他,探讨学术。
李颙的学问,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认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最为儆切”。李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反对空谈,提倡明体适用。他说“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明体适用之正业,处也有守,出也有为,生民蒙其利济,而世运宁有不泰?”并强调“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学而不足以开物成务,康济时艰,真拥衾之妇女耳,亦可羞己!”李与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把“格物致知”的“物”扩大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赞同“非气无以见性”的观点,说:“言性而舍气质,则所谓性者何附;所谓性善者何从而见?”
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又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同称为关中三李。清朝统治者多次笼络李,起初被以隐逸而荐举,力辞不就。后又被举荐为博学鸿词,李绝食坚拒。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皇帝西巡至陕,几次派人征召李,李都以年老多病而坚决推辞。康熙帝亲书“操志高洁”匾送给李。
李颙希望朝廷整饬吏治,反对那些“实政不修,粉饰以为诈;持身不慎,弥缝以掩恶”的巧宦,对“嗜利耽耽”、“竞进攘攘”、“多得钱而好官我为,笑骂由他笑骂”的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怒斥其“剥民膏以事人”,“括民财以肥己”,“民生疾苦,昏昏绝不闻知”。李苦心选辑海瑞、任枫等廉吏的言行编成《牧政往绩》。康熙三十一年(1692),关中大旱,李上陈急务7条,为解救灾荒献策。李的作为,是从李发誓“吾辈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宗旨出发的。
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刻成《二曲集》46卷。其墓在二曲堡南。
张虎 张玉 张虎,字养吾,清代周至人,行伍出身,多次立功,升至汉中副将。吴三桂反清,四川失守,张虎跟随总兵费某,据守永宁(今四川永宁)城,城被围困,情况紧急。张虎见消极固守是守不住的,就打开城门,直冲敌营,手刃敌将4人,敌皆惊散,张虎也被伤数处,力尽战死。追赠骠骑将军。
张玉,字荆山,是张虎之子。父亲战死时,张玉16岁,发誓为父报仇,自请赴军。总兵费某喜爱其有志,就接收了。初任把总,后被提拔为宜君营参将,代任延绥总兵,多有战功,康熙帝召见,并赐予宫锦宸翰。
路元锡(约1722~1804) 字命卿,号梅圃。今终南镇北堡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被保进国子监,本科举人,四十六年(1781)大挑二等,任甘肃成县训导,后补任陕西朝邑教谕,所到之处,训迪有方,学风大变。路元锡生于农家,熟悉农民的疾苦,曾代理赞皇、新乐、良乡等县知县之职,后来补任藁城知县,办事认真,所属官吏不敢欺瞒;勤于公务,案头没有滞留的文书。路常言:“我贪图一日的安逸,民就要受一天的苦累”。做官10年,无冤屈和遗漏的案件。年近7旬时,辞官回家,教导儿子读书。82岁去世。
路 德(1785~1851) 字闰生,号鹭洲,路元锡之子,清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十四年(1809)中进士,被选庶吉士,学时未满,改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十九年(1814)因亲老,按制度回家奉养。父亲去世后,守孝3年,补任军机章京。路德长于书法,于公事之暇,读书写字。几乎都是四更睡下,黎明即起。京城里求路作文写字的人很多,没有空闲。于是积劳成疾,患了眼病。道光二年(1822),告假回家闭门修养。自订养目20余法,息心静养,过了1年多,视力逐渐好转。后来,路德因捐官房之事,被降职调任,遂辞官归里治学。
路德治学,以汉宋诸儒的学说为基础,以经训传注为宗,专主自反身心,不分门户,力挽剽窃空疏之习,因此被邀请主讲于乾阳、象峰、对峰、关中、宏道等书院,前后20余年。严设课程,因材施教。一时陕西、山西、江浙的许多人都来受业。学生任朝廷内外职务者,数以百计;考中其他各科及再传弟子者,为数众多;文学侍从之臣,不少人出于路德的门下。
路德对于亲友中贫困的人,尽力资助。亲友去世后,其妻子无依无靠的,路德极力抚恤,不使有冻馁之忧。
路德所著时艺11种,收入《仁在堂文集》之中,又有《关中课士诗赋》、《蒲编堂训蒙》、《柽华馆诗集》、《柽华馆文集》;整理的别人著作有《五经文漪》、《三雍老人诗集》、《周易本义爻证》、《二竹斋诗集》等。这些作品,传到了朝鲜、日本、安南(越南)、俄罗斯。另有题跋、序记、志传、碑版2000余篇。路德精于书法,擅长绘画。死后葬于马召乡金盆村西。
唐 俸 字虎臣,号禄庵,二曲镇人。清嘉庆六年(1810)投陕甘总督杨某部下。在战场上,冲杀在前,毫无惧色,多次立功,被提拔为陕西秦州营游击。新疆张格尔叛乱时,唐设计擒获张格尔,升任新设巴尔楚克换防总兵,督修巴尔楚克城,并管理屯田事宜,计划处置,井井有条。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在圆明园朝见道光皇帝,帝赐“勇果巴图鲁”称号,诰封建威将军,调任直隶提督。去世后谥为“勤壮”。
路慎庄 字子端,号筱洲。清代终南镇北堡人。路德的长子。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十六年(1836)进士,授编修.博览群书,秉性磊落,不依附权贵。精通绘画,特别长于山水画。特授江苏淮扬河漕盐驿兵备道,去世后追赠光禄寺卿,诰授中宪大夫,晋通议大夫。所著有《蒲编堂书目》、《唾余稿》。其孙路孝植,字壬甫,日本东京驹场农科大学毕业,历任学部主事,教育部佥事,湖北教育厅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路 峘(?~1863) 字次舫,路慎舆的长子。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十年(1860)进士,选庶吉士。同治二年(1863)从京城回家探亲时,正值李蓝义军进攻周至,峘被俘,软禁中,和王禹堂等策划外攻内应,密书射给城外清军,事泄,被杀。
王禹堂(?~1863) 字幼沛,号笠渔,二曲镇北潭堡人。清道光八年(1828)参加乡试考取第1名,文笔骏逸,独具一格,与当时南方有名的汤鹏不相上下,在京城里有南汤北王之称,后考中进士,补任刑部主事记名御史。因性格豪放,不拘常格,与部员同事多有不和,于是请假回家,教书授徒,著述立说,王所著《土风草》是一部诗歌体地方志,富有价值。同治二年(1863)李蓝义军攻陷周至县城,王禹堂在县城被俘,软禁中,策划内应清军,事泄被杀。著有《樽酒路谈》、《四书说》、《百花诗草》等书,墓在二曲堡南。
李宗涛 原名李宗炎,字午山,今广济乡西堡人,天资聪颖。不到20岁就通晓十三经,文章写得很好,深得刘梅溪、路闰生赏识。清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编修,考御史转兵科给事中,出任湖北武昌太守,被胡林翼所器重,委托李筹措军饷,征收税捐,李能措置宽裕。胡林翼以其有才而举荐。不久,朝廷命李宗涛去河南署任开封。次年,改任黄河观察使、河南提刑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李宽宏廉明,政绩卓著。
同治元年(1862)五月,李宗涛回家守孝,多隆阿请李帮办军务,筹运饷需。次年李蓝起义军攻陷周至县城。多隆阿在苏家沟打败回民军后,率军回周至,兵临城下。多隆阿想用巨炮向城内轰击,李宗涛认为,这样会杀伤很多城内居民,“玉石俱焚”,李阻止炮击,请延缓进兵,以保全人民。多隆阿没有炮击,城内居民生命财产免遭灾难。
周维翰 字松生,翠峰乡陈家村人,周学习毅力韧拔,手不释卷,渐渐融会贯通。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六年(185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四川珙县知县,治理有方。有1乡民,被人诬告,10余年案情不明,周维翰认真查访,平反这起冤案,为百姓所赞扬。
苏 鼎(1845~1895) 字九牧,清代今司竹乡阿岔村苏家堡人。少年时立志为民解除痛苦,决心刻苦自学。同治年间由监生助饷,授知县,加同知衔,任四川双流县知县。
双流县东濒锦江,西临温江,河流纵横,多系水田。苏鼎到任,接得许多悬案,尤以农田灌溉、排洪纠纷引起械斗案为多,民怨最大。苏鼎遍访县内知情士绅,得知原因是用水、排水缺乏规划,水政无章可循。苏规划了全县水系,制订章程,动员全县男女劳力开渠修堰,加固堤岸,疏浚水塘,旱涝兼治。苏和农民同劳动,激励农民苦干。当年完工受益,按章灌溉、排水,农民安心生产,庄稼连年丰收。
双流悬案中,有一岳父与女婿互告的疑难案。少妇张某从婆家返回途中失踪。岳父告女婿杀妻。女婿告岳父藏女不送。苏鼎细审案卷后,微服下乡,查明详情,得知此案与双流名绅李某之墓有关,墓主之子亦为名绅。苏鼎即行领人启墓查验,名绅力阻不允,苏鼎以官职担保,方才启墓,经查验棺木和墓室,尚无疑点。苏鼎沉思片刻,下令移棺再掘,果然掘出1具少妇尸体。苏鼎就地开审,从蛛丝马迹入手,查出凶手原是1个掘墓人。原来少妇自娘家返回途中,经过墓旁,墓室刚刚掘好,仅留凶手在墓旁看守,凶手见少妇独行,强奸未遂,致死人命,乘无人之机,将少妇掩埋于墓室下面。墓主归葬后,使其成为无头命案。苏鼎依法惩处凶手,得到人们称颂。
苏鼎在双流任职3年,人称苏青天。归里之日,双流民众10余人护送数千里到周至,并送政化西蜀大匾。
李东旭 字明初,今广济乡何家村人。清光绪二年(1876)举人,春试未中,便回家教书,讲解精切,远近的人都喜欢跟他学习。光绪十二年(1886)、十四年(1888),主讲于对峰书院,严格设置课程,对聪明勤奋的学生,热心辅导,殷切鼓励。当时周至秋试困滞多年,及后3科,均有2人考中。人们认为这是李东旭善于教育的结果。
光绪十五年(1889),李东旭参加会试,为大挑二等,授任白河县教谕。振兴教育,悉心栽培奖拔人才,许多人出类拔萃。白河县有位姓谢的人,退职家居,敬重李东旭的品行和学识,把儿子谢馨送来跟李东旭读书,2年以后,谢馨应试高中,蜚声翰苑。
李东旭操守廉洁,在任所去世,几乎没有用以葬祭的资产。谢馨感激李的培育之恩,竭力资助;知县尹昌龄与李东旭平时十分投机,结为莫逆之交,也捐资帮助办理丧事。这样,葬祭才得以进行。其子护送灵柩回周至时,李东旭在白河的第子门人,含泪护送至30里外的夹河关。
辛宗元(?~1913) 辛家寨乡辛家寨人,家境贫困,没有固定家产,以医牛为业,辛的母亲被地主怀疑偷麦穗,被地主刺死。辛宗元告状无门,遂加入哥老会,为周至等地哥老会的首领。辛立志反清,杀死本村恶霸。清宣统三年(1911),省城西安民军举行反清起义,辛宗元在周至响应。9月3日辛宗元召集哥老会员百余人,并联络村中贫苦农民,围攻县城。在城内人士的接应下,5日攻进了县城,知县左一芬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纠集土匪无赖,释放狱中囚犯,赏以重金,疯狂向义军进攻,义军失败后退出县城。9日,会合西安来援的周至籍学生及民军数十人再次攻进县城,知县左一芬逃跑。县城光复。辛宗元又参加了咸阳起义。民国2年(1913),取缔哥老会,辛宗元及亲属4人因地主诬告而被杀。辛宗元的头被悬在县城东门外。墓在辛家寨村东。
任秉璋(1878~1917) 号奉臣。竹峪乡任家城人。年少时聪颖好学,光绪年间举人,留学日本,于明治大学法政科毕业。朝考七品京官,出任甘肃某县知县,为政清廉正直。辛亥革命后,任陕西高等审判厅厅长。不久,转任甘肃高等审判厅厅长。染疾而亡。
任肇新(1868.10~1927.9) 辛家寨乡大寨村人。其父任焕珍,文盲,农民,因被人骗写地契而告状,反被知县刘大来嘲讽并抽打,含冤起誓,教子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肇新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及第10日内父母双亡,在家守孝3年。后任甘肃循化厅同知。为官清廉,处事公平得当,誉为青天。莅任初,书衙署楹联:受半文百姓钱,明有国法,暗有天谴;做一点亏心事,近报本身,远报子孙。辛亥革命后返家时,仅带书籍、手稿数箱。回家无力置办田产,家人被土匪绑票,亦无资赎回。曾任陕西省第二届参议员。逝后入殓,3周年时家人方将其掩埋于村边。
任为人耿直宽厚,热心地方文化教育。设馆课徒之余,钻研医学,治病不分贫富,免收诊费。救助贫孤,不遗余力。主持重修《周至县志》,民国14年(1925)刊行,全志8卷,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但仍沿用封建思想,记述烈女400余人,在《方外·方技》中记有迷信内容。为人撰写碑、表、联、志等尤多。
其子任建勋,字志琦,号晓峰(1892~1973),聪颖勤学,留学日本,因学资接济不上而回国,毕业于浙江甲种蚕业学校,历任甘肃省财政厅秘书、周至县劝业所长、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县参议员等职。着意振兴地方实业和文化教育。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提倡栽桑养蚕,育植优良桑苗。民国20年(1931),任与县长去西安途中,见前行1车,满载妇女,经查问,原是人贩子拐卖的贫苦妇女。任把被拐妇女送入县救济院做工,将其中1人收养为义女。任建勋参与重修《周至县志》,熟知周至人文掌故,与邑绅合力筹印《乡贤集》。不顾村人反对,将村中庙宇改建为学堂,并亲往教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家务农,视草如敌,农闲时,昼领儿孙除草,夜就马灯拔草,田间院落,寸草不留,村人称其草阎王。
刘崑玉(1869~1932) 字玺侯,号退谷,初名宗关,马召乡崇信巷人。清庠生,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招募到新疆总督府测绘科为科员,受命率领测量小组,跋山涉水,历时年余,行程万余里。勘测中俄边界新疆段,并更换界碑。清政府授他1枚金质奖章,升任测绘科少校科长。
民国2年(1913)、3年(1914),刘崑玉奉命谈判,并收缴新疆东北一带回蒙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印诏。民国政府嘉奖刘1枚红色勋章,晋升为陆军中校军务科长。后因家中老人病危,回西安在陕西省府供职3年,年迈后辞职回到故里。
刘见故乡文化落后,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在马召镇西兴办鹿鹅学堂。民国13年(1924),学校准备开学时,被洪水冲毁。晚年,刘回顾新疆经历,写成约13万字的《游新记》,书分3部分。一是写测量中俄边界时所见所闻,记述中俄边界西段5000余公里的界碑位置变迁、周围地形、军事要塞、兵力分布以及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等情况;二是边疆一带几个县的县志,重点写军事要塞;三是回民领袖肖格尔起义的始末。又将从新疆回西安的路途见闻写成约6万字的《省亲记》,记述刘在新疆的历次重大活动,以及途中见到的民不聊生的情景。这2部书是近代重要的军事地理著作。
刘回乡后多方搜求地方资料,怀揣笔纸,手提砚台,走访故老,采录碑石,重新订正补充明代王三聘所写的县志,写成《广两曲志》一书,仿照史书体例,每章末尾写有评论,比同期县府的重修《周至县志》科学且观点进步。还著有《周至六朝石墨集》、《续终南仙境志》、《天山山脉志》、《中俄国界志》、《新疆地理志》、《平弧实用》、《金石草》、《历史金石大纲》等书。
张宗昌(1912~1937) 翠峰乡页家梁人,文盲。青年时辛勤劳作,家境始有好转。张宗昌喜欢交朋结友。有结义弟兄10余人。民国23年(1934),国民党政府不顾逃荒回归的百姓死活,摊派苛重粮款。是年9月乡丁驻页家梁催收粮款,随意打人抄家,张宗昌之兄亦因无法缴款而被捆打,乡丁抢走耕牛。张家设法赎牛不能,张宗昌气愤中邀结义兄弟,商议对策,适逢乡丁又来催粮款,张宗昌和结义兄弟打跑乡丁。官府闻报,命乡约捉拿张宗昌,亦被赶走。乡约诬告张宗昌“聚众谋反”,调保安队捕捉不成,烧毁张家马房,将张的胞兄吊打11次,昏迷不醒。因此,张宗昌带众弟兄袭击乡约张生财家,张生财一家躲入地窖,被张用烟熏死。保安队再次追进页家梁,未抓住张宗昌,烧了张家3间住房,挖了张家祖坟。张宗昌被逼上南山。
11月,张宗昌在沙梁子突袭挑子队,抢取货物,用其10匹布换得长短枪各1支。又拜厚畛子某绅士为干父,得到20余支长枪,1支短枪。张宗昌率五六十人,公开起事。
张宗昌率部攻进翠峰乡公所,缴枪14支;又袭击乡长家,缴枪七八支。竹峪后沟何家是恶霸。张宗昌率部包围了何家,何家老小逃进高窑。张命人挖开高窑,塌死2人,活捉3人,张把民愤最大的何老三枪决,开仓放粮。将财物大部分给群众。队伍发展到500余人,编成1个大队,6个中队。当地群众称张宗昌为张善人。
民国24年(1935)秋末,张部在彭家坪遇到红军后卫部队。红军首长对张部人员讲了话,送给银元枪支。红军转移后,张按约攻打茅坪、华阳之敌,掩护红军。此后,张部纪律较严,1名队员奸淫民女,被张枪毙,派人向受害者及家属赔情道歉。
次年正月十二日,国民党县政府以县保安队队长职位为诱饵,准备围歼张部。张率部在广济小留村与县保安队遭遇激战,张部撤到翠峰山休整。3天后,国民党河南警二旅来人请张部归编北上,张率少数志愿者入豫,编入国民党警备第二旅,张任营长,但该部散漫扰民,张又离豫回陕,召集旧部,组成近600人的武装队伍。
民国26年(1937)七八月间,武功县乡团内讧,团副刘玉海等百余人投靠张宗昌。10月共产党派张光天争取张宗昌的武装,张宗昌同意归顺。这时国民党也派人拉拢张宗昌,由于张宗昌行为无常,突然决定杀害张光天。行刑中张宗昌为留下人质索款,复又拘押,张光天和看守相约逃出,看守被打死,张光天逃离。11月国民党县政府派人同张宗昌议和,来人与刘玉海密谋后,设下圈套,张宗昌中计,被杀于县城大仓。
武匡时(1921~1941) 尚村乡疙瘩头人。其父武麒麟,在家自办私塾,选择介绍新文化、新科学教授学生,思想开化,教学内容进步。武匡时随父读书,有匡正时弊之志,学习吃苦,有钻劲,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又爱好体育,双手上树,立姿倒姿,均轻捷灵巧。锻炼的体魄强健,性格开朗,聪明直爽,敢作敢为,善交朋友。民国25年(1936)夏天,武匡时考入西安二中,受革命教师的思想影响,是年11月中,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事变中,武匡时和同学何可人、何其仁等积极参加游行,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次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武匡时被派遣回村宣传抗日,在私塾教学生们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在农民和学生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民国27年(1938)4月,武匡时北上延安,入瓦窑堡军事队4大队1队学习军事,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毕业,分配到冀中抗日前线,在8分区任独立大队排长。他满怀民族义愤,作战十分勇敢,多次与日本侵略军作战,灵活机动,出色完成任务,升任副连长、连长、副大队长(营级)。民国30年(1941)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对八路军根据地进行惨无人道的大扫荡,转移途中,独立大队与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遭遇。武匡时指挥战士们与敌展开激烈争夺战,在敌企图包围独立大队时,武匡时立即组织部队突围,亲自带10余人掩护,完成任务后,掩护人员被敌人包围,战士们又毙伤侵略军多人,日军蜂拥而上,武匡时带领战士们与敌展开白刃格斗,壮烈牺牲。
李萃亭(1883~1941) 名荟堂,以字行,晚号潜斋,别署忧时野人。祖庵村东寨(今户县蒋村乡东寨)人,李萃亭天性聪颖,见识过人,幼读家学,鄙视科举制度,不习八股时艺;在父兄督课下,孜孜勤奋,攻读经史诗文,卓有成就。27岁游蓝田,从学于牛兆濂,北访茂陵张鸣山,研究宋明理学。他认为程朱派的维护名教纲常,不利社会进步,反对其先知后行说。推崇陆王派的知行合一说。一生钦仰王船山、李二曲学行一致的高风亮节。辛亥革命后,在白龙沟千户村等地讲学。后来,李萃亭和其兄李沉斋节衣缩食,积蓄资金,购置房屋,在蒋村办起私塾,名为静修学舍,以讲授经史古典文学为主。李氏兄弟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尤其关心照顾贫苦学生。民国22年(1933)秋。国难日急,李萃亭将静修学舍改为周至私立甘西小学,教学新旧并重,提倡自由读书。执教者为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七七”事变后,李拥护中共“八一”宣言,为抗日救亡,宣传群众,募捐支前,倡导成立抗日抗敌后援会等。学生有去泾阳、云阳青年训练班者,教师有去延安抗日大学学习者。学校经常迎送保护来往于前后方的革命人士。成为掩护共产党活动的场所。
民国27年(1938)学校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成为地下活动的据点。李萃亭要求加入地下共产党组织。次年,经张景文介绍加入中共。李萃亭鼓励儿子李光先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后于1939年在山东郯城与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
在李萃亭的领导下,甘西小学以当时教材为装点,实际教学内容是《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唯物辨证法》、《论持久战》等书和《新华日报》上的重要文章。李协助党组织,在中学生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将一些党员和进步青年输送到延安。
民国29年(1940)9月14日,国民党周至县长,率人包围查封了甘西小学。次年1月30深夜,国民党周至县长派人再次包围甘西小学,抓走了李萃亭。面对审问,李态度从容,坚贞不屈。第2天,李萃亭和几位进步教师被押送到西安国民党省党部。
李萃亭在狱中英勇顽强,国民党特务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烙铁烙、棍棒打等酷刑,李被打得遍体鳞伤,始终大义禀然,宁死不屈,每当痛不可忍时,就大骂敌人:“暴政!暴政!暴政!”从未吐露一点秘密。
国民党特务迫于社会压力,于4月20日允许负重伤的李萃亭保外就医。8月25日李萃亭终因被残酷折磨,病重而死。
民国33年(1944)冬,陕甘宁边区将李萃亭的事迹编绘成连环画,在保安工作展览中展出。中共“七大”期间,李萃亭的名字载入《中国共产党烈士纪念册》中。
李育英(1900~1946) 原名菊瓶。女,民国时辛家寨乡新建堡人。父亲李枝杰,不满清朝腐朽统治,从事教育,绝意仕途,加入同盟会,民国建立后任周至参议会议员。
李育英自幼随父读书,深受父亲进步思想熏陶。父亲因不同意给李育英缠脚,与家族发生尖锐矛盾,便带李育英外出,边教书,边教李育英学习。
民国14年(1925),李育英自西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周至,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次年,周至禁止缠足,倡导妇女放足的天足会成立,李育英担任主任委员,现身说法,倡导姐妹们放脚,四处奔波,足迹遍布全县各地。民国16年(1927)正月,李育英由开明人士陪同,去凤凰岭村宣传放脚,人们争相围观嘲笑李育英的大脚。李跨上会场中的碾盘子,让大家都能看见大脚。此举引起哗然大笑,她既感慨又痛心,慷慨激昂地痛陈缠足对姐妹们带来的灾难,号召妇女觉醒,起来争取男女平等。李育英痛感妇女愚昧,缺少文化知识。决意创立女子学校,改菊瓶为育英,以示决心,得到全县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经过1年多的努力,周至县立女子小学于民国17年(1928)底成立,县长兼任校长,李育英负责教育事务。次年招收春季生。民国33年(1944)女校教职工15人,学生150人左右,杂有少数男生。次年女子小学与圣学巷小学合校,李育英继续管理教育事务,尽职尽责,严于律己,师生十分热爱。
民国35年(1946)秋,李育英积劳成疾,患痨病口吐鲜血去世。全校师生和县各界人士冒雨送葬。墓在豆村堡东门外。
李世雄(1912~1948.5) 字靖芳,辛家寨乡辛建堡人,中共党员,家境较裕。13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少年时学习刻苦,后考入西安二中。
民国26年(1937)初,李世雄在民族危亡关头,毅然投笔从戎,投考山西临汾人民大学。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初秋毕业,任第二战区十九军军政干部学校政治教官,驻山西离石县柳林镇穆村。10月抵西安招生,回乡和本县考生孪生芳等3人返校。民国28年(1939)4月,李世雄与一批师生,迁入陕西省宜川县官厅镇二战区随营总校,任政治教官。突然接到家信,言其母被土匪严重烧伤,因此得假回家。不久,自家中抵达边区延安,任八路军新四旅干部。民国32年(1943)参加边区大生产运动,李世雄垦荒,其妻纺线,积极生产。后来,李世雄转入教导旅,任旅供应科长(团级)。
民国36年(1947)蒋介石进攻延安。李世雄随教导旅转战陕北,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冒着枪林弹雨,完成了部队急需的物资供应任务。参加蟠龙等战役。次年4月下旬,西北野战军出击西府。4月26日李世雄随教导旅进攻宝鸡。歼敌3300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4月28日甘肃马家军4个骑兵师和3个步兵师由西而来,配合胡宗南军合围宝鸡,夹击西北野战军,李世雄随教导旅北上,抢占甘肃镇原的屯子镇,阻击马家军东进,苦战2天1夜,掩护大部队顺利撤出宝鸡,敌军将教导旅包围于屯子镇中。教导旅被迫从屯子镇血战突围,与轮番冲杀的敌骑兵且战且退。击溃敌骑后,旅部退入1条沟中,百余名敌骑兵突然从沟中斜杀过来,李世雄和数十名官兵立即冲上去,与敌骑兵英勇搏斗,毙伤10余名敌骑。但是,李世雄被数名凶悍敌骑包围,格斗中,身被数刀,壮烈牺牲。
周至县人民政府1949年命名李世雄烈士所在乡为世雄乡,1956年撤。
刘景伯(1918.10~1949.6) 马召乡人,少年时在马召小学读书,后在民兴中学就读,转入西安一中,深受革命启发,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民国28年(1939)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考入南京政法大学。
民国35年(1946)底,刘景伯因患肺病休学在家,以马召小学校董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发展党员,壮大马召地区党组织的力量,先后发展孪生政等人为共产党员。民国37年(1948)底国民党残匪秦岭中部警备司令部组建时,马召党组织派共产党员刘巩伯、刘遇时等人打入敌军内部,于次年5月策动敌1个连起义。印发了由刘景伯起草的《告秦岭区武装同志书》、《告秦岭区民众书》等传单,动员人民,瓦解敌军。
国民党秦岭中部警备司令部残部于1949年6月再次进驻马召镇一带,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6月21日刘景伯主持召开党组织紧急会议,让其他同志暂时隐蔽,自己留下坚持工作,会后被捕,身受各种酷刑,坚贞不屈,怒斥敌人。敌恼羞成怒,用棉絮、毛巾等物,塞住刘的口,次日拂晓,敌人将刘景伯拖至马召镇西门外滔埋。时年3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至县人民政府处决了杀害刘景伯的刽子手童树林;将刘的遗骨葬在马召镇北烈士墓。
刘伯超(1893~1952) 字卓如,马召乡富饶东村人。21岁考入西安第三中学。民国6年(1917),入保定军官学校八期学习。民国9年(1920)毕业,任步兵连长,不久转任国民二军工兵营营长。民国15年(1926)兼任国民二军军械局局长。后改任骑兵团团长。民国16年(1927)国民二军被北洋军阀吴佩孚吞并,是年北伐胜利,二军战败,刘伯超卸任。
民国19年(1930)杨虎城挥师克陕,刘伯超任杨部十七师工兵营营长。民国21年(1932)孙蔚如率部入甘、讨伐军阀雷中田,刘伯超带工兵营(下辖两个营)随军进讨,作战英勇。经定西、会宁激战,甘肃战役大获全胜,刘伯超补任第二旅三团团长。
回师陕西,又逢秦安驻军警备师兵变,该师为杨虎城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杨虎城令刘伯超第三团与九十八团速往围攻,平息了兵变。时孙蔚如任三十八军军长,任命刘伯超为军部参谋处长,驻守汉中。民国23年(1934)刘伯超在中央军校陆军大学高教班学习8个月结业,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民国25年(1936)十二月十二日,参与西安事变,积极主张抗日。民国26年(1937)初秋,国民党中央军政部授给刘伯超少将军衔。民国27年(1938)刘伯超随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开往抗日前线,司令部整编,刘伯超兼管军医、军械、交通等处工作,并兼任河南沦陷区游击司令。在中条山阻击战中,一日黄昏,日军炮弹在司令部后院数次爆炸,刘伯超从容镇定,秉烛指挥,坚守岗位。
刘伯超于民国32年(1943)带职回乡。民国34年(1945)9月国民党免去刘伯超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处长职务。刘伯超待村人谦和,不苟言笑。1950年土改中,将家产造册报于工作组。1952年11月刘病死于西安,葬于富饶村。
王雪亭(1904~1960) 又名兆瑞,终南镇竹园头人,中共周至县地下党组织创始人。出身农民家庭,17岁学完本村私塾,18岁入西安圣公会中学上学,民国13年(1924)中学毕业,下半年于西北大学肄业,是年冬任渭南赤水职业学校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春,王雪亭与方仲如、王尚德等人发起组织陕东国民会议促成会,此间,王雪亭奉党组织指示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1927年)初,王雪亭以华县国民党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党陕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王雪亭受中共西安地委书记的派遣,任中国共产党周至县支部书记,公开职务是国民党陕西省西区9县党务视察员、周至县教育局长。2月,周至县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王雪亭介绍农民运动积极分子管纯、王宏德等5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共周至县支部,领导农民运动。支部成员和农民运动的骨干分子密切配合,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组建农民自卫军,清算土豪劣绅的罪恶,打击土匪的抢劫活动,保护农民利益,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界人士,驱逐盘踞周至的半匪半军的军阀张万盛。“4·12”政变,革命转入低潮,周至农民运动被迫停止。王雪亭等人不得已离开周至,经中共党组织许可,投考武汉军事学校,但因政局遽变回陕。10月中共陕西省委派王雪亭到长安县委工作,以教书掩护,在长安县的七珍村、下寨等地活动,保管县委文件,印刷县委的宣传材料,用宣传品揭露军阀和反动政府的罪恶。次年初,王雪亭在西安东关曹家巷以开菜铺为掩护,继续隐蔽从事地下活动。冬,王雪亭因母丧回周至,身染病卧床不起,病愈赶到西安,不料中共陕西省委和长安县委被国民党右派严重破坏,未接上组织关系,从此,脱离共产党组织。
民国18年(1929)起,王雪亭在兴平、周至、旬邑等地国民党县党部任小职员,或在校任教。民国35年(1946)回家务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渭南、咸阳等地中学任教。
张贤志(1913~1961.11) 楼观镇三清村人,幼在三清小学上学。17岁在三清普通小学任教,受革命思想的熏染,思想进步。民国21年(1932)投奔陕北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某部任副司令员。1961年9月任武汉市副市长兼江岸区区长的张贤志,回到故乡,看望父老。家乡父老问及张的工作时,只是说:“在外当兵吃粮,为人民做事”。11月初身染出血热,虽经全力抢救,不幸于11月11日病亡。
何文鼎(1903.9~1968.5) 字靖周,广济乡小麦屯人,国民党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学习中参加平定步团之乱和东征。毕业后任阎锡山部连长,北伐期间随十七路军作战,后归高桂芝指挥。民国19年(1930)1月,何文鼎任十九师三旅六团团长,阎冯倒蒋的中原大战期间,他从阎部逃到武汉,在何应钦部任营长、团长、副师长,在福建、江西一带,何文鼎参加了国民党对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民国26年(1937)任西安警备司令。
民国27年(1938),何文鼎任陕西抗日义勇军司令。率部进军晋南芮城抗日前线,多次打败日军侵犯。后回陕休整,部队改编为国民党新编二十六师,何任师长,民国29年(1940)开赴内蒙伊克昭盟桃力民,何部七十七团奋力杀敌,坚守数年。与日寇有过激烈战斗。民国32年(1943),何文鼎以“后套西山嘴抗战有功”升任国民党六十七军中将军长。
是年冬,骑兵第七师和炮兵第三团归六十七军建制。炮三团驻银川李刚堡。何暗示这个团封锁陕甘宁边区。
民国33年(1944)夏,内蒙东胜地方蒙旗德王依附日寇,叛国投敌。何文鼎奉命讨伐,调集全军的轻重机枪,配备小炮营,形成包围圈,经激战,平息了叛乱。
8月何又到重庆见蒋介石。蒋对何“勖勉备至,面授机宜”,送给何文鼎手枪4箱,冲锋枪2箱等武器。
民国34年(1945)8月15日,日寇投降。六十七军接收包头和达拉特旗。10月六十七军奉命开往北平,名曰接防,实则进犯华北八路军根据地。行军中宿营卓资山火车站。傍晚,八路军把六十七军外围的几个团包围,主力直捣何的军部,何文鼎率3个营和警卫人员,左冲右突,黎明逃出,仅余19人。何文鼎收集残部,退守包头。这时,八路军将包头何部包围,蒋介石派一○七师驰援包头。八路军撤退。国民党奖给何文鼎青天白日勋章。不久何被免职。
民国35年(1946)5月,胡宗南调何文鼎接任十七军军长,驻华阴县。十七军被整编为十七师后。被李先念部牵着鼻子,越秦岭,经商县,入河南驻灵宝一带。
民国36年(1947)初,蒋介石重点进攻延安,调何文鼎的十七师由豫入陕,充当进攻延安的先头部队,4月入甘泉县。冬,胡宗南调何文鼎驻防延安。次年春,解放军回师延安。4月20日夜,何奉令撤离延安。遭到解放军伏击、追歼,残部逃至蒲城。何文鼎被撤职,10月任何文鼎为秦岭中部守备区司令部中将司令,驻周至县城,守备军系乌合之众,兵匪合一,大肆奸淫掠夺,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民国38年(1949)5月中旬,解放军直指关中,何文鼎把残部交给副司令官张士智,向宝鸡逃窜。6月12日解放军转移,何文鼎率残部反扑周至,其部下同树林杀害了中共马召地下党负责人刘景伯等人。7月10日解放军反攻,何文鼎南逃。10月何文鼎到四川广元,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兵团中将副司令官。11月蒋介石在成都召见何,将秦岭至四川温江的国民党军队指挥权、及西安绥署,交给何文鼎。12月25日何文鼎和兵团司令官裴昌会在四川德阳联合通电全国,宣布所部国民党第七兵团起义。
1950年,何文鼎入北京战犯营学习。1959年何被特赦回乡。1964年分配在西安剪刀厂工作,1968年5月在西安自杀。1985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何系国民党起义人员。墓在小麦屯村东。
刘冠英(1917~1968) 刘伯超长子,留学英国4年,勤工俭学,60年代初任西北电管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在电力理论和建设上颇有建树,对西北电网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忠诚。“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1968年坠楼而亡。1978年平反。
李少棠(1892.10~1969.1) 青化乡嘉会堡人。青年从军,民国2年(1913)任高桂滋部骑兵连长。历北伐战争有功,升任高部250旅500团团长。民国23年(1934)11月,高桂滋调李少棠团驻瓦窑堡。不久,李在围攻陕北工农红军中有功,升任国民党陆军250旅少将旅长。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李少棠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在热河、绥远、张家口、山西等地对日作战。在山西中条山阻击战中,战斗十分激烈残酷,他与所部坚守阵地,几乎全军覆没,也未后退。
民国28年(1939),李少棠任17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和故乡士绅合力筹建西寨农场,购置荆家庄、柴黄岭等村土地3顷余,调来一个补充营驻场屯耕,种地植树。李少棠从山东引进倭巾、红玉等苹果树990株,首次在周至县栽植苹果,在农场建园15亩,亩产250余公斤。李少棠又将从河南抗日战场收容的60名孤儿组织起来,在农场建立难民小学,由王月英任教。2年后,难民小学迁往平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西寨农场基础上,扩建成陕西省果树研究所。
民国37年(1948)李少棠投资1万银元,兴办县内首座米厂,厂内大房3间,厦房4间,大车3辆,工人10余名,聘请经理1名。米厂以火力发电为动力。碾制本县生产的稻谷,日产2500公斤。销往西安。同时,兴办青化农职中学,领导太白剧社。
李少棠在抗日战争中,从反对共产党转变到支持同情共产党,成为爱国人士。李少棠所部驻平型关时,与八路军郭洪涛部来往密切,赠给八路军汽车6辆及电台、药品等物。民国28年(1939)9月,太原失守,李所在的十七军将西渡黄河休整,李代表高桂滋,与驻守宋家川渡口的徐向前将军商谈,经中共中央同意,徐向前将军当即拨给木船8艘,十七军顺利渡河。李少棠任17军驻西安办事处处长间,与赵伯平、赵寿山、杜斌丞、杨明轩等人相处融洽。民国34年(1945)1月经杨明轩介绍,李少棠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李少棠仍和地下党联系,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干部和爱国人士,给地下党提供情况和药品等。1949年5月关中战役展开,李少棠派文书从西安赶到周至,携其密信给秦岭守备区补充三团团长,讲明形势,申明大义,劝其起义。西安解放后,李少棠被聘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参事,与杨明轩等一起,策动驻沣峪、太乙宫、周至等地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起义,为西安、周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少棠当选为陕西省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历任周至县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在反革命分子杀伤乡长而暴动的永安事件中,李少棠驻涝峪,指挥镇压反革命暴乱。1969年1月“文化大革命”中,李少棠被“造反派”揪至子长县批斗致死。1979年平反,次年1月在周至举行追悼大会,习仲勋、汪锋等中央领导送来花圈。墓在青化乡嘉会堡外。
张士智(1904~1972) 字哲生,马召乡四府营人。曾在西安一中上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为见习官,历任国民党陆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任连长时,战斗中脚部负伤,人称张跛子。民国34年(1945)底,张士智任一○七师师长,八路军将何文鼎的六十七军包围在包头之后,张奉命驰援包头解围。包头战败后,任新二旅旅长,归傅作义指挥。又调任暂编四军副军长。民国36年(1947)下半年回家住闲,次年5月张士智在陕西第三行政督察区任专员,兼该区保安司令,保安第一旅旅长,张士智部驻在和陕北解放区接壤的耀县,张看到国民党大势已去,把自己防守的封锁线变成半开放式,为以后的投诚作准备,这事被国民党特务侦知,年底被免职。回家后,何文鼎又荐张士智任秦岭守备区副司令官。1949年7月守备区撤销,11月任新五军副军长,12月初张率部在城固向解放军投城,建国后在西安工作,任省参事室参事。
王 直(1901~1972) 原名尚兆甲,终南镇豆村人,出身于殷实的书香之家,14岁上西安二中,毕业后考入上海高中,接受新思想,以民族危亡为己任。后投笔从戎,去绥远参加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失败,回周至任民立中学教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6年(1937)11月,到泾阳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期满后任区队长,次年12月到陕甘宁边区,被派往山西茅津渡三十八军军部,任军事队队长,负责训练全军班长,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后调任一○一团任排长(连级),录入成都黄埔军校,上学路上身染伤寒,返往西安,病愈后返回陕甘宁边区。被派往宝鸡第二后方医院,开展党的工作,不慎暴露,撤回边区,在马栏二师教书。不久,去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和范明同去榆林,动员国民党骑兵第六师起义,民国35年(1946)11月,骑六师起义,王直随军回延安。次年王直在榆横特委负责外勤联络,驻神木。蒋胡军进攻延安中,他参加榆林战役,任第一野战军联络科长,参加保卫延安、西府出击、解放西安、扶眉等战役。关中解放后,王直随军进驻兰州,王极力恢复生产,组织俘虏中有技术有文化者兴办企业。办起烟厂、砖瓦厂和拥有数百辆汽车的运输公司。后随军进藏,在财政部工作。积劳成疾,病情加重,回西安治疗。1957年病愈,任陕西省机械局副局长;1963年任省农机局长。“文化大革命”中王直被批判,精神上受到打击而瘫痪,1972年宣布平反时,因心情激动而病情加重,春节去世。
魏尔毅(1901~1976) 字致远,尚村乡龚家庄人。自幼随父(魏效徵,字文卿,当地名医)研习医术,耳濡目染,潜心钻研《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经》等经典,博采众家,融会贯通。
魏尔毅性格豁达,淡于名利,广济贫苦,时常门庭若市,誉满乡里。40岁以后,医术日臻精到。长内科,精杂病,临床辩证精细,处方通权达变,出奇制胜,至垂暮之年仍手不释卷,居室医籍集于四壁,常以此自慰。平生诊务繁忙,注重临床,无暇著述,毕生心得经验,集为医案记录数十册,可惜未及整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之一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魏尔毅献身医学,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曾任县卫生协会常委,县政协常委,1956年被省卫生厅授予优秀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1957年被省中医研究所聘为通信研究员;1959年2月,当选为周至县中医中药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63年当选为省、县人民代表,同年被省卫生厅评定为名老中医。
杨永寿(1904~1980) 哑柏镇仰天村人,信天主教,经营工商业,急公好义。
民国31年(1942)全国抗敌委员会,号召各族人民出力、出钱、出粮,争取抗战早日胜利。杨永寿自愿毁家抒难,变卖家产,为抗日捐款8000银元,烟土数斤。陕西省府颁发给杨永寿输财救国金字匾额1面,授予陆军中校荣誉称号,彰扬杨永寿的抗日义举。
杨永寿开明畅达。民国38年(1949)7月上旬,人民解放军向西追击蒋军途经哑柏,1位首长向杨永寿借战马饲料,杨即答应,领首长到酒坊,借给大麦30石(约4500公斤)。1950年土改开始,杨永寿请人写出家中财产清单,将街房27间,住房14间,土地3顷余,及庄园等列出,交给土改组,请求处理。经群众公议,3榜定案,上级批准,定为开明人士,和贫农同样分得土地。杨永寿乐善好施,给仰天村剧团捐置衣箱、乐器;养活1名孤寡老人20余年。
“文化大革命”中,杨永寿的爱国义举被诬蔑成反革命行为。1967年杨永寿被错定为历史反革命,游街示众遭批斗,全家被赶出,住在磨坊,家中书籍、财产、匾额等被抄没或毁焚。1980年县人民政府予其平反。但杨终因郁疾过重而亡。
李伯渔(1908~1980.2) 字境帆,围棋寨(今属户县)人,生于笃信天主教的农民家庭。12岁入天主教陕西高陵通远坊修道院,学习14年,成绩突出。民国22年(1933)7月9日,升任铎品,在周至户县施教,深得教民爱戴。民国27年(1938),获北京辅仁大学学士学位,回陕授教于兴平、武功一带。学通中西,平易近人,热心公益事业,颇有声望。
民国29年(1940),李伯渔任周至教区天主教总堂总管,处理内外事务,井井有条。民国34年(1945)兼任陕西《益世报》副总编辑和理事,定期赴西安编报,以推进文化传播。又执教于户县上涧子大修院,教学有方,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
1950年在中共周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李伯渔创办周至广济医院,任院长。其时,总堂有一眼科诊所,设备单一,医药缺乏,广济医院创立后,将总堂眼科合并于医院内。李伯渔积极聘请医师,筹备经费,购置医疗器械,短期内中、西、内、外各科筹备就续,开展诊疗,后为改进医疗业务,与县卫生院合并,统一管理,称为周至县医院。(参看《卫生志·周至县医院》)。
1951年8月5日,李伯渔担任中国天主教周至教区首任主教。时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李伯渔积极向教民宣讲爱国即爱教、爱国爱教一致的重大意义,发动教民响应中共和政府的号召。教民在李伯渔的倡导下,青年人踊跃参军,抗美援朝,有财力者积极捐献物资,支援前线。如本教区的武功普集镇修道院,将地基校舍志愿捐献,受到中共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表扬和奖励。
1956年李伯渔应国务院邀请,筹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同年2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7月间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7月15日至8月2日,中国天主教代表会在北京举行。李伯渔被选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副主席。广泛宣传中共宗教政策及李的爱国爱教一致的思想,并用中英文撰写文章发表,在国内外颇有影响。1959年李伯渔回到陕西,陕西省天主教爱国会成立,李任主席,又任陕西省政协常务委员、西安市政协委员。由于工作成绩显著,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董必武副主席等人多次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李伯渔受到迫害。1979年李伯渔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再次担任陕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及其他职务。李伯渔的著作和言论手稿,因“文革”中多次被抄家而遗失。
张光天(1912.8~1980.6) 原名张希浩,曾用名古田。竹峪乡谭家寨村人,出身富裕书香之家,张光天8岁读私塾。民国18年(1929)入西安中山中学读书,民国20年(1931),任中山中学抗日救国会委员兼纠察队长,和全校700余名同学一起,参与捣毁国民党西安党部和书记长家,多次参加示威游行。是年寒假,受省抗日救国会的委派,回周至宣传抗日,遭到国民党周至县政府的刁难,并被毒打,张上诉省政府,经省法院裁定,撤销国民党周至教育局局长的职务。
民国21年(1932)5月,张光天入上海新民中学读高中,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上海江湾区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长。在上海声援东北抗日大会上,向主席台上的戴季陶抛掷石子,会场大乱,张乘机脱逃。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2月因叛徒告密,在上海被捕,关押在上海监狱,出狱后继续以学生身份作掩护,秘密在上海作地下工作。是年11月又被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判刑8年,在上海、苏州等地关押。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国民党迫于国内外压力,释放苏州监狱政治犯。张光天出狱。
10月回到周至,奉命作农民起事者张宗昌(前有传)部工作,险被杀害。又赴陕北公学学习后,任中共中央局秘书、西北局股长等职,积极参加生产,看到西北局书记高岗挥霍无度,生活糜烂,张光天当面陈言,被高岗百般刁难,打击并关押,诬陷为国民党特务,准备杀害。张光天上书中共中央,中共中央予以纠正。
民国35年(1946),张光天奉命率领3名同志,到周眉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在哑柏镇被乡丁盘查,第3次被捕,国民党哑柏乡长,县警察局长闻讯赶到,连夜审问,威逼利诱,一无所获,转押周至、西安,1次买菜途中脱逃。张返回中共中央西北局,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敌军工作科科长,随军参加保卫边区的各大战役,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前沿阵地向敌军喊话,争取数批敌军投降,受到表扬。1949年6月,张光天任周至县县长;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劳动局副局长、中央劳动学院副院长、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驻蒙大使馆参赞、陕西省劳动局副局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多次遭受批斗。1980年6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
杭凤鸣(1917~1980) 又名杭觉黎,祖庵乡元马店(今属户县)人。1950年3月~1969年5月相继任周至中学教师、副教导主任、副校长、工会主席,周至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咸阳师范专科学校教师。“文化大革命”前曾任中国民主同盟周至支部委员、县政协委员。青少年时期杭凤鸣酷爱文学,学业优异。在西安师范学校上学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毕业后,任41兵工厂子弟学校教师兼分校主任、私立友仁中学教师、四川壁山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四川荣昌农业职业学校教师、上海私立清华中、小学教务主任。边教书,边从事文学创作,并创办进步文学报刊,结识文化界诸多著名进步人士,积极参加民主救亡运动,曾在昆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备受酷刑,始终坚强不屈,后转押台湾。
出狱后,适逢抗战胜利,杭凤鸣任台湾省立台北成功中学教员兼事务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冲破险阻,乘英国轮船辗转新加坡、香港等地,于1950年初到上海,由著名人士萨空了引荐到北京,又因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坚请到西安,再受同乡王临民恳邀,执教于周至中学。1953年杭凤鸣担任学校领导,分管教学,兼任高中毕业班语文课,并任语文教研组组长。杭以语文、政治、历史、地理4科为重点进行探索,创造了轮换讲课、连续教学、作文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周至中学的教学质量提高,荣获陕西省文教建设红旗单位、陕西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多次受到表彰。
50年代初缺少教材,杭凤鸣精选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名篇,亲笔刻版油印,发给学生。杭授课详实精切,耐心周到。课后学生拥进杭的办公室,纷纷求教,许多学生成绩斐然。“文化大革命”中,杭凤鸣身背“特务、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被游街、批斗。监视者步步尾随。1977年后,杭凤鸣获得平反,恢复工作,由县教师进校调到咸阳师专任教,虽年届花甲,仍壮心不已,搜集材料,着手编写适合师专使用的《中国古典文学》教材,因退休未能终稿。
1980年,杭凤鸣从师专退休,在户县二中任教,在讲课中逝去。
王 礼(1919.2~1983.4) 原名王鸿泰,曾用名王明德,楼观镇三家庄人。民国25年(1936)入西安师范上学,为营救被捕的同学,上街游行,西安各校响应,当局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又参加了驱逐反动校长、纪念“一二。九”运动等斗争,多次赴朝邑、渭南一带开展爱国宣传活动。民国27年(1938)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参加泾阳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又转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学习。毕业后回到周至,在甘西小学以教师身份掩护做地下工作,任中共周至工委宣传委员,在教师和学生中宣传革命,发展党员。民国29年(1940)10月,国民党县政府准备逮捕王礼,王机警逃脱。次年春,王在国民党三十八军任军教导队地下共产党组织小组长,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员。民国33年(1944)形势恶化,王礼回到陕甘宁边区,任关中警一旅秘书科长、军分区作战科长,多次参加保卫边区的战斗。解放战争中,王礼任关中地委党校组织干事,城市工委调研秘书等职,负责编印《陕情汇报》。王礼编写的《户县调查》、《城固调查》等,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称赞。1949年任西北局城工部秘书、陕西省委书记秘书等职。
此后,王礼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农工部副部长,中共泾阳、三原县委书记、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文化大革命”中,王礼遭受迫害,平反后,任省农办副主任,省委农工部副部长等职。1979年当选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王礼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土改中,针对个别地方违犯政策的现象,向省委陈述意见,强调严格执行政策,被省委采纳。在三原(大县)工作时,用自行车驮着铺盖下乡,指导工作,发动群众建成黑松林水库,万亩苹果园和葡萄园,群众至今津津乐道。王病重期间,几次报危,每次稍有好转,就出院投入工作,并撰写了数篇论文和回忆录。去世后,家属遵从遗愿,将骨灰撒在黑水峪口的青山绿水中。
屈养生(1921.4~1985.4) 原名屈兆熊,马召乡人,幼入马召公立小学读书,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思想进步。民国28年(1939)3月,到安吴训练班培训4月后,返回家乡,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屈养生考入西安民立中学,10月任中共民立、民兴中学党支部书记,积极发展党组织。次年春节,党支部和进步学生,发动群众,清算劣绅地主的贪污帐,办墙报揭露其贪污恶行,群众拉出劣绅地主2人游街示众,要求退赔赃款。国民党县党部视为聚众闹事和组织暴动,逮捕张景文、屈养生等3人,他们据理驳斥,国民党县党部又无证据,只好释放。民国30年(1941)夏,屈养生到河南三十八军参加抗日,并担任三十八军军部机关中共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民国34年(J945)7月身份暴露,返回家乡,做过店员、写字员、小学教员。民国38年(1949)2月,屈从马栏干校受训后回周至,在周至解放、建立人民政权、支前等工作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先后任县委秘书、县政府政务秘书等职。1954年12月,调任青海省委秘书、省人民政府秘书处长。
1958年春,屈被错划为右派,多次被批判斗争后,被开除党籍,行政级别由15级降至19级,下放基层当伙管员、车间副主任。在逆境中,屈积极工作,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1962年春,屈养生恢复党籍并平反,6月任中共青海省委监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青海民族学院副教务长;1972年4月任《青海日报》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屈养生被审查揪斗,屈给裤子膝盖处缝上2块棉垫,多次被罚跪,也不说假话。1980年6月,屈养生任青海省出版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坚持原则,抵制不正之风。1983年3月,省新华书店要以改变企业性质进行调资,屈没有同意。1984年屈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屈养生对长期患病的妻子精心照料。体贴入微;对待子女,严慈并重,以身作则,循循善诱。不用公家汽车办私事,不用公家信纸、信封写私信,始终用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舒贤颂(1918.4~1986.5) 哑柏镇裕盛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民国25年(1936)初中毕业,考入西安高中。民国27年(1938)为避日机轰炸,改上三原高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安排共产党员武梦名在裕盛保小教书,发展党员3名。次年初秋,舒考入迁往城固的西北大学物理系,民国32年(1943)毕业,被中共地下党秘密安排留校担任讲师,因身份暴露,被特务跟踪。舒为避追查,自城固潜至咸阳,在西北工学院任讲师,因特务闻讯追至咸阳,次年去重庆,在兵工厂工作,旋又返回西安,先后任西安私立民立、民兴中学教员。舒贤颂知识精深,思想进步,讲课深入浅出,深得学生爱戴,组织学生,赶走了教职员工中思想顽固、立场反动的顽固分子,迫使校方安排一批共产党员和积极为党工作的同志任教,保存了革命力量。1949年5月舒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西北军政大学任教。又随军南下,在西南军政大学任教育科长。1952年随陈赓大将北上哈尔滨,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务处长,编写教材。后任牡丹江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校长,牡丹江工学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教授。
舒贤颂逝世后,在西安火化。
王洲斌(1949~1988.9) 哑柏镇仰天村人,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通信兵。在军事演习中,王洲斌拉着电线,冒着被电击的危险,保证地空联络和及时空投。一次小车翻倒,王不顾自己负伤,英勇抢救战友。后任师通信参谋。转业西安,任公安干警10年。
1988年9月22日晚11时,任职西安碑林公安分局治安科副科长的王洲斌正在大差市口巡查,1辆出租小汽车突然在王身边刹住,司机跳出车,举报车上有2名歹徒持枪抢劫。话音未落,歹徒跳下车,王洲斌挡住司机,猛冲向前,先发制敌,不幸被歹徒开枪击中右眼,鲜血从眼眶喷涌而出,王洲斌摇摇晃晃,司机要送王去医院,王坚持说:“不要顾我,先追逃犯。”驱车追赶几条街巷,又在叉道口布置堵截,5分钟后堵截人员捕获1名罪犯。回局后靠着墙汇报毕,倒了下去。当晚以身殉职。10月8日,省市领导及警民干人为王洲斌举行追悼会,公安部追授王洲斌二级英模,颁发金质奖章、证书。西安市委追认王为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市委、市政府,周至县委、县政府号召向王学习。《陕西日报》和60家企事业联评王洲斌为陕西见义勇为10勇士,奖给锦旗、彩电,民政部向王洲斌亲属颁发革命烈士证书,王的骨灰盒安放在西安革命烈士陵园。
陈仿平(1937~1990.1) 笔名方济平,侯家村乡马营村陈家巷人。生于农家,幼年在永和小学上学,1949年在周至中学读书1年半,1954年西安航空技校毕业,入沈阳国营三厂当工人,参加50年代首架喷气飞机的研制,对69号发动机检修成功有贡献,免试晋升两级,任检验组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4月调入西安国营113厂,历任检查组长、团总支书记、团委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1963年当选共青团陕西省委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11月任庆安公司团委副书记。1966年9月任中共陕西省委综合办公室秘书,“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9年5月调至庆安公司,负责生产管理,兼任调研、宣传组组长。1972年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秘书,秘书一处处长,陕西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工业处长,省委研究室事务委员等职。1978年后,陈仿平走遍全省调查研究,起草《关于发展消费品生产的决定》、《关于发展城乡集体经济若干政策的决定》等文件;组织编写《经济工作手册》,主撰《陕西的经济优势》等文章。参与《调查研究概论》、《陕西概况》、《陕情要览》等书的编写。并在省级报刊发表经济论文和资料10余篇。著作近百万字。陈仿平在公余自学大学中文课程,用马列主义研究陕西的经济社会课题。他是陕西省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创立人之一,历任陕西省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经济研究中心副总干事,研究员。
1985年陈仿平任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解决一批科技人员的困难。1986年患胃贲门癌,手术中取掉2根肋骨,忍着痛楚工作。1988年9月赴比利时举办《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展览,任副团长,为弘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成绩。在病情恶化之中,主编《陕西科技精英》,因操劳过度而逝。
刘国斌(1941.12.24~1991.6.16) 青化乡老白寨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刘聪颖好学,在哑柏中学上学中,因家贫入西安技校学习,1955年6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7月在西安供电局工作,次年1月入伍,196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副班长、文书、班长、司务长、参谋、副科长、科长、处长、副部长,1985年8月任成都军区军务装备部部长。1987年9月至1989年7月在国防大学学习2年,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刘国斌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带病参战,战斗中勇敢顽强,师长在前沿指挥中不幸踩中地雷,刘将师长推倒在2米之外,扑倒在师长身上,刘的小腿被炸伤,保护了师长安全,连续2次受到师部嘉奖。任班长中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1962、196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任参谋时,深入边防一线,勘察调查,走访请教,积累整理了丰富的边防资料,为上级提供了大量的决策依据,1975年被评为司令部工作积极分子;任副科长时,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1980年受到提前晋升级别的奖励;1985年部队精简整编,刘废寝忘食,奋力工作几十个通宵,患了青光眼病。带领部属完成了任务,得到了总参业务部门和军区部队的赞扬。1987年春节,刘到老山战区不顾危险多次深入前沿阵地,检查战场管理,在猫耳洞与官兵一起坚守阵地,共度春节,被评为军区优秀干部。在西藏工作15年,调军区工作后,先后进藏数十次。刘为人朴素谦谨。1990年回家度假半月,参加劳动,待老人和气孝顺,对弟侄和善委婉。刘主管征兵工作和公费学习,却自费送儿子读大学。1991年5月在外地组织部队完成外事任务期间,因军务紧急,通宵达旦工作,青光眼病复发,又带病急赴西藏,在随军区首长检查边防建设中,飞机失事、以身殉职。
来自周至街头,感谢热心宗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