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杨毅侃球向潮界进军的一次强强联手,我们和球鞋和潮人圈顶尖媒体品牌Digger共同创立名为Y&D的品牌栏目,定期生产潮人和鞋界的有趣内容,送给杨侃上的鞋迷读者。鞋,不只是鞋,是生活的足迹,也是时代的脚印。Digger天生会挖掘,我们也要玩点儿邪。用鞋带穿出的Y&D,新的一年,还在继续。
这是2019年Digger在杨毅侃球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加上农历新年也即将到来,“辞旧迎新”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下最应景,也最值得被讨论的话题。在篮球场上,所谓“迎新”,除了迎接新人的成长与新产品的诞生,更是代表着将有更多不可思议、超乎想象的瞬间将于我们的眼前上演;至于“辞旧”,大多既是告别,告别年少时的偶像,亦是告别的青春。
譬如Vince Carter,这位1998年进入联盟,即将年满42岁的传奇,便很有可能在本赛季结束后宣布退役,但在“半人半神”退隐江湖进入倒计时的同时,一位曾经的“故人”却也悄然在Carter的脚下,以“新颜”亮相——Nike Shox BB4回来了。
“关于奥运会上那个扣篮,Shox BB4大概占了三成的功劳吧,我自己占七成!”
在任何有关Shox BB4的故事中,从来都不应,也不会缺少Vince Carter在悉尼奥运会上神兵天降的经典桥段。
回首过往,奥运会男篮赛场从来都不缺乏伟大的史诗时刻,也不会缺少里程碑意义的球鞋:譬如1992年Michael Jordan脚下的Air Jordan 7与Charles Barkley代言的Air Force 180;1996年那双与Scottie Pippen一样无所不能的Air More Tempo⋯⋯
Vince Carter在飞跃法国中锋Wise完成惊世一扣的同时,他脚下那双Shox BB4也彻底力压队友Kevin Garnett脚下的Flightposite KG,以及其他任何一款篮球鞋,成为当年最受关注并且改变了Sneaker历史走向的里程碑作品。
新世纪飞人,加上前所未有的“弹簧球鞋”,让Carter这个名字与Shox科技被很多人画上了等号。而Shox在世纪之交的一飞冲天,表面上是Nike利用奥运会的巨大舞台打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但在这背后,其实确实长达16年的研发。
当然,如果我们本着更为学术的眼光来看,这种将弹簧引入运动鞋鞋的设计理念远可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已故的哈佛大学应用力学和生物学教授Thomas Arthur McMahon首先提出了“协调”跑道的理念,即在跑道中加入减震材料,以提高速度并减少运动员的受伤几率。他表示或许人们可以利用弹簧把普通运动鞋变成可协调的运动鞋。
Nike在1984开始Shox技术研发时或许多少也是受到了这位学者的启发。事实上,在1984年制成的第一双Shox球鞋Sample看上去更像是中世纪的某种刑具,其巨大鞋跟上安装的钢制弹簧既笨重又缺乏稳定性,更糟的是人们在穿着时感到这些弹簧能透过鞋底刺戳他们的脚底。
在那之后,Nike的研究人员又相继引入许多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包括玻璃纤维和碳素纤维等高科技材料都在试验之列。Air Force 1功勋设计师Bruce Kilgore甚至还为此设计了一台神秘的测试机器。但遗憾的是,大多材料都在反复的试验中发生了断裂或破碎。
这一系列漫长到不见天日的试验直到1997年出现了成功的曙光:在两层TPU板之间夹入垂直的弹性立柱。这一设计所使用的关键材料是一种为汽车制造工业而新开发的氨基甲酸乙基泡沫材料。Shox科技的研发工程师Gordon Valente表示“这种泡沫材料非常坚固耐用”。
终于在1999年,经过反复试验的考验,采用了这种高密度发泡材料的柱子与Air Afterburner Flight的鞋面组合,成为了Shox球鞋最后一款试验性的Sample。
Shox BB4以及其他Shox篮球鞋的火爆,证明了猛龙队15号的爆棚人气与商业价值。但就像包括Air气垫类科技一样,Nike等众多运动品牌从来都热衷于将新科技最先运用于跑鞋领域,只是Shox BB4的光芒太过夺目,抢去了它的风头——
Shox R4,真正意义上的Shox首秀,一双同样后跟四柱的慢跑鞋。由于Shox离地高度较高,所以在篮球鞋上使用势必要顾及到稳定性方面的诉求,而在Shox R4身上,我们可以更加明显地感受到Shox技术柔软的一面,并且你能明显地感受到后跟柱子带给你的反弹,而这种感觉是以前跑鞋所并能提供的。有趣的是,在Shox BB4即将回归的同时,Shox R4已经在2018年被Nike复刻,曾经那夺目的科技感在如今的复古大潮下,依然夺目。
也正是因为Shox科技的一飞冲天,让Nike在进入新世纪后,迅速成为了行业中被“围剿”的对象——几乎所有运动品牌都迅速在两年内推出了各自旗下的结构减震技术:
老对手adidas不顾争议,毅然推出理念与Shox极为相似的减震模块a3,并且还因此一度和Nike对薄公堂;
始终热衷于科技革新的Reebok放弃了气体流动的初衷,向DMX加上Shear之名,推出了包括Answer 9在内的一系列作品;
后期之秀And1开始大打科技牌,推出“三维减震”Trinity System,生硬的脚感和昂贵的价格却加速了品牌的衰落;
一贯稳健甚至保守的New Balance居然也在这场大潮中推出了同属结构减震的N-Zip;
甚至连当时名不转经传的街头品牌Dada都推出了与Shox几乎难以分辨的Draulics 2-stage⋯⋯
不可否认,这些技术都属于各个品牌独立自主开发,甚至有些研发时间还要早于Shox,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如果没有Shox在市场上的成功,或许再过10年,这些技术仍旧不为人知地藏匿于设计师们电脑中某个文件夹中⋯⋯
再说回到Shox BB4,Eric Avar延续了他喜爱的简洁风格,硬朗的鞋面没有任何的修饰,但足够冲击你的眼球,这样的设计也很好地突出了球鞋后跟Shox技术的主题,毕竟这双鞋最大的卖点就是Shox技术本身,而前掌Zoom Air与后跟四柱Shox的科技组合也就此成为了Shox系列球鞋的经典配置。
除了Vince Carter,包括Jason Kidd和Allan Houston这样的“地板流”选手也都对于Shox BB4偏爱有加,用“人见人爱”来形容Shox BB4,毫不为过。当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一些体重较轻的朋友可能无法体验到Shox科技的全部性能,但很多时候,人们通过科技需要满足的,已经不仅仅是实用性方面的需求,而是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探求。
2001年之后,Nike很清晰地将Shox科技篮球鞋的战线分为两路:一派是以Shox BB4科技为基础的后跟四柱Shox球鞋,例如那双出自Aaron Cooper之手,吸收百家之精华的Shox Stunner;另一派则是更加夸张、更加激进也更加高端的全掌Shox球鞋,比如那双Vince Carter的首款个人签名鞋,Shox VC。
对于Carter本人来说,首款签名鞋上4处VC个人Logo的出现以及更小的Swoosh,证明了Nike对于这位旗下王牌的重视,并且“Funk博士”的广告也在当时掀起了一番爆炸头横行的复古风潮。不过,根据Carter自己的说法,Shox VC反而是他比较不喜欢穿着的鞋款之一,因为拉链与龙骨的组合,会让Shox VC的鞋面具有太过强烈的包裹,甚至压迫。
在21世纪初,为高端球鞋推出Low Cut版本,是包括Nike在内各大品牌的惯用手段之一:低帮化的设计不仅可以让球鞋以更加生活化的形象示人,降低的售价也可以让更多消费者感受到顶级球鞋的科技。在2002年夏天,Carter开启了他代表Nike的首次中国行,脚下的球鞋便是一双Shox VC Low。
但在此之后,Shox球鞋的命运,就和Vince Carter的脚踝一样,美丽而脆弱。设计灵感来源于Bentley Continental汽车的Shox VC 2通过Shox通掌的结构,将柱子的数量提高到23根,发售价格也达到了Nike当时象征最顶级篮球鞋的1480,但除了Monkey Paw良好的保护性,Shox VC2其实在实际性能上并没有本质的提升。Shox VC 3更是因为Vince Carter本人的伤病,以及其在北美等地区因为稳定性隐患造成一系列的召回问题而导致口碑不佳。
面对巨大的压力,Nike不仅在Shox VC 4上将设计师从激进而富有创新胆识的Aaron Cooper更换为经验同样丰富但相对保守的Tracy Teague,还调整了产品定位,通过减少柱子的数量和调低价格,让系列走下神坛,成为低于Zoom LeBron系列的中高端产品。
就产品本身而言,采用了类似科技配置与风格的Shox VC 4与Shox VC 5在产品性能上足以令人信服,Vince Carter也如同Shox VC 4“凤凰”版本预示的那样涅磐归来,在篮网队重回巅峰,但是对于物竞天择的市场来说,Shox VC系列已经不再代表着最顶级的科技与运动员,带着不舍、争议和情怀,Shox VC系列,在五代之后戛然而止了。
失去Shox VC系列的光环,Shox科技仿佛没有了飞翔的翅膀,更是被抽掉了向往天空的灵魂。尽管Nike仍然推出了一阵子Shox篮球鞋,但显然,Shox的风光时代结束了,没有Vince Carter的庇护,它们不能在占据专卖店货架最高的一排。并且在Shox Optimal之后,传统的Shox篮球鞋,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Nike意识到,如果不想让这项经历了16年艰难研发的科技提前退出历史舞台,那就必须赶快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情况——2007年,我们见到了历史上第一双,如不算Low Cut版本,那也是唯一一款内置Shox球鞋——Shox Spotlight。不可否认,半透明外壳包裹的六柱形态确实让它成为自VC系列终结后第一双能够引人关注的Shox球鞋,它甚至还伴随Vince Carter征战了他职业生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全明星赛。
在篮球鞋领域,Shox Spotlight孤注一掷后只剩下穷途末路,而Nike在跑鞋领域,对于科技的改变,更可谓是急病乱投医。三个简单的例子,或许就能说明Nike当时对于Shox技术举棋不定的尴尬:Shox Saya、Air Dream Max、Shox Experience+等鞋款都在用各式各样的方式磨灭掉人们对于Shox最后的憧憬。或许,失去了那份宁折不弯的倔强,人们也就难以找到选择Shox的理由了。
在那之后,Shox便真正意义上陨落了,尽管Nike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留了Shox NZ的NikeiD业务,也曾在Hyper大潮中推出过和Shox Experience+类似的Shox Air Hyperballer,2014年,Nike甚至还在Sportswear产品线中以2003年跑鞋Shox TL为灵感推出潮流鞋款Shox TLX Mid SP,但这些似乎更像是在不经意间提醒着人们Shox往昔的辉煌。
好在,“半人半神”收起翅膀,只是暂时蛰伏于人间,而Shox的故事似乎也因为Vince Carter的坚持而在事隔多年后终于翻到了新的篇章。Shox R4的复刻、Shox Gravity的推出,似乎都在等待一个真正重要时刻的来临——Vince Carter重新带回了Shox BB4。
是的,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就像19年前我们看到的那样。辞旧迎新,大致便是这个意思吧。
注:所有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各抒己见。
如果你喜欢本文
如果你也对Sneaker文化感兴趣
欢迎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Digger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