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圆圆:在脱贫攻坚中构建积极有效的救助体系和机制

高圆圆:在脱贫攻坚中构建积极有效的救助体系和机制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内地女星 2016-07-29 09:13:24 167
点击上方“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可以订阅
 按语:2016年7月6-11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调研组一行,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进行精准扶贫和社会救助调研。《中国社会报》刊载了我会救助分会理事高圆圆副教授的调研论文,新闻中心将其转载在此,与读者分享。
 为实现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两项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两项制度不断优化和衔接中,充分明确社会救助的重要角色、发挥好社会救助体系的托底保障作用,是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工作。
一、发现的问题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欠发达农村地区开展社会救助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低保减量提标工作。明确城乡低保提标的目标任务、实施范围、质量要求、保障措施和工作进度。二是季节性缺粮采购和发放工作。针对农村低保缺粮户,及时采购并发放到他们手中。三是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标准,重点救助人群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70%。四是临时救助工作。以“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为主要原则,通过做好各项制度和救助资源的衔接配合,补短板、托底线,逐步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长效机制,简化申请程序,做好核实、反馈工作,缓解群众的临时之困。
但以上工作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低保救助方面,尽管基层低保救助资金发放较为到位,但是因缺乏对基层低保经办人员的培训,农户收入核实工作开展得参差不齐;一些地区将困难农户以劳动能力情况划分成几类低保对象,体现低保对象的特点,但是缺乏一般保障对象向重点保障对象转化的处理机制,对动态管理产生影响。在临时救助方面,尽管临时救助工作推进较快,但其与低保救助之间的衔接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医疗救助方面,仍然存在资金缺口较大、救助力度还不足、对象过于分散、缺乏慈善资源整合、管理服务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
二、解决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就建立积极有效的救助体系和机制提出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各项政策,健全社会救助各项工作机制,充分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持续不断提升服务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切实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救急解难和托底重要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基础。
第二,提高低保制度、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的有效性。优先发挥对特殊保障对象的低保兜底保障作用,确保对特殊保障对象应保尽保。同时,加大“人情保”“错保”的查处力度。发挥临时救助及时性、便捷性等特点,缩短审批流程,迅速解决贫困人员面临的临时性生活困难,防止救助不及时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临时救助范围及标准,为受助人员维持困难期的基本生活提供帮助,也为其在转换生计中的再度贫困起到预防作用,对特殊受助人员可适当延长救助或者提高救助封顶限额。适当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制定合理的医疗救助比例,并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对极度贫困者适度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将医疗救助机制弹性化,以适应实际情况的不断发展变化。
第三,建立规范、有效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特别是衔接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及时保障救助待遇。维护和发挥大数据平台的重要作用,从多个维度考察低保对象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对低保对象采取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提高低保数据的准确性。开展对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此外,严格开展驻村干部的管理和考核,加强日常考勤,发挥驻村干部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由全国社会保障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自愿组成、共同建设的学术家园。公平、正义、共享是学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促进理论繁荣、助力制度建设、推动学科发展、参与国际交流是学会成员的共同使命。让我们为建设一个可以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不断提升人民福祉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郑功成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