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与自己相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徐静蕾:“与自己相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武志红 内地女星 2020-09-01 12:48:22 694


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某种原初的倾向,而是经验和思考之后的结果,并且是随着自身的思想能力的发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据此而言,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程度与他的年龄大小成反比。

——[德]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作者 | 蘑菇姑姑


翻开徐静蕾的微博,忍不住感叹这姑娘竟然是被娱乐圈埋没了的“手艺人”。


老徐好几年才拍一部戏,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跟自己“玩”:旅游、练字、做衣服、做手工包、吹玻璃、做陶瓷……


一年之内,她做了一百多个手工包,还有几百件饰品,布包、钱包、手链、手串、软陶……


她说,一个人专心做东西的时候,时间过得最快,什么都忘了。


什么?一个人可以玩得这么“嗨”?为什么身边还有很多人,只要让他在家里独处,马上心情就跌落冰点?


知乎某网友说:“我只要一个人,就是不停地刷网页,一部接一部地刷电影,漫无目的地打发时间,又或者是情绪失控地大哭。


白天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我就很正常,只要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变得脆弱敏感,反反复复。它让我浪费了很多提升自我的机会。”


作家周国平说过:“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独处能力?它是天生的吗?我们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能否独处,就是与自己的关系好不好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独处能力?心理学家说,可以对镜自测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面对着一面镜子。如果你看到镜中的自我是令人生厌的,那么在生活中,你可能很难独处。


相反,如果你看到镜中的自我,感到愉悦,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个比较能够忍受孤独,容易在独处中找到乐趣的人。


为什么独处的能力与镜子中的“自我意象”相关?


因为独处就是与自己相处,它展现了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独处的能力指的是“一个人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他人陪伴的时候,仍能很好地回应内心的冲动与需求的一种能力。


在温尼科特看来,独处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成熟的标志。人在独处的时候,自我与世界之间有一条清晰的界限。


在自我的界限之内,人能在自我内部进行整合,把自我当成一个整体。当他再转向人际关系的时候,他就能把新的经验放到整体中某个恰当的位置。




完全不能独处,为什么



有些人是完全不能独处的。


邻家大叔是名副其实的社交动物,每天呼朋引伴,不是喝酒吃饭,就是打麻将,他的生活总是有一大帮人环绕在周围。


他说:“一个人总是待在家里,显得太孤僻,不开心,死得快,大家一起热闹一下,岂不是更好?”


他之所以把待在家里说成是负面的“孤僻”,因为小时候,他被送到乡下亲戚家里寄养,直到读高中才回来。


他很少在家庭里得到乐趣和安全感,只有当他在外面认识了一帮哥们儿,他才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


长大后,他仍然保持了这种情感模式。在家里独处,仿佛意味着触碰他内心深处被抛弃的创伤性记忆。


人的分离和依恋是互相作用的,先有依恋,我们才能安全地分离。


真正的独处能力建立在“情绪联结的安全感上”。


如果你从一个人(早期通常是妈妈)那里得到过温暖的感觉,也就是说,你内化了一个安全的情绪感受,那么,当你在孤独的环境之中,你也很确定自己是被爱的,这样你独自一个人也可以安心。


对一个缺乏内在情绪安全感的人来说,独处可能是一种巨大的隔绝,他觉得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不安全感就会占据他的注意力,他会到处寻求情感联结,因为他并没有内化到稳定的安全情绪。


回想一下,很多无法独处的人,都与安全依恋的缺乏有关。



在另一种情况中,与自己无法相处,则与一种巨大的焦虑有关。


晓梅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很热情,常常跟我聊孩子的教育——但有点太爱聊了。


别人都安静地坐在教室外面等孩子,但她总是在找人说话,而且她的话题往往是:


“你家孩子上英语班了吗?”

“我听说×××在哪里学……”

“你家孩子的幼儿园找好了吗?如果是公立就应该……”

“对了,有一个早教班比较好,我听说……”


她把五花八门的教育信息推到别人面前,也透露出她对每一种信息都很纠结,只是她缺乏稳定的衡量标准,无法抉择,所以她到处征求意见,以致自己越来越头大。


她是 “内在核心力量”虚弱人群的一个典型,她不停地寻求外在的认同。这也是缺乏独处能力的另一种表现。


缺乏独处能力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矛盾-焦虑型依恋关系。


当你是婴儿的时候,如果你的妈妈一会儿对你温柔,一会儿对你又打又骂,你的整个内在世界就会分裂成两个碎片——“好妈妈”和“坏妈妈”。


你不知道你的妈妈到底是好妈妈还是坏妈妈,你的内心感到不踏实,你永远必须预测这个人下一刻会怎样,以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我们所说的情绪安全感,必须是一个稳定、永恒的意象。


如果这个意象是破碎、不稳定的,你就会把注意力放在外界,不得不一直关注外界是不是友好。


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焦虑多变的妈妈,从小就习惯于把自己的力量都放在对外界的预测上,就好像一个国家把国防力量全部用来守卫边疆,而首都中心就没有人员驻扎了。


因为内在自我没有力量,更加依赖外界,形成恶性循环。




有些人能独处,但也不代表享受独处



以上是两种很难独处的人,还有一种人,看起来特别善于“独处”。


比如我大学时代的一个室友,她早早就放弃了集体生活,总是一个人吃饭、看书,独来独往,即使在寝室里,也早早就把床上的帘子拉上,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


后来她谈了恋爱,我们突然看到文静的她的另一面:超强的控制欲


她的男友有一回约会迟到,无论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众目睽睽之下,她把男友书包里的所有东西从四楼丢下去。


最后分手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女孩说:“你要是爱我,怎么可能戒不了烟?”而男友说,这是两回事。


她不能认同,因此,她跟他分手了。


这个女孩有超高的恋爱标准,对她来说,这个标准是黑白分明的,绝对没有中间地带。


有时候我在想,这可能就是这个女孩的世界观。她只有在与外界隔离,没有关系的情况下,才能让自己的原则不被“侵犯”


一旦谁闯入她的领地,她就会把一种超强的人际体验都放在对方的身上,对方必须被她“同化”。


只是,她享受独处吗?

也许这只是一种防御性的生存策略


她在逃避与人接触的真正麻烦——差异性。她早早放弃了这种多样性,她画地为牢,只活在一个人的“完美”之中。


所以,并不是每个选择独处、主动独处的人,都是享受独处的。


这个女孩的情况就是一种回避性独处,她只是他们放弃了对“人群”的信任,选择了自我保护。




如何培养一个人的独处能力



什么使一个人真正拥有独处的能力,享受独处,也享受与人联结?


健康的独处能力,应该是在与人建立安全的情感联结的同时,搭配一些有益的“独处剂量”。


它遵循着一个内心原则和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增强自我供给的能力;

另一个方向是增强与人联结的能力。


而内心原则是我们真的“享受独处”,而非自我隔离。


对无法在独处中安静下来的人来说,


首先,要做的是控制焦虑情绪,不再无止境地寻求外界的认同,而是寻求自我价值感。一些催眠练习、冥想或者禅修的方法都能有效地帮助你。


其次,改善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对培养独处能力也非常重要。这个方面,你可以通过练习与自己进行内在对话来一步步地疗愈自己。


心理学家通常会通过与内在小孩沟通的方式来帮助你重建与自己的良好关系。


1.想象你是一名温柔有爱的家长,现在要领养一名小孩(你想要领养的就是你的内在小孩)。


请你给这个小孩写一封信,告诉他:你爱他,你会花时间陪伴他慢慢长大;你会尽全力去了解他的需要,用心地珍惜和关爱他……


2.写好信之后,请你对你的内在小孩大声朗读出来,并且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什么感受。当你觉得伤心的时候,你可以哭出来。


3.请让你的内在小孩给现在的你写一封信,在信中,让这个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愿望,或者其他想表达的内容,写好后也朗读一遍,体会这个过程中自己内心的感受。


4.请你温柔地对着镜子,向你的内在小孩表白:


a.欢迎你到这世上来,我一直在这里等你。

b.我真高兴你在这儿。

c.我就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不管怎样,我都会爱你。

d.你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我会好好爱你,也会照顾你。

e.不管怎样,我都不会离开你,我会陪着你。

…… ……


当你重复这个练习时,你会感到平静,感到被接纳。


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最终能够打开自己的内在资源,找到独立的空间,成为真正能享受独立和自由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情景式女性写作疗愈推广人、百万粉丝心理作家蘑菇姑姑的走心力作《一边焦虑一边成长》。


这本书教给我们一双直视焦虑的眼睛,把和人生有关的问题都看得更透彻,突破自我的局限,最终实现认知升级↓↓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点击 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