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中国生物药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张磊:中国生物药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同写意 内地男星 2017-05-23 16:32:48 493



张磊博士


前FDA审评专家

Biologicure Consulting Ltd. 合伙人


张博士是美国FDA 单克隆抗体生物药部审评专家和肿瘤生物药审评部审评专家。 在获得医学/免疫学博士学位后, 张博士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做过三年免疫学研究, 然后进入FDA单克隆抗体生物药部作为审评官工作五年,后转入肿瘤生物药审评部工作约两年,然后加入美国生物制药咨询集团作为资深顾问。在中国曾任泰格医药等多家公司首席医学家。 张博士对生物药的研发,打造满足美国欧州标准的生产工艺,高标准的建厂,药物的筛选,药理和毒理的测试及其实验方法,在新药的临床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见解。现为Biologicure Consulting Ltd. 合伙人,博济医药首席科学家。


同写意将于6月3-4日举办中国在研药品的FDA法规注册之路论坛,届时,张磊博士与多位FDA专家一道做主题报告,敬请关注。




博士毕业后,我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做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准备将来做教授。当然,美国教授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偶然看到《科学》杂志上FDA在招人,广告写着“这是一个很好的职位,让你对你所学多年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上有很好的理解。”我就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跟我后来的老板聊了两个小时免疫学的问题。他说,你过来做一个报告,我看一看。我说,但我还想做教授。他说,忘掉教授吧,只要在FDA工作三五年,所有美国药企的大门统统会对你敞开。而且,我们的工作直接造福于人类。后来,我去做了两个报告,大家都说很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份工作就定下来了。这是至今我偶然选择的最正确的路。我在FDA审药差不多七年,待过两个部门,单克隆抗体生物药部和肿瘤生物药审评部。

 

我在FDA的几年是单抗从无到有,再到疯狂发展的阶段,很多指导原则和体系的构建都是在那个时候出来的。2006-2007,全球生物药最火,资本最多,投资热情高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生物药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药去美国申报。在华盛顿,中国政府的招商团一波接一波地去,报纸都会报道,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生物园区遍地开花。我在那个时候离开FDA,可以说是感受到了祖国的召唤。我回来就是想帮助中国医药企业把做药的标准提高。国内生物药和国外差距非常大,路还很长。

 

在美国FDA的一整套标准之下,中国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大家都在喊做创新药,其实连基本功都没做扎实。特别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这一块,压根就没有往真正的高水平上做。就算到美国做临床试验,也是需要FDA批准的,我们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Q&A


写意君=写

张磊博士=张


国际注册的难点是什么?

张:难点仍然是生产、质量、工艺,申报被美国FDA拒绝,90%—95%的问题都在于此。

新药申报被拒绝的原因并不是生产质量工艺。比如中国新药去美国注册的话,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还是临床怎么过。

张:新药在FDA被拒都不是生产工艺的问题,但这是对美国大药厂来说的,大药厂CMC人员是核心制药团队,以他们的工作量和工作扎实的程度,中国差距很大。

 

美国的中小药企在Ⅱ期临床时因CMC问题被FDA 挡住临床试验的不少(clinical hold),就是因为它的生产工艺达不到要求。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报很多仿制药到美国去,看起来化学成分非常清晰的,生产工艺也做到与原研质量标准一样,但就是通不过,因为有几个很明确的指标在那,比如杂质,1‰-0.5‰的杂质体都要去鉴定是什么结构?对安全性有什么影响?怎样调控?我们少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

EP里面对杂质的要求似乎更严格一些。

张:欧洲的各种标准都偏低。这个标准不是杂质,杂质的标准都是ICH的标准。美国跟欧洲其实是接轨的,基本上互相认可。生产质量调控不光是杂质的问题,还有方法、生产工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做到GMP要求等问题,还有临床试验的问题。做仿制药,美国要求与原研药临床上没有差异,你就要证明疗效一样,对比两个药,临床试验的程度和广度和所需的样本量等很多标准欧洲都要低一些,所以FDA是金标准。

对杂质的要求已经成为我们去FDA申报的障碍了?

张:这不是FDA的审评标准,应该说,药的杂质做到了原研药的水平,或者某个中间体、异构体能够纯化到什么程度,这是一定要做到的,但为什么能做到,到美国还报不了?道理很简单,FDA所要看到的不是某一个参数做到什么程度,还要看真个体系,能否保证你一直稳定地在这个水平上。它看的可不是一个批次,一点样品做好是容易的,而稳定是难的,GMP就是要保证不是某一两次你做到了,而是持续不断地做到。很多药的问题不是做不做得到,而是能做多久。

国内是小试一到三批,中试三批,然后就可以申报了。美国的要求是?

张:美国对批次没要求,但是药厂会做很多批,因为没有做够一定的批次,是得不到可靠数据的。从统计学的角度,几个样本能做出什么统计结论来?很多东西是说不清楚的。包括质量标准的设置,都是根据统计得出。因此,在美国可以报三批,但做过的远远不止三批,可能要十倍二十倍。

 

我做过审计,FDA不可能审查这么多批次,但我们首先是要药厂所有批次的清单,从建厂到至今,这个药一共做了多少批,然后从前面和中间去选,而不是光看最后那三批。

在做国际多中心临床时,Ⅲ期可能会让中国介入,Ⅰ期却不能,为什么?

张:其实在中国做临床试验是有门槛的。首先,临床前期和安评必须在CFDA有证书备案机构的才能做。有资质的只有中国的安评中心,国外没有,只能在中国做。 少让外国来中国做I期临床也是保护国人。 但是我感到十分不理解的是,外国药企却可在中国做风险巨大(美国FDA都没批准的)I 期CAR-T, or TCR- T 细胞治疗人体临床试验,无需CFDA或卫生部批准(只需认识几个医院的医生)。 此类细胞治疗需病毒类载体对细胞进行遗传改造,是高风险试验。 这种监管漏洞都被我美国的同事担忧。

您怎样看待临床试验中人种差异的问题?

张:人种差异肯定是有,人的个体差异本来就有。其实,在美国任何药获批都只有一部分人获益的,因为对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效果的。现在普遍认为这种差距跟人和人的差异相关。而人种之间的差距可能更大。所以,白种人用得很好的药,亚洲人不做临床试验就用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流行的细胞治疗,有些基因和抗原的表达在白种人体内可以占到30%—40%,中国人只有5%,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但不是所有药都这样,比如阿司匹林在对于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的作用区别不大。因此,人种差异问题在靶向药上表现会更加明显。

您在给国内企业做顾问的过程中,发现哪部分与美国差距最大?

张:其实都差。但CMC特别明显,其他是因为没有去美国做过,所以差距还没有显现。临床试验差距也很大。举个例子,临床试验方案是临床的灵魂,特别是Ⅲ期或者是晚Ⅱ期的方案,包含着药厂需要以什么样的途径把药的有效性展现出来。在美国一般是10个人左右的团队,包括临床试验专家和研发人员等,有时还是VP带队。方案写完后要反复论证、沟通、修改,平均九个月才出方案。拿到中国来,也不会让临床医生改,除非涉及到伦理问题。中国企业做一个方案两周到一个月,问题一大堆也照做。“722”后撤回那么多申报资料,毫无疑问是临床试验方案本身存在问题,里面一定还涉及到临床资料造假等一系列的问题。

FDA的什么理念给了您较大影响?

张:我觉得FDA最重视科学性。虽然有很多指导原则,但是审药时多纠结于科学问题。从FDA对审评员的挑选也能看出来。比如单克隆抗体的审评员,首先,这个人一定是很好的免疫学家。不仅要有免疫学博士学位,还要考核他做过的研究,发表的文章,确信是免疫行业里的专家,才能招去做审评。

 

因为,审评这件事最终都落实到科学问题,科学日新月异,对药的机理都不理解,拿法规的空架子去套,会出大问题。

FDA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有什么区别?

张:在大学或研究机构做的是最基础的研究,在FDA,如何做成药,这里涉及到生产工艺,安评、合成、临床试验等方方面面,整个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FDA长时间工作过的人看过那么多药的成与败,会对能否成药非常敏感。而基础科学家看项目远没有这样的眼光。另外,我在FDA最宝贵的经历是做CMC这部分的审评,因为90%的数据是核心机密,完全不能公布,哪里都查不到,这个学习机会帮我对药有更完整的判断。

到目前,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张:回国本想帮中国药企,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帮一个企业成功把药送去FDA。只在理念上、技术上、生产工艺的某些环节,当然,最多的还是在临床试验上帮了一些忙。花了很多的时间,帮助大家设计整理临床试验方案。



会讯

中国在研药品的FDA法规注册之路 6.3-4 苏州

药物研发项目的估值 6.24-25 北京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