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分析”的大数据浪潮早已排山倒海而来,并且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每个角落。
关于大数据,周涛此前曾指出两个现实:
第一,要明白数据首先是成本,其次才是价值,要让价值作为一个取舍对象,而不是为了建一个数据中心而建一个数据中心;
第二,当计算机和人类处理同样的问题时,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所以当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用来解决企业问题的时候,需抓住企业真正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去尊重计算机的方法。
对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周涛表示要意识到其是有局限的,大数据也不是万能的,建议大众在考虑一个大数据的项目时,要“以应用作为牵引,以目标作为导向”,不要用自己人类的思维方式去束缚计算机。
周涛:6月1日,国家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网安法》基本覆盖了大数据安全的各个方面,是当前大数据安全防护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改变了我国网络安全领域长期以来缺乏权威的、全面的、基础的上位法的现状。
即便如此,大数据在行业应用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掣肘,比如传统行业对生产、销售等核心数据的安全问题仍有较大顾虑,他们担心一旦操作不慎,会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的事,因为没有法律、法规和制度层面的保障,究竟该怎么做,成了一个未知数。
很多地方的政府在共享开放数据的实际行动中,不管在体制机制,还是在操作层面,都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机制。
在解决安全隐私这个问题上,企业和政府也一样面临的困惑比方法多。
因为政府数据到底属于个人、属于政府还是属于机构,政府自己也不明白。
泄漏出去可能产生多大结果,政府也不清楚,要负多大责任也不清楚,所以我们是责、权、利、法都不明白,困惑很多。
周涛:在我看来个人试图、或者妄图保护自己的隐私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价值。
在信息化时代,要发力的是我们国家通过法律来确保公司和企业去保护个人的隐私:
第一,是它不采集你的隐私;
第二,是采集完之后立刻销毁;
第三,是你授权它采集,它采集完之后只用在很局限的地方,而不会影响你的个人隐私,不会给你带来伤害。
另外,是平凡的人会被保护得更好,因为太平凡,所以不容易被关注,也就更趋于安全。
产城:在驱动大数据产业升级方面您有何建议?
且坚守怎样的理念与战略是必要之举?
周涛:大数据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方法论,其重大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可以挖掘传统行业内禀的创造力。
当前大数据的应用范围只是大数据产业的冰山一角,未来将会进一步向传统产业渗透,而政府和企业又将面临大数据分析挖掘的能力瓶颈。
因而,基于数之联云端大数据分析挖掘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降低数据价值发现的门槛,真正发现大数据潜藏的应用价值。
事实上,针对一些尚处于信息化初级阶段的行业,大数据有望发挥更大的提升作用。
例如
可以通过具有近场通信能力的工卡,记录产业工人的工作情况;
通过具有短程通信能力的传感器,采集生产设备的温度、压力、转速、振动强度等信息;
通过在产品中添加具有数据感知和采集能力的智能芯片,在线监测所有产品在不同运行环境和应用场景中的实时工作情况等等。
产城:作为电子科大教授、博导,在大数据人才培养方面您有何看法?更注重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
周涛:我觉得比较欣喜的一点是不管教育部还是各个高校、各地政府都开始了大数据人才培养的实际行动。
各地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数据教育火热。我们终于开始系统性讨论如何建设这个学科,培养大数据人才梯队,这些人能成长注入,大数据行业就有希望。
我们一定要有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思想,产业和政府才能真正往前面走向一个智慧的时代。
我相信,我们能培养出大数据需要的人才,只是需要时间和一些过程。
数据工程师和科学家不像流水线的产业工人,按部就班培养十几样基本的操作就能在几天内上岗,这个行业需要人才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性的思维,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又痛苦的过程。
虽然各行各业都急需大数据人才,但是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沉淀。
周涛:在我看来,其实我们一直徘徊在大数据门口,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大数据时代。
现在不能说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所谓的大数据项目只是信息化的项目,还是新瓶装旧酒,隔大数据时代还很远。
要用海量的数据,跨领域关联的数据,用人工智能的办法,得到以前没有这些方法、没有这些数据得不到的应用,才能叫所谓的大数据时代。
虽然我们已经迎来了大数据应用年,但是还是有一些是伪大数据应用。
未来,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传统企业,有多传统,一个以数据作为原材料、以人工智能做牵引的时代到来是不可阻挡的。
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研究在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中的应用也会成为大势。
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觉,社会学、经济学等已经在面临巨变,在这一时代,青年学者们一定要站在很容易产生一些巨大成果的地方;
我强烈建议大家对社会学、经济学要有抱负,计算机研究人员也一定要多多关注社会学科,在这些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产城:从“四川省最年轻教授”到“有为大数据企业家”的巨大跨越过程中,您对自己有怎样的定位?
周涛:我觉得如果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我觉得我算一个学生吧。
做企业实际上是我很希望去了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如果我不投身到企业里面,我就不可能了解企业家他到底要经历什么磨难,有什么力量支撑他去不停地创新、去改良、去拼搏,又有什么力量支撑他去面对失败、挫折和打击。
那做科学,我们学到的是用数据定量化的方法,用逻辑和理性来判断问题,不受一些其它东西的蛊惑。
你想有多牛的科学家,那比我们厉害的太多了,有多厉害的企业家,比我们厉害得多。
所以说我觉得这些都好像在爬一座高山,但是我们现在只是在山脚的一个亭子里面,其实值得仰望、值得去崇仰的东西太多。
来源丨《产城》杂志九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