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年文友:
大家好!
“从创作者角度,我们应该注重读者接受程度还是艺术高度?”
关于“沟通”,从文义上来说,沟通,是各方主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跟艺术相比,沟通二字明显比较接地气。而艺术的定义争论从古至今,但毋庸置疑,我们生活中的各类事物被不断地赋予精神内涵,从而达到一定境界的可归为艺术。
一、追求艺术高度以读者接受为前提
有文友曾问我两个问题,“单字诗到底算不算诗?”“为何某文学组织明确要求微诗作品在四行以内?”我给出的回答是:“单字、四行,都只是形式,现代诗歌以精短而存,重在其意不在其形。就单字诗来说,最有地位的是北岛的《生活》,‘网。’言简意深,不同的读者对这首诗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启发。后来为什么那么多单字诗出现却为人唾弃呢?就是因为他们多重形而造意,生拉硬扯就说是诗,多无营养。至于四行,只是一个个别群体认定的界点,四行能符合微诗精炼的要求,也给了诗人落笔的空间。”
写作者要注重的不是以何种形式与读者沟通,即体裁问题,但要明确沟通的目的在于将作者的思想传达予读者,尽管过程中会有偏差,但起码不至于南辕北辙。精短的诗歌往往讳莫如深,但只要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有所收获,目的便已达到。
二、考虑读者接受程度但不能放弃艺术追求
我曾读过一位“口语诗人”的作品,其作品在我看来与文学无关,只是假借诗歌形式为佯装。其所谓口语诗,不过是将日常口语分块断行,从书面上看寡淡如水,直楞楞地去说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没有思考的空间,也就没有可汲取的营养,典型的说教诗、口水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口语诗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也不能否认当下有很多成功的口语诗,但是,我们每个写作者心中都应该有衡量的标尺,不能让文学流于寡淡粗浅。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在于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字词句的编排,营造美感;第二个层次是将作品主旨在“美感”中藏起,读者经过思考去获得,藏起主旨的目的在于使读者在思考中深化印象或者升华主旨,这个目的也可以说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指向所在。
三、对于好的文学作品,读者的反馈应该是“回甘”
这一点要讲的是文学创作中“考虑读者接受程度”与“追求艺术高度”二者之间度的把握。正如品茗,无论是入口涩苦的还是入口清香的,品茗者最终想要的是一口回甘,因而我们创作落笔时要有意识地去引发、引导读者的思考。不能让读者“不劳而获”,也不能让读者“劳而不得”。
感谢大家的聆听!
— End —
文案 | 杜海涛
编辑 | 朝 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