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11点,香港的Backstage 酒吧已经挤满了。
没有座位的人或靠着吧台,或倚着窗子站着。
掌声和口哨声里,
身着长裙的Vienna Teng走到电子钢琴后坐下。
这是这位美籍华裔创作歌手的第一次亚洲巡回演出。“这次巡演让我很惊奇。我才发现有这么多的听众。其实这样的演出有一点实验性。”她开玩笑道,“我上台前常常会想……究竟有没有人会来。”
Vienna的中文名是史逸欣。她会讲一些普通话,几乎没有口音(不信你可以听听她翻唱的《绿岛小夜曲》)。她的父母来自大陆,1949年去了台湾,最终移民美国。
说到Vienna Teng,不得不说说她的学历: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脑科学专业,大学毕业后在思科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音乐工作两不误。计算机工程教育背景与音乐创作天赋看似冲突。但事实上,她的音乐兼具缜密的编曲与浪漫的创作内容。集理性聪颖与感性温柔于一身的史逸欣,放弃美国西岸高科技产业,希望能以歌声温暖每一个短暂相逢的陌路人。
“我们彼此的人生交汇非常短暂,很容易将从自己身边走过的人简单地看作一件冰冷的移动的物体。写歌是我自己将温馨传递给他们的方式,试图讲述他们的故事,而使我认知那种共同的人性。”—— Vienna Teng
2014年,她在第13届独立音乐奖上连获4个奖项,是单届获奖最多的艺人。她的歌被世界各地无数听众聆听和热爱。但当年做出决定时,她是否曾觉得艰难?是否想过会有今天的成就?
“诚实地讲,父母在我身上寄托了比较高的期望。我能感觉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家人的付出给了我在美国的这些机会。我选了音乐作为事业,我也确实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
“离开(硅谷)的决定也不是很难。” 这位斯坦福计算机系毕业生相当谦逊的说,“我当时觉得自己不会是个好软件工程师,我做的不错,但不够出类拔萃。”
图为“音乐人肖像”项目为史逸欣拍摄的照片
Vienna自5岁起接受钢琴训练,她对音乐的热爱和钢琴训练相辅相成,“还不到5岁的时候,我就会跟着妈妈的音乐哼歌。钢琴总是吸引着我,每当我学到什么,我就试着把它融进我的音乐里。它带给我灵感,弹琴不仅是对古典音乐曲目的深入学习,还有乐理等等,对我后来创作音乐起了很大作用。”
过去,Vienna常常会在正式表演的时候紧张,但是仍然获得听者的一致赞誉;曾经在大学的宿舍里不经意地弹奏,引来许多人的驻足聆听,腼腆的Vienna认为这样的表演是她觉得最美好的表演方式之一。
初出茅庐的史逸欣
在演唱会中,Vienna 对着话筒展现当年无伴奏合唱队的实力,将歌曲节奏、装饰鼓点、和声与哼唱等等,当场一层一层对着话筒录制进去,最终配上钢琴伴奏演唱,获得满场叫好声。
现场听众中东西方面孔都有,但大多说流利的英语。他们毫无困难的代替原本与她对唱的Alex Wong,跟着她合唱了一首曲子。演出结束后,Vienna留在场边,被粉丝团团围住。每个人似乎都有些对她音乐的私人感受要对她说。
她对粉丝的态度出乎意料的平和。她表示自己不喜欢“粉丝”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代表着距离。对于她来说,因为音乐“交到朋友”是她很喜欢的时刻。“比如在华盛顿演出时,当地有个组织叫Polaris, 它致力于改善人口拐卖等问题。这个组织的一些成员告诉我,这真的很难,因为你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能否起到作用。在这种时候,他们说,他们会在办公室放我的歌。” 她的神情带着一点害羞。
她在2013年的专辑《Aims》中一改过往钢琴为主的风格,尝试了流行、民谣、打击乐、无伴奏合唱等等多种曲风。对于这样的改变,Vienna想了想说,或许是因为她最喜欢的音乐人都是十分自由,没有疆界的类型。她喜爱Paul Simon,称他为她的音乐英雄之一。只要她觉得值得玩味的音乐,她确实都愿意一试。
Paul Simon 美国唱作人
对Vienna来说,< Aims > 是她生活中新的一页。她离开了音乐剧 < The Fourth Messeger > (她受邀为此填词),去密歇根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完成自己一直以来的愿望。
她对于环境充满兴趣,听过一次相关讲座后,她找到课程并报了名。“我一直以为商业和环境保护是互相冲突的,但并不是样。这太棒了。”她说。“作为音乐人,如果我想保护环境,我是可以少喝瓶装水,减少城市间飞行时间。这些的确是改变,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规模。因此我真的想花时间去做专业性的学习。
美国名校研究生院课业繁重,但有趣的是,这张专辑里的许多音乐正是她在读时写成的。
“我觉得有时间压力时我倒更有动力。”她说,“闲暇充裕时,我反而没什么灵感;灵感出现在忙个不停,只能挤时间的时候。”她的创作一般在深夜和周末,有时也在课程或会议间隙写上几笔。
她的题材涉猎广泛。家庭关系、宗教、环境、安全感、友谊、心理等等,当然,也有爱情。“我不想只写浪漫爱情,它被写得很满了,许多有才华的人都写过。我发现可以写的比这多得多,我想写强有力的主题。比如,也是我在研究生院的时候,我想写交通运输,或者基建设施……”或许是这听起来实在太学霸,Vienna说完自己也笑了起来。
< Aims > 中的单曲 < Level Up > 歌如其名,明朗、乐观,这首歌广受欢迎,在youtube上有着8万多次的点击量。
Vienna本人的阐释则让人稍微跌了一下眼镜:“这是我听了一个有关气候变化的讲座后写的。班上在讲大气变化和极地冰层融化。还谈了改善气候的政治博弈。教授在班上问,有多少人相信我们能解决问题?没有一个人举手。这很打击人的,如果这样,我们还坐在这儿上课干嘛?后来我想,即使看起来无望的事,我也宁可站在另一边,相信有人会愿意为它做些什么,而这些力量最终使不可能的事情成真。在看似死水的生活里,有人真的能够做到。这对我触动很大。”
无论是否知道背后的意义,人们对 < Level Up > 这首歌的喜爱毋庸置疑。它甚至间接的促成了这次巡演。起初,Vienna在Kickstarter (注:帮助创作型项目进行众筹集资的网站)上发了这首歌,希望为拍摄它的MV集资20,000美元。仅仅5个小时后,集资目标就达到了。经过考虑,她决定扩展目标。“我一直想来亚洲演出,但是一直没想好怎么才能实现。”她把新的目标放上了网站。最终,她募集到了约82,000美元。出资人超过1400人,来自世界各地。作为对歌迷的回报,这次亚太区巡回,Vienna的行迹遍及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和中国大陆。
巡演之外,Vienna同时在麦肯锡任职咨询顾问。她采取开放的态度,将自己的音乐生涯放在了简历里。幸运的是,麦肯锡对此很支持,甚至还有专门的项目,允许顾问们进行类似的非商业性质活动。她在公司使用自己的法定全名,而在舞台上则使用艺名。她表示自己十分喜欢在麦肯锡的工作。当然,两重职业生涯也有重合的时候。公司里有时会有听过她音乐的人走过来,对她说:啊,我都不知道你在这儿工作!
谈及未来,Vienna表示,她希望的状态就是同时拥有现在的两份事业,两种人生。“我希望它们能互相促进。”她说道。看起来,她对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史逸欣的想法,不禁令人想起2004年夏天,硅谷各地铁站上曾出现过的一块诡异广告牌:
牌子上仅标有:“在‘e’的数列中所能找到的第一个十位数质数.com”
不少好奇的路人意识到这是一道数学题,有的人甚至立刻就推算起答案。在规定时间内,不少人登录上了答案网站——www.7427466391.com。可那并不是梦寐以求的终点,网站里还有一道更令人头疼的数学题。只有答出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进入下一个网页的密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网页,是谷歌的招聘网站——最后共有7500个跑完这场数学“马拉松”的勇士到达。只有真正感兴趣的人,才会跋山涉水,一头扎进隐匿的机遇中。
史逸欣和Google招聘广告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交汇点:兴趣。没错,兴趣能给人无限的力量,它奇迹般地推着人走向下一个目标。因此,“ Just for fun”, 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
有时候,一句”我就喜欢“,真的抵得过千军万马。
素材来源:专访|独立女歌手Vienna Teng的两种人生 Fannie W
------------------
版权信息
本文由「289PARK」整理编辑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