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善假于物的维新智慧

中国智慧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善假于物的维新智慧

立根有道 日韩男星 2018-10-21 20:37:32 1090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善假于物的维新智慧

 胡立根


       因势利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使其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发展。语出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因势利导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鲧禹治水。

鲧(gǔn)是大禹的父亲,有崇部落的首领,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但据说,鲧治理洪水采用的是围堵的办法,他偷窃天帝一种能够自己生长的土壤叫息壤,对洪水四处围堵,结果水越高,息壤越高,息壤越高,水越高,历时九年,治水不成,天帝派火神祝融下界将他杀死在羽山。后来大禹子承父业,吸取他父亲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降服了滔滔洪水。孟子曾这样总结大禹治水的经验:“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意思是说,大禹治水,就是不违反自然规律,善于因势利导。《淮南子·原道训》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为师。”就是顺水之性,以水为师。

第二个故事是孙膑减灶。

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进攻韩国,韩国告急,求救于齐,齐国派田忌为主将,庞涓的同门师兄弟孙膑为军师。孙膑采用“围魏救赵”之法,直奔魏都大梁,迫使庞涓放弃韩国,回师救魏。此时齐军孤军深入魏国,悍勇的魏军紧追不舍。追着追着,庞涓发现齐军减员很快,他派人清点魏国军队留下的灶,第一天,魏军留下了十万灶,追到第二天,发现魏军只留下了五万灶,第三天只留下了三万灶。此时,庞涓大喜说,我早就知道齐国军队怯弱,不堪一击,你们看,他们进入我国领土不到三天,士卒逃跑到剩下不到一半了。于是他舍弃步兵,带着轻骑精锐兼程追赶孙膑。赶到狭窄的马陵道,忽见大树上白白的一片,便点起火把细看,只见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刚刚读完,两边万箭齐飞,魏军大败,庞涓自刎。

原来,所谓齐军减员,竟是孙膑之计。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以悍勇着称,齐军以怯弱闻名,那我们就不妨利用这一点,用每天减灶的方式,来诱使庞涓误认为齐军怯弱,大量逃亡,从而只带少部分精锐之师追击魏军。他说,这就叫做“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庞涓果然中计。

第三个故事是孟子论与民同乐。

一次,孟子听说齐王喜好音乐,便去和齐王讨论关于欣赏音乐的事情。齐王听说要谈音乐,颇感尴尬,因为齐王喜好的并非儒家推崇的先王之雅乐,而是所谓郑卫之音的流行音乐。

这一来颇有点话不投机。但是孟子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就汤下面。不管你喜欢的是什么音乐,他先肯定齐王喜好音乐是好事,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音乐与古代雅乐也差不多。”

这一下吊起了齐王的胃口,齐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孟子趁机问道:“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和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这两种快乐,那种更快乐?与少数人欣赏音乐和与多数人欣赏音乐,哪一种更快乐?”

齐王当然说是与多人一起更乐。

这样,孟子从欣赏音乐,顺势说到了“与众乐”的问题。

然后他再顺势推进一步,说:如果大王喜好音乐,让百姓听到之后都愁眉苦脸,说,您欣赏音乐,为什么要让百姓们流离失所呢?那就说明你没有和大家一起娱乐。反之,您欣赏音乐,大家听到后都眉开眼笑,为您身心健康能够鼓乐田猎而庆幸,那就说明您是和大家一起娱乐。假如您能和百姓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了。

这一下说得齐王心花怒放。

孟子可以说是将因势利导、步步为营的论辩术运用到了极致。

 

因势利导的多重表现

因势利导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兵家,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战国军事家孙膑的一句话:“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的思想来源于其祖先孙武。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兵形象水”,他说: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已明确提出了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是孙武重要的军事思想。

作为道家始祖的老子,也倡导因势利导。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都是讲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顺势而为。不争与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所违拗,是“无违”,是顺势。不争,不是不争取,而是不对抗,不与自然规律对着干,不揠苗助长,是为而不“违”,是顺应而非逆行,是待时而动,是顺势而为。老子也以水为喻,提出著名的上善若水。他认为,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它“利万物而不争”。其中“动善时”和“不争”,就是顺势而为。

庄子寓言“庖丁解牛”其精神就是因势利导。一个厨师十九年用一把刀宰牛几千头,不仅从来没有磨过刀,而且刀刃始终像刚刚从磨刀石上拿出来的一样。为什么能这样呢?这个厨师说,他是顺着牛体天然的解剖结构,顺着骨节的缝隙进刀,从来没有碰到过脉络筋骨相连之处,更不说去硬碰大骨头了。所以,他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孔子教学生讲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究因材施教,就像什么叫“仁”,学生不同,他的回答也不同。这是典型的因势利导。

孟子的论辩术就是建立在因势利导的基础上的,除上举的“与民同乐”的例子,再如《齐桓晋文之事》,他抓住齐宣王的心理,先顺着齐宣王想成为霸主的心理,从他要厨师将牛换成羊而导致百姓认为他吝啬的话题开始,一步一步分析,一步一步引导,最终水到渠成地得出“保民而王”的道理,从而诱导齐宣王施行仁政。孟子讲“天时、地利、人和”,也是强调顺势而为。

    学者们讲因势利导,政治家也讲因势利导。

西周时厉王十分暴虐,百姓都在指责他,周厉王大怒,便派人监视百姓,一旦发现有人批评,便将其杀掉。弄得国人道路以目。大臣召公见此,立即进谏,批评厉王这是堵悠悠之口,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治水要善于疏导,治民也要善于疏导。他解释说,我们的国家制度有“公卿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等等,目的就在于让国王察纳雅言,疏导民情。疏导民情,成为了中国政治的传统。

中国的水利建设,继承了大禹治水的导引之法,最典型的就是战国时李冰建都江堰。李冰在建设都江堰时,充分利用岷江弯道环流的水流规律和河道坡度,通过修建岷江中心分水堤即鱼嘴,在岷江的弯道处,把岷江分隔为内外两江,形成一阴一阳的态势;又通过修建宝瓶口将分流出的内江水引入灌区,浇灌农田;再通过修建的飞沙堰,将宝瓶口泄入的超过安全线的洪水和泥沙自动泄入外江(岷江)。就这样使枯水季节和洪水季节的水流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自动转换调节,保持了岷江流域水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巧妙地解决了沙石淤积和洪水防御两大问题,成功实现了既“引水灌田”又“分洪减灾”的目的。都江堰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顺应自然、引导自然、化害为利的伟大思想。 

中医的治病养身也是因势利导的典范。

中医治病讲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顺应病位、病势的特点,根据阴阳消长、脏腑气血运行规律,择机而治。尤其强调顺应人体正气抗邪之势,顺应脏腑、体质、情欲之势,顺应天时日月盈亏之势,顺应地理差异之势等各个方面。所谓“扶正祛邪”,是因正邪消长之势而治;所谓“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是因阴阳消长之势而治;所谓“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因虚实变化之势而治;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因四时变化而养。

中国的文学艺术,追求自然的美境,不喜人工做作。但是,文学和艺术又毕竟是人工创作,人工的东西怎么做到自然而然呢?方法便是“借”。

中国文学很少突兀的直抒胸臆,总是有所凭借,有所依托,然后顺势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即事抒怀,或怀古抒怀,都是“借势”发挥。中国诗歌还形成了一种“兴”的传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先利用某个具体的事物造个势,然后再引入正题。再如汉赋,虽然其基本形式是“铺采摛(chī)文”,即张扬文采,反复敷陈,从不同的方面与角度不厌其详地描写事物,但就其原始的写作目的而言,则是“体物写志”,先尽情体物以造势,然后顺势导入讽喻。

中西园林最大差异,就在于一重人工美,一重自然美。西方园林讲究布局的对称、规则与严谨,重视几何图案的修剪,在在体现出人工的精巧,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改造。中国园林建设考虑的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巧妙地利用自然,于是讲究因水构园,因地成形,因地造屋,因地取材。所以中国园林最重要的建园方法就是“借”。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实在简陋,仅“三间两柱,二室四牖”,“木不加丹,墙不加白”,“砌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但景致却又无比优美:“在其内,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萝茑叶蔓,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飞泉瀑布,声如环佩。”“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可这些美景全在一个“借”字。明代园林专家计成明确提出“巧于因借”的造园法则。所谓“因”,就是“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则亭,宜榭则谢。所谓“借”,就是院内院外形成整体,园外之景,为我所用。所以中国园林,水绕山环,曲折蜿蜒,错落参差,自然无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中国艺术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雕刻艺术,叫根雕,它是根据树根(包括树身、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进行艺术处理的艺术形式,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

即使如妇女的头饰,也讲究顺势而为之美。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十分反感妇女戴“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之类的头饰,他觉得这些头饰怪模怪样,他倡导以假发做成云龙的样式。有人反驳他说,假发不是假的吗?人们都提倡“去赝存真”,你怎么教人作假呢?李渔说:“不若因势利导,使之渐近自然。”他认为,假发也是女人的头发,不妨借来顺着女人头上原有的头发,加以修饰,不是更美吗?

人工要造出自然之美,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借”。

连中国功夫也讲究“借”,所谓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太极功夫就是典型代表。


因势利导的“基因分析”

中国文化本就有因势利导的基因。

从中国文化的根本观念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国人最根本的文化观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的就是,自然乃至于万事万物其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能违天逆道,不能揠苗助长。所以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因势利导,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必然结论。

从中国文化的方法上说,除了道法自然,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协调,圆融。儒、道、佛三家,都是协调的学问,或以中庸协调人际;或以道法自然协调天人;或以破除“执痴嗔贪”协调自我。协调就是非对抗性,就是辩证,就是顺势而为。

就文化的表现而言,中国文化是一种水样的柔性文化,柔就是顺,顺应自然,就是因势象形,随物赋形,就是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就如风行水上,纹理自然,就是顺势而为。

从文化的发展路径而言,我们曾说,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是一种维新路径,中国文化在从原始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没有像西方那样采取革命的激进的执着的方式,没有完全抛弃原始感性,而是“借”原始感性生出了新的理性。在思维方式上,我们没有断然放弃原始具象而另起抽象的炉灶,而是“借”具象的旧瓶装抽象的新酒,以具象的外壳包裹着抽象的内核。所以,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是恋旧的,不喜欢“革命”,不喜欢突变,而欣赏改良,欣赏旧有基础上的渐进式的维新。这种渐进式的维新,就是顺势而为,而非另起炉灶。

 

附录一、名言成语积累

1.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春秋·孙武)

2.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战国·孙膑)

3.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西周·召公姬奭)

4.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黄帝内经》)

5.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黄帝内经》)

6.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黄帝内经》)

7.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汉·蔡邕)

8.吾文如万解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gǔ,水流状),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宋·苏轼)

9.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明·计成)

10.笔锋落纸,势如破竹,分肌劈理,因势利导。(清·周星莲)

11.成语: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者的不同的能力、性格、志趣施行不同的教育。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将计就计: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向对方使计策。

随机应变:根据情况灵活地应付事态的变化。

借力打力:借助对方的力道,顺势而为,形成自己的力量。

顺理成章: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附录二、原典浅尝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文本大意】魏国与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领军前去救援,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后,率军撤离韩国赶回魏国,但此时齐军已经越过边界向西挺进。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军有怯懦的名声。善于作战者,就要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兵法上说,急行军百里与敌人争利的有可能损失上将军,急行军五十里与敌人争利的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只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只设三万个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一大半。”于是丢下了他的步兵,只和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计他的行程,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可以埋伏军队,孙膑就叫人砍去树皮,露出白木,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就点火照树干上的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失去照应。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局已定,就拔剑自刎,临死说:“倒成就了这小子的名声!”齐军就乘胜追击,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回国。

【注释】①田忌:齐国的宗室。②大梁:魏国都城。③庞涓:魏国名将。相传与孙膑一起在隐士鬼谷子门下学艺。因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把孙膑的膝盖骨刮去。④孙子:指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⑤趣:同“趋”,追逐。⑥倍日并行:加倍赶路。⑦期:约定。⑧魏太子申:魏申,魏惠王太子。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