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李宗盛: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活得有多苦

青音约 港台男星 2018-09-10 18:30:47 2088

回复「午安」,收听青音90秒


作者:青音约专栏作者张小路

主播: 夏风

音乐:Father—Dala

责任编辑 :杨一凡 · 主编 :张宁宁


在音乐教父李宗盛的歌里,藏着百态人生和欲说还休的情意,但却从来没有一首歌是写给父亲的,就连做客节目,都鲜少会提到父亲。


各种因由,李宗盛在新歌《新写的旧歌》里给出了答案:“我从未将他写进我的歌,然而天晓得这意味些什么。”熟悉李宗盛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他与父亲半生的矛盾纠结。



歌曲开始,李宗盛写到了印象中的父亲:“对比忧心忡忡的母亲,更像个若无其事的旁观者。”道破了与父亲多年来的关系,疏离得像个陌生人。


兜兜转转,歌曲最后,李宗盛以“爸,请你从此安心,待在我的歌。”化解了多年的父子矛盾,最终与逝世的父亲和解。


李宗盛与父亲是很多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从小成绩不好,还爱上了音乐,成了父亲眼中不务正业的人,再加上李宗盛的坚持,两人隔阂越来越深。


朋友到李宗盛家做客,看到父子俩永远都是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始终没有对话,只有母亲会在饭点喊一句“阿宗,吃饭了。”



直到李宗盛日后成为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父亲依旧对他的音乐不置可否。虽然李宗盛最终用一首歌与父亲和解,但那份遗憾却永远都无法抹去。


一首几分钟的歌,却写尽了几十年的心路历程,一个从未得到过肯定的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博得父亲的认同,他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一个黑洞,即便日后成了更好的自己,也无法做到肯定自我,永远都将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否定孩子


李宗盛父亲在他小时候艰难地经营一家瓦斯行,日子过得很艰难,所以从艰辛的生活中体会到:唯有知识才能走出贫穷。



但李宗盛偏是成绩差,还爱上了音乐,这种行为激发了父亲内心对贫穷的恐惧,潜意识中觉得这样下去,李宗盛将和他一样终身为贫穷所困,所以才要求李宗盛好好学习并放弃音乐,父亲否定李宗盛的部分,其实是不能接受那个一直挣扎在贫穷线上的自己。


人对现状的无可奈何和对过失的懊恼,会催化出对他人的否定,从而希冀在否定他人的同时抬高自我价值,填补缺憾。



  • 父母否定孩子的部分,往往是他们对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


父母不允许孩子脆弱,其实正是来源于内心的脆弱。


小川经常受到高年级男生的欺凌,但却从来都不敢告诉父母,特别是父亲,每次不仅不会安慰小川,还会大声地指责他懦弱无能“你为什么当时不打回去?!”小川害怕又不敢倾诉,经常做噩梦,最后患上了厌学症。


究其原因,小川父亲小时候也受过霸凌,人的本性会选择掩盖或者暂时封存自己不堪的过往,但当这种脆弱继续延续到自己孩子身上,当事人便会本能地感到恐惧和无奈,最后将通过否定孩子的行为来掩盖脆弱曾经对自己造成的创伤。


  • 父母对孩子的否定,潜意识中是对亲子关系的过度依赖和迷恋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会不断降低对父母的依赖,这将让控制欲较强的父母感到恐慌,因此将通过不断地否定和打压孩子,来保障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性,从而维系自己与孩子间的亲密联结。


我们潜意识中希望孩子变得更好,但我们的语言和行为却在不断地否定孩子,孩子从开始不接纳自己到最后全盘否定自我,在这种否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父母,最终又将这种否定行为继续延续到孩子身上,形成中国式教育特色:打压式教育。




归其本因,正是因为父母无法做到认同自己,所以才无法从根本上认同孩子,习惯性否定孩子的父母,在批判孩子之前,首先应该审视自身问题,认识到这种批判文化带给孩子的危害,坦然地接受与孩子的成熟分离,只有真正地接纳自我,才能做到客观地接纳孩子。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很难觉得自己幸福


姜文曾在做客《十三邀》中提到自己最失败的事:便是与母亲的关系。


姜文说了两件小事,一次是他考上中戏,高兴地拿着通知书告诉母亲时,母亲却把通知书往旁边一扔说:你那一盆衣服还没洗呢,姜文只好沮丧地去洗衣服。

另一次是他出名后,拿着赚到的第一笔钱给母亲买房,母亲却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去住。




姜文因为母亲喜欢看王志文演的戏,所以努力去考中戏、演戏,但直到母亲3月份离世,都未曾给过他一句肯定,最后,姜文无奈地说道“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看见我做的事高兴。”


在很多亲子关系中,孩子的所有努力不过是为了能让父母觉得高兴,从而在父母的态度中获取对自己的认可。



孩子与社会的连接,最先是从与父母的互动开始的,父母的态度将决定孩子对自身的认知和定义,被父母肯定的部分将成为孩子自我意识建立的开始;而被父母否定的部分,将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缺陷,要么像姜文那样,一直在努力满足母亲的期待,希望能让母亲高兴;要么像李宗盛那样,与父亲越来越疏远,站到父亲的对立面。


心理学研究指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原始需求,如果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会持续地生活在因需求被剥夺而导致匮乏的状态中,这样的匮乏是一种内在能量上的黑洞,渴望着被填满。




渴望未被填满的孩子,一般会表现出以下特征:


  • 自卑,会不断地放大自己的缺点,在不能自我满足中拷责自我。

  • 无法建立安全感,未被肯定信任过的孩子,很难做到自我信任或者信任他人

  • 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未被亲密以待,很难做到亲密待人。

  • 罹患抑郁,当长时间努力依旧得不到肯定,或者达到一定高度后,因为未建立自我意识,便会失去奋斗的目标,从而怀疑自我,罹患抑郁。

  • 陷入不断比较的怪圈,无法正视自我价值。


从小没被肯定过的孩子,人格基础将被铺上灰暗的底色,从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对待外界的态度,因为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成年后将会陷入人际关系障碍、无法建立长久的亲密关系等诸多社交问题中去,这些心理缺憾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应该如何正确的去肯定孩子


张以庆导演曾拍摄过一部名为《幼儿园》的纪录片,在幼儿园实地拍摄三年,拍下了五千多个镜头,深刻全面地展现了孩子们的心理状态。



影片开始,有一段字幕“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是我们自己。”


孩子的行为往往折射出父母的教育态度,这种态度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将作用在孩子日后与他人的社交关系中去。


得到过肯定的孩子,内心大多充满善意,具备尝试新事物的勇气;而长期被否定的孩子,则会变得消沉,认为自己做多错多,索性不做,于是父母越否定,孩子越是会活成父母否定的样子,所以,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好,首先要学会肯定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认同,正确地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进取的信心。



肯定孩子,首先要允许孩子脆弱。


那些从小便被父母否定、被迫收起脆弱的孩子,表面上是变得坚强了,实际上不过暂时隐藏了情绪而已,一旦遇到情绪的爆发点,那些被压抑的情绪便会被激发出来,以犯罪或者自我毁灭的方式去达成释放。


肯定孩子,其次是要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进步。


在父母否定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原生自卑,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陷入自我否定中去。所以,客观地对待孩子的进步并肯定其行为,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基础。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


只有父母接纳了孩子,孩子才能学会接纳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那些来自父母的信任,将会内化成孩子的成长动力,温暖而又充满力量,柔韧而又坚毅,困境时,不至于陷入抑郁;成功时,也能坦然地肯定自我,这份内心的自信,将会成为孩子日后面对生活的最大底气。


父母的评价是孩子一生中面对的第一场考验,如果你肯定他,那么他就会建立积极自信的人格,如果你不断的打压他,那么他内心始终会有一个自卑和缺爱的黑洞,终其一生,都未必填的满。


对孩子要求高当然是好事,但是,也别忘了,及时去肯定和夸奖他们。



为你推荐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过的开心幸福。一直都是父母所关注的话题,想要教育却没有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如何使我们和孩子的关系融洽?在这里,给大家推荐著名心理学家,郑秋强老师的课程《足够好的父母8讲:如何激发成为足够好父母的潜在能量》。


让我们成为足够好的父母,在课程中,郑秋强老师会为大家一一讲解如下问题:


  • 情感不成熟父母的四种类型

  •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 原生家庭的恶性循环:不成熟的父母背后的不成熟父母


更多实用心理课程,皆在青音约“Better更好学院”(点击蓝色字体了解详情:人生赢家路线图),已有上万名学员在学习,等你来!!!

长按识别海报二维码,即可查看课程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