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次元人类不理解
三次元的普通人类很难理解二次元的情感。最难理解的倒不是他们对动漫的热爱本身,而是虚幻与现实之间那层水乳交融的混同。不仅仅是次元壁之外的读者或观众。COS也好,本子也好,萌战也好,本不存在的动漫角色是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分子,可以呼吸与共。「不就是画出来的人嘛?」这是三次元常有的困惑。
他们不知道,那些人其实是活的。
我看过一些响当当的人物分析二次元现象,坦白说,分析得都不到点儿上。虽然这么说有些武断,但是有点岁数的人,总归还是忍不住喜欢指点一下后生。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总是倾向于把年轻人当作被营销,被蒙蔽的一代,起码没有那么清醒吧。所以在他们看来,那些ACG文化的生产者,是有一套特殊设计的手段,诱骗了这些年轻人的情感投入一样。——这一来就偏离了问题的本质。
他们总忍不住告诉别人:「这是假的啊!假的!」
好像他们不指出来,大家就不知道一样。
如果要替二次元的人回应一句呢,我会说:「难道三次元的偶像,想见到就能见到么?真假之间,又有多大差别呢?」就算我们喜欢的是一个真人,真正喜欢的,又何尝不是「想象中」的这个人呢?这一点上,倒是二次元看得通透。
仗着年轻一点的便宜,我跟ACG文化走得更近一些,我的看法和上一代有根本性的不同:不存在一方设计或是诱骗其实另一方,这种联结是双方共谋的产物。硬要对比的话,粉丝其实才是更占据主动的一方。
持续不断地为TA做一些事情,最终让TA成为自己现实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新型的偶像养成模式。不是偶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成为粉丝,而是反过来,粉丝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偶像推上「偶像」的位置。
2,初音未来和式神
在我年轻的时候,初音未来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初音未来是一款人声模拟的音乐软件。创作者利用这款软件实现他们在音乐上的想法。渐渐地,人们开始把她当成一个活生生的艺人看待,为她赋予性格,在她身上寄托情感。在虚拟人物当中,她未必是粉丝数量最多的一位,但绝对是最接近「活人」的一位。她跟粉丝之间有相当深切的情感联系。人们给她留言,为她创作,帮她庆祝生日,开演唱会甚至座无虚席。这些持续的投入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催眠的效果:我愿意相信她的存在,她就真的存在。二次元是一面镜子,它的动人之处就在这里:我们对它的参与,打动了我们自己。
(初音未来演唱会)
假如在创作这个角色之初,就问她的创作团队,预期一下对这个角色的想法,这种热情不见得就在计算之中。——再怎么精心设计,也只能让一个形象很「讨喜」,但是粉丝的情感代入,那种狂热的程度,并不是事先安排得出来的。
它更像一场偶然的互动。做着做着,双方都入戏越来越深。
相比于动漫,游戏或许是更容易让人产生参与感的方式。玩家要为调教一个角色付出时间和心血,这个过程带来的感受和静止地看书看动画片不一样,这些感受更容易凝结为对人物的牵绊。所以在二次元的领域,游戏不只是一个作品或形象走红之后的衍生物,仅仅给人提供边角余料的娱乐刺激。它更像一套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它是一种文体,是让人与角色产生情感联结的重要环节。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阴阳师》的玩家晒SSR,你就会理解那种情感。
(顺便说一句,这些人都可以去死了)
《阴阳师》是我最近关注的一款游戏。因为被人批评,说我当了大学老师之后就有点脱离了时代,早晚会被年轻人抛弃,我只好花了点时间,研究年轻人为什么会对它如此狂热。然后我发现,这根本不只是一款游戏,而是二次元领域又一个文化现象。只要看一看它衍生出了多少应援歌曲、本子、漫画、小说,以及CP粉……我就意识到,人们对它的情感,已经开始超出游戏的范畴。
他们把式神的培养说成是「养崽」。
(「为崽而战」的阴阳师海报)
这又是三次元人类很难理解的感情。
甘愿为它们花钱,为它们付出时间,给它们起昵称,把它们放到日常生活的语境中,晒到朋友圈里,甚至赋予它们各种各样的个性和CP……
粉丝们难道不知道,这些只是一组组的数据吗?
(姑姑)
然而,它们同时也是一起组队刷经验的战友啊。大家愿意把它们看成真的。说起来,式神可供人投射的地方太多了。首先,它提供了SSR这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分类。玩家之间划分出先天的差距,借助社交网络的炒作,隐然制造出一种群体动力,对应现实社会里的阶层划分,这就引起了深层的共鸣。其次,式神还具有培养的潜力,「努力就会有回报」的理想,在游戏里具有实现的空间。在现实中想要完成阶层跨越而不可得的玩家,至少可以在游戏里,把骄傲和不甘都变成御魂赋予手头的SR和R们,通过精心养崽的过程,补完自己的路。——何况它们还那么萌。
个性跳脱,突突几下纯粹看脸的妖狐。
专注起来就不管不顾,沉迷攻击无心救人的草总。
还有外冷内热的鸟吹,身为SR却可以有不弱于SSR的超强输出。
式神与式神的搭配和克制,有如多年的好友或天敌。
你拦得住大家把感情投射到上面吗?
3,还缺少一个点睛之笔
式神们不见得可以成为下一个初音未来。
其实,初音未来当年也未必可以成为初音未来。
假如没有发生「初音未来的消失」事件。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初音未来走红后不久,有几天时间,日本国内的搜索引擎忽然无法搜索出跟初音未来有关的图像,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在那之前更早一段时间,TBS电视台曾以负面的口吻,报导初音未来引发的潮流,激怒了粉丝群体)。经此一役,初音未来不再只是一个二次元的偶像。
她变成了一场文化保卫战的符号。
(她的「消失」,使她成为永恒)
每一个初音未来的粉丝都感觉到自己是战争的一份子,甚至于更多的网民也加入其中,与有荣焉。通过一个虚拟偶像的诞生传奇和被封杀的「悲惨经历」,他们实现了「互联网人群」与「传统媒体」(甚至可以说「新生文化」与「守旧势力」之间)的对峙情绪,保护初音未来,就是保护每个人自己。
如果没有这件事,初音未来虽然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但粉丝群体恐怕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抱团感和认同感。那种被排斥,被边缘化的屈辱维持了他们。一旦有人嘲笑他们去看初音演唱会,是「花大价钱看一场动画片,而且还没有剧情」的时候,他们就会以倔强的态度回应:「我就是愿意,怎么了!」
我有时会猜想,与其说是初音未来导致了他们的倔强,倒不如说是他们固有的倔强,成就了彼时的初音。孤独的人总是孤独的,需要一个出口,把那些情绪寄托一二,同时取得与更多人的联结,让自己成为多数人群中的一个。
这些情感需求,我们外包给偶像来实现,同时在寻找外包的过程中,塑造出这个偶像。二次元的偶像总归是更便利一些的。因为更纯粹,形象和声音都更能接近无限美好,并且永远不会衰老,嫁人,身材走样,被曝吸毒或出轨的丑闻。从各个角度来讲,它们都是更理想的寄托。是的,各个角度,除了一点——它们不是「活生生的人」(对,就算二次元死宅也很清楚这一点)。
怎么样让人们可以无视这一事实,或者说,在心理层面绕过这一层阻碍,把各式各样的情感加诸其上,并最终当成自己的灵魂知己,这就是所谓突破次元壁的过程。一旦做到这一点,就等于凭空造出了活生生的「人」来。
这个人不存在,但是对愿意相信它存在的人来说,它就是活的。
一旦成功,所有人都看得到这之后的无限商机。但是谈何容易?
很多人都尝试复制初音未来。在中国大陆,B站和Vocaloid推过「洛天依」,网易创造了「乐正绫」,还有一个什么公司推出过一个3D形象叫「紫嫣」——你没有听过这些名字就对了。这些尝试显然都没有取得成功。
看起来,网易想用《阴阳师》继续这一尝试。到目前为止,他们做得还不错。最近做的这一场年度萌战,哦不,式神总决选无疑是精心策划的「大事件」。粉丝围着这些虚拟的角色大显身手,各路式神骑应运而生,为自家崽争番位,争曝光,争资源,大阴阳寮号召票仓为自家闺女投票,民间自发追踪票数,到处是总结和分析……就像美国大选一样热闹。一切都大有一种「煞有介事」之感。
网易显然明白了:粉丝为崽做的越多,崽在粉丝心里就会越鲜活。
依赖偶像的魅力吸粉,这是三次元的玩法。由粉丝赋予偶像存在的价值,才是二次元的精华。如何让更多的人愿意投入这个过程中,是画龙点睛之笔。
阴阳师策划下的式神,以及粉丝为崽们付出的一切,或许可以成为这样的节点。
4,回到授权
三次元的人,恐怕还是不能完全明白。
换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吧。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抱怨:「我受不了了,你们每个人都看不起我,觉得我很可笑,在心里看我的笑话。」另一个人向他保证:「我从来没有那样的想法。」第一个人说:「不,你一定有!」
对方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没有。但说话的人并不真的在乎。
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想象。在这一刻,他需要这种想象(为了换取什么别的好处)。不管对方事实上怎么说,他总有办法解读为自己想要的。他看到的敌意也许并不存在,但他愿意让这个东西对自己发生影响。
这是每个人自己主动的授权。
就像我们孤独、疲倦的时候,会需要一个懒洋洋的,不用讨好任何人也活得很自在的形象。把它寄托在猫的身上,心甘情愿地称它为主子,自封为铲屎官,赋予它各种古怪精灵的个性。背后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不在乎它「真的」是什么,更在乎自己愿意把它「想成」是什么。
就算那不是真的,又怎么样呢?不是有人在欺骗我,顶多算是自己骗自己。人们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外包给某人或某事,允许它们与自己产生互动,影响自己的情感。这时候它是不是活人,会不会说话,甚至存不存在都不重要。这让三次元人类痛心疾首:「这是假的啊!」——但是真假有多大差别呢?有人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就够了。所以二次元的秘密,说穿了并不神奇:粉丝自己授权,制造出「活生生」的初音未来,式神,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偶像,就活在各人自己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