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西式饮品,它浓烈独特耐人寻味口感层次丰富又带着一丝苦涩的冷酷味道,颇受年轻人青睐。青春就像一张白纸,所以敞开胸怀接受咖啡的涂抹。人到中年以后,有了一些经历,也有了有名或无名的愁绪,于是开始习惯饮茶,那淡淡带着禅意的一丝茶香可以遣怀。对咖啡也就逐渐淡忘了。
2000年,当《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网络上走红,有一天,我去那位曾经送我《青春无悔》磁带的同学家里,他把这部网络小说介绍给我。因为是网络版本的,所以copy进软盘带回家。因为对咖啡的迷恋,因为小说里的咖啡味道、咖啡哲学,后来我把自己创办的电子报取名《苦咖啡》。
小说的咖啡写作风格对当时尝试网络写作的我,有着无形影响。后来在外面租房独居时写出的《阿悠》就有这篇小说的语言痕迹。《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咖啡女孩的语言,《阿悠》是男子的茶与性幻想,还受到王家卫电影的语言影响。记得写作时,反复在听许巍当时新出的磁带《那一年》。
后来在社区书社看到这个小说的影碟,印象里没有租来看,因为小说的阅读已经营造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再看电影也不过是重复,看封套瞟到了陈小春舒淇的名字,知道这部电影有她的演出。那么前几天偶然看到一段网络视频,好像是路人拍摄于深圳街头,主唱是女生,咖啡文艺打扮,听到她和乐队演唱的《第一次》,不由想起这部电影。
因为是关于咖啡的小说,所以实际上也就是西方文化,又因为是大学校园的故事,所以电影的配乐,摄影视觉上倾向于英国咖啡文艺。而男生骑野狼,有美剧感。小说穿插了大量国学典故,使得小说的语言风格又是中式的。所以,这篇小说实际上无形构建了一个兼容中西而又能融汇贯通的文化格局。故事读完了,梳理小说里的典故出处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关于小说带着悲剧色彩的结尾,读来虽有几分遗憾。轻舞飞扬的离去,也是对青春的告别,对咖啡的告别。咖啡味道浓烈而短暂,所以需要像香烟一样一根接一根,才能维持那种特别的味道。而咖啡饮用过多,对健康有害!这就像一个无知少年的青春期,直到他步入中年,他的咖啡树死了,茶树却长了出来,轻舞飞扬就像蝴蝶的茧壳。所以,在改编电影的时候,把结尾情节改动了一点。
和很多文艺青年一样喜欢电影,喜欢说某某导演的电影。曾经以为导演就是电影所在。然而接触到电影剪辑,才发现,剪辑才决定最终电影的成品。导演工作阶段只是解决如何拍如何演的细节。而电影胶卷如何剪,出来的效果有天壤之别,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剪片和裁缝都是使用剪刀,但两者其实没有关系。后者是贴在3D人体上的平面或设计或空间构想。前者与文学音乐摄影摄像相关。当然我不是电影学院的剪辑系毕业。■
( 文 / 王胜Dj_wang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