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作为民歌唱法领域的歌者,龚琳娜可谓根红苗正——5岁登台,12岁出国演出,在中国音乐学院度过高中和大学生活,本科毕业被文化部授予“民歌状元”称号并进入中央民族乐团担任独唱演员,2000年获得“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民歌唱法第二名,2010被参加“北京新春音乐会“,在音乐会上龚琳娜演唱的表情夸张、由一堆无语以拟声词构成的高难度歌曲《忐忑》被好事者从录像中剪出,并上传网络。
通过《忐忑》,龚琳娜迅速被中国大众,尤其是网民所熟知;也由于《忐忑》,她之前演唱的作品才真正进入了公众视野,甚至5岁登台演出的视频也被挖出在网络流传。可以说,正是《忐忑》造就了今天红遍娱乐圈的龚琳娜。
《忐忑》为什么“火”?
1.作品新异性和颠覆性
在这首作品中,歌词的内涵被“消失”了,人声声部在节奏、音区、旋律等方面和以往中规中矩的艺术歌曲完全不同,人声实际充当的是一个有着“人声音色”的乐器声部,它和摆脱了伴奏功能的由笙、笛、扬琴、大提琴等组成了一部类似小型室内乐的作品。这部作品实现了人声的乐器化效果。
2.另类的演唱方式
龚琳娜采用了不同于常规的演唱方式,她时而摇头晃脑,时而怒目圆睁,时而似笑非笑……在这场表演中,演唱者的语言和神态对内容的表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3.特殊的传播方式
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和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连环式”的“点对点”的传播,《忐忑》正是此类传播的典型。很难说,通过这首作品,龚琳娜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或民歌演唱的造诣和见解有多么高深,她更多的只是展现了一种另类的声乐技巧。
“搞怪”还是艺术创新?
从《忐忑》开始,龚琳娜便开始在“搞怪神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先后推出《法海你不懂爱》《金箍棒》《爱上大笨蛋》等作品。
《法海你不懂爱》:一个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被近乎“恶搞”般地改创。
《金箍棒》:反复出现的、挥之不去的音乐主题和龚琳娜不同寻常的扮相相结合。
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让这几首作品充满了话题性
有批评者认为,像《法海你不懂爱》这样的作品,本质上是“卖丑”的音乐,“除了被人们当成笑话和调侃的段子,没有任何意义”。支持者认为,这些作品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体现了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民歌风格,是传统艺术和西方思维的结合。
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以网络和娱乐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充当了最得力的推手,它把龚琳娜这样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艺人有意无意地打造成了“网红”。很难说龚琳娜会排斥、拒绝这种推手的力量——至少在早期,她似乎是和这种力量有着某种默契的配合,她参加各类电视选秀和娱乐节目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她也是这种娱乐狂欢的受益者。而这种网络和娱乐媒介的狂欢是一把双刃剑,娱乐的性质注定要求它不断地寻找新的娱乐对象,寻求有新鲜感的娱乐因素,这种追求最终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通往庸俗、低俗,以致不断“突破底线”,而这正是龚琳娜当下面临的困境。
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在一次采访中,龚琳娜表示自己从2015年开始,已退出电视娱乐节目,也不再有“神曲”推出,按她的表述是:“与娱乐相比,我要艺术。”
龚琳娜所采取的举措之一就是去各地频繁巡讲。
坦白说她有着乐器一样的嗓子,音域宽广,高音富于穿透力,对音量控制自如,善于变化音色,有着扎实的声乐工地……对于民歌手来说,这些都是实力的表现。
应该承认,在前几年的艺术经历中,龚琳娜把人声当乐器用,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是那么赏心悦目,也带来了许多争议,但至少引发了有心人对艺术创新的些许思考。
报名方式:个人或组织自荐或推荐,圈圈也会亲自推荐一些相关圈内人或组织(报名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冒着圈圈的名义收费的,请直接交给警察蜀黍处理);
调查方式:关注“天津音乐圈”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投票(当然啦,报名的亲自己去拉票,圈圈也是不反对的,所有投票都是公正、公开滴,至于公平不公平,圈圈不是公证处,只能尽量让调查能够代表广大卷圈们的心声);
报名福利:所有报名接受调查投票的组织或个人,上传资料至“天津音乐圈”微信公众平台,经审核通过视为报名成功,圈圈会在平台推送介绍信息一次;单项投票前三名将获得“天津音乐圈”合作优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