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雅文化引领“娱乐”新风
■ 席卫权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河南省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17 年“春晚”书法家写“福祝福是个亮点,节目展示了几任书协主席和书法界元老书写的榜书福字,令人印象深刻。与以往春晚中偶有的作为杂技、小品、戏曲等节目陪衬的“写字”环节不同,这次的书写是主角,器宇轩昂的精彩亮相足有六分钟,突出的是“书法”,彰显的是中华传统,规格和定位不同,意义自然不凡。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洋景”和消费主义为代表的娱乐方式涌入国门,鱼龙混杂之下常使人迷失,社会上一度“三俗”泛滥,引得各界批判和反思,呼唤“正能量”一时间成为公众热词。在这样的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构建文化自信可以说当是时也。而这一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停留在“庙堂展示,或流于“高尚”的宣讲,只有紧密联结国民生活、“接地气”才能更有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春晚是亿万国人的新年专属仪式,已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春晚搭台唱文化戏就具有这样的典型意义。伴着年夜饭看“戏”本属娱乐,但周而复始的辞旧迎新“表演”却不简单,娱乐中有叙事、演绎中有内涵,嬉笑中见证了社会进步,引领了潮流风尚,也可以昭示某种文化走向。花了大价钱的春晚是“娱乐”大众,还是服务于人民,这本不应该是个问题。从以往“赵本山”、“小沈阳”压轴的纯娱乐,到现在体现中华“精神”正大气象的书法祝福,看似一个晚会的“桥段”变换,实则启示了一种文化风气的转换。
书法是传统雅文化的代表,又雅俗共赏,为群众喜闻乐见,是华夏文明的一道特殊景观。中国人的汉字象形、会意、表音,用中国人发明的笔墨纸砚来书写,在方圆易变中笔走龙蛇、欹侧错落,既可以法度森严,又可以潇洒恣肆,线、墨的变化统一中隐喻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思辨方式和宇宙观念,凝结着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审美意象和文化品格,也承载了炎黄子孙的一份厚重情感。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与戏曲、曲艺、杂技等有相通之处,但又明显不同,大雅至极,高度抽象、极讲品位,即便文士非“笔冢墨池”亦不可企及;大俗乃至人人皆可为,“字如其人”的比附让任何拿起毛笔的中国人都憧憬“字无百日功”,写得一手漂亮字。书法上春晚,更具有传统经典的标示性,意在以传统雅文化引领“娱乐”新风,提升公众审美旨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深入人民生活,达成社会共识,形成人人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局面。
书法创作与书法评价是两种符号系统
■ 杨天才
(河南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陆维钊书画院研究员)
2017 年的春晚,书法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央视春晚舞台上登台亮相。沈鹏、李铎、张海、苏士澍、孙伯翔先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他们所创作的福字作品,中国书法笔墨审美意境深深地打动了亿万国人的艺术心灵。与此同时,有关与春晚书法五福展示的争论也随之而来。在社会上,尤其是书法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书法上春晚,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书法艺术功莫大焉。网络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对汉字书写的依赖度急剧下降,网络语言盛行,不规范使用汉字和“提笔忘字”现象越来越多。电脑的广泛使用,在客观上造成了书写技能的弱化,书法的人文价值被忽视汉字的书写呈现弱化趋势,我们离“以手写心”的韵致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越来越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别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已成不争的事实。书法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中央电视台春晚节目组做这样的尝试,让全社会时时刻刻感受到书法文化的魅力和气息。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的努力和导向,应该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赞赏。
当代书法是突飞猛进发展的30年,当代书法的创作环境、展示环境创作心态、创作观念、审美理念、价值取向、艺术主张与个性风貌建构上与古代已有不同,这30 年来,当代书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当代书法创作标准、批评标准、欣赏标准的迷失和混乱,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应该说,有关对春晚五福书法的评价,触碰到了看似繁荣多元的书法界一直很少集中讨论的价值框架、书法审美框架、评判标准问题。
书法创作与书法评价是两种符号系统,当我们转入评价时,必然会转换书法创作与书法评价是两种符号系统角度,以适应新的评价语境。在这一过程中,受到的客观环境影响很多,比如场地、悬挂位置,时间、光线位置、观看角度,当时心情、愉悦程度,以及自我知识背景、阅读立场,最后形成一个价值判断。在以往的书法评价中,我们过多地忽视了时间因素,时间可以理解为创作者与阅读者之间的一条鸿沟,因为这段距离,书法作品的潜在含义每跨过一次鸿沟,我们就获得了一次阐释,阐释的集合往往会逼近一件书法作品的真相。同理,我们应该探寻线条背后隐藏的文化旨归,探寻作者的真正书写动机和表达意图,更主动地进行主客体交流,唯此才能把握作者偶然中的必然性特征。
在当代的书法话语格局中,书法评论的“冗余”与书法评价的“缺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与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缘于固有的、传统的理念制约,理论创新不够,标准过于陈旧,对当代书法创作现状及文化现象缺乏敏锐而富有新意的解读和阐释。另一方面缘于文本解读能力、历史责任和文化良知的缺失,使得当下书法评价在定位与方式的选择上或完全置书法的基本标准及文化旨归于不顾,无端“夸大”、“抬高”“阐发”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或以“诋毁”、“批判”、“酷评”的畸形心理为时尚而全盘否定。
在当下、在传统文化复兴视野之下,有关对春晚五福书法的评价,必须站在维护书法尊严的立场,守住文化根脉和传统根脉,遵循审美规律。当代书法创作与评价模式的理性转换,不仅牵扯到书法本体规定性与当代社会现代文化特征有序对接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态度与责任问题。为此,一是必须放宽历史的视野,将当代书法置于整个大时代氛围中进行;二是必须保持辽阔的视野,以我们自己民族特色,形成我们自己时代风格;三是必须以切实的眼光和实际的行为,投身于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书法实践之中。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当代书法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实现当代书法评价模式的理性对接,唯有从书法本体出发,把住文化思想力与独立学术思维能力提升这个关键。将历史意识、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为统领,突出创造的价值与意义。
书法的“春天”到了?
■ 盛大林
( 河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
著名时评家、书法家)
鸡年春晚,五位书法家的五个“福”字引来广泛关注和很多争议。毁之者,说那五个“福”字写得像狗屎,丢了中国书法的脸,辱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誉之者,说那五个“福”字各具特色,确为大家手笔,只是很多人缺乏书法鉴赏能力而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向无标准,争议暂且搁下。单说书法登上春晚这件事儿本身,就足以让书法人眼前一亮。在全国乃至全球收视最高的电视节目中,足足展示了6 分钟。这是书法第一次以主要的角色在春晚上亮相!书法人又惊又喜,其实“书法上春晚”也在情理之中。戏曲等传统的民族艺术,每年都有属于自己的时段,同为“国粹”的书法怎么就不能偶尔露上一脸呢?况且,书法是与春节联系非常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千百年来,春联都是书法在生活中的重要窗口。
回顾最近的半年来,书法的“喜事”可谓接二连三。
去年9 月,杭州G20 峰会上,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陪同与会各国领导人的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并一起用毛笔书写中国字。镁光闪烁,全球瞩目,此举不知让多少国家的多少人领略了中国书法的魅力,甚至喜欢上了中国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这一“秀”的效果可谓史无前例!
更接着,去年10 月,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在陕西举行。本届中国艺术节首次引入了中国书法。前十届的中国艺术节居然把“最中国”的艺术——书法排除在外?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上确实如此。不管怎么样,书法还是登上了最全面、最权威的综合性中国艺术盛会!
大年初四,“书法上春晚”带给书法人的激动心情尚未平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又在央视一套“开讲啦”!汉字与书法,书法与生活,生活与艺术,陈振濂先生侃侃而谈。儒雅的风度、优雅的谈吐、古雅的书法,长达40 分钟的节目,再一次让中国书法的魅力得以彰显。
如果说上述这些都只是个体的事件,那么制度性的安排则更令人振奋。今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的扶持。”“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进校园。”这意味着,书法已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支持。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文化积淀之深,延续能力之强,群众基础之广,标识价值之大,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比拟的。弘扬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提高国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书法都是最好的载体——它被青睐,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吗?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春风轻拂,历久弥新。书法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刊于《大河美术》第38期06版,编辑整理:大河美术
《大河美术》唯一官方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