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张卫健,光头不是为了帅,而是背后有心酸

徐峥张卫健,光头不是为了帅,而是背后有心酸

大伟户外 港台男星 2018-12-16 08:15:53 509

【周末1天】

【元旦3天】

【元旦2天】

金马影帝徐峥最近又上热搜了,这次帮他上热搜的不是影视作品,而是头发。


最近,徐峥在节目中自爆20岁秃头历程。整个演讲过程十分幽默搞笑,但是又有谁知这秃头背后的心酸。


演讲时他坦言,自己原本有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甚至曾经长发披肩,头发甩起来感觉自己像个摇滚明星。而且让人不敢想得是,金马影帝徐峥还做过发模。



大二某次洗头时,他惊恐得发现自己的头发一把一把的往下掉,从此踏上了寻医生发之旅。他还调侃到,45岁以后的人秃顶,秃得名正言顺,而自己年纪轻轻,秃得鬼鬼祟祟。


头发秃了,这对于走演员之路的他来说,无疑是一项严重打击。曾经他也寻医问药,寻找生发秘籍。结果在宿舍里,拿着生发水涂头皮的他,受到同学们的无情调侃。


调侃没少遭受,毛却没长出几根,于是乎,他钻进理发店,剃了光头。



如今,光头已不是他演艺道路上的阻碍,反而成了他的标签。


光头影帝徐峥,用他精湛自然的演技,为广大观众带来《我不是药神》、《幕后玩家》、《港囧》、《无人区》、《江湖儿女》等优秀作品。最近的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也为他圈粉无数。今年他成功获得金马奖最佳男演员奖,成为近百亿影帝。


每一个表面的光鲜亮丽,都有一个背后的心酸过往。另一位光头男明星张卫健也是如此。



其实20多年前,他也留过发型。


刚出道时,张卫健也留过长发 / 豆瓣


但后来,因为前辈的一句话,张卫健一留光头就是22年。


最近一期节目中他自曝,那时他因出演TVB版《西游记》刚刚走红,人气正旺。


孙悟空满脸猴毛,抓耳挠腮的样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卫健饰演的孙悟空 / TVB版《西游记》


一位香港制作人,来找他拍戏。


张卫健给出自己心中的合理报酬。


谁知前辈的回应满是贬低和否定,“哪怕因为《西游记》红了,你在内地的知名度仍然是零。


张卫健回忆前辈对自己的否定 / 《我是演说家》


前辈说:“记住,你的脸上没毛呢,你是不值钱的。”


张卫健牢牢记住了前辈的这句话 / 《我是演说家》


用张卫健自己的话说,感觉好像有把刀,插进心脏一样。


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孙悟空以外的角色,张卫健离开TVB,去北京重新开始。


他对自己说,“以前你是个腕儿,现在不是,将来,不知道。想重新成腕儿,只有努力。”


凭着这股劲儿,他在内地也闯出了一些名堂。


先后出演了《少年英雄方世玉》和《小宝传奇》,方世玉和韦小宝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天晚上,他又想起那位前辈的话,回忆起北漂几年的经历,他决定剃光头发:


“我要证明给你看,我的脸上一根毛都没有,我还是可以爬回去的。”


张卫健因前辈的一句话,决定剃成光头 / 《我是演说家》


当年那位制片人可能没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给一个年轻人带来这么大的冲击。


1


一句随意的评判

可能给人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


有人听了可能要问,“张卫健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这低估了语言可能带给人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反向形成”:人会把潜意识中无法接受的冲突,转化为实际中相反的行为。


这是一种保护自己不被伤害的心理防御机制。


人们没有直接表达对某人的愤怒。


于是,通过压抑自己的痛苦,作出相反的行为来缓解强烈的情绪。


就像张卫健,他没有和前辈直接冲突,而是把愤怒转换为剃光头和拼命证明自己。


痛苦被埋在心里,变成一道很深的伤痕。


多年以后,张卫健还不止一次地提起过这段经历,难以释怀。


张卫健在多个场合,都曾提到这段经历 / 《星级会客室》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被肆意评判、贬低的经历。


那些没办法像张卫健一样,把伤害变成动力的人,留下的只有阴影。


2


别轻易去评判别人

你知道的未必是真实的


“不要轻易去评判一个人,因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别人是什么样的人,正在经历什么。”


我们所看到的、了解到的人往往只是他的部分,轻易地去下判断,很容易陷入片面的误区,得出错误的结果。


作家三毛上初中的时候,数学经常考零分,很担心自己会留级。


后来她发现,其实每次考试,数学老师都考的是课本后的习题。


三毛把题目的答案背了下来,考了几次满分。


老师怀疑她作弊。


三毛说:“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


老师把远高于所学难度的题目汇集,让三毛作答。


三毛一个也答不出来。


最后,老师当着班里所有同学的面,用言语羞辱她只能拿零分。


把三毛的眼睛画成两个大黑圈:“不要怕,不痛也不痒,只是凉凉的而已。转过去让同学看看。”


这件事给三毛的触动很大,这之后,她变得越来越自闭。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有自己看待事情的标准和取向。

正如马东所说的那样:


我们自以为做出了公正的判断,其实往往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不要做他人生活的审判者。

3


他人的评判

会影响你的自我塑造


人们常说“祸从口出”,这更多是自己承担后果,可以轻易感知。


然而羞辱对他人的伤害,我们往往无法察觉,难以预估。


求职节目中,男孩想寻找一个策划的工作。


可某位来招聘的嘉宾却直截了当地拒绝“千万不要相信XX说的,你不具备任何做策划的潜质,你不是个潜力股。


老板直接否定了男孩的能力 / 《非你莫属》


男孩的脸色顿时变得很差。


另一位嘉宾当场反驳:“你不能用绝不,没有人可以给职场判死刑”。


另一位老板反驳“没有人可以给职场判死刑” / 《非你莫属》


男孩笑了。


两句不同的评价,也给男孩带来了不同的情绪。


心理学家Don Miguel Ruiz对恶语伤人的后果,做出过解释:


“我们听信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产生认同感,继而会将它融入我们的价值体系。”


恶语就是伤人的匕首 / 《语言暴力的伤害》


1968年,美国教授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


他们假装对小学生进行“智力测试”,随机抽取了一部分学生。


并且告诉这些孩子,“你们是最有潜能的。”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孩子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进步明显。


因为老师们深信,名单上的学生出类拔萃,所以经常赞扬他们,给孩子鼓励。


而这些学生在接受到老师的积极信息后,会按照对方的期望塑造自我,这就是 “期望效应”。


人们总是希望掌握各种说话技巧,让自己变得受欢迎。


恶语出口难收,每个人,都可能伤人无形。

4

面对评判的三个步骤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给别人做出评价,也接受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


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人,也尽量别让人伤到了自己。


简单来说,有三个步骤:观察、表达感受、提出请求。


1、别急着把别人的评判,解读为批评和指责。


不同的人表达习惯不一样,对一句话的理解往往也不同。


试着去留意,对方在对你做出评价时的背景。


比如,和朋友约好了见面,你迟到了。


当朋友问你:你怎么老是迟到?


TA可能只是想抱怨一下。


而不一定是批评你是个不守时的人。


其次,是区分事实和偏见。


如果对方说的是:“你真的很不守时。”


先去判断对方说的是不是事实。


如果不是,TA的评价是什么,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


2、接受评价后,用具体语言表达出你最真实的感受。


对于别人的评判,你可能会产生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感受。


试着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方就更有可能理解,他的话对你意味着什么,也就更注意表达时考虑你的心情。


3、在表达完感受后,你可以提出具体的请求。


如果我们不重视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


反之,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过“表达请求”的两个技巧:


“一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二是,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比如:“你说话能不这么冲吗”,是一个抽象的请求;


相比之下,用“我听了你的话不太舒服,希望你可以用平和的语气和我沟通”来回应,是更具体的。


这样的话术,会让对方在表达时,明确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和情绪来与你沟通。


当然,对于一个总是打击、贬低你的人,更好的选择可能是远离他们。


如果不能远离,尝试辨别他说的话,是发泄还是事实,按不同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也会降低对方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给文章点个赞吧,人人都渴望得到认同,别轻易用一句话,伤害一个人。


喜欢请点赞,爱就转发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