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先帮你们验了:一个字,很好

二哥先帮你们验了:一个字,很好

MOViE木卫 日韩男星 2018-06-20 22:00:09 360

     点击关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 木卫二



《小偷家族》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并在国内公映的消息,引发了许多人的期待与热捧。毕竟,金棕榈从未有过这样的公开放映速度。至少二哥的观影生涯,还没有遇见过。



这部电影有着稳健的卡司阵容,同样会让人津津乐道。好比这张剧照,你知道松冈茉优拥抱的是谁吗?他们为什么会相遇,又为什么会哭泣。


一个人如果孤立无援,伤害自己,就不免会报复社会与他人。哪怕是看似闲笔的电影细节,是枝裕和都没有忘记爱与善的伟大。我们拥抱彼此,家族庇护我们。一篇迟到了几天的父亲节推送。



是枝裕和是个诚实温良的人。


他执意要拍《步履不停》,因为这是一部为自己而做的电影。



制片人不无担忧,“这难道不是捱到60岁才拍的那种电影吗”。


或者说,就像快90岁的山田洋次,依然在追制的那套家族之苦系列。


45岁的是枝裕和没想那么多,因为他选择忠于自己。即便那是一部关于走路的电影,即便那是一部注定不会被三大节选片人看上的电影(后来果然)。



事实又证明,这部从票房到奖项都不抱期望的电影,反而是传播最广的一部是枝裕和作品。埋在横山家的秘密,并不是眼前香脆的天妇罗,次子带回来的“拖油瓶”,老爷子不爽合影掉头走人。


用地震和海啸来形容那次不幸,可能有些夸张,但遥远的地震波和无形的海浪,依然在多年之后,拍打着那个有蝴蝶飞过的夏天和搁浅在岸边的沉船。


只有追溯十年前的这起事件,才能解释是枝裕和为何能凭借《小偷家族》,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榈。与其说,最佳影片的殊荣是颁给这部电影,不如说,是颁发给那个台上感恩、激动并热泪的电影导演。



《小偷家族》与是枝裕和“宇宙”的联系,要远远强于它和戛纳系、金棕榈相电影之间的引力。不同于憋大招的李沧东和突然变话痨的锡兰,是枝裕和,还是原汁原味的,一家人一边吃着寿喜烧,一边聊天的那个是枝裕和。


如果把《小偷家族》的故事和角色全部拆散打乱,你会找出从《无人知晓》到《第三次杀人》的所有因果脉络。


最显眼的,肯定是母亲专业户树木希林。她似乎真找到了不用频繁走动,也“不用说台词”的轻松老人角色。这当然是玩笑。她依然贡献了相当重要的台词金句。


被中国记者影评人标记的尺度场面,其实是几次裸背和色情秀表演,比之《空气人偶》大秀春光的不可燃垃圾,也无需惊怪。



《小偷家族》延续了是枝裕和的离散与破碎家庭主题。从小津安二郎到山田洋次,他们所营造与维护的家庭,还是传统的——出嫁女儿舍不得父亲,祖孙三代人住在东京的小屋。但从《幻之光》的改嫁女子,一直到《比海更深》的夫妻离异,是枝从一开始就找好了自己的坐标,正视着日本社会的另一端。当家庭不再是完整的家庭,他尝试去重组家庭,让家族之间、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以嫁接的形式,重新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如父如子》。



福山雅治的家庭,是一个招人羡慕的完美家庭。但是,他对完美和当一个好父亲的执念,却导致他摆出另一副面孔。相反,电影里另一个家庭,散漫、邋遢、经济条件不好,但孩子尽情享受它们的童年。与其说,是枝裕和不再眷念完美家庭,不如说,他更想探索,家庭予人的信念与力量,是来自哪里。那种父子母女之间的爱,是如何诞生。


只要这样去看待是枝裕和,你才会明白,《小偷家族》的关键不在小偷,而是家族。



《小偷家族》会引发一些人对肯·洛奇《我是布莱克》的相似挞责:在那么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靠小偷小摸、盘剥社会资源的羊毛为生,无论如何,都是难以原谅的。


我非常理解批评声音的由来,在中国这样一个推崇狼性,并信奉厚黑权谋学的国度,如果你不抓住一切可以改变自身处境的东西,你不仅会被抛下,还会其他人被恶狠狠地踢开,成为社会的累赘,遭白眼。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了同情与共情的可能呢?或许这样冷漠的声音,也会在日本国内产生。



《小偷家族》的看点,自然关乎他们一家人以何为生。打苦工摔断腿,太能干被辞退,拿养老金当私房钱,或者是不愿以偷窃为生的天性使然。


但我认为,更大的悬念,在于这个家族的秘密。他们每个人,是如何走到那个破败的小屋之中。除了被收留的小女孩,电影不想开口明说,也没有老套的闪回去交代。当悲剧与不幸发生,卷入其中的人,命运不得不发生改变。就像那个很酷的少年,选择头也不回,走向社会。


是枝的电影,很少出现真正的反派,有时根本就没有。好比群像形式的《小偷家族》,那个家暴不断的家庭,似乎成了最大污点。但背负命案的,却是我们的主人公。是枝也不认为,大义凛然的社会与体制,就一定是这个家族的对立面。实际上,从便利店老板到事后处理,这依然是一个充满善意的故事。



侯孝贤一度有被是枝裕和追为电影精神之父的意思,而是枝裕和与中国,还有华语电影的关联影响,完美解释了为何他的电影,总能毫无障碍地,吸引到更多观众群。日本不是孤立的,而电影是一门世界语。


如果说,《海街日记》代表了梦幻与理想的家庭,那《步履不停》贴近生活的拍法,还有母亲的形象,的确是因为她所抖露出来的,未解的恨,令人物更为血肉丰满,真实、鲜活而完整。



说到底,人,并非是好与坏所能简单划分的。不存在好人一生平安,但也没有世道险恶狼狈为奸的肮脏残酷。


事实上,倘若没有《步履不停》的开拍(《步履不停》到《小偷家族》是一个完整的创作十年),是枝裕和一度想尝试一部关于传奇歌手李香兰的传记片。


对中国有深厚感情的李香兰,用她的歌喉,成功得到了中国与日本人民的认同。然而,她却是个日本人。她的双重身份,被时代左右的认同感,恰好是是枝裕和最感兴趣的议题。不难发现,无论装承哪个家族故事,“生在幼子”或者“因父之名”,是枝最想表达的,就是情感的复杂和难以言表的认同。这种认同,逾越了逝者,盖过了失败者,甚至不再拘泥于他是一个日本人,打动了戛纳评委,也会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接受。



是枝裕和的父亲,在台湾南部出生成长,后来去了中国东北。二战结束,又被丢去西伯利亚劳役。是枝坦言,他更喜欢母亲,而父亲多少有点落魄,不上进。但他在电影里所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尝试去理解父亲,或者说父亲这样的人生角色,从何而来。


《小偷家族》里,我到现在都记不住中川雅也,还有那一大家子人变来换去的名字(有各种化名),但最后,他要的,只是一个从未实现的“父亲”之梦。



你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却总是慢了一步。




 作 者 

 编 辑 





欢迎转发

每周排行榜前三

(如图所示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