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读没读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不管你看没看过1974年被奉为经典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这个被再次搬上银幕的故事,都值得你耐心鉴赏。
2017年肯尼思·布拉纳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可谓是星光闪耀,由佩内洛普·克鲁兹、威廉·达福、朱迪·丹奇、约翰尼·德普等影星联袂主演。
东方快车,是一趟行驶在欧洲的豪华列车,从影片呈现看,陆地上的这列豪华列车,都可以与海上的泰坦尼克相媲美了。然而,列车也就三四节车厢,乘客并不是很多。从乘客的身份看,有贵族、传教士、医生、家庭教师、艺术品商人、贵妇人等,基本上都属于上层社会或者服务于上层社会。
考验智力的谜题
东方快车上,美国商人——爱德华·雷切特死了,身中十余刀。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被委托在南斯拉夫警方到来前侦破案件。
具体的案件细节像一个个连环套,环节衔接过于紧密、且精巧,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可以去影院中亲身体验这一智力游戏。
观影时,请屏住呼吸,注意每一个细节,不然,错过一点,很可能就搞不明白后面的情节在说什么。
在案件的调查中,案中套案,这一凶杀案的动因全在之前的黛西·阿姆斯特朗案中。两个案件的关联随着波洛的调查,一步一步展开的,这节车厢中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故事,而每个故事又与黛西·阿姆斯特朗案相连。
面对调查,每个人都有当前身份和隐藏的身份两面,他们的言语中有实情,也有谎言。
如何剔除谎言,从蛛丝马迹中觅得事实真相,着实难坏了波洛,凶手就在这些人中间,但每指向一个人,这个人看似有动机,有疑点,但没有有力的证据。调查一轮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嫌疑。
这是有心的观影者总结的一则人物关系清单,对你理解这部烧脑电影,会有很大帮助。
【埃斯特拉瓦多斯小姐】:阿姆斯特朗家保姆,她的疏忽造成阿姆斯特朗夫妇的孩子-黛西被绑架。
【麦奎兹】:在阿姆斯特朗先生担保下,成为一个成功汽车商人。
【马斯特曼】:战时阿姆斯特朗的勤务兵,后来成为阿姆斯特朗家的管家。
【玛丽·德本汉】:阿姆斯特朗家的家庭教师。
【阿巴斯诺特医生】:在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帮助下成为医生。
【赫伯德夫人】:琳达,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亲。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教母。
【施密特】:阿姆斯特朗家厨娘。
【安卓妮伯爵】:阿姆斯特朗太太妹妹的丈夫。
【安德烈伯爵夫人(海伦娜)】:阿姆斯特朗太太的妹妹。
【哈德曼】:当年负责惨案的警察,爱上被诬陷至死的女仆苏珊娜。
【马奎因】:律师父亲因为阿姆斯特朗家的案子迫于舆论压力自杀。
【列车员】:苏珊娜的弟弟。
【死者雷切特】:真名,卡萨帝,阿姆斯特朗惨案主谋。
波洛的两个推论
最后,波洛得出了两个推论,一、在列车停靠站时,有人闯进了雷切特住的包厢,将之杀害,之后跳窗逃走了。二,被调查的13人都参与了凶杀案,而且互相掩护、彼此协助,死者身上的十几处有有深有浅的刀伤,是被调查的每个人,一人一刀。他们为了复仇,为了寻求正义,联手上演了这场谋杀案。波洛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因为他之前打算在伊斯坦布尔停留,享受美食,因为伦敦有紧急的案子等他去侦破,才通过东方快车的董事布克先生临时搭乘这班列车,不成想遇到这个离奇的案件,他正好是个善于寻找事件之间联系的侦探。
于是,一场烧脑的侦破智力游戏渐次上演。
影片的结尾,波洛选择了第一个推论,因为这个推论可以结案。但事实很可能就是第二推论,观影者此时的情绪也会倾向于第二个推论,但这个推论,要论证起来,实在太难,太匪夷所思。即使是波洛,估计也会匮乏有力证据。他的推论只能是诛心之策,虽然赫伯德夫人承认了这一切都是她策划的,她是主谋。在严格意义上,案件的侦破缺乏将所有人都列为凶手的证据。比如家庭教师德本汉,难道就因为她是黛西的家庭教师,是左撇子就认定她是凶手之一?再比如德拉戈米罗夫公主,就因为她是黛西的教母这个身份,就认定她是凶手之一?
所以说,波洛的第二个推论是事实的可能性最大,但他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推论。
被默许的“以暴易暴”
以暴易暴,不是寻求正义的合法途径,但却是人们内心可以接受的方式。至少,在电影观众的内心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他们杀人行为的合理性是认可的,因为绑架黛西的卡萨帝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然而,为什么卡萨帝未被治罪,为什么女仆被判刑,因为有疑点。而法律的基本准则是疑罪从无,不能搞有罪推定。
说白了,《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个建立在有罪推定基础上的故事。先预设卡萨帝有罪,之后将列车上凶手的动机合理化。然而,事实上,在黛西·阿姆斯特朗案中,卡萨帝未被认定有罪。
有的犯罪是事实,但没有证据证明,所以也就无法对其制裁。这种事情,在现实中是客观存在的,也许,《东方快车谋杀案》就是尝试为此类事情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但这是一个不合法的解决方案,一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谋杀。这是被洞悉后,却被默许的以暴易暴,看似在私下寻求了正义,其实还是一种对法律的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