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原创游记】贝竹:忆湖底旧地

【中年原创游记】贝竹:忆湖底旧地

中年原创文学 日韩男星 2018-02-25 03:25:13 394


中年原创微刊第1029期



贝竹游记选


编辑〡风中倩影




忆湖底旧地


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由摄协主席副主席牵头,找了两辆越野车,


7男1女到谦六原腊撒、勐撒地段去采风,极力回避敏感问题(移民问题),只围绕“高原情怀,大山精神”,为主旨,去拍些山水风光抑或哈尼人图片罢了。


走新路,县城到新城70余公里,新城到目的地,18公里。宁早勿晚,当天往返。晨8时从县政府大门口驱车出发,到城郊观景台停一停,眺望勐朗坝,也是漂亮;到麻栗河后山路边停一停,往老赵田方向看,麻栗河与黑河交汇处呈“Y”字型的热水塘地段,一片汪洋,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柏油路,尚未铺筑就绪,不时车与人,身不由已地跳“迪斯科”、“跳摇摆舞”的动作出现,也是在情理之中,用不着叫苦和累。11点多钟,见谭春接电话,只听他说:“快了,快了,已到芒卡河,哦!哦!”我联想到拉祜话说的“哦”,就是汉话中的“饭”,“哦扎”便是“吃饭”。无疑是在新城的小郑餐馆吃饭。小郑不姓“郑”,他姓“吴”,是我老岳父姓“郑”,出生时给他起的乳名。见我,自然叫我“啊姨爹”了。是谭春与移民办联系、接待的,两餐都是。恭敬不如从命,只能道声:“谢了”。


吃过饭,闲聊片刻又匆匆上路,不到20分钟,18公里路走完,到了后靠的腊撒移民新村,虽未竣工,旦见缓坡处,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整齐划一,比原来的村寨,是鸟枪换炮,大不一样了。有些人家旁,还见用篷布盖着十几二十万元的小轿车哩!从山头往下看,蓝天白云,碧水连天。极天水一线异色,须叟成五彩。从原大凹子起,腊撒对岸小黑江汇入澜沧江,大江奔流直下,黑河流经热水塘汇入澜沧江的地貌勾勒,俨然呈一个倒钩“丁”字型。这一段,亦是糯扎渡大坝截流,必须淹没的区域。从热水塘以下黑河入江处往右拐,沿江往上,左岸是石戴帽,在往上,右岸为《三县界》的腊撒、紧挨措撒的农场及农场上边的香竹林、牛滚塘,以及勐撒、大凹子,这些村寨风俗人情、自然风貌,详见《勐撒游记》。这一地段的两个行政村,十几个村寨,几百户人家,均已成为水底世界了。


“秦时明月汉时关”,赤壁怀旧,周郎安在?一切都会变的。俗话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高处走”是意向走,“低处流”是自然规律,有时也未必。水会往高处流,一反常态而倒流。


倒流是受到阻遏才回流,大坝截流就是。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驾驭自然的必然现象,地上原本没有路,人走的多了,便成了路;澜沧拉祜山乡原本没有湖,现在有了人造湖。作为湖,应当是有名儿的,比如“莫道滇池湖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滇池是湖,还有抚仙湖、云仙湖、洱海等,这湖是叫糯扎渡湖?还是腊撒湖?究竟叫什么好?这不是老百姓的话题,应由官方盖棺定论为好。据说一旦糯扎渡电站全面竣工,形成的水域面积,相当于13个滇池大。


现还只是初见端倪,却也秀色可览。尤其是“三县界”这一区域,山连着山,山隘间水连着汪洋,是最开阔的一段,波光粼粼,碧水荡漾,好一派湖光山色,着实令人向往。


旧地重游?这一代的村寨居民,早已服从大局、限时、择址搬迁了。好在有几个寨子是后靠的,譬如腊撒、农场、牛滚塘。我不信会找不到熟人。人是物非,寻寻觅觅,我在三年前,还搭伙与县教育局一行十多个离退休人员到腊撒一游,还在马二家吃饭,突然,马二的妻子叫我“谭啊公!”,我这个人记性太差,连我的月薪是几何?记不住,记人就更差了,好在语言是记忆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喔喔喔喔……”之后,的确不外,是同宗孙儿辈。按称谓,儿子的儿女叫爷爷,姑娘的儿女叫啊公。不过澜沧人,尤其是“北四区”一带,不论你是爷爷,还是外公,都叫“啊公”反正叫得应就行,不必矫正。


闲话打住,旦说那天,见着孙婿马二,说孙女到县城去带女儿的娃娃去了。见他家盖起240平方米楼房一幢,确也漂亮,侃了会大山,我们又去了另外的移民点,即后靠的农场湖边码头。船泊停靠码头,好开阔、好大方、好美观,相应设施亦再续建中。


高在码头后面的不远处,有一幢三层楼房的“望江楼幸福宾馆”,别致大方,还设置一观景台,供游客嘹望观景拍照。可谓意识超前。主人还~隔隔的,打开房门让我们看标间,其一应设施具全,不亚于县城宾馆。


“一宿多少?”,“50元,贵,还是不贵?”

“不贵!不贵!”我心理暗咐:“过不了多少,这价格还会变呢!”


这主人夫妻俩,老是盯着我看,终于沉不住气问:“大叔,我好像见过你”。我也慢慢搜索记忆,我是在看那中年妇女,便唐突地问:“你格晓得勐撒的周二(生产队长)?”她惊喜地说:“我就是他的姑娘呀!”


“那末,你还有个妹妹呀,好多年没有见过了,应当是30挂零了。”


她说:“嫁到景谷半坡了”

我又问他的娘家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她说搬到上允农场附近。我说以后到上允,一定会去找他爹的。我在十年前,我们老年书画诗词协会一行27人到勐撒、腊撒采风,唯我,如以住下乡工作时,一直落住在他家的。他这个老队长,他比我还大6岁,“退休”,比我还早。


那姑爷叫邱学荣,是有些文化的,还请我们设计设计挂图装饰, 一定要挂上十几幅风光图片,装饰门面,我说的我的机子和技术都不行,就由摄影师谭春代劳了。于是靓妆,由谭春,在他家屋前、面对湖面背景景谷半坡方向、照了几张儿媳及小孙女肖像及全家福,之后,我们要走了,夫妻双双一再挽留,说侄儿小马撒鱼去了,稍等会儿,吃了午饭再走,或者干脆住下。明天是星期日,你们又不上班……我们按既定日程,一定要返程,另一家船主,买了船,经思茅港专门培训,有驾驶证和营运执照。还递给了几张名片,要游玩随时可以找他,为游客服务。主客双方,宛若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歌声音中挥挥手,依依惜别。


那曾谙熟江畔的村寨,那香蕉地、西瓜地、芒果园、橡胶林以及村公所和朗朗书声的学校、大青树旁的码头—腊撒渡、石戴帽等等,等等,不是“将来……”,而是“现在”已变成水底世界了。要重游旧地?旧地凉了,好在还有图片在,加之定格在脑海的记忆,有如永不消逝的电波“嘟嘟嘟嘟……”十分清晰。


秋冬江河的雾霭早已散去,喷薄而出的朝阳,暖暖的照耀在湖面上,日出日落,霞光万道,清彻的湖水,映出了一座座倒影山峦。湖,蓝得可爱,山,绿得实在;一个个移民新村,的的确确家家好在。


别了,水底世界!



初探“九黄会”


2013年春节初九的中午,我县摄影家协会一行8人,驱车从县城出发,沿着214国道至老谭丫口往右拐5公里处,便到了赛罕。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旦见寨边,停了一溜车辆,捷足先登。县长的车也在,都是来参加下午3时开始的“九黄会”节。


我第一次到赛罕。这是一个行政村,现隶属富邦乡。周围相联勐炳、洼谷等10多个寨子,依山傍水,掩映在竹树环合中。时隐时现,只要是缕缕炊烟升起的地方,或远或近,多是拉祜寨。这地方,竹编工艺,很出名;这地方,男人都会撒网,女人都会摸鱼。自然粮丰,畜也旺。水、电、路“三通”早已解决。是个好地方。


我第一次参加“九黄会”,是孤陋寡闻,莫名其妙。何曰“九黄会”,无正史也无野史记载,只是靠口头流传,方知个中原委,亦在情理之中,节日之多,中国的,外国的,数不胜数,一年四季,月月都有。然而,这“九黄会”节,绝对不是舶来品。


据史料记载,氐恙从西北往西南大迁徙,择址而居,逐步在明清时期定居过来,从游牧转向农耕,但游牧习惯尚存。过传统节日“扩塔节”(春节)与汉族大同小异。“九黄会”代替了“元宵节”。


“九黄会”的由来。相传,要过年了,“雅米”(女人)留守家中。三十晚上要舂粑粑,而“贺卡”(男人)们则群体出动外出狩猎,准备猎获麂子、马鹿、熊或野猪等大的肉食归来,欢度有酒有肉的春节。女人们望眼欲穿,总不见男人们归来。一直到初八才归家。女人们商议决定,要给男人们补过春节。于是约定初八舂粑粑,约定俗成,将初九定为“男人节”,即“九黄会”。只过一天,就去从事生产劳动去了。不像汉族山歌唱的“过年过到二月八,陀螺打到青草发。”“九黄会”节,澜沧拉祜族过,临沧拉祜族过,缅甸国的拉祜族也过,比“扩塔节”还要热闹。


这天,旦见赛罕村委会的右上侧,有一个可以容纳上千人的广场,广场保坎上又有一个平台,平台上盖有拉祜文化传承房,房内悬挂有稀见的古色古香的两扇大芒,敲起来,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而悠远,还有弓射箭的雕刻。专门有两位拉祜老人看管、解说、示范。


这天,赛罕周边的洼谷、勐炳村民,穿着节日盛装,早早赶来,佧朗、老达保、班利、勐糯等《牡帕密帕》非物质文化传承点,带着自己的歌舞队,驱车从几十公里外的本土陆续赶来,参加“九黄会”。下午3点开始,吹芦笙的,围着场心篾桌供品跳笙歌,女的男的手牵手,一圈又一圈,一圈套一圈,跳起了甩手踮脚的摆舞,场内外,看的,跳的三四千人。据说,晚上会到六七千人,直至通宵达旦。


一年一次“九黄会”年年过,只不过赛罕或许是中心,云集的地方。歌舞间隙,卡些(头人)会给部分祈福男女老幼拴线,祝幸福、安康。之后,县乡领导人与卡些、村寨领导人及其村民合影留念。


我们是下午6点多钟被换留就餐,自然是大碗酒、大块肉—拉祜过节习惯,气氛融洋,淋漓欢畅。上述,是为“九黄会”初探也!



野阔拉祜游记


前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澜沧县书画诗词协会一行20余人,组织到南岭野阔拉祜采风成行。我们乘坐的是一辆中巴车和一辆微型车,早晨8时,从县城“扎娜惬阁”(原县委招待所)门口出发,走新公路。到南岭乡政府这一段,全部是柏油路铺就。路面平展,黑河沿岸的逶迤群山,山清水秀,可是春秋时节的清晨,云遮雾罩,朦朦胧胧,尽览河谷雾海茫茫,山顶喷薄而出的朝阳景观。虽是去采风,倒也可算游客,空气清新,心情愉悦,正是一路春风一路歌,走出县城乐趣多。我们就不拐进乡政府南现,直奔野阔拉祜景点勐炳村了。近3个小时,抵达目的地,旅程70余公里。


听说一行文化人要去,一位年轻的副乡长和几位干事及村领导,早就在勐炳恭候,中午就在野阔拉祜餐馆用餐。饭菜正式未就绪前,餐桌上上了喷香的火烧牛干巴,大家忙不迭的不用筷而用手抓,几家伙盘儿见底。村长说:“再上!”又来了一盘。到两盘散尽,大家才又一一品味,醇醇的、郁香的火烤茶罐茶。上茶的几位雅米哈(小姑娘)一个个粉红的脸,着银泡镶嵌的色彩艳丽的山水拟物、几何图案布局长尾服、微躬腰,微笑着一杯杯双手递送到你手上,而客人是要双手去接,才显得不失礼貌。之后,又徐徐退出。这完全是拉祜茶道中对尊贵的客人待客敬香茶的礼仪。


宴席上,尽情品尝到了生态的清水煮鸡、石蚌肉、勐炳腊肉和山箐里拾来的


水滑菜、光棍菜、刺头菜和凉拌的芭蕉心、侧耳根、鸡爪菜等,胃口大开,兴压饭,着客人添饭状,压饭就免了。


至于乡情介绍、包括景点建设情况,副乡长在吃饭前就一一作了介绍。饭后的主要任务是游览、观光。安排紧凑,我们观看了野阔拉祜——《牡丹密帕》传承点文图介绍,观看了《牡帕密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揭牌仪式时的影碟实况录像。


勐炳村的芦笙舞、摆舞动作、旋律与其他传承点的舞蹈动作极为相似,不同的主要是着妆服饰。勐炳村拉祜属于拉祜纳,是传统型的。


传统型基本上保留了原始、古朴的特点,由四片棉布用棉线蜡染青蓝色土布缝合而成。高领,长手袖,右开襟,两边齐腰处开岔口,形成旗袍形状。长衣大约150厘米,宽40厘米。在长袍的前后左右两边及胸前、后背镶有三道明显的红、黄、蓝、绿布条,这代表拉祜族在迁徙史上有三次大的战斗为符号,为战争中死去的同胞,在服饰上作为历史标记,以示纪念。在长袍下部开岔处前后两边镶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图案,表示拉祜族人民团结和睦的意思。旁边刺绣着犬牙状的图形,表示对狗尊重。据说拉祜族祖先是吃狗奶长大的至今流传“拉祜族不吃狗肉”的传说,为了尊敬它,故刺绣图案在服饰上作为纪念。服饰的衣领周围和托肩部钉有图案代表丰收的喜悦。


头饰。青年人喜欢把头发剪短,已婚妇女把青蓝色土布或黑色布料做包头,包头长药两丈,宽两市尺。缠包头有独特的技巧,布包两端做成穗带搭在包头前额上,前额呈隆起三角形,轮廊分明,美观大方,衬托出骁男,强悍的拉祜族妇女形象。布头两端的穗带是由三十六根线条组成,据说在一次反抗斗争中,从城墙上用包头布为牵绳救出了三十六个妇女,为了纪念它,故留出三十六根线条以示纪念。


男子服饰。一般大人、小孩服饰均为蜡染青蓝色土布制成。上衣圆领窄袖,长衣齐腰,右开襟或对开襟短衣,用布条结纽扣,无刺绣花边布条,非常方便,原始古朴。下穿大摆裆裤,早期时为短裤,随着狩猎到农耕的转变,裤子也逐渐边长,长到脚面上,短到膝盖。


男子头饰有两种:一种是青蓝色圆形小帽;另一种是青蓝色土布包头。圆形瓜皮式小帽分大人和小孩两种,形状大体一致。大人的由6—9片“△”三角形各种色彩布料组合成圆形帽子,帽子结缀一顶子,下面用黑布裹边,它表示民族团结和睦之意。儿童帽子由3片“△”三角形不同色彩布料组合制成,冒顶均为红色项子。另一种头饰,有青蓝色上布制作,长二丈三尺,宽二尺,缠法技巧与妇女类似,但它的特点不同,在包头的左右两边缠出两个角,而且带有穗带,形如三角形,非常古朴而神奇。野阔勐炳拉祜族至今多为传统服饰,赛罕拉祜也是。在拉祜男性头饰中,普遍的喜戴绿色军帽,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拜。不信,


你到乡下看看,而且普遍。

传承点的场、馆在勐炳村,而十个新打造的景点:“厄莎点香磕头的地方、动物跳歌的地方、雷打石、打猎祭供的地方、厄莎种葫芦的地方、打猎山、厄莎儿女居住的地方”等均在野阔(山头)从勐炳还要驱车往上再往上,约5公里的山顶密林中,才能观看到异彩纷呈的神奇景观。


我们是下午两点多钟到了山顶,悠缓处,边走边看。大概海拔在2000米处,大家停一停,带有相机的同路人,往左方看河谷风光。近景是黑河岸边的陡坡,竹树环合处、炊烟袅袅的村寨是竹塘的洼谷、富邦的赛罕;中景是离寨稍远的梯地梯田,绿的是茶园,尚未泛绿的是梯田,黑河彼岸,如蚯蚓状的是盘山公路—214线国道;远景便是雾霭云彩缭绕的扎发谷山脉的时隐时现的千里峻岭了。登高处眺望,一览众山小。这时,天空中似乎飘来一朵虎头云,这猎虎民族先民们的野阔中,诚然是一种巧合,抓住瞬间,在我立足的左侧,又现几朵美丽的野山茶花做装点,我接连咔嚓了两下,事后欣赏觉得不失为一幅较好的风景画。只要有那末一张,亦不枉此行。


我们接着往山巅走,到了海拔2300米地段,最高处的野阔(山头),是厄莎在处,有一石大人一般高,有几位影友还顶礼膜拜,在厄莎像前,留下影。山深林密,古木参天,滕葛攀援,稍缓,林稀处,有间茅屋,房前屋后,支着20几个蜂桶,是一拉祜中年男子在野阔养蜂,其蜜自然没有白糖味、是生态的了。与之交谈,一年算来,收益颇丰。还有一些蜂挂支于树头的是葫芦包蜂巢,不像小挂蜂、大挂蜂,不能取蜜,只能取儿了,还要选季节,并非何时都可以取。


这些知识与技巧,非山里人莫属。

我们寻寻觅觅,看到野茶、野杨梅、野药材。因时匆匆,十个景点中,是看了“厄莎点香磕头的地方、厄莎造天造地的地方、动物跳歌的地方、厄莎种葫芦的地方”等几个景点。民间传说故事众多而又神秘。按常理讲,山高水低不神秘,山高林密、竹旺有野猪、虎子、豪猪、穿山甲不神秘、拉祜山,“五山”野阔(山头)均有水,拉祜野阔,是典型,够神秘。还有“石蚌塘”,有水有蚌,天然。说澜沧拉祜山,山山有水,且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神不神秘?是水挤出了山,还是山压出了水?


景区内森林密布,环境幽静,有原始森林20余万亩,葫芦山景点保存的更为完好,不失为牡帕密帕的传承地和拉祜文化发源地,是休闲、度假、康体、绿三角旅游、养生的“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的好地方,是也!


当我们协会采风野阔拉祜结束,已是下午5点多钟,与南岭乡领导、勐炳村领导、景区服务人员,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欢迎下次再来!”是的,之后,我又再去了一次,最显著的变化是,交通状况大有改善,全线贯通,都是柏油路面了。



景迈山蚌寨


每当人们一提起景迈山,毋庸解释,是申遗中的唯一的世界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芒景“两景”均依托在景迈山上,古茶园,林中树,树中茶,堪称景中景,园中园。密林深处有人家,绿色、生态、环保,好!经中外专家学者一再考证,“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是也顺理成章。


这些年,游人如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看不完的景致,听不完的轶事,品不尽的生熟系列,吃不够的山珍佳肴,领略古朴的风情民俗。好再来,欢迎您。于是,有的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澜沧人的我,就是!


秘境探幽,梦里寻她千百度,原来她在曲径通幽处。走进竜蚌寨,就好像是走进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的“世外桃园”。耳闻目睹的人和事、景观景物,会使你心灵颤动,新鲜而有趣。不识竜蚌真面目,只缘身在市井中。


从寨头云遮雾散后,路边拐弯处有个角度,可拍到竜蚌寨的全貌,山坡悠缓处,犹如一座靠椅,她就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背靠景迈山,脚踏南朗河,悠闲地自我陶醉地欣赏着揣摩梯田和台地,还有左转右旋的路。这不是海市蜃楼的幻影,而是地地道道的尖头阿卡人的好在处。全寨45户人家,除了一两间水泥浇灌钢混结构的楼房,实际是茶厂外,其它都是木料穿斗拉隼的爱伲式样的杆栏式建筑,亦称吊脚楼。两层,上面住人包括伙房,下面打破常规,家禽家畜一边去,作为停车房和杂物间,干净清鲜。几乎每家电视机音响设备齐全,都有太阳能浴洗设施。全寨有两个公厕,一个球场,一个文化室,亦有高音喇叭广播,文明新村模样彰显,非同以往。


竜蚌寨,与众不同的是纯粹的尖头阿卡人的山寨,嫁娶其他民族的是有,而其他民族杂居的绝无。因之,称为“纯粹”。作为族称归为哈尼,爱伲人是为支系。爱伲人俗称区分为尖头阿卡人和平头阿卡人。语言相通,只是音调不同,恰如C调变F。尖头与平头,显著的标识是女性的头饰。若是尖头阿卡女性们穿带着她们靓丽的服饰上街,赶街人会驻足。青色(黑色)布料是自己染的,自家种的靛(板兰根)为主要颜料,用大土锅浸泡,还要勾兑酒才不会褪色、浸泡晾干,干后又浸泡,循环往复,15天后才能使用。


秋收后,11月15日是他们的“嘎汤帕”节,即开门节。这天,男女老少,欢歌载舞跳咚八嚓竹筒舞,共进长街宴形的午餐,还唱敬酒祝福歌,音高尾长的歌声,悠远地会从山这边飘到山那边。罕见的祭祀礼仪,似乎为尖头阿卡人独有。这天是要杀猪也要杀鸡的,常理一般用刀杀。可他们杀鸡不用刀,是用棒。状如擀面棒,事先就准备好的,左手将鸡脚拎起来,右手一棒敲鸡头,一棒下去,可谓迅雷不及掩耳,黄泉路上无刀痕,便没命了。一般来说,大阉鸡是不敲的,养着是为了拔颈项胸脯上的羽毛,作为服饰的装饰物,与银泡镶嵌陪衬是也够鲜艳亮丽夺目。


过了开门节之后,还要过5天的关门节,那是在翻年又一春之际,其中一天是蚂蚱节,一天是竜巴节。新一轮辛勤耕耘劳作又才开始,有劳有逸,亦张亦驰,张弛有度。


队长钟啊麦介绍说,口传记事,立寨已到七代人,以25岁为一代计,已有175年的建寨史,45户,166人,有水田人均1亩,山地人均3亩。古茶园200亩,是分到户的。亦有生态茶园700亩。品味好,茶叶不愁销。那天,领我们去观光茶园,左上方那块茶地边,种有一棵大泡果,果实累累,即将成熟,缀弯枝杈,左下方那块茶地边,有几棵骂栗嘎(胶子果)一个个泛白熟透,品尝味甜。这尖头阿卡人会打扮,不仅着装会打扮,连茶园也会打扮。茶叶吸附力强,品鉴茶味时,说不准不仅泛出茶香味的同时,会泛出果香味儿来呢?!


停留期间,我们还采访了91岁的黄折波老人,他耳聪目明,看上去只80多的样子,面容的沟沟坎坎还不十分明显。有意识地看看,青年男女的面部容颜,一个个皮肤细腻,没有一个疙疙瘩瘩的,个个滑滑溜溜、红润润的,一辈子勿需整容。男儿少女,帅哥靓女。一个青年说,本寨小伙子纳不着本寨的姑娘做媳妇,说她们长大了,跑了,他们轮不着。他们的婚姻,历来是自由的,各择配偶,父母从来不包办。本民族人若要带走姑娘,放下5角钱就行。亦为僾尼人约定俗成的婚俗。


竜蚌寨是幽静的,又是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她的稻作文化、茶文化源远流长,自然的、人文的景观,只要你涉足过一次,会在脑海中定格,烙下深刻的印象。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