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称,中美领导人通电话引发关注,中美关系走向以及特朗普对华政策是否初步成形也引起外界猜测。
据香港《经济日报》网站2月10日报道,有日本媒体分析认为,特朗普最近对华举动可能是受到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人的建言。
报道称,特朗普这两天对华的举动引发外界不同解读。《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认为,此次特朗普的举动被认为是接受了“知华派”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等的建言,但估计仍会坚持对华强硬路线。
▲资料图片:2007年基辛格与特朗普合影。(《澳大利亚人报周末版》)
香港《经济日报》网站2月10日刊登题为《特朗普对华政策成形 中美继续斗而不破》的报道称,特朗普打破了自当选以来冷待中国的态度,显而易见在权衡轻重后,已初步确立对华的政策,也就是延续过去中美斗而不破的局面。
报道称,特朗普当选后,其团队缺乏资深的外交人才,不断发出挑战中国的言论,部分更踩入中国的底线,尤其是在“一中”问题上。特朗普与蔡英文通电话,并多次发表以“一中”作为贸易谈判的筹码,这些言行均涉及到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
然而,经过多月来,不少美国资深外交家、智库学者均提出,挑战“一中”是极其危险的事,甚至共和党内也有不少人对特朗普提出质疑。2月7日,一个有分量的报告提出,挑战“一中”极其危险。如今特朗普称,美国政府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显而易见特朗普在听取各方意见后,已初步确立了对华政策。
▲美国十几名中国问题专家曾发表报告,呼吁特朗普政府不要抛弃美国长期坚持的“一中”立场,否则“极为危险”。图为报告作者之一库尔特·坎贝尔。
报道称,正如上述,特朗普接纳专家意见,不再挑战“一中”,但仍对中国维持强硬态度,未来中美在贸易、汇率以至地缘政治方面仍可能存在摩擦。但特朗普本是商人,因此,他竞选提出“美国优先”。如果与中国陷入全面贸易战,美国经济受损、失业率上升,显然并不符合美国利益。可预见的,中美仍将维持过往斗而不破的局面,双方仍会在谈判中争取最佳平衡点。
这次中美往来交手,北京展现了老练的外交手腕。首先,中国对特朗普挑战中国国家核心利益显示绝无退让的姿态。事实上,中国对于“一中”、南海等问题,与美国并无任何谈判空间。
报道称,但是,中国也多方寻求与特朗普团队沟通,以令美方可了解中方的底线及要求。有美媒消息显示,特朗普女儿伊万卡访问中国驻美大使馆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已和伊万卡丈夫、新任白宫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私下进行幕后会晤。由此可见,中国除了摆明态度外,一方面也寻求与最贴近特朗普的人建立沟通渠道。此次北京与特朗普的周旋过程,可看到老练的外交手腕。
▲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特朗普前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恭贺中国农历新年。
特朗普突奉行“一中” 国务卿蒂勒森是推手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通电话,出人意料地表示将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其态度180度转变据说是受了新任国务卿蒂勒森影响。
蒂勒森与官员联合说服特朗普
路透社引述美国匿名官员的话说,蒂勒森和国家安全顾问弗林等官员联合起来说服特朗普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他们对特朗普说)这是正确的做法,也有利于美中关系和区域稳定,而他们最后胜利了”。
特朗普三周前上任后马上与台湾总统蔡英文直接通话,表示美国无须遵循一中政策,激怒了北京政府。特朗普就任三周后终于在周四与习近平进行电话交谈,并在通话中强调充分理解美国政府奉行一中政策的高度重要性,美国政府会坚持奉行一中政策。
学者:美中关系仍未具体推进
悉尼大学美中关系专家汤森德说:“每个人都对特朗普在这个课题上迅速做出让步感到惊讶……在他这一次澄清之前,还确实存在一个风险,即美中可能连沟通方式都找不着。现在虽然扫除了美中关系发展的一个障碍,但还没有产生具有意义的推进作用。”
汤森德表示,特朗普的态度转变不应被视为带有和解性质,但可被解读为美国新政府对华采取务实态度。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认为,特朗普的举动有助于缓解美中紧张关系,为开启多方面的对话铺平道路。不过他们指出,这并不意味特朗普在南中国海争议、恫言对中国产品实施高额关税和要求北京约束朝鲜等课题上立场出现软化。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葛来仪说,今次事件可能令中方认为特朗普只是言辞强硬,只要施加足够压力,就能促使特朗普改变态度。
特朗普不可预测的外交政策及惊人言论一再令美国盟友和宿敌感到不安,但此次对华态度转变反映出新国务卿蒂勒森有缓和局势的能力。据报道,蒂勒森有份参与制定特朗普的一中声明,而弗林亦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在本月3日曾与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通话。
蒂勒森此次的成功干预显示,他可在一些地缘政治问题上左右总统的决定。接下来他能否在打击伊斯兰国组织、伊朗问题和美俄关系等方面影响特朗普,还有待观察。
蒂勒森曾任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集团总裁,此前完全没有外交经验。不过,蒂勒森在埃克森美孚任职40年,经常与中国国营石油公司打交道。另外,他也曾在越南探索石油资源。
在上个月的任命确认听证会上,蒂勒森提到应阻止中国靠近其在南中国海修建的人工岛,令中方极为不悦。他说,在突发情况下,美国及其盟友“须有能力限制中国靠近并利用”那些岛屿来构成威胁。不过,根据蒂勒森后来针对议员提问所做的书面答复,他的言辞有所松缓。
蒂勒森此次的成功干预显示,他可在一些地缘政治问题上左右总统的决定。接下来他能否在打击伊斯兰国组织、伊朗问题和美俄关系等方面影响特朗普,还有待观察。
中国新媒体面对特朗普的舆论特征
近一个月来,全球华人沉浸在新年春节的欢庆气氛中,走亲访友、远行度假,而“新官上任”的特朗普却没闲着,就职典礼、退出TPP、“禁穆令”等举动引发全球高度关注,当然,他也不忘祝贺我国领导人及人民元宵节快乐。从传播特点、内容剖析等角度综合分析发现如下显著特征:
聚焦特朗普的任性和大嘴巴及舆论内生的紧张感。网民更关注特朗普上任后的中美关系,如《特朗普杀向中国,中国半夜紧急迎战》《中国春节曝光3大杀器,特朗普陷入沉思!》,类似文章标题均是着眼于一种动态的、互动的中美关系。
一个好的标题意味着文章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受众心理、信息偏好已经形成定势的情况下,部分标题党随处可见。“乱世”、“惊天”、“罕见”这些夸张吸睛的词语也常常出现在与特朗普相关的文章中,加之特朗普任性妄为的公众形象深入人心,类似标题通常能收获不俗的传播效果。
“就职”、“萨德”、“女性”等热词展现了舆论对特朗普的关注焦点:其就职典礼、演讲内容一度引发舆论热潮、回响不止;“萨德”一直是横亘于中美韩三国关系的重要考量因素,网民重点关注特朗普的介入会产生什么变化;特朗普竞选期间就因女性话题引发巨大争议,近一月来他与白宫女性、美国女性的抗衡对立也是热点之一。
头部大号的关注和观点影响整体特朗普的舆论氛围。分析文章的微信ID,发现60个微信公众号在一个月内打造206篇10万+文章,可谓高产又高质量。产量靠前的6个微信公号共推文91篇,文章数量占比44%;91篇文章获赞705455,占总点赞数的68%。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关于特朗普的文章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信息链,6个公号的相关内容受到多数网民认可与支持,且基本垄断了网民对特朗普的信息需求市场。政论文章对作者知识储备、政治敏感、底线把握等多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基本属于专业化知识生产,特朗普相关文章的稳定输出与接收也是一种自然的双向选择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公号“黄生看金融”12篇文章中有9篇入围点赞数TOP10,可谓独领风骚。其文章聚焦于特朗普的实时政策、动向,没有华丽的排版设计,有的是深入浅出的政局分析,没有过于偏激的观点和情绪,伴随一首歌曲花上几分钟就能轻松读完一篇精辟小文。
10万+文章规律性波动,就职典礼仍是最大热点。以时间为坐标统计一个月内每日10万+文章数,从图中可以看到两个完整的“凹”形曲线,分别是1月11日至1月19日,1月21日至1月30日,可见10万+文章的高峰基本以8天为周期出现,如此规律性波动源于同一主题新闻在新闻周期内的自然演变,受到新闻的冲击性、网民对相关信息的饱和度等因素影响。
从分布特征来看,特朗普10万+文章的出现频次与特朗普的本人言行紧密相关,当地时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21日相关文章有1510篇,总阅读947万+,其中10万+文章高达27篇。特朗普的就任不仅正式揭开了全球新格局的帷幕,其就职演讲也昭示了许多新思路、新动向,受到网民特别关注。
整体来看,除了1月27日农历大年三十没有出现10万+文章,一个月内每天都有特朗普相关的热文。一是反映了特朗普政治、社交活动频繁,精力充沛、异常活跃,文章素材绵绵不绝;二是说明国内网民对特朗普持续、高度留意,致相关文章不断冲破10万+。
被特朗普挑动的神经,爆点频出,整体舆论持续长周期较少见。特朗普雷厉风行、强执行力的特点已成为共识,上任以来更是频频发招:退出TPP、建边境墙、叫停医改等政令轮番轰炸,短时间内便在国内外掀起阵阵风波,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我国部分新媒体人也不甘落后,不少公号运营者谨遵新闻时效性原则,密切关注特朗普最新动态,第一时间发表相关推文,有的中间仅间隔几个小时,备受粉丝青睐。
北京时间1月25日上午特朗普宣布建边境墙,当日“财经内参”发布《刚刚,特朗普再次出手!最严峻的考验要来了!》;北京时间2月4日晚美国法官罗巴特阻止实施“禁穆令”判决即时生效,5日凌晨零点左右,“黄生看金融”便发表《刚刚,特朗普的大危机爆发》,如此令人惊叹的速度,也难怪能轻松摘得10万+阅读量了。
镁光灯下的川普家族成员是杀手锏也必定是长期的舆论焦点。在围绕特朗普展开的时政热点讨论中,不同公号之间的内容侧重点与文风大相径庭,热文中既包含了严肃时政的深度剖析,又不乏娱乐化内容的轻松解读,如头脑风暴文《今夜,特朗普大帝登基,暗藏凶机,美国大分裂》和“洗眼之旅”文《一周女星穿衣榜|小妖精宋茜造型百变,川普夫人一袭白裙惊艳天下!》。
当然,也有两相调和的“中庸”派,如“铁血军事”的《派女儿来拜年!川普使出“美人计”,这百家中企要中招?》,以逗趣的图片来衬托解读特朗普时代。热点爆文交织现象是读者和运营者双向性的体现,一方面基于粉丝群体的知识水平、关注领域及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差异,不同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倾向有所不同;同时万变不离其中,也得益于公号运营者的切入角度、推文质量对读者的强大吸引力。
美国报告主张用冷战思维威慑中国:增加前沿军力部署
▲题为《重振美国海上力量,美国海军的新舰队结构》的报告
参考消息
美媒称,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在刚刚发布的一份报告中主张,五角大楼和美国海军必须增加潜艇数量、扩大水面舰队规模,并建造更小、更灵活的航母类舰艇,以此作为重新思考该如何为未来冲突和行动构建美国舰队的更广泛努力的组成部分。
据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2月9日报道,这份报告于2月9日发布,题为“重振美国海上力量,美国海军的新舰队结构”。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在报告中称:“如今使用航母等大型高端平台为所有海军行动提供支持的做法,不能有效地提供迅速、不易被摧毁的高能火力,而这种火力可能是遏制南中国海或东中国海的侵略行为所需要的。”
报道称,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不建议美国完全放弃以航母为中心的力量,它称海军需要更加重视潜艇,并呼吁重振水面舰队。该报告还呼吁建造一种新的更小型航母类舰艇。
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称:“更好的做法可能是依靠潜艇和水面舰艇作为主要的威慑和再保证工具,并从公海部署航空母舰,一旦发生侵略,它们可以在公海调动,以对抗敌人。”
虽然这项研究并未要求减少目前的航母数量,但它认为,考虑到远程反舰导弹等新威胁和敌方海岸防御,机动性更高的更小型航母可能会令某些高风险任务更加可行。
报告称,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海军竞争是战略改变的原因。
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称:“如今,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世界第二大舰队,它有很大一部分舰艇是在上个十年建造的。人民解放军拥有一支快速现代化的空军,此外还有火箭军(原第二炮兵部队),后者能够部署一系列常规的对地攻击和反舰弹道导弹,以及该国的核武器。”
▲中国海军舰队编队参与2016环太平洋军演。(德国之声)
报告称:“与中国由卫星以及岸基雷达和传感器组成的远程监控网络相结合,这些力量创造了一个强大的侦察攻击复合体,可以在中国边界以外数百英里处的海域及其上空,对美国和盟国部队构成威胁。”
老的核“王牌”现在也可能派不上用场。
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称:“美国作出的核反应可能会进一步损害美国繁荣所依赖的国际和政治体系。”
该中心称:“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对手可能不再认为美国的核威慑是可信的,这就使有效的常规威慑成为必要。”
该中心称,回归冷战期间用于威慑的“否认和惩罚”方法,将增加美国对前沿部署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的依赖。
▲在横须贺军港里的“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维基百科)
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称:“美国飞机、部队、舰艇、传感器和武器需要部署在可能的对抗区域附近。美国,特别是美国海军,将需要回归他们的冷战威慑理念,即否认侵略者的成功,或立即惩罚侵略者,以迫使其停止。然而,与冷战相比,21世纪30年代的海军将面临更具挑战性的威胁环境和更受限的时间安排。他们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方法,以便在这些条件下进行威慑。”
但该中心称,当前的战略仍然将注意力集中于“有效维持前沿存在,而不是让军队为遏制并应对大国侵略做好部署和准备”。
报道称,现在,美国海军拥有274艘舰艇。这已经少于联合部队308艘的需求,更少于海军作战部长提出的海军舰艇应该增加到355艘。
战略和预算评估中心称,不管最终合适的舰队规模是怎样的,“未来五年的关键目标是一样的:海军必须建造更多舰艇,尽管到2022年交付81艘舰艇是不现实的”。
▲美军“独立”号濒海战斗舰(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指出,经核实后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关注ID:DZQZ007 关注“舆论时评”,精彩继续!
免费订阅:长按二维码3秒识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