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些见过爱的女孩,都活出了自己
趁着周末,观看了听说已久、多人向我推荐的节目《朗读者》,没想到的是,一袭白裙、仿佛从画中走来的袁泉让人惊艳得叹为观止。
她浅笑盈盈、双眸清澈如一泓清水,闪烁着星光。
在与董卿的对话中,她讲述了自己11岁就独自离家北漂求学。
那7年,袁泉靠着和父母之间的300封家书,撑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在和董卿交流中,说到动情处,袁泉忍不住泪洒现场。
父母的书信,承载的不仅是她艰苦学习的心路历程,更是父母对于袁泉源源不断的爱、鼓励与肯定。
在爱里长大的人如袁泉,尽管家庭不是特别富裕,却成就了她遗世而独立、不慌不忙、高贵的品格。
虽然相隔千里,但是父母的爱从来没有缺席。
我们的价值感最初来源于原生家庭,如果我们是备受父母尊重,肯定,理解和鼓励,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个世界是爱我们的,也会建立一种自我存在的自信。
有些女生把自己从小的不安全感带到了一段又一段婚姻里面,希望对方要把自己当女儿那般宠爱,要对方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可是,原生家庭没有给你的,你依然可以自己把爱补回来。
曾经看过一篇名为《如果你的人生不需要观众,你就无敌了》,里面说到,缺乏安全感的人都需要观众,需要观众给予的鲜花、掌声、认可与肯定。
而那些不去在意别人的掌声与认可的人,都强大到对自己和他人完全诚实,活成了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
02
有趣的灵魂,真实无畏岁月
袁泉出道二十多年,影视作品不多,却部部皆经典。
去年大火的《我的前半生》让许多人又重新记起了这位低调却演技一流的演员,有人评价她“大器晚成”。
貌美的人千篇一律,独特有趣的灵魂却万里挑一。
花着大笔钱装饰的外表,成就了如今毫无特色的网红美——肤白,瓜子脸,大眼睛.....
可30岁得袁泉,在女演员最鼎盛时期,她却选择退却热门的影视银屏转身话剧舞台,敢于取舍,敢于做真实的自己是最难的事。
想起外国摄影师MihaelaNoroc为了探索出“什么是真正的美?”拍摄出的“女神”们,或大脸盘,或有雀斑,或高原红,或就是你在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的脸,都没有化妆,没有大美瞳......没有任何的修饰。
他说,“美,重要的是一张真实和诚实的脸。”
是的,袁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自信美,美的真实而动人!
她从不畏惧年龄。她说,契诃夫的一些话剧,必须是要40岁以后的脸才能演的。
从《琥珀》到《简·爱》再到《暗恋桃花源》、《活着》,她几乎囊括了话剧领域所有奖项。
她永远只做一件事:清晰自己喜欢的,只做自己喜欢的,要做就做到极致。
这次,她在《朗读者》里朗读了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那声音、神情无一不写尽了温柔,甚至让人产生一种她正是那画中人的幻觉。
没人知道的是,确定要朗读《牡丹亭》选段之后,她又回去听了曾经一位已经过世的老先生对于《牡丹亭》这一段在昆曲曲牌里面非常细腻的逐字讲述,力求呈现最好的效果。
03
宠爱自己,是内在散发的力量
香港80年代的女神,如王祖贤、朱茵、林青霞,她们都不是千篇一律的网红脸,那时候还没有PS,没有整容,却各有各的韵味,各有各的魅力,让人过目不忘。
都说一个女人活到最极致的状态是:“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用来形容她们恰到好处。
如果我们仔细去留意的话,会发现独立大方、美丽、充满魅力的女人都有个共性:特别宠爱自己,始终把爱自己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她们的爱自己与一般人所认为的爱自己有着天壤之别。一般人会认为给自己买好吃的食物、穿名贵的衣服、住豪华的房子就是爱自己,但这些真正的“女神”们却是把爱自己真正做到极致的人。
首先她们对自己真实,清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对自己真实如此重要?
因为只有做到对自己诚实,才能够不在乎别人的评判和看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无能为力的事情,才能够过上真挚、自由自在、绽放的生活。
其次,她们追求的永远都不是物质上的丰盛,而是内心的丰盈与喜悦。
她们花在提升自己内在上的时间远超于追逐外在的感官满足。
契科夫说:人应当一切都美,外貌、衣着、灵魂、思想。
有一位网友在网上,说自己在现实中曾见过袁泉,她的孩子和袁泉的女儿在同一个美术班,在教室外等候孩子的两个小时里,大部分家长不是在玩手机就是聊天,只有袁泉捧着一本书,安静而专注,她一直都不动声色地,在岁月里沉淀自己。
再看董卿,从央视主持到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再到主持《朗读者》,她精致的妆容、优雅的气质、清晰、睿智的谈吐,无一不让人深感折服。
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完美地诠释“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都说爱自己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不会被任何事物所牵绊,能够清醒而又自由地活着。
内在有足够支撑、肯定、滋养自己的爱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从内在源源不断地生发,永不枯竭。
因为,这是灵魂散发出来的高贵,是灵魂的本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