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羚羊文化 内地女星 2017-02-20 21:23:22 217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看见,是真正的爱。    ——李雪


(一)

        过年回老家,在一场喜宴中,我遇到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远房表亲。她怀抱一个约摸两三岁的婴儿(孙子),在我身边坐下。少许寒暄几句,便不再言语。不仅大人不再说话,小孩子也极其“懂事”地不发出任何声音,呆呆望着前面的碗筷。

        我细细打量起这个远房“侄子”:衣衫花花绿绿,浓厚的“乡村田园风”扑面而来;头发稍显凌乱,估计已有几天未好好打理;嘴唇上方上仍有鼻涕残留的痕迹。这些“放养”的养育方式,自然不值得被我一个外人说三道四什么,但当我看到孩子那空洞无比的眼神时,我着实被惊吓到了——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全然没有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心,充盈在他眼眶中的满是“麻木”与“割裂”!

        我尝试着与孩子微笑言语,他缓缓转过头,不做出任何回应,只是呆呆地看着我,看得我毛骨悚然。全程没什么太多话语的表婶此时尴尬地笑笑,说:“我们XX还不太会说话,但真的很听话,不哭不闹......”后来,我了解到,表哥、表嫂在北京工作,“据说”生活还不错。表嫂生完孩子休完产假后,就把孩子留在了奶奶这里,只是过年回来看看。

        我的心中掀起万丈波澜。

        这样的孩子不正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吗?如果说“看见,是真正的爱”,那“迫于无奈”将孩子长时间留在老家的父母,已经在距离上割断了那一份“看见”。为人父母的职责去哪了呢?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在老人身边生活得甚是温暖,长大后也人格健全。可在表婶偏“冷漠”的性格中,在一个本应积极探索新世界的孩子空洞的眼神中,我感到了深深的寒意。暖阳依然柔和普照大地,可我却陡然间瞧见凛冽。

        这是父母人为的造成“看不见”,而且是长时间的割裂!


(二)




        前两年,马伊琍一篇文章引起许多人的反思,文章是关于对大女儿爱马训练式教育的反思。虽然,当时这位明星妈妈的发声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但直到现在,周边关于“训练”孩子的声音依然很多。训练夜奶时间、训练夜奶次数、训练睡觉时间、训练哭泣免疫疗法、训练大小便、训练吃饭......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自己。

        《人生发展心理学》也说到:“对成人来说,迅速准确地对婴儿要求帮助的哭声作出反应是很重要的,其理由是:(1)过度的长时哭泣对婴儿的身体和心理有害,尤其对那些用全身力气拼命哭叫的幼小婴儿更是如此;(2)开始向婴儿灌输不通过哭叫进行交流的价值意识,为进入语言能力发展阶段做准备;(3)给予婴儿极重要的情感,即活者是美好的,在需要的时候有人回来帮助他。”

        而至于训练大小便,每个婴儿发展情况不同,不能依据普遍的数值要求自己的孩子跟上“大部队”。越是强求,越会让孩子手足无措。说实话,这些事情都是人类生存、发展本能,相信孩子,他自然而然就会睡整觉,会自己大小便、会吃饭。

        “看见”孩子,就应该相信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

 

(三)




        你是否认为,难过、悲伤是不好的情绪?哭泣是不好的行为表现?可它们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情绪、行为本身就是人身心的一部分,只是有些人人为地将其定性为不好的事物,羞于表达,甚至谈虎色变。

        我想,时至今日,悦纳这些情绪的人已愈来愈多,允许自己沉浸在悲伤难过中,允许自己放声大哭,尽情发泄。可如果哭泣的是你的孩子,你会允许他表达这些生气、难过、悲伤吗?

        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当孩子一开始哭泣,大人们就会试图阻断他们情绪的表达,或过度摇晃,或过度安慰,或直接转移注意力。我不清楚长期这样做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但隐约觉得十分不妥。或许,婴儿会感知到某种能量被堵塞,无法正常表达。

        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它不应该被阻止,而应该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

        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看见”孩子,就应该看见并允许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


    


        结束语: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看见”孩子,力求不长时间与孩子在距离上有割断,可以有质量地陪伴孩子成长;“看见”孩子,应该相信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看见”孩子,应该看见并允许孩子正常的情绪表达。在育儿这件事上,我深感“路漫漫其修远”,但我深信,孩子的到来,会是我另一次生命的成长。即使有再多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想,依照母亲的本能去“看见”他(她),抚育他(她),就好。


PS:绿色字体的语句摘自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