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真人秀《旋风孝子》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是,终于有节目把80后和父母的关系拿出来讨论了——在25岁到35岁这个年龄段,我们的逐渐成熟和独立,某种程度上是对父母地位的挑战。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开始悄然转化,对调角色,成长中父母的教养方式问题显露出来,变得尖锐。虽然真人秀有效果需要,但和父母的关系其实很难演,如果关系融洽,聊个羊肉串吃不吃都能你来我往停不下来▼
(“郑爽吃肉了”上了热搜,大家对郑爽的关心简直堪比她父亲宠溺的眼神)
如果关系僵化,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也无话可说▼
(陈乔恩和母亲的关系有典型的“中国式家庭”的色彩:没话说,沟通少,暗涌多)
同乘一辆车,也是一个大写的尴尬▼
所谓“僵化”,不一定是和父母有显化的矛盾,而是你们的关系里充满了暗涌和不自在。此前写过一篇文章《春节后|我们为什么必须改善和父母的关系》,提到我们和父母最不和谐的5个类型:依赖、冷漠、生气、尴尬、担心,《旋风孝子》让明星和家人一起待6天5夜,这个时长足以看出家庭关系。
陈乔恩为什么和母亲关系僵化,原因来自从小母亲对她的棍棒教育,“因为她经常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讲话,我怕她随时会打我。”
甚至恐惧到在节目录制现场讲出这些话,也会突然惊心回头,看母亲是否不在。
陈乔恩母亲的反应也很典型:我是爱孩子的,我不会故意去伤害孩子。
然后,陈乔恩的一句话,说出了大部分人和父母关系差的核心原因:我想真实地跟她相处。
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就失去了真实的机会
不能和父母真实地相处,也许是从我们学会“闭嘴”开始的。 开口说话就 被评价、被指责、被骂、被贴标签,父母想跟我们聊天,其实听到的是“说教”和“控制”。对父母的信任,随着每次被评价、被骂、被越界(偷听电话、偷看日记)慢慢慢慢崩解。我们越来越不相信父母是真心想听自己说话,不相信父母说的“有事情可以告诉爸妈”,不相信可以得到父母的帮助。
这样的“沟通方式”一直伴随我们,当遇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时,这种“闭嘴”的习惯也被复制到了我们的关系中。与朋友可以自在地聊天,但对最亲密的人——恋人、另一半、孩子,总是自以为有权利对对方做出评价与批判。为何我们站上了某种“角色”,某种自己曾经深恶痛绝的角色,觉得有权力控制对方?
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让我们在人生中的其他关系中,也失去了真实和信任。曾经被父母评价和指责时,我们感受到的既不是理解,也不是协助,而是控制,此时,父母的话已经失去了价值。孩子可以细微的感受出父母真实的态度。(引用《你和父母间的信任影响你的一生》,作者:王丽芳,有所修改)
成年后,伤痛像轮回一样循环
曾经在豆瓣上有一个提问:“你是否能想起,小时候是否有什么事,让你变成了这个样子?或者留下了阴影?”摘录几个与大家分享:“父母从小就说我不会来事儿不会说话不会聊天,然后现在我看见长辈什么的就打怵紧张。”“从小父母就没把我当做一个个体,而是他们的附属品,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把我塑造成他们想象的样子,逼迫我去发展他们喜欢的,打压各种他们不喜欢的。”“从小就被灌输要争胜,只要努力追求就可以实现,时至今日,把自己逼的很累。只会拿起无法放下。”“小时候父母的说教吧……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你以后也不能有大出息。再就是因为自己比较中性,父母就会说,你这样别人怎么看我们,以为我们都不正常之类的……再加上性格本来就很闷,到现在都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活得很累。”
这样的倾诉会让人释放痛苦,但你往下看就会发现,仅仅倾诉还不够
很多人想要成功,但成功所需要具备的品质与精神,都是儿时培养起来的。性格的微调可以改,但很多大的精神品格基本上定了,所以,当有人问“如何坚持学英语?”“怎么能早起?”“下班后怎么坚持学习”,其实多半是无解的。
成年人自我成长改变命运,是在改变内核,需要重新撕裂自己,重新自建。只要重建成功,后半生就可以活成另外的样子。这个过程是艰难而可怕的,但如果不重建,很多问题就像轮回一样,不断出现在你生命的每一个新阶段里。(引用文章《你变成这样,其实都是父母的错》,作者:一只特立独行的猫,有所修改)
如果你足够勇敢,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父母
很典型的情况是,我们会为了童年的痛苦而持续惩罚自己。有一位咨询师在童年遭遇父母的抛弃,接受训练时,被老师问到:你觉得别人抛弃了你,可是我们没有抛弃你,到底是谁抛弃了你呢?
这个问题打翻了她的信念:在别人抛弃我之前,我早已抛弃了自己。那么,我在报复谁,在替谁惩罚自己呢?
现实中很多人做着类似的“傻事”,父母在我们童年时的所作所为早已过去,可我们却为了过去的经历,而惩罚今天的自己。我们把父母的角色印刻在自己的心中,变成一个束缚自己的“内在父母”的角色。如果我们不跟内在的父母和解,就很难真正爱自己。
一个人满了25岁之后,就可以成为自己最好的父母。小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父母,但是到了25周岁之后,我们的心智足以支持自己成为一个成人,这时候就可以做一个决定——我要成为自己最好的父母。把过去期待父母对我说的话,变成内在的父母说给自己听,停止伤害自己,学习如何爱自己,为自己内在的情绪、期待、渴望负责任。在严苛或虐待的处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可能发展出大量的内在资源。(引用《要如何摆脱父母家庭对你的负面影响?》,作者:普雅,有所修改)
(二)
世上多数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努力去作一个成功的家长。但什么是成功的家长?
成功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是什么?
是子女考入最高学府?
是他们毕业后找到一份高收入的工作?
还是他们的功成名就?
我认为,上面列举的那些可以是某种检验,但都不是最终的检验。
那么最终的检验是什么?
我说,最终的检验是子女的婚姻质量;是他们有生之年能否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在精神层面共同成长;是他们的亲密关系能否带给他们身心的满足。
显然,我把婚姻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我想,我不是持这种观点的唯一的人。据说当比尔盖茨被问到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他的答案不是微软,不是改变世界,而是他的妻子Melinda。
有的家长听了这话该不干了。啊?我们负责他们学习好,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还不行啊?还要负责他们婚姻的质量?现在的婚姻又不像旧社会那样包办,都是自由恋爱,怎么负这个责啊?
其实,这个责任不用家长有意识地来负,它是一个家庭教育质量自然而然的反映。孩子成年后吸引异性的能力,吸引什么样的异性,择偶的品味,还有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的历程,自然而然就反映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不是吗?
在孩子成人之后,需要相对独立作出的选择主要就是两项:就业和婚姻。就业固然有难度,但是和婚姻相比,又算得了什么?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和机会。即便是最初的一些工作机会不够理想,又怎么样?权当它们为学习机会好了。
但婚姻对大家的要求则要高得多。大家都知道,如果一次不成功,要重新选择配偶谈何容易?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尤其是我们华人,作为整个族群,全世界的华人都有一种“为了孩子保全婚姻”的声誉。多少名存实亡的婚姻,为了孩子,将就着;也为了在众人面前的面子,接着在一个屋檐下将就着。离婚,对很多华人来说,不是一种选择,因为他们认为离婚是一种耻辱,意味着公开承认一种人生失败。
我当然不同意离婚意味着人生失败这样一种看法。虽说我认为婚姻是对原生家庭教育的检验,不等于我认为离婚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完全失败。婚姻像世间很多困难的事情一样,怎么能要求它一次成功呢?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成长过程。
但是我觉得婚姻对大家确实很重要,乃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承诺,不仅关系到自己每日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子女的传承,是一个涉及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
所以,虽然困难,还是要努力争取一次成功。一次不行,再找机会……如果遇不到合适的人,则应该宁缺毋滥。
今天的多元化社会绝对可以也应该容纳各种形态的生存方式。无论结婚还是不结婚,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和梦想的权利和努力方式。而这份努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不依赖于任何别人。但是,毕竟一个和谐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梦想和第一选择,你懂的。
该怎么为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做准备呢?
可能有的网友要问了,那你作为一个家长,到底想怎么为孩子负责呢?大家都知道,我有一个儿子,我准备怎么去让他为未来的家庭幸福做准备呢?
这个答案我确实可以和网友们分享一下。
1.首先,我们一定要记住保有孩子与生俱来的上进心,提醒他去努力追求事业的成功。
有人可能又要挑战我了,事业成功有定义吗?
这里先给大家讲个案例吧。
这里先给大家讲个案例吧。有位朋友,他的儿子不思进取,挺聪明一孩子,就是不肯好好学习。现在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但是这个问题十几年来还是没有解决,他能考上的大学和他的智力根本就不成比例,即便是在这样的大学里他也不努力学习。所以朋友想让我帮助他教育孩子。
我对他说:“帮助可以,但是你能先告诉我事业成功的定义吗?”家长坚决地说:“事业成功哪里有定义,生活本身就是随遇而安。”我说:“好了,你的孩子我管不了,因为我们对事业成功、随遇而安的理解不一样。”如果家长都不认为事业成功有定义,我们拿什么给孩子定目标?连目标都没有,可不就是走到哪儿算哪儿吗?
学习是一种快乐,但它是一种高门槛的快乐。而我们人都有惰性,吃喝玩乐多轻松啊,这种快乐的门槛多低啊,他怎么可能会想努力学习呢?他怎么可能坐得住、学得进去呢?事业成功当然是有定义的啊,这个定义不是最多的名利或者最轻松的工作,而是尽最大努力发挥了你的聪明才智,让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不同。
家长又说,我真希望他能找到一个很棒的女孩子,激发他进步,带着他进步。哈,优秀的女孩子看上这个不思进取的男孩子的概率有多高呢?可能有的网友会说,韩博士不是有篇博文叫作《爱是挣来的么》?男女相爱,不该是无条件的吗?不该是只看上人、看上他们的心吗?我的那篇博文主要是谈父母之爱的。我说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同时相关地提了一句男女之爱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但所谓的最高境界,是两人通过一生的努力所达到的亲情的境界,可不是他们最初互相吸引时的境界。男女之间最初的选择当然是有条件的了。不要笼统地说这个人怎么样,他的心怎么样。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放到一起都能彼此相爱吗?彼此相爱需要两人都在大众中脱颖而出,让彼此看到对方的突出优点。一个努力进取的女孩子怎么能够轻易看上一个不求上进的男孩子?他靠什么在善良的大众中脱颖而出?
2.提高孩子的审美品味
反过来,难道男孩子对女孩子就没有要求没有条件吗?当然有。首先,外貌上就有。过去大家说“美貌”,现在大家讲“性感”。无论是“美貌”,还是“性感”,都是特别综合的一个词,也是特别有难度的一个词,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完全一样。其实这个标准所体现的就是男孩子的品味。有的男孩子看到一张比例合适的脸,或者一双修长的腿,就能从最初的心动很快发展到坠入爱河,最后甚至不可自拔。
可是有的男孩子就不同,他们不是不识好歹,他们也看得到漂亮的脸和腿,也会因此而心动,但是他们不会仅仅因此而坠入爱河,因为他们的标准里有很多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很多很多看不见的东西,比如气质、谈吐、思想。这个标准,这个品味,岂是在见到某个女孩子时突然形成的?当然不是,这是他们在那之前至少十几年来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他们从小读的书,接触的大自然,欣赏的音乐、文学、舞蹈、电影还有艺术品等等长期熏陶的结果。你能说这个品味和家庭教育没有多少关系?当然有很大关系。
所以,如果我和瑞爸爸要对瑞负责,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我们的审美标准要尽量高,因为我们每日都在无意识当中传达着我们的品味,影响着瑞的品味的建立。换句话说,如果瑞未来择偶时审美标准低下,我们作为父母就要负主要的责任,我们不会把责任推到他个人身上,更不会推到社会,推到老师和小伙伴身上。每对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重要的老师,义不容辞。
我们家和培训营的教育体系十分强调经典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帮助孩子立下高远的志向,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品味。品味不仅体现在他们未来对配偶的选择标准上,也体现在他们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体现在他们对这种爱情的审美欣赏。这样不管他未来事业上多么成功,拥有多少钱财,他都会坚信“真爱”美就美在只有一个,也只需要一个。“富贵不能淫”这样的信条,不是一个条条框框,而是切切实实带给心灵满足的信仰和途径。
未来的婚姻幸福,除了上进和品味,还需别的要素吗?
且听我再讲一个故事。
3.帮助孩子聆听内心的声音,学会选择
去年和一位朋友聊天,她向我吐槽,说是结婚快二十年了,可是她还是深深地爱着她二十几年前初恋的对象。当初的那个男孩子,尽管他是她妈妈的第一选择,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走到一起。我们过来人会知道,但凡还在深深爱着一个已经几十年不在生活现实中的人,主要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她把那个男人过于理想化了,所以现实中的男人都很难超越那个男人;另一种情况,则是她现实中的伴侣不如初恋的男人理想,没有办法“盖过”那个男人。
我的朋友就属于第二种情况。听了她的吐槽,我首先好奇地问她:“那当初你是怎么爱上你丈夫的呢?”她回答:“你知道,他也是很帅的,个子高高的,虽然比不上第一个……”然后,她带着有些自豪的表情说:“当初他可是很多女孩子追求的对象哟,所以他找了我,不知多少人还都因此羡慕我嫉妒我呢。”
好,我接着听,她接着说:“带回家里,家里都喜欢这个男孩子,都和他关系很好。可是不知为什么,和他恋爱几年,我们都老大不小了,大家都觉得我们该结婚了,我却很不想结婚,心里还是想着原来那个男孩子。犹犹豫豫的,不停地问家里人。父母都很坚定,催着我们赶紧结婚,他们怕我还陷在一场无望的感情之中。你知道我妈妈身体很不好,我是个乖乖女,为了妈妈高兴,还是决定结婚了。我相信我妈妈的眼光。再说,那时反正第一个男孩子也已经结婚了。”
我理解,可是然后呢?她接着说:“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好,只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只是我心里一直都还在爱着第一个,我的灵魂属于他。”
我虽然不是婚恋专家,但是我知道,配偶之间是最亲密的关系,如果没有感觉特别的好,就是不好!我心中的想法是如此的强烈和清晰,但是我却没有办法说出来,我封住了自己的嘴。
“那么你努力改善过你的婚姻关系吗?”我问。“努力过很多年了,没有用,因为我改变不了他粗犷的风格,他进不到我的心里来。”我点头表示理解:“你有那么一颗细腻而缠绵的心……”她也点点头:“他粗犷到连我心里一直爱着别人都不知道……现在我只是想聚焦在孩子的幸福上算了,忘掉我自己的需要,毕竟他是孩子的父亲。”
这位朋友,在她描述自己的丈夫时,除了说到他的外表,哪里有一点点自己的观点?先是别人怎么因为他而羡慕嫉妒,然后是父母喜欢他,再后来是因为孩子,因为他是孩子的父亲。那么她的心呢?心是怎么选择的?心的选择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当初的不想结婚就是心的选择!到今天一直爱着别人也是心的选择!可是,她不知道该怎样面对她的内心,她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训练,所以她让自己内心的声音淹没在家人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他们的责任中。她也不知道忘不了第一个人其实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是她和丈夫不和谐的结果!
她其实是一个有品味的女人,因为品味之高,不是所有的帅男人都能进入她的心,都能和她达成灵魂上的默契,都能轻而易举地“盖过”那第一个男人。而她的心始终执着于第一个男人,不是因为她没有努力地去忘记他,而是她半生努力的徒劳结果。一纸文书可以限制或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却不能拴住一个人的心。尽管她的心是分裂的,在亲情和爱情之间分裂,但是她绝对不是一个轻浮的女人。恰恰相反,她是一个对爱情非常执着而认真的女人。她也曾为了改善婚姻努力过,尽管失败了。
她的故事让我想了好久好久。在后来的交流中,我鼓足勇气说出了我的看法。她恍然大悟,很感激。我也征得她的同意,希望写出这个故事。她说:“没有隐私问题,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中国家庭里恐怕太普遍了,没有人能对号入座。如果能启发和帮助别人教育孩子,帮助我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很高兴。”真是一位善良的朋友。尽管大半生已经过去,我们总要学着选择,学着长大。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长大,就不能帮助孩子去学习选择,那悲剧就可能在下一代身上重现。希望她学着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选择,不管她是否决定留在这个婚姻里,祝福她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说到选择,我想起我的题为《“有为”还是“无为”》的博文中提到的一个男孩子。那时我问他喜欢什么书,他答非所问地告诉我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再问,他现出一副迷茫的样子。这些没有被给予选择机会的孩子们啊,从小被填鸭的孩子们啊,选择对于他们,到底是个啥滋味啊?!
所以,每当瑞来问我问题,我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我要引导他学会独立思考,并且聆听内心的声音,学会选择。虽然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和人,但是至少他未来的终身大事,将应该是他的心的选择。他可以问别人的意见,但是最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去选择他的新娘,也不应该代替他选择,哪怕是最了解他的伙伴,哪怕是最疼他的父母。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选错了方向,跑得越快则越远离幸福。没有学会选择的人,哪怕他各方面看起来很顺利,只是侥幸罢了。本质上他也还是一个孩子,不是真正的成人。
幸福婚姻的学问真是太高深了。虽然我拥有科学博士的学位,但是在这方面,我还是一个小学生,有太多太多的功课要做。学着观察,学着思考,争取进步。今天我鼓起勇气,把自己最近的一点点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上进,品味,选择。如果我们家长能够聚焦在这几点上面,何愁孩子未来家庭没有幸福?何愁我们过不了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而我们自己的婚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越来越幸福啊。
文章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平台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
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师交流 QQ:1767836932
用户交流群 QQ:366039705
精彩阅读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心理帮帮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