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座海湾大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在中国桥梁史上与赵州桥齐名,有“南洛阳,北赵州”之称,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之为“中国古代桥梁的状元”。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也对它做了很高的评价。千百年来,一提起洛阳桥备受赞颂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实际主持人却是卢锡。
卢锡,生卒年不详,峰尾卢厝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卢锡在涂岭虎岩寺受教于其父卢仁,与他一起读书的还有他的外甥蔡襄。史志载卢锡“以处士终,生平好义,济人利物”。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主持建造洛阳桥。在蔡襄撰写的名传中外的《万安桥记》中,赫然记载职其事者第一人即是卢锡。后人感念卢锡等造桥功臣之德,曾树大理石碑于洛阳桥南蔡襄祠中,上镌卢锡等人芳名。
卢锡不入仕途,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造福地方,泽被后代,堪可流芳千古。
谢履(约1017年-1094年)字履道,宋惠北城山乡待贤里十一都(今泉港区涂岭镇)菱溪谢庄岭人,宋代书法家、诗人,曾任大理寺卿,刑、户部侍郎,官至浙江婺州知州。家门数代显赫,其弟皆是博览经史的儒学名士。1057年,在南安主簿和安溪县令任内,在泉州周边大力整肃治安,有利于泉州繁华府地社会的安宁和经济发展。1068-1077年间谢履因政绩调任京官,先任都水监,不久又升任都水丞,谢履升任都水丞后,恰逢山东曹州府灵平县黄河故道河堤决口,河水泛滥,品级低微的谢履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带领当地百姓奋力堵住决口的河段,挽救了沿河万千百姓。1079年十二月,谢履以秘书丞出知兴化军,1090年任浙江婺州知州。不久后因年老致仕还乡,卒后被祀于乡贤祠中。谢履一生宦海浮沉近四十年,始终两袖清风,保持着清正廉洁的操行。擅长写诗,有《双峰诗集》行于世。
郭霖(1239-1320年),字若时,号浮休,曾任建安(今建瓯)主簿,郭霖自幼聪敏,能诗善文,丞相极赏识其才,逢铨叙选拔,郭霖被赐为进士出身,官调仙游县尉。因仙游乃郭霖祖籍地,郭霖避亲不就,再调任建安主簿。郭霖淡泊明志,晚年杜口不谈时事,惟闭门读书,著书五部,各有集解藏于家。郭氏耕读传家的美德自此代代流传。 郭霖享年八十有二,逝世之后,曾任惠安县尹的友人吴兴赵为其作铭,概述郭霖一生及两人相交之情。
今郭氏宗祠为1991年重修,是当时郭霖至郭厝村定居建宅原址,现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坐西北朝东南,规模基本保持清乾隆年间重修时的建筑风格。宗祠共三进,由石埕、三厅、两廊两天井组成,总面积为1018平方米。大厅为硬山式屋顶,中前两厅为悬山式屋顶,中厅正中屋脊上饰双龙望塔,前厅正中屋脊上饰绿琉璃双龙戏火珠,两旁各饰有琉璃龙雕,翘脊飞檐,左右相衔,前后相望,恢宏壮观。
郭良,字复吾,号北洲(1516-1587),惠安人(现泉港区山腰街道龙山社区前郭村)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申时行榜及第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山东佥事、广东布政司参议、刑部湖广清吏司和刑部云南佥事。史载,郭良为官一二十年间,清廉耿直,勤政爱民。他经山东、广东、云南等地,历任要职。郭良不仅是位政声颇著的官吏,播善于乡里的缙绅,还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他于天文地理人文史哲十分精通,尤其是诗词,颇有造谐。他的诗作多是借吟咏山水而抒发胸臆,多首被编入《惠风集》和入录《惠安县志•文苑》,平生著述被编成《北洲文集》一书。其母庄氏和其妻郑氏淑慧端贞,先后被皇封为“安人”、“宜人”。
王忠孝(1593—1667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生,字长儒,号愧两,南埔乡沙格村人。崇祯元年(1628年),举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中央财政部门管籍帐和田赋之事。南明弘光帝时授绍兴知府,辞不受。隆武帝时擢光禄寺少卿。郑成功起兵后,即投奔郑氏,对军政大事多所赞划,备受推重,在抗清复台中,出力甚多。康熙六年(1667年),王忠孝病殁于台湾,享年74岁。
王忠孝故居
王忠孝在台著述丰富,有《回居录》、《孝经解》、《易经测略》、《四书语录》及100多篇诗文传世。闽台两地多个机构或出版社为纪念王忠孝,把其述作汇编成《王忠孝公集》共12卷。这些述作记录了许多关于郑成功抗清复明和统一台湾的重要史实,成为研究明末清初台湾的重要文献。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圭峰、立斋。泉港区峰尾镇打银村人,元代大诗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元政治家。著有《奎峰文集》10卷、《诗集》12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惠安县志》评价其诗“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至正二年,试春宫,卢琦诗、经成绩优异,名列前茅,登陈祖仁榜进士。初授将仕郎、浙江台州录事,因丁父忧没有上任。服除,改延平知事。至正十二年转永春县尹。在任期间,卢琦上疏请求开仓赈贷,停止征收各类苛捐重税,清理积案,公平裁决。他还修建校舍,聘请德高望重的儒者当教授,经常出巡郊野,稽查四处安全等等,深受百姓爱戴。
卢琦故居在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乃卢琦登科后,为缅怀祖先、荣耀门庭所建。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至今六百余年。它坐东北朝西南,长60米,宽38米,三进七间张,两天井,硬山式屋顶,是一座颇富地方特色的宏伟建筑。
出科联(1709-1753),字乾甫,号淑渠,樟市铺洪厝坑(今涂岭乡洪厝坑村)人,蒙古族。科联自少聪明好学,以制义、诗文闻于时,受到督学程元常的赏识。年19应县试,名列第五。时,学政钟祥与会元杨炳督学闽省,检阅试卷,少有中意者,然对出科联的岁科制义,则大为赞赏,均评第一。乾隆三年(1738年)赴乡闱,中解元。越年(1739年)科联联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检讨”,诗文为时贤所重。
出科联秉性刚方,公正廉明。他在史馆十余年,扃户攻读,不趋炎附势,故不得迁。后“朝中有以翰林学差试差不均,条奏者展转穷诸,谓其言出出科联和永定翰林廖鸿章之口,遂并落职,归而环堵萧然。郡太守聘主持梅石书院掌教”。他在书院设课程,分等第,学生欣服。但是没过多久贫病交如,终日以泪洗脸。1752年除夕夜眼中流出脓血,几为失明。1753年七月十四日去世,终年45岁。
明代知名学者朱一龙(1515—1590年),字于田,号复琳,后改为昆山,著有《大一统舆图》、《广略剔历余稿》、《游海梦谭》、《诗余类编》等。
朱一龙历任辽东、广东参政等职,面对明末奸臣当道,“新松不满尺,恶竹万竿长”的龌龊官场,他抱定“甘为灌园夫”之志,一生不攀附权贵,因此宦海浮沉,难以舒心展志。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朱一龙中举。10年后,他赴京参加会试,高中进士。时值奸相严嵩当权,权焰熏天,同榜登第者不得不依照多年的惯例,依序前往严嵩府参拜,以求提携。严嵩得意之余,发现尚有泉州府新中进士朱一龙竟敢犯上不往。严嵩怒极,当即下令相府家奴持单帖到朱一龙住所(单帖上的“拜”字故意写作“手”字,言下之意是朱一龙不识时务,难逃其手心),传话让他负荆前往谢罪。朱一龙的同科士子见状,均认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力劝他前往谢罪,以防不测。可朱一龙仍执意不肯,不为淫威所屈。
朱一龙得授应天府溧阳县令,任内治政勤廉,颇有政绩。任满吏部察核,治绩位列第一,溧阳人勒石立“去思碑”,以记其功。依例他应有较大升迁,岂料奸相严嵩忆起当年朱一龙的忤意,心中忌恨,仅升迁其为南京刑部主事。朱一龙亦不以为意,轻装上任。其后不久,他调任广东按察司佥事。
朱一龙蔑视权奸,却爱民如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他任广东参政时,潮州拓林澳发生水师兵变,叛军逼向广州城。藩臬监司等官各司其职,分门守御。许多难民不堪叛军杀戮奸劫,欲冲入城里避难,可各职官却闭门不纳。朱一龙见他们见死不救,大怒,慨然道:“贼近而启扃以待,示强;民急而开门以纳,示仁。奈何闭之,使难民无所受命乎?!”遂传令大开城门,每天接纳难民逾千,先后收容几万人。此次兵变,经澳门的葡萄牙军队协助平定。事后,朝廷闻之,亦对朱一龙勉奖有加。
朱又焕(1587-1644),字予文,号北泰。明惠北德音里六都后林(今属泉港区前黄镇三朱村)人。朱又焕乃明嘉靖年间广东参政朱一龙堂孙,他的堂伯朱秩,堂兄弟朱又孜、朱又孺,堂嫂戴云,皆有诗名。朱又焕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家学薰陶且聪慧异常,年仅十三岁便被补上县学生员。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范方榜举人,次年(天启二年)赴春闱会试,联捷文震孟榜进士。“科第联捷”是古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极为难得。朱又焕举进士后,初授浙江金华推官,后被荐为浙江乡试考官;因于乡试中考选得人随后又被聘为会试考官,又因他善于发现选拔人才而受到赞誉。如清初任过宰相的王永吉,便是他发现和选拔的。
天启三年,魏忠贤提督东厂,用刑惨绝人寰,厂卫之荼毒已达极致。天启五年,魏忠贤大兴党狱。朱又焕却是一身凛然正气。朱又焕初入户部时,魏忠贤党羽正当猖獗,他却毅然上了这么一道“击魏疏”,疏文把明末的政治腐败,官场丑恶,社会黑暗的根源,分析得十分透彻。朱又焕后被任命为浙江参政,浙江参政任期未满,因父丧而“丁忧”回籍。两年后,朝廷再召他为广东参政,还未及赴任便病卒于家中。
朱又焕著有《户垣谏草》四卷,集有他在户部任上所有的奏书谏章,可惜今已不存。
黄开先自小喜欢舞枪弄棒。长大成年后,身体健壮,膂力过人。其父延请名师教他研文 习武。严师出高徒,黄开先昼练武,夜习文,几年下来,熟读《武经七书》,精通十八般武艺。
其母望子成龙心切,听说练武之人只要每天吃5斤猪脚,一定能考上武举人、武进士,还能当官光宗耀祖,便每天精心烹调5斤猪脚,强迫儿子吃下。开始时,黄开先尚能强撑着吃下去,但时间一长就受不了了,就偷偷把吃剩下的猪脚倒掉。后来,他又觉得这是暴殄天物,是极大的浪费,便找来两个乞丐,让他们每天夜半时把吃剩的猪脚悄悄拿走。黄开先的母亲始终蒙在鼓里,毫不知情。至今泉港民间仍然流传着“一日五斤猪脚三人爽”的俗语,指的就是这个故事。
经过精心培育,黄开先不负父母的期望,武艺超人。一个夏夜,左邻右舍都在屋前的大砖埕上纳凉,突然一只饿急了的老虎窜入前黄村,叼了邻居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便跑,众乡邻一时惊呆了。只见黄开先一个箭步冲上去,挥起掌刃,对准老虎头上连砍几下,又施以一顿老拳,竟把老虎打死,救回小男孩。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十月,黄开先赴省城福州参加武乡试,高中武解元。 后来,黄开先被任命为闽北山区小县沙县知县。其为官廉明清正,勤政爱民,又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造福百姓颇得民心。沙县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开先桥”,至今犹存。
黄开先故居
刘开泰提督府
刘开泰(1819-1855),号平岩,清惠北梅峰铺涂坑乡(今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人。刘开泰出生于涂坑村的一户殷实人家,其父刘端瑜经商有成,颇有家财。母亲端庄贤淑,相夫教子,在涂山素有贤名。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中武举,次年联捷武科进士,诰授建威将军,赏从一品顶戴,授提督衔,任江西南赣总兵。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阴历十月十五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临城下,刘开泰誓死固守,城破身亡,时年三十七岁。由于刘开泰战亡时身首异处,后首级难觅,因此,归葬时朝廷钦赐其“金颅玉颈”,十八具棺木横走,并钦赐专门的祠堂予以祭祀。咸丰皇帝并赐谥“两世三忠”牌匾,以表彰刘开泰的一门忠烈。相传刘开泰三叔侄同榜中进士,咸丰皇帝获悉其侄希颜之母连氏18岁便守寡,含辛茹苦培育儿子成材,大为感动,诰封她为“太安人”并赐立牌坊,此圣旨碑便镶嵌于牌坊之上,后移至祖祠中。这是泉港现存唯一的石“圣旨”牌。
图为木偶戏中邱二娘的形象
邱二娘(1833—1855年),原名邱真,生于洛江区马甲镇梧峰村许坂厝。后因饥荒,举家迁居峰尾半岛的前亭村。因家庭生活难以为继,邱二娘被卖给峰尾村大厝刘家当童养媳。生性刚强的邱二娘忍受不了刘家的虐待,遂逃至涂岭东坪村亲戚家。在表哥林杯(太平军战士)的引领下,入尼姑庵学道习武,练就一身好武艺。她自幼学医,又从父亲邱柳先学会了阴阳历法,便以传道行医为名深入民间,发动群众,准备响应太平天国起义。这时,林杯不幸牺牲。1853年,20岁的邱二娘揭起“顺天命邱二娘”的旗号,建立一支有千余人的队伍,并组建女营,进行特殊训练,名驰远近。
此后,邱二娘率义军转战晋江、惠安、仙游等地,并与永春红钱会林俊义军、仙游乌白旗相互配合,给清政府在闽中、闽南的统治以沉重打击。1855年夏,由于叛徒的出卖,邱二娘被捕,农历六月十四日在泉州南校场被处以“凌迟”,遂英勇就义,时年仅22岁。
晚年朱汉膺
朱汉膺(1906-1983),福建省惠安县山腰镇三朱乡人。1926年开始投身革命,参加学生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从事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参与组织惠安暴动。
1931年3月任中共泉州特支组织部长,同年11月任晋(江)南(安)县委组织部长、惠安县工委书记等职,以三朱乡根据地为基点,领导惠北一带的游击战争。1933年因不同意执行“左”倾路线受到错误处理,被秘密停止党籍,但仍坚持革命斗争。1936年2月转移到晋江塔头,与晋南县委接上关系,以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基点村。1937年4月协助中共闽中工委接通了与中共南方临委的联系。1938年配合晋南县委在晋江、惠安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建立三朱交通站,负责晋江、南安、惠安与中共闽中特委地下交通线的沟通联络。1946年6月起协助中共惠安县工委恢复联系,开辟新区,发展组织,建立武装。1947年10月,闽中工委为其平反、恢复党籍,并补选为惠安县工委委员,1948年任惠安县工委书记。1949年任闽浙赣边区纵队闽中支队惠安游击大队大队长兼政委,率部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惠安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惠安县委常委,惠安县县长,中共晋江地委委员兼副秘书长,晋江地区农委副书记兼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晋江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处成员兼农林水组组长、农业局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晋江行署农林水办公室副主任、农委副主任。1983年4月4日因病逝世。
朱汉膺故居
图文:综合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