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罗威廉教授专著汇总及述评:《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他山之石罗威廉教授专著汇总及述评:《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内地男星 2017-02-02 19:56:07 116

罗威廉教授(William T.Rowe)

“I consider myself a social historian of modern China, with both "social" and "modern" very broadly conceived—I dabble in cultural, intellectu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histories as well, and work on every century from the 14th to the 20th. My first two books dealt with the 19th-century history of a major inland Chinese commercial city; the second of these won a nice award from the Urban History Association, and got me rather notoriously embroiled in controversies over the questions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public sphere." I have also written books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governing elit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relatively prosperous 18th century, and on patterns of agrarian violence in a habitually war-torn Chinese county over a seven-century period. Most recently I have written an interpretive general history of the Qing, entitled China’s Last Empire.

I am currently doing research on the early 19th-century reformist thinker Bao Shichen. In all of this, I remain interested in studying China in the comparative context of other world histories. I am active in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nd in several national committees on China studies, an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edited the journal Late Imperial China.”


1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本书为《哈佛中国史》的最后一卷,

作者: [美] 罗威廉 
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原作名: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译者: 李仁渊 / 张远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368
定价: 68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哈佛中国史
ISBN: 9787508665634


台湾版为《中國最後的帝國: 大清王朝》

出版社: 臺大出版中心

译者: 李仁淵 / 張遠 
出版年: 2016-5-1
页数: 360
定价: NT$400


本书堪称数十年来海外清史研究最重要的通俗佳作,为研究清史及中国近现史者所必读。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是“哈佛中国史”丛书的末卷。本书抛弃了清朝无能保守及中国近代史起于西力入侵的传统观点,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而必须完整视之的重要断代,以深入展现中国近代历史自身演变的特质。作者罗威廉教授是驰名国际的清史专家,他同时融合了新清史、社会史、内亚史、东亚史以及比较世界历史的眼光,对于清代历史各重要阶段的起源、发展及特性,做出了完整而深刻的诠释。

將英語學界的清史研究精華置入整體性的框架中,提供我們不同於教科書習見說法的清史敘述。是近半世紀西方清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將四十多年來英語清史學界研究的發展,整合到一套層次分明的架構之中,呈現包括社會史轉向、內亞轉向和歐亞轉向等三個重要的新取向。作者從這些觀點出發,把清帝國的歷史放入前後更長時段的中國史脈絡,以及更廣闊空間的全球性觀點來討論。

以帝國統治問題作為全書主軸,並以主題為主、時序為輔的敘事方式安排章節,全書共分十章,分析與敘述兼長且極具可讀性;前五章論述清帝國從建立到興盛的歷程,後五章轉而析論在十九世紀之後遭遇的危機與調適,深入淺出地探討清帝國各時期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重要主題。本書提供臺灣讀者不同於教科書慣常習見的清史敘述,是總覽西方清史研究成果極佳的入門之作。

“這是一本來自美國史學界的中國史嶄新論述。自1644年由非漢族的滿洲人征服明朝那一刻開始,傳統中國逐漸變得不太一樣。這意謂著過去以費正清為首的哈佛學派,其強調中國朝代更迭、道統延續的概念必須被摒棄……簡而言之,一如作者羅威廉教授在此書中所陳述,「內向封閉的天朝帝國」雖然業已消失,更有趣的卻在我們面前上演著。”──Jonathan Mirsky,《泰晤士報文學評論》(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書評

在中国近年学术著作中,渐渐兴起一股以"帝国"指称二十世纪前中国的热潮,欧立德教授在《读书》杂志发表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帝国吗?》也值得我们思考。

2

红雨: 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译者: 李里峰 等 
出版年: 2014-1
页数: 414
定价: 6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ISBN: 9787300183183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另:“海外中国研究文库”是一套非常值得一读的系列丛书,有沙培德 (Peter Zarrow)《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马立博《中国环境史 : 从史前到现代》、伍安祖、王晴佳《世鉴 : 中国传统史学》,叶文心《民国时期大学校园文化》、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 : (1916-1928)》、伊原泽周《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 : 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等书目。

王笛先生有很精彩的书评:《寻找中国革命的历史土壤——评罗威廉著《红雨:一个中国县七百年的暴力史》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章 暴力的社会生态
第二章 明王
第三章 繁荣时代
第四章 异端
第五章 在虎口之中
第六章 灭绝
第七章 东山叛乱
第八章 天国
第九章 现代性的间奏
第十章 鼎沸
第十一章 幼稚
第十二章 灭绝回归

3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译者: 鲁西奇 罗杜芳 译 / 马钊 萧致治 审校 
出版年: 2016-9-1
页数: 444
定价: CNY 76.00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ISBN: 9787300232621

外文原版:

出版社: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出版年: 1992-12-1
页数: 448
定价: USD 33.95

还有另一部姊妹篇《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也是2016年人大出版社版。《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在承认行会具有重要社会政治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它在地方社会生活中的哪一些正式与非正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上部著作考察的焦点是商业精英的世界,《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则拓展了视野,具体分析城市劳动阶级的所思所想及其行为。最为重要的是,《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尝试着去理解社会冲突的结构和进程,以及作为一个自发的、内聚性的社会单元的城市,是如何维持其自身并不断发展的。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汉口的著作,是海内外史学界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可说是不朽的作品。戴维·布克在《亚洲研究杂志》上撰文认为,这本书是"中国城市化和资本主义研究的一个界标。

有李策先生在《城市史研究》上发表的精彩书评:《城市史研究的新视野——评<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

目录  · · · · · ·

绪论:现代化早期的中国城市

第一部分城市

第1章市民

一、城市心态和文化

二、传媒与政治生活

三、职业结构

四、生产组织

五、城市化移民

六、阶级

七、精英和社团意识

八、结语

第2章城市空间

一、地产

二、空间结构

三、土地配置

四、居住方式和街区结构

五、活动中心

六、结语

第二部分社区

第3章大众福利

一、国家主导:救灾

二、国家主导:仓储

三、国家与社会共同主导:公益机构

四、社会主导:善堂体系

五、常规化的大众福利:粥厂与“冬防”

六、结语:城市社区的制度化

第4章公共设施与公用事业

一、城市建设

二、防洪

三、防火与消防

四、公用事业

五、文化机构

六、结语:公共领域的兴起

第三部分冲突

第5章冲突的结构

一、犯罪和社会病态

二、群体纠纷

三、礼仪之争:龙舟赛

四、民众抗议

五、结语:冲突与社会整合

第6章危险阶级与劳动阶级

一、地痞

二、退伍乡勇

三、难民和流浪汉

四、劳工帮伙

五、结语:19世纪汉口的“危险阶级”

第7章忠实的信徒

一、造反者

二、民间秘密教派和会党

三、排外主义

四、结语:市民与外来者

第四部分控制

第8章控制力量

一、驻防清军

二、自卫:城市团勇和汉口城墙

三、保甲

四、1876—1883年间内部安全之强化

五、结语:没有警察的治安

第9章危机与应对

一、反叛者、动因和时机

二、密谋

三、参与者的地域来源及城市在危急时刻的反应

四、反叛乱动员的机制

五、总结和余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记

4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

译者: 江溶 鲁西奇 译 / 彭雨新 鲁西奇 审校 

出版年: 2016-9

页数: 452

定价: 76.00元


这是一部罕见的、独特的有关中国城市的系统研究著作,是一部对19世纪汉口商业经济有着极为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的权威著作。作者试图描述19世纪的汉口――一个辐射数千英里的,广大的、包括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商业活动的市场体系的中心。作者向认为中国城市发展缓慢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他指出:19世纪汉口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直接促成了19世纪90年代的工业革命和1911年的政治革命。作者考察了地方、区域和区域间贸易的协作与扩张,以及在商业活动中扮演着类似于犹太人角色的商人群体。他告诉我们这些商人群体如何与其他商人以及汉口的官僚们分享商业利益,并描述了他们复杂的组织结构是如何影响城市的社会与政治生活的。通过这些考察,作者证明了像汉口这样的商业城市可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逸出于王朝体制之外的地方自治。本书的重要贡献,除细致阐述汉口作为商业中枢对有关地区各种商品集散转运起着总览大局的作用以外,特别对商业行会的发展作了详尽的论证与精辟的分析。通过对19世纪汉口几个有代表性商业行会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会在解决同行业内部纷争、发展汉口茶叶外贸、稳定汉口金融市场、复兴淮盐运销各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行会不仅有利于本行业及华中地区商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各行业发展进程中有其时代进步的重要历史意义,这正是作者目光炯炯之所在。

彭雨新; 江溶《中国经济史研究 》发表了《十九世纪汉口商业行会的发展及其积极意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简介>》

目录  · · · · · ·

绪论:欧洲与中国历史上的城市
第一部分商业中心
第1章19世纪的汉口
一、武汉三镇
二、市容印象
三、汉口早期的历史
四、行政管理
五、人口
六、“汉口旅寓”:西方势力出现的影响
第2章汉口的贸易
一、汉口贸易的类型:全国性市场
二、汉口贸易的类型:地方体系
三、商业的运营
四、贸易转型?
第3章盐贸易
一、“纲”、“票”制度
二、汉口销区的盐走私
三、太平军占领前的汉口盐市
四、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汉口盐市
五、盐业的商人组织
六、结语:盐贸易与地方社会
第4章茶叶贸易
一、茶叶外贸的来龙去脉
二、1861年汉口茶叶市场的开放
三、汉口茶叶贸易的结构,1861—1889
四、茶叶贸易中的集体组织
五、1883年联合拒售茶叶事件及其后果
六、汉口茶叶贸易的危机
七、结语:茶叶贸易与地方社会
第5章汉口的信贷与金融
一、金融机构
二、信用和债务
三、汉口金融领域的规章制度与组织
四、结语:信贷、商业和社会
第6章国家与商业
一、运输税
二、官方经纪人:财税与控制
三、商业税收的其他渠道
四、湖北省商业政策的形成
五、商人和官僚:个人利益的结合
六、结语:勾结还是冲突?
第二部分城市的社会组织
第7章移民城市的地方根源
一、移居城市的三种类型
二、汉口的地方群体
三、籍贯及与家乡的联系
四、地方来源是汉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则
五、出生地、居住地和社会变迁
第8章行会结构
一、行会的称谓与正式地位
二、地缘组织
三、业缘组织
四、结构变化的趋势
五、结构变化和组织发展
六、结构革新的进程
第9章行会功能
一、文化功能
二、商业功能
三、团体功能
四、社会服务功能
第10章行会与地方权力
一、汉口行会内部的权力分配
二、行会间的结合与行会联盟
三、行会力量兴起过程中官府的作用
四、行会与城市自治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译校后记


5

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译者: 陈乃宣 李兴华 胡玲等 译 / 赵刚 孔祥文 审校 

出版年: 2013-11

页数: 699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清史编译丛刊

2016年收入“海外中国研究文库”再版

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作者通过对他的解读让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对自己、对事业和社会的认识。作者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本书通过人物史写社会史,是了解18世纪官僚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作者经过近十年的资料整理和潜心写作,推出了这部以清代雍乾时期著名政治人物陈宏谋为主题的鸿篇巨制——《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陈宏谋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官员,其为官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身后留有多种著作,清代治世名书《皇朝经世文编》中收录其文章多篇,可见其人和思想在清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作者并未将本书写成一部传统的人物传记,而是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作者认为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解读他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如何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从事的事业和所面对的社会。

有王笛教授在《历史研究》发表的书评《罗威廉著<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晚期中华帝国是一个“停滞”的社会,这在西方和中国都是十分流行的观点。黑格尔的“一个无历史的文明”,马克思的“密闭在棺材里的木乃伊”,以及中国史家的“闭关自守”,无一不是这种认识的反映”,罗威廉的最新著作集十余年研究之心血,无论从学术水平还是从篇幅规模而论,均可称为巨著,可以说是他对“停滞论”的又一强有力的回应。

“本书的出版将会引起人们对早期近代中国社会的更大兴趣和关注,也可能引发关于18世纪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状况的重新思考和讨论。我估计,人们争论较多的方面可能不会是对陈宏谋本人思想的讨论,而可能集中在:(1)陈是否能够代表18世纪中国的精英思想;(2)这种精英思想当时和以后影响中国社会、政治和思想的程度;(3 )这种精英思想与同时代欧洲思想家的可比性以及相互联系。

对中国历史学家来讲,如果罗的主要观点成立的话,那么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问题的反思、对落后原因的文化探索、对自己思想文化“病灶”的批判等等,都需要重新认识。显然,中国历史学家很有必要回应罗氏的这本新著作,而且交锋也是在所难免的。”



目录  · · · · · ·

导论

第一部分做人

第一章家

(一)祖辈

(二)桂林

(三)青年时代

(四)家庭

(五)成年

第二章官

(一)从雍正到乾隆

(二)危机:1733—1737年广西垦荒事件

(三)更多的逆境

(四)周旋于清廷官场文化

(五)友谊

第三章天

(一)天

(二)超越理性主义

(三)天良:人性的道德实质

(四)人情:人类情感反应的力量和恰当性

第四章学

(一)主流学术之外

(二)理学传统

(三)北方新儒家:吕坤和关学

(四)实学

(五)经世

(六)与湖南的关系

第二部分生财

第五章食

(一)人口、食品与价格

(二)供应

(三)粮食进口

(四)解决粮食危机

(五)流通接济

(六)一种可选的经济方式

第六章养

(一)民生

(二)财产

(三)家庭结算(家计)

(四)节俭

(五)商业

(六)利润和私利

(七)经济规律

(八)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

(九)价格

(十)私有化

第七章生

(一)农业

(二)水利

(三)农业技术

(四)采矿业和制造业

(五)发展商业

第八章益

(一)政府粮仓

(二)库存量

(三)每年的粮食回购

(四)支出

(五)社仓

(六)积累和经济增长

第三部分经世

第九章人

(一)人之初,性本善(“天良”)

(二)种族

(三)等级制度

(四)富人与穷人

(五)社会角色

(六)家庭

(七)两性

(八)个人

第十章治

(一)良吏与官僚政府

(二)国家应有多大权力?

(三)对官僚机构的管束

(四)对下级官员的管束

(五)县以下的治理

(六)管理

(七)1744—1745年陕西的“兴除”运动

第十一章公

(一)国家还是“公众”

(二)慈善和公共福利

(三)舆论

(四)清朝中叶思想和话语中的“社会”

(五)社会单位:乡

(六)社会礼仪:乡饮酒礼

(七)保甲与乡约

(八)家族自治:陈宏谋1742年在江西的试验

(九)直接与间接的治国之道

第十二章化

(一)教育

(二)小学教育

(三)在边疆的教化使命

(四)妇女教育

(五)礼仪

(六)家庭礼仪

(七)国家礼仪

(八)礼、人文教养、 文明

结论

参考文献


6

清史译丛(第九辑):罗威廉专辑


作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 编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副标题: 罗威廉专辑

出版年: 2010-1

页数: 372

定价: 35.00元

丛书: 清史译丛


清史研究的中心在中国,优秀的清史专著,应该出自中国历史学家之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也不排斥了解和有选择地汲取外国学者研究中的积极成果,及时地介绍和评析海外清史研究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加强海内外清史研究学者的交流。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辑出版《清史译丛》。该译丛将视具体情况,通过“专题研究”、“论著及文献选择”、“学术综述”、“名家访谈”、“海外专稿”、“理论争鸣”、“论点摘编”、“新书书评”、等栏目,及时地将海外清史研究的最新动态介绍到国内来

目录  · · · · · ·

18世纪以后的历史(中文版序)

导言:走近19世纪

中日关系的决定性转折:1862年“千岁丸”的上海之旅

19世纪广东的牛痘接种业

清中期绅士家庭的嫁妆与妇德惊世危机与诱人机会:19世纪晚期中国政治及文化变迁

神秘的语言和沟通:19世纪四川袍哥的隐语、身份认同与政治文化

帝国统治危机时期清代君主的朝政观——以19世纪考绩为例

“营运生息”:清代军队经商考

虞翻祠:19世纪广州精英群体和地方认同

书写秋瑾生平:吴芝瑛和她的家学

《红楼梦影》及其出版商北京聚珍堂

危机中的《申报》:国际背景下的郭嵩焘与《申报》之争

何处是文化业的中心:从地方艺人到全国明星的晋升看清末北京与上海文化经营模式间的竞争


来点小福利(・。・)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